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树高千尺必有其根、江泻千里必有其源。武汉体育学院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但追根溯源,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至:(一)1942年秋成立的江西省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而它是在1936年组建的江西省立体育场附设体育师范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1941年11月在四川江津(今重庆市江津区)成立的国立体育专科学校,即后来更名的国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她们为武汉体育学院奠定了浑厚的历史底蕴,看今朝武汉体育学院人才济济,桃李满天,校园优美,蔚为壮观,但其间之艰苦卓绝,其间之呕心沥血,其间之风风雨雨,其间之兴校之道,更令人瞩目。</p><p class="ql-block"> 古人有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武汉体育学院之今日,乃其昨日变革所造就武汉体育学院之明日,必因今日宏基而兴盛,此前之武汉体育学院人,历千难而创造今日之辉煌,沐风雨而铸就武体之精神,乃是今日武汉体育学院人的宝贵财富。今日武汉体育学院人以何等业绩留给后人,让巍巍学府长盛不衰,当是我等历史使命,温故而知新,任重而道远,望我武汉体育学院之师生员工共鉴共勉。</p><p class="ql-block"> 武汉体育学院校史展分为若干篇,本篇为第一篇——《历史沿革篇》,其时间跨度为1936年--1958年。</p> <p class="ql-block"> 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由当时的南昌大学体育专修科和华中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系合并而成。1955年迁到现址,1956年改为现名。</p><p class="ql-block"> 武汉体育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江西省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和国立体育专科学校。</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江西省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是国内建校最早的省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之一。江西省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成立于1942年秋。她是在1936年创办的“江西省立体育场附设体育师范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39年,江西省教育厅将体育师范班改名为“江西省立体育场附设高中体育师范科”。 1940年8月,江西省教育厅将“江西省立体育场附设高中体育师范科”从江西省体育场分离出来,改名为“江西省立体育师范学校”, 1942年秋,学校呈请江西省教育厅,并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定名为“江西省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p> <p class="ql-block"> 余永祚教授,男,1907年8月出生。192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p><p class="ql-block"> 1936年被江西省教育厅任命为江西省体育场场长兼体育师范班班主任。1941年8月,任江西省立体育师范学校校长。 1942年秋——1949年5月,任江西省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校长。</p> <p class="ql-block"> 《江西省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民国三十七年【注:公元1948年】毕业同学录》里面有本校校史简介(见下面复印件摘录):“三十一年秋(注:公元1942年),教部陈部长来江西莅校巡视,对本校一切的设施与管教,深为满意,为提高毕业生之资历与素质起见,认为有改办专科学校之必要。当时即手电教育部将本校改名为江西省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翌年,正式改组,招收五年制之专科一年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江西体育师范专科学校的毕业同学录(1948年7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西省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教职员校友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西省立体育师范学校(省立体育场附设师范班),首届师范班肖学博、陈杰等25名学生于1939年毕业。</span></p> <p class="ql-block">江西省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校友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江西体育师范专科学校的校歌《体专进行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江西体育师范专科学校的校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江西体育师范专科学校的校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江西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在泰和县竹村的校园平面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江西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师生在江西泰和竹村留影(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江西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师生在江西泰和竹村留影(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江西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师生在江西泰和竹村留影(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江西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师范科1946届(第八届)毕业师生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江西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在省毕业师生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江西体育师范专科学校五年制专科1948届毕业同学留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江西体育师范专科学校二年制专科1948届毕业师生留影,一排中:王益民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江西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教职员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江西体育师范专科学校1948届全体毕业生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江西体育师范专科学校二年制音乐专科1948届毕业师生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江西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师生参加民国第七届全国运动会项目一览表(1948年5月 上海)</p> <p class="ql-block">江西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校友一览表</p> <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22日南昌解放。