涉县五位全国劳模

漳水悠悠

<p class="ql-block"> 劳模精神耀清漳</p><p class="ql-block">——记涉县的历届全国劳动模范</p><p class="ql-block"> 建国以来,在涉县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五位全国劳动模范,是他们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雄心和气魄,铸就了一座座丰碑,照耀着古崇州大地,感染着人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清漳儿女们奋发图强的匆匆脚步,使这块荒凉贫瘠的土地变得生机勃勃、多彩多姿。劳动节到来之际,编辑此文,以慰读者。</p><p class="ql-block"> 刘凤竹同志是我县的第一位全国劳模,他1910年出身于涉县河南店镇沿头村。1946年入党,1948年起先后任村党支部书记、农业社社长、公社副社长。曾被选为涉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县第一、二届政协委员、省第一届党代会代表。195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他坚持教育、生产一起抓,总结出开展农民教育的先进经验。沿头村农民业余学校为闻名全省的“铁民校”。1995年刘凤竹因病在家逝世,享年85岁。</p><p class="ql-block">1942年,日寇大"扫荡"、大灾荒时期,他组织群众分队编组,白天开展对敌斗争,黑夜抢收庄稼。次年同程玉堂、王福众组织6户贫农成立互助组,栽兰靛,开染坊,开展生产自救。1947年,他办了"新民互助合作社"。根据农活、季节,实行编队编组变工,集体劳动,按亩摊工,年终结算,解决了一些缺劳力、缺牲畜和耕作难。还根据当时手艺人多,战后市场不繁荣的特点,兴办了粉坊、染坊、豆腐房、油坊、酒坊、醋酱坊、绳麻铺、木匠铺、弹轧花铺、编织等20多种手工业生产。组织了妇女纺花织布,扒黑叶、染黑布,栽兰靛染青布,解决了染布难、买布难、穿衣难。吸收老弱孤寡病残参加互助组,做到了人人有活干,户户没闲人,农副业都有较大发展。至1950年,粮食产量由解放前亩产69公斤,提高到125公斤。10月1日,刘凤竹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毛主席亲切接见并宴请了他们。1951年试办了土地入股的初级社。他正式建成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有44户农民参加。建社后,粮食产量由互助组时提高到166.5公斤,比上年提高32.4%, 1955年,又建成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建成人民公社,粮食产量逐渐提高。沿头村解放前,广大群众都是文盲。刘凤竹带领群众,从1943年开始办学。建起三个常年业余学习班。开展扫盲大突击,推选速成识字法,组织起三个速成识字班和四个普通扫盲班。刘凤竹率先在沿头村建立幼儿园,使农村妇女走出家门,参加农业生产。到1956年,全村333名青壮年,有262名</p> <p class="ql-block">扫除了文盲。1958年,沿头村普及了初等业余教育,邯郸专署组织各县来沿头村参观学习扫盲经验。通过大办农民业余教育,共扫除文盲351人,使穷山沟变成了文化村。1960年,沿头村被评为全国农民业余教育先进单位,刘凤竹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设宴招待。</p><p class="ql-block"> 王全有同志是第二位全国劳模,1911年,王全有出生于涉县王金庄二街村,历任王金庄二街村党支部书记、涉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邯郸地委委员等职。1969年,赴京参加国庆观礼,1975年和1978年先后两次当选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83年因积劳成疾因病去逝世。</p><p class="ql-block"> 王金庄位于峰峦叠嶂的大山里,&nbsp;千百年来,王金庄的山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直被山高沟深、石厚土薄所困忧。 上世纪60年代末,在人定胜天的口号声中,王全有这位王金庄村里的领头人,这位光棍汉,第一个把铺盖卷搬到山头上,用石头支起一口口大锅,天当被,地当床,带领全村1200名劳力,肩扛铁锹、钢纤,爬上桃花岭,劈山修路。短短4个月,削平11个山垴,修通13里盘山公路,使汽车破天荒开进了王金庄。又带领2000多人治山专业队进驻山沟,以战天斗地的雄心壮志,依山就势,就地取材,修建围山梯田,以六七百工日修一亩梯田的功夫,掀起整整七年的修筑梯田高潮。男女老少齐发动上山修田,创造了深山修田奇迹。在57条峰峦叠嶂的山岭上,筑起总长250公里双层大石堰,共垒筑建造梯田4000多块,达到500多亩。兴建水库、砌涵洞、造良田、植花椒树30万棵,其它树木22万棵。