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157, 34, 34); 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251, 244);">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大党、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是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农垦小学党支部28位党员,将通过每周一个党史故事,与您一起回眸党史,重温党的奋斗历程,让初心使命、革命薪火代代相传。</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一期,由农垦小学支部委员、德育主任孙敦柱为大家讲述《南昌起义的台前幕后》。</p> <p class="ql-block"> 问起“南昌起义”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你想起的第一位是谁呢?</p><p class="ql-block"> 是周恩来、贺龙、叶挺还是刘伯承?</p><p class="ql-block"><b> 那你知道南昌起义的首倡者是谁吗?</b></p><p class="ql-block"><b> 他就是李立三。</b></p><p class="ql-block"><b> 李立三(1899年11月18日一1967年6月22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书长、宣传部长,全国人民防空委员会秘书长,全国总工会副主席。</b></p><p class="ql-block"> 原名李隆郅,湖南醴(lǐ)陵人。1919年9月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在地方和中央担任工人运动领袖,曾一度掌握着中央的实际权力。<b>领导了安源大罢工、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南昌起义等革命运动。</b></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国民党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对革命人民极端残酷镇压,<b>中国革命转入低潮,国民党变成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唯有革命才能使中国共产党打破重围。</b></p><p class="ql-block"> 临时中央主要工作是部署党组织转入地下和中央机关从九江撤退到上海,同时考察打回广东以图再举的可能性。其中根本没有南昌起义计划。<b>李立三抵达九江,分析了临时中央“南下广东”并不可行,转而提出将一些可以争取的部队,尽快集中于南昌举行起义。这就是南昌起义的最早提议。</b>有了这个想法后,李立三和邓中夏立即上庐山向中央汇报。但当时,被认为理想的起义地点是<b>九江南浔</b>。李立三挺身而出,反对把起义地点设在南浔,因为九江地区的军阀部队已经聚集,对起义不利。同时,准备起义的叶挺、贺龙部队已陆续开往南昌,在南昌起义势在必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昌起义部分领导人</p><p class="ql-block"> 起义地点选择南昌而不是九江地理和交通条件是一大原因。<b>九江是长江的重要港口,交通极为发达,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长江沿岸云集着众多国民党军队,如果在九江发动起义,很容易被敌人循江来袭。</b></p><p class="ql-block"><b> 与九江相比,南昌的交通条件更为有利。</b>南昌距离九江约130公里,两地之间的主要交通要道是南浔铁路。南浔铁路(南昌到九江)是江西一条商办铁路,1907年开工兴建,1916年竣工通车,全长128公里。根据1928年的行车时刻表,全程运行时间为5小时27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浔铁路线路图(根据《江西通志稿》临摹)</p><p class="ql-block"> 通过南浔铁路,在起义的准备阶段,起义军可以调运部队、运输辎重,方便迅速。更重要的是,<b>当时南浔铁路在南昌的终点是昌北的牛行车站,与南昌城之间还隔着一道赣江。起义以后,如果敌人沿铁路来进攻,起义军还可以借赣江的阻隔来组织防守。</b></p><p class="ql-block"> 起义前便于调兵遣将,起义后利于组织防守,这样的地理条件简直是天造地设。于是,在7月下旬的几天时间里,出现了中国起义史上罕见的一幕:<b>大批起义军队和核心领导离开驻扎地九江,乘坐火车前往南昌。</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昌起义示意图</p><p class="ql-block"><b> 不仅是地点起义时间的确定也是一桩难事容不得丝毫偏差</b></p><p class="ql-block"><b> 1</b>927年,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严峻形势,李立三同志坚决主张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在打响武装起义第一枪的南昌起义中,<b>李立三不仅是参与者,更是一位至关重要的发起者、决策者。</b></p><p class="ql-block"> 1927年7月上旬,因为陈独秀被停职,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临时指定了<b>张国焘、张太雷、李维汉、李立三、周恩来</b>等五人组成中央常委,代行政治局职权。当时并没有组织武装起义的计划,而是部署部分组织转入地下以及中央撤到上海。</p><p class="ql-block"> 7月20日,李立三被派到九江组织落实撤往上海的工作时,与谭平山等人召开了第一次九江会议。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因为洞察出共产党人同军阀张发奎关系破裂是必然的,<b>李立三认为应该组织自己的军事力量,果断提出南昌暴动,这是一个不可抹杀的重大历史功绩。</b></p><p class="ql-block"> 7月24日,在向鲍罗廷、瞿秋白、张太雷等汇报并请瞿秋白提请中央批示后,李立三又马上召开了第二次九江会议<b>,决定叶挺、贺龙部队于28日前集中南昌举行暴动,并再次电请中央从速批示。</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九江会议</p><p class="ql-block"> 7月25日,周恩来带来了中央的指示,同意举行暴动,但暴动的地点应改在南浔。李立三坚决反对把暴动的地点改到南浔,理由是九江地区军阀部队聚集,于我不利;同时叶、贺部队已经向南昌集结,南昌起义势在必行。</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同意了李立三的建议后,二人到南昌成立了前敌委员会,决定7月30日举行暴动。但就在这时,中常委张国焘又带来了中央最新意见,要求起义推迟举行。面对中央的最新指示,仍然是李立三率先反对:“一起都准备好了,为什么还要重新讨论?时间上已来不及做任何改变”。由于周恩来也坚决反对改变计划,张国焘只好少数服从多数,同意按原计划举行暴动,并将暴动时间定于8月1日凌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民英雄纪念浮雕·南昌起义</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