8月1日,原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8月27日,江西省政府公布江西教育改革方案,江西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南昌大学,成为南昌大学体育专修科,章瑞麟任科主任。南昌大学体育专修科人数最多时有教职工7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4人,讲师11人,助教2人,职员18人,工人122人。学生共有148人,其中五年制专科学生107人(二年级13人,三年级34人,四年级27人,五年级33人);三年制专科学生16人,二年制专科学生,5人(一年级10人,二年级15人)。受江西军区委托,体育专修科还举办过部队体育干部训练班,学习期限为6个月。</p> <p class="ql-block">南昌大学体育专修科1951届校友罗云韶的毕业文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南昌大学体育专修科主任章瑞麟副教授。</span></p> <p class="ql-block">南昌大学体专学生分会全体执委合影(1953年2月)</p><p class="ql-block">喻慕侃(两年制专科54届,一排左二);黄三元(五年制专科55届,一排右三);武纪生(五年制专科55届,二排右三)</p> <p class="ql-block">喻慕侃、郑木森、贺国干、郑时沂、阳佩章等在南昌校区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52年,中央有关部委开始考虑“在中央及各大行政区分别成立体育学院”。短短几年时间,先后在华东地区、中南地区、北京、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成立了华东体育学院、中南体育学院、中央体育学院、西南体育学院、西北体育学院和东北体育学院。</p><p class="ql-block"> 1953年5月29日,政务院第180次政务会议批准,在南昌成立中南体育学院。1953年8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教育部、体育运动委员会和财政部就成立体育学院专门发出通知,“为了逐步解决目前全国体育师资与工作干部不足的问题,拟以几所高师或大学的体育系科为基础,在中央及各大局行政区分别成立体育学院”,并设想将南昌大学体育专修科与华中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系或华南师范学院体育系合并,在南昌成立中南体育学院。后经中南文委研究,决定合并华中师范学院体育系,主要是考虑“华南体育社会基础较好,而将来中南体育学院要移至武汉,这样使中南地区体育运动发展南北皆可照顾”。</p><p class="ql-block"> 1953年11月6日,中央文委正式通知,同意中南体育学院和华中师范学院体育系合并的意见。</p> <p class="ql-block">中南体育学院1954届专科毕业师生合影(1954年6月)</p> <p class="ql-block">共青团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南体育学院女子排球队(下图)</p> <p class="ql-block"><b>国立体育专科学校(国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b></p><p class="ql-block">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第四年,中国军民在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激烈残酷的抗战中,深感军队与国民身体素质的薄弱,“体育为健身之本,国家生存之基石,身之不强,国于何有,尤于抗战之中,吾士兵毅素质萎弱,动辄受制于敌时见之。”于是国人乃益感体育重要而不可一日或缓。改良国民体魄、端赖提倡体育,欲求体育普遍发展,则训练师资,实为当前急务。经由汇集在抗战大后方的各地热心体育教育事业的学者、教授积极呼吁,依照中华民国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议议决案并经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筹备组建当时国内唯一的国家设立的五年制体育专科学校。</p><p class="ql-block"> 经勘查,以四川省江津县东门外武城作为学校校址。江津县武城旧址,占地宽敞,四围巴山环绕,江水滔滔,清幽绝俗,久为青年学子锻炼体魄的乐园,发展技能的胜地,得天独厚。国立体育专科学校筹备完成,随即在江津和重庆两地招生,最初仅招收年满15--18周岁的初中毕业或同等学校毕业的学生,加以严格的训练,培养成专门体育人才及优秀体育干部。</p><p class="ql-block"> 1941年11月12日正式开学上课,这一天亦作为学校成立纪念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方万邦 男 (1893——1969年),1919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1926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体育硕士学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41年8月,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聘任原上海市立体育专科学校教务主任、体育界知名专家方万邦教授为国立体育专科学校建校筹备主任。1942年3月--1945年8月任国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校长。</span></p> <p class="ql-block">国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第二任校长</p><p class="ql-block"> 江良规 男 (1914---1967年),南京中央大学体育系毕业,1938年获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5年8月--1946年4月任国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校长。</p> <p class="ql-block">国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第三任校长</p><p class="ql-block"> 章辑五 男 (1889---1975年),毕业于直隶高等工业学校,1934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深造,获体育学硕士学位。1946年4月--1949年5月任国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校长。