使王金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性改善,也留下“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精神财富。1992年联合国世界粮食署,在检查验收“3737”项目时,联合国世界粮食署评估团团长特布里吉斯,在王金庄考察时称赞:“一看见这石堰,就使我想起了象征中国的万里长城。往上看登天梯,往下看入地门。中国人了不起,上管天,下管地啊!”</p> <p class="ql-block">  刘金鱼,这位巾帼女同志,是第三位全国劳模。 她1927年生于涉县银河井村,曾任涉县西戌村党支部书记,中共十四大党代表,全国人大八、九、十届代表,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首届十大扶贫状元,中国首届十大杰出母亲,200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等。刘金鱼于2013年11月23日逝世,享年86岁。</p><p class="ql-block">  1985年,刘金鱼用勤劳致富的积蓄,率先成立了优秀军人基金会,设立了优秀军人基金奖。制定了军人家属子女优先安排工作,优先解决房基地,子女优先上学等“十个优先”。坚持逢年过节,向部队发慰问品,并亲自到北京、沈阳、南京、济南、广州、兰州、长治等各大军所辖边防部队、军事基地、老山前线、驻港部队和条件艰苦的部队及边防哨所慰问。</p><p class="ql-block">  她帮助退伍军人解决资金十几万元,找信息100多条,送项目200多个,先后使80多名退伍军人走上了致富路。</p><p class="ql-block">  任西戌村党支部书记期间。用3年时间,修建了80米长,高19米的四墩三孔同心桥,使西戌村和邯长公路接通了。投资30多万元,在大南河修建跨度为30米的双孔桥,在王家峪修建跨度为45米的3孔桥。搬迁69户,拆除旧房700余间,完成了西戌村旧街拓宽改造。投资100多万元,修建了2个能容纳1500立方米的水塔,铺设输水管道15000米,让全村1150户村民吃上了免费自来水。将村里的大街小巷全部水泥硬化,改变了过去晴天尘土飞,雨天满身泥的现状。动用土石方4000立方米,对宋家沟水库进行维修建设。修灌溉渠道5000米。可灌溉农田1500亩。</p><p class="ql-block">  投资460多万元,修建太行炼铁厂。投资120多万元,修建选矿厂。修建拥军塑料制品厂。创建拥军服装厂,打出了“金鱼”牌服饰品牌。对西戌地段医院重新改建,改称为拥军医院。对全村电力线路进行改造,增换变压器。建成3900平方米的市场商贸小区。2001年在东戌、西戌之间的邯长公路旁的同心桥北面,修建了6500平方米的“西戌人民剧院”。修建拥军宾馆,集餐饮、住宿、桑拿为一体,为外地来宾和客商提供了吃住和洽谈生意的便利条件。她的事迹曾被《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河北日报》等多家报纸报道,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连续剧《她的故事》,予以宣传。</p><p class="ql-block"> 王彦庆同志是第四位全国劳模, 1954年10月他出生于井店镇三街村, 1989年至1995年,任村党支部书记,现任涉县石岭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邯郸华大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董事长。2004年被省政府授予“河北省劳动模范”称号,200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p><p class="ql-block">&nbsp;&nbsp;1979年春天,王彦庆搬上铺盖卷到长治打工,为长治钢铁厂当搬运工,并组建了搬运队,几年下来,挣了些钱。。</p><p class="ql-block">&nbsp;&nbsp;1987年秋天,王彦庆回到了涉县,东借西凑,连自己的钱算起来凑了3万元,开始动工搞选矿厂,可后来细推算,共需30万元,当时这是个天文数字,就是把全村财产卖完也凑不齐,无奈他只好外出四处奔波借钱,几个月下来,钱凑够了,脸晒黑了,眼窝陷下去了,一年多后,厂子建成了,终于开始见到了利润。他把挣来的钱,用于滚动发展, 1990年又上了一个选矿厂,还买下了四个矿井,成立了石岭工业有限公司。随后又建设了洗煤厂,组建了运输队,收购了罐头厂、涉县农机厂、扶贫矿队,如今公司已成为采矿、选矿、洗煤、耐火材料、食品加工等7个企业实体,总资产数亿元,年营业收入10亿元,年上缴税金5000多万元,成为涉县十大利税大户之一。彦庆把依法纳税当做回报社会的最好途经,每年,他都按时足额缴纳税款,从不拖欠款,几年来,已缴纳税款数亿元。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及下岗职工470余名,他搞起文企联姻,在涉县电视台开办 “百露珍戏苑”共举办166期。