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月牙泉,相守千年美丽依然。

褐丝带

<h1><b>  清晨,敦煌的第一缕阳光把我们迎进了神奇美丽的鸣沙山。那踯躅而行的驼队、半明半暗的山体、空气中弥散着的驼粪臊味,强烈地唤醒着我的记忆,是的,2006年我曾到过这里,当时同行的有单位同事及政府要员,驼背带给我的痛苦仍历历在目,其他却已物是人非,唉,往事随风啊。</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如今,看着阳光下的鸣沙山,我仍禁不住发出赞叹,它山峰陡峭,山梁尖锐,沙纹如波,那刀削一样的沙脊蜿蜒曲折,起伏跌宕的线条流畅得如乐谱,山体光滑细腻,如匠人精心粉饰,整个形态极具雕塑感。山的阳面黄灿灿通体鎏金,阴面则黑魆魆有些怕人,异常强烈对比的光与影在同一座山上如此完美地结合,让人叹为观止。</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叮叮当当,一个长长的驼队浩浩荡荡而来,田震那沙哑沧桑的嗓音在耳畔响起:每当驼铃声声掠过耳边,仿佛又回到月牙泉,我的心里藏着忧郁无限,如今每个地方都在改变,她是否也换了容颜……</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没变,没变,驼队的路线没变。</b></h1> <h1><b>  它们以往日同样的速度慢吞吞地度着方步花费近二十几分钟绕过这座山,在一个类似停车场的地方将游客卸下,然后从山后抄近道几分钟就回到原点,开始运送下一批游客,一圈又一圈,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成不变。</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没变,没变,月牙泉美丽依然。</b></h1> <h1><b>  它长近100米,宽25米,水光潋滟,亮如明镜,灿若星月,它在荒漠中静卧,于烈日下蒸腾,任凭风沙弥漫狂风肆虐,千年不枯万年不竭。</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没变,没变,鸣沙山与月牙泉仍然以最初的姿势,默默伫立,互相凝视,一望千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普天之下,在茫茫大漠中单此一泉,在暴风黄沙中独此一水,在满目荒凉中唯此一景。</b></p> <h1><b>  它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驰。</b></h1> <h1><b>  自古沙漠多干旱,沙海听泉,如果不是在敦煌,恐怕真的只能是妄想。</b></h1> <h1><b>  看过月牙泉我们决定爬到鸣沙山最高处去滑沙。</b></h1><h1><b> 举头仰望,黄色的锥形山体如一个巨大的蚂蚁窝,上山的游客一个接一个,如成群结队的蚂蚁,我们走过去,把自己接了到蚂蚁队伍的末尾。</b></h1> <h1><b>  沙质柔软细腻,在沙砾中行走异常艰难,深一脚浅一脚,根本无法保持身体平衡。而在沙砾中爬山就更难了,坡很陡,鞋子踩在沙上没有抓握力,在重力作用下,爬一步身体会滑下来半步或者更多,爬半天却发现差不多还在原地,做了许多无用功,这比普通爬山要多耗费好几倍的体力,不过大家都乐此不疲,旅者就是这么贱,平常在家把力气看得再金贵的人,旅行过程中都特能吃苦,因为这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体验。</b></h1><h1><b> 只有霞霞这个平常特别勤快能干的人,这会确实是走不动了,她一下瘫在沙子里,怎么说都不肯继续登顶。</b></h1> <h1><b>  其实我们也很累了,幸亏沙土中固定着这种梯子,踩着梯子往上爬可以避免身体下滑,省时还省力。</b></h1> <h1><b>  不过不是每个人都会买梯子的账,有几个小青年就宁愿避开梯子,看着他们百折不挠倒下去又爬起来、退两步又进三步、喘一会又摆几个POSE,真羡慕。</b></h1> <h1><b>  想说“如果倒退十年”,话到嘴边却只能咽了回去,因为06年爬鸣沙山的时候我也和现在一样熊。</b></h1> <h1><b>  所幸只是累一点,根本不用担心安全问题,沙地摔一跤想疼都不容易,况且边上的人不会让你倒下去,大家发现你脚跟不稳会都立刻伸出援手拉上一把,这时候的我们手儿相牵脚步相连,一定特别像发现食物后用触须互相传递信息的小工蚁,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很来劲。</b></h1> <h1><b>  爬一段坐一会,把梯子让给那些已经恢复元气的人继续赶路。</b></h1> <h1><b>  真想这么一直坐着,听沙,望泉,看人,然而登顶的意念一直鼓舞着我们,所以歇一歇还得走。</b></h1> <h1><b>  当鸣沙山顶部细细的沙悄悄穿过指缝溜回大地的时候,我们到达了峰顶。</b></h1> <h1><b>  顶部有一片坡度较小稍显平坦的地方,适合开沙滩汽车或骑沙滩摩托。</b></h1> <h1><b>  在这里,我们身负乾坤。</b></h1> <h1><b>  “老子一抬手就摸得到天,看白云青山跟袅袅的烟”,哈哈,这是哪首歌的歌词?</b></h1><h3></h3> <h1><b>  是的,在这里,我们确实伸手就可以摸到蓝天。</b></h1> <h1><b>  或者可以随手扯下一朵白云。</b></h1> <h1><b>  在天空行走的感觉非常美妙。</b></h1> <h1><b>  放眼望去,山脉相连,延续数十里金黄一片,那无际的滚滚黄沙,如海,静止却又让人感觉波滔汹涌。</b></h1> <h1><b>  回首再看月牙泉,它小成了一个点。</b></h1> <h1><b>  鸣沙山与月牙泉,如一对情侣,就这么厮守着,凝望着,把他们的爱恋和故事埋在心间。</b></h1> <h1><b>  望着满眼的黄色,我不禁感叹,平常,一粒细沙在我们眼里若似于无,而当它们汇聚成海之后,人在它面前却如此渺小,漫漫黄沙中,我们只是一个小小的点,稍有距离就看不见你我,我们留下的一串串脚印,风一吹就不留丝毫痕迹。</b></h1><h1><b> 滑沙的时候,我感觉已经离开那个巨大的蚂蚁窝,来到一个泥塑的弥勒佛身上,天空飘荡的热气球是弥勒佛的脑袋,此刻,我们像一群与大部队走散的蚂蚁,在弥勒佛的肚皮上乱窜。</b></h1> <h1><b>  下山不用路,只需找个坡度合适的地方,往沙上一坐,哗啦啦就可以往下滑。</b></h1> <h1><b>  滑一滑,停一停,说会话,发会呆。</b></h1> <h1><b>  打几个滚。</b></h1> <h1><b>  或者躺下来美美地睡一会。软软的沙漠当床,悠悠的白云当被,何等舒适。真想可以睡到天黑再接着在这里数星星。</b></h1> <h1><b>  欧总想从我们后面包抄到前面拍一个比较完整的滑沙视频,结果因速度太快身体失控在沙坡上翻了个大跟头,他倒下去的同时,相机也一起被埋进了沙里。我们无数次地观看这个镜头,每看一次就会多累积一份快乐,欧总的驱逐声,我们的欢呼声,混合在一起,再加上流动的画面,那美妙的一瞬简直太嗨了,尤其是镜头结尾那集体翻车的感觉,仿佛栽跟头的不是欧总,而是我们这些滑沙的人。</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沙海漫步太过瘾了!有了这次特殊体验,绝对算不虚此行了。</b></h1><p><br></p> <h1><b>  鸣月阁全貌(网络图片)</b></h1> <h1><b>  最后我们来到鸣月阁,鸣月阁主建筑是一座外观为八角形的四层仿唐木塔,这里林木葱郁,亭台楼阁,金碧辉煌,泉光与山色相映,美轮美奂。漫漫黄沙中的这一片绿洲,让人心旷神怡得难以置信。</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鸣沙山与月