</p> <p class="ql-block">国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建校六周年纪念特刊</p> <p class="ql-block"> 《国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六周年特刊(民国三十七年【注:公元1948年】)》里面有本校校史简介(见下面复印件摘录):“民国三十年(注:公元1941年)秋八月,方万邦先生奉部令派本校筹备主任。经勘查结果,以四川江津县的武城为旧址,占地宽敞。四周巴山环绕,江水滔滔,清幽绝俗,久为青年学子锻炼体魄之乐国,发展技能之胜地,所谓得天独厚者也。筹备既成,随在津渝两地招生,于十一月十二日上课,即定是日为本校成立纪念日。复于三十一年春三月,教部正式聘任方氏为校长。本校经此番惨淡经营,规模于焉粗具。同年四月,奉令改称今名——国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p> <p class="ql-block">学校职教员名单</p> <p class="ql-block">学生公民训练纲要</p> <p class="ql-block">毕业生实习计划</p> <p class="ql-block">国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学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国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组织大纲(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国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行政组织大纲(二)</span></p> <p class="ql-block">校长、教职员和学生</p> <p class="ql-block">本校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本校一年来教务回顾</p> <p class="ql-block">毕业生实习计划</p> <p class="ql-block">运动成绩记录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国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的校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国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的校歌</span></p> <p class="ql-block">国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在武昌校址大门(今武汉音乐学院在武昌解放路校区)</p> <p class="ql-block">国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在武昌解放路的校区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下半年,国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由江津全部迁至武昌两湖书院(今武汉音乐学院在武昌解放路校区),除继续招收五年制专科外,还扩大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二年制专修科。</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篮球队(下图)</p> <p class="ql-block">国立体专鄂同学会欢送毕业校友全体师生摄影(中华民国37年6月)</p><p class="ql-block">肖承烈老师(二排左一)</p> <p class="ql-block">湖北省第九届省运会省会区代表队荣赝男女田径全能总分冠军优胜纪念(1947年6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湖北省第九届省运会国立体专参加各项选手优胜纪念(1947年6月)</span></p> <p class="ql-block">国立体专新轮篮球队成立纪念(1947年)</p><p class="ql-block">二排:郑斌(五年制专科46级,右一)</p> <p class="ql-block">国立体专陕西同学会合影</p><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于武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国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师生参加民国第七届全国运动会项目一览表(1948年5月 上海)</span></p> <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武汉解放,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部考虑到国立武昌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学生在武汉解放时一部分已经离校,遂决定停办,余下的绝大部分学生转入中原大学和四野艺术干部学校等干部性质的学校学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湖北教育学院第六届学生会全体执委合影(1952年10月)</p><p class="ql-block">薄怀奇(一排右三,副院长,后任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富炎(三排右三,五年制专科53届)</p> <p class="ql-block"> 为适应新中国建立后湖北教育事业恢复和发展的需要,经中共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建立湖北省教育学院。湖北省教育学院从此前已撤销的国立湖北师范学院、国立武昌体育师范专科学校、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和湖南音乐专科学校接受了一批有学识的教师,并接管了原国立湖北省师范学院和国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的全部图书、仪器设备等。因此湖北省教育学院可以说是原国立湖北师范学院和国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的继续。</p><p class="ql-block"> 至1952年,湖北教育学院设有教育、中国语文、数学、物理、体育、音乐、美术、戏剧、俄文等9科。体育科主任范宗先(后任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系主任)。</p><p class="ql-block"> 1952年下半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根据教育部确定的“为了使高等学校院系设置趋于合理,人力物力集中使用,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的调整原则,9月,湖北省教育学院大部分系包括教育系、中国语言文学系、数学系、物理系、体育系、美术系、音乐系、戏剧系、俄文系等系教职员工和学生以及部分图书并入华中大学(后更名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华中师范学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中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二年级师生合影(1953年1月)</p><p class="ql-block">顾惜年老师(一排左二),范宗先老师(一排左四),贝嘉德老师(一排左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53年11月6日,中央文委正式通知,同意中南体育学院和华中师范学院体育系合并的意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54年7月16日,中南行政委员会教育局就华中师范学院体育系并入中南体育学院的具体事宜专门发出通知。