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有句成语,叫“师出有名”,我的老师郑怀贤先生就是名人。说到郑老师,成都一带的医界同仁,尤其中医骨伤和武术界的前辈们没有不知晓的。</p><p class="ql-block"> 郑老师1898年3月岀生于河北省武术之乡沧州,仙逝于1981年10月,享年83岁。在他生前的1980年5月至1981年3月间,我作为企业送培进修生与他朝夕相处了10个月,就是这短短不足一年的时间,却改变了我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照片摄於1980年9月,这张珍贵照片伴我从医几十年,且将伴我终生。</p><p class="ql-block"> 今年10月,郑怀贤老师离开我们四十年了。四十年来,老师的音容笑貌无时无刻不在我的脑海中盘旋,每当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因劳累透支打算改行另谋职业时,抬头望见掛在墙上的像框,郑老师那饱含殷切期望的微笑像春光直透心底,立即融化那即将形成的坚冰,随即把我的思绪带到四十年前与老师相处的短暂岁月。</p><p class="ql-block"> 通过郑氏骨科传人冉德洲老师鼎力相助,在郑老师仙逝前一年(1980)幸运成为了他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成都体育学院是西南地区创建较早的本科院校,在贺龙元帅亲切关怀下,1956年创建了全国第一所体育院校附属《骨伤科医院》,首任院长就是我的老师郑怀贤。</p><p class="ql-block"> 中华武术与骨伤治疗是数千年来密切相连相辅传承的国粹之一。如今继承中医传统骨科治疗,形成最全面最系统的中医骨伤理论,挖掘中华武术合并骨伤治疗精华,且不断总结提升,应用于临床实践,成效卓著者,当属《四川省骨科医院》(原成都体育学院骨伤科医院),而奠基者是我崇拜的郑怀贤老师。</p><p class="ql-block"> 郑老师河北省沧州人氏,自幼习武,遍访名师,最后受业沧州一代武医宗师徐禄堂门下,尽得先师武医真传。1936年随中华武术代表团赴德参加奥运会,现场献技,表演“飞叉”,并以精堪绝伦的技艺博得全场喝釆,成为了中国武术视为体育竞技,直面世界弘扬中华武术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郑老师不仅国术造诣深厚,并在中医骨伤科和经穴按摩方面独树一帜。感人肺腑的是他身体力行,践行终生的武德和医德。</p><p class="ql-block"> 记得:与他谋面是冉德洲老师领着我登门拜师,郑老师笑容满面,热情接待了我俩。老人家年逾八十,身材魁武,十分认真的倾听了我对他的仰慕和学习中医骨伤的决心,当听说我曾习过武术,并报出老师名叫朱清后,老人家立即接过我的话题,朗声道:好!朱老师的武德和医德我有耳闻,你以后多向冉老师请教吧。</p><p class="ql-block"> 郑老师曾经连任三届中华全国武术家协会主席,后因动乱时期患脑溢血而肢体不遂,动乱结束后仍然保留武协名誉主席称谓,他是近代中华武医界德高望重,倍受后学尊崇的前辈之一。</p> <p class="ql-block"> 当年,骨伤科医院规模不大,一座门诊大楼,大楼右侧直入住院部,住院部是并列两排平房。每天上午八时,郑老师坐着轮椅在王英老师推送下先对门诊部挨门逐户巡视,再到住院部查房,不论酷暑严寒从不间断。老人家时刻关心医院建设,人虽离位(因病而引退院长职务)心不离位,一生离不开病人,时刻关心病人疾苦,视病人如亲人的医德医风感染了一代一代学生。他为骨伤治疗制定的“医动结合”原则,更是得以传承与践行。从老师身上,我们体验到一位老共产党员伟大人格的形成源自平凡的一点一滴之中。下面讲一个小故事,让我们分享感动。</p><p class="ql-block"> 那是九月的一个星期天上午,我被安排值班,医院内外一片宁静,我信步踱出急诊科,沿着台阶走向院内,随即便被眼前的场景吸引住了。只见郑老师坐在轮椅上,后面是一位武汉体院选派来的进修生,每逢周末她都会推着郑老师在院内散步。轮椅停在一座大花台前,花台上坐着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从他衣着和身旁的背兜,以及背兜里摆放的一杆称,就可判断是附近生产队的农民兄弟。他的左脚踏在地上,赤着右脚却伸在老师腿上(轮椅与花台的高度相仿),老师正全神贯注的替患者理筋。我默默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微小的汗珠渐渐从他额头沁岀,患者右脚内外踝慢慢呈現潮红,大约20分钟才住手,并轻声吩咐:走走试试。老农沓着布鞋先跺跺脚,惊呼道不痛了,随即大步跨了几步又说真的不痛了,难怪生产队的人说,郑教授只要摸一摸伤,伤就会立马见好……说着将手抻向怀中,继续道:我要付治疗费……郑老师略略平息一小会,对老农说:把钱收回去,农民挣钱不易。老农怔了一下,随即连声称谢。事后还是武汉女同学告诉了事情原由,这位老农因右踝关节扭伤,经人介绍要找郑教授,平时门诊掛不到郑老师的号,干脆利用星期天上门求医,没想到一进医院大门就巧遇郑老师……</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过去我在泸州习武,每天上门求朱(清)老师看伤的患者不少,自配内服外敷跌打损伤药从不收取分文,朱老师的人品对我感染颇深,今天又亲临现场观看了郑老师的施治全过程,不顾年迈重病只考虑解除患者伤痛,而且不收取分文。两位老师的武德医德如出一辙,令我震撼和感动,从而夯实了我的人生价值观。在以后的行医历程中,有了自己的精神座标。这是郑老师和朱老师留给我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我的武术启蒙老师朱清,他的一生光明磊落,刚正不阿,是值得晚辈怀念的武术前辈。</p> <p class="ql-block"> 郑老师为弘扬中医骨伤科学,不遗余力,倾其毕生丰富的骨伤诊断及治疗经验,逐步形成完整体系~郑氏骨科。以运动创伤学为基调的郑氏骨科理论独领风骚,为中医骨伤科学开创了一条金光大道。下面两张老照片记录了郑老师孜孜不倦,授业解惑的真实场景。</p> <p class="ql-block"> 去年8月5日晨,我在卫生间不慎滑倒,当即造成右肱骨上1/3处粉碎性骨折,我当即决定去成都体院骨伤科医院求医,被立即收治住院。22天住院期间,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亲切热情,以及家人般的耐心细仔。时隔40年,郑老师的铁骨仁心依然尚存院内。尤其老师的医德医风在全院医护人员身上时时展现。这不能不令我感叹,郑老师毕生付出没有白费。</p> <p class="ql-block"> 文章到此该结束了,要说的话成篇累版也难道尽。只补充说明一点,当我取出40年前的老照片时,立即惊动了体院宣传部,成功做完手术后的当天,宣传部长特地赶到病房探视,让我十分感动,从她的言谈中饱含着对郑老师的崇敬之情,又让我深感内疚,四十年光阴过去,我却没为郑老师做些什么。临别时,我对宣传部长明确表态,要用《美篇》写岀对老师的缅怀。 </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能正常书写了,并一气呵成完成了《美篇》创作。水平有限,不当之处还望同仁们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