又建立戏剧团,为乡亲们巡回义务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p><p class="ql-block">&nbsp;&nbsp;井店三街村,有个自然村叫道马沟,位居山沟沟里,居住着三十多户,120多口人,还有20多头牲畜,水电不通,上世纪九十年代了,老百姓还到三里外,挑水吃,于是,从1992年起,至今他承担了小村的人畜饮水和用电费用,高达上百万元。他还承担起村乡亲们婚丧嫁娶用煤,已经累计达五百户次,达50多万元。乡亲们婚丧事用车、困难户春节福利等,为学校买课桌280套,幼儿园板凳等。帮助全县的公益事业,先后资助石岗村、石龙村、后寨村、北水村、鸡鸣铺村、王金庄村、刘家村、凤岗村十余个农村修路、打街、打井,安排贫困户就业470多人次,使400多户、1500多人摆脱贫困。他还资助参与公益事业,先后在为女娲文化节、汶川玉树地震、抗击非典、新冠肺炎等活动中大量捐资。</p><p class="ql-block"> 王生未同志是第五位全国劳模,王生未1962年出生于张家庄村,历任县交通局通达公司经理、乡道站站长、公路站站长、交运局工会主席等职。他先后多次获得市交通系统标兵,市五四劳动奖章获得者,省优秀农民工,全国优秀农民工,2015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20年末逝世。</p><p class="ql-block">   1986年,他到交通局筑路工程队当筑路农民工。1996年8月4日,洪水像脱缰的野马,袭击了涉县,房倒屋塌,碗口粗的大树连根拔起,一条条道路被冲得七零八落。修路成为交通人的当务之急。修建涉左公路时,王生未自告奋勇承担起全线难度最大的A标段修建任务,这里有个槐树岭,下面有一个“百头翁”,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悬崖峭壁,十几丈深的清漳河涧,水深流急,不知道淹死过多少人,施工队看了,一个个摇头晃脑,换了十几个施工队都急流勇退了,王生未不服这个劲,他和工友们一起,吃住在工地,清渣挖基,盯梢排险,搬砌和泥,砌石垒堰,狂风卷起沙粒打得人发麻,刮到嘴里都是沙土粒,咯吱吱响,人们全然不顾,吃饭时,喝口水簌簌嘴,吐出来的唾沫都是黄色的。昼夜不停,夜里自带发电机发电照明,工人两班倒,他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三个月不回家,三天三夜只睡三小时,三天只吃两顿饭,似拼命三郎,几个月下来,硬生生掉下来13斤肉,终于拿下“百头翁”,啃下这个“硬骨头”,使原计划六个月完成的工程,四个月就全线告捷”。</p><p class="ql-block">&nbsp; 2001年5月,他翻山越岭,爬山涉水,不到两年走遍了全县308个行政村,500多个自然村,对全县各个乡村道路进行了摸底,那里应该修路,那里应该改线,那里的路坑坑洼洼了,哪里的路还可以走,他胸有成竹,回来后,列计划,报计划,为县政府、省市有关部门提供了详细的第一手资料。建设项目批下来,修路了,王生未总是事无巨细,从派兵遣将,到施工方案,从乡村占地,到拆迁补偿,从设备进场,到启动施工,他总有操不完的心。一次次披星出发,戴月归来,多少次顶着骄阳似火,多少次顶风冒雪,一遍遍调度进度,监督质量,监控着施工安全。</p><p class="ql-block">   奋战交通30载,王生未连续参与完成公路修建900余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工程。争取上级资金累计近亿元。领导完成了老爷庙段、西戍区、索堡区等5个养护中心新建和改建;参加了多项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参加了309国道、平涉公路、刘张公路、索阳公路等20多项公路项目建设。他是交通儿女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nbsp; 涉县全国劳模的精神,是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建功立业的精神体现,今天,我们再次目睹他们的风采,从感人肺腑的事迹中,不断汲取精神动力。为在新形势下,发扬光大劳模精神,开拓进取,把涉县建成山川秀美、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的美好家园而奋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王玉太,男,涉城镇上清凉村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高级职业经理人,河北省作协小小说艺委会会员,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涉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历任中型国企主任、厂长助理、厂长、总经理等职,出版有报告文学集《小康之路》,文学作品集《耕耘》,纪实文学《从放牛娃到企业家》,散文集《玉带河情思》;在《河北日报》《河北小小说》《美文》《邯郸日报》《邯郸文学》《燕赵散文》等30多报刊杂志发小说、散文、报告文学200余篇。</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