</span></p> <p class="ql-block"> 1953年10月26日,中南体育学院在江西南昌市正式开学上课。中南体育学院在南昌的校址占地总面积176170平方米,教学场地原属江西省体育场,校舍建筑面积仅9620平方米,因而远远不能保证教学训练的需要。江西省文委为此曾出面向江西师范学院商借了部分教室、图书馆、教工宿舍以及田径、篮球、排球场等供中南体育学院使用。同时,学校也先后兴建了七栋简易风雨体操棚,用作教学场地,解决了雨天技术课上课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为了加强对中南体育学院筹建工作的领导,1953年7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委派中共河南新乡地委宣传部长杨志远担任中南体育学院教务长,具体负责学校的筹建工作。</p><p class="ql-block"> 1953年冬,中南高教局正式通知,组成中南体育学院筹备委员会,负责中南体育学院的筹建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南体育学院筹备委员会名单如下:</p><p class="ql-block">主 任:吕 良(江西省文委主任,下图左上);</p><p class="ql-block">副主任:陈 先(中南体委办公室主任,下图右上)、吴清明(江西省青委书记)、杨志远(中南体育学院教务长,下图中左)</p><p class="ql-block">委 员:楚 冰(江西省委宣传部学校教育处处长);许德瑗(江西省教育厅长);邱 卓(江西省卫生厅副厅长);郭庆芬(江西师范学院筹委会副主任委员);李 林(江西省体委代表);范宗先(华中师范学院体育系主任,下图中右);章瑞麟(中南体育学院副教授,下图左下);肖学博(中南体育学院讲师,下图右下)。</p> <p class="ql-block"> 1955年暑期,华师体育系部分教师在武昌昙华林老校区翟雅阁前合影</p><p class="ql-block">一排:陈奎生(右一)</p><p class="ql-block">二排:范宗先(右一)顾惜年(女,右四)涂传龠(左二)李雨三(左三)肖承烈(左五)</p><p class="ql-block">后排:赵子和(右一)刘玉华(右二)叶绍明(右四)温敬铭(左一)陈士忽(左二)魏大鸿(左四)</p> <p class="ql-block"> 1954年,时任中南体委办公室副主任的张树勋同志,受托负责中南体育学院的选址工作,时任中南行政委员会秘书长的孙耀华同志也参加了选址工作。</p> <p class="ql-block">中南体育学院新校区的确定按照以下三点要求进行:1.学院所在地依山傍水;2.场地空旷;3.离市区较近且交通便利。</p> <p class="ql-block">图中标注了桔色印记的,是武汉体育学院在武汉东湖风景区的位置点。</p> <p class="ql-block">华中师范学院体育系欢送第三届毕业同学合影纪念(1955年7月;华师老校区——昙华林)</p><p class="ql-block">一排:黄静娴(一排右七,两年制专科55届),曾丽荷(一排右八,两年制专科55届)</p><p class="ql-block">三排:顾惜年老师(右一),温敬铭老师(右二),肖承烈老师(右三),涂传龠老师(左一),赵子和老师(左三),范宗先老师(左四),陈奎生老师(左五)</p><p class="ql-block">后排:魏大鸿老师(右一),叶绍明老师(右二)</p> <p class="ql-block">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系本科1956届同学毕业师生合影(1956年6月,体院行政楼前)</p><p class="ql-block">一排:袁文学(左二,56届),李明(左四,56届),范宗先老师(右六),唐赛君(右三,56届)</p><p class="ql-block">二排:崔加秀(右一,56届),何桂麟(右五,56届)</p> <p class="ql-block">1957年学院基本情况介绍(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图中可以看到:1957年建院初期校园的基本状况(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57年武汉体育学院师生学习状况(三)</span></p> <p class="ql-block"> 武汉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成立于1956年,其前身是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p><p class="ql-block"> 1952年,中共湖北省委决定,筹办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的教职员工队伍,由原湖北省教育学院分出去的部分教师重新归队,并抽调湖北省革命大学、中华大学部分教师及武汉市有关中学一批骨干教师汇合而成。体育科主任贝嘉德。</p><p class="ql-block"> 1954年4月,经中央教育部批复,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改为湖北师范专科学校。1955年8月,湖北师范专科学校全部迁到武昌马房山(现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校址)。</p><p class="ql-block"> 1956年春,湖北省教育厅决定将湖北师范专科学校体育科分离出来,设立武汉体育师范专科学校。</p><p class="ql-block"> 武汉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建立之初,成立了建校委员会,湖北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于盛玆兼主任,副主任贝嘉德。</p><p class="ql-block">(缺于盛玆主任照片)</p><p class="ql-block"> 学校先后招收两届二年制和五年制专科学生共5个班,约350人。在较短的时间内,武汉体育师范专科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体育专业人才,为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1958年6月28日,举行武汉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并校庆祝大会。当时,由武汉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合并过来的学生308人,教职工67人,并校后全校学生人数达到1440多人,加上各种训练班学生人数近2000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湖北教师进修学院体育科实习田径运动会留影(1953年6月)</p><p class="ql-block">二排:贝嘉德老师(右五),张富炎老师(左五)</p> <p class="ql-block">湖北教师进修学校体育科主任贝嘉德老师(1952年)</p> <p class="ql-block"> 至1958年6月底,武汉体育学院完成了建校最后一次合并组建。</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武汉体育学院虽然建立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3年,已有70年的建校历史。但学院却有着颇深的办学历史渊源,其前身若追溯到1936年成立的江西省立体育场附设体育师范班,则武汉体育学院至今为止已经有87年的办学历史。</p> <p class="ql-block">湖北教师进修学院体育科校友一览表</p> <p class="ql-block"> 注:本文制作所采用的图片及相关资料来源于武汉体育学院校史、大事记、校友总会大事记,学校综合档案科,建校55周年校史展览,在征集资料过程中,许多老领导、老教师和老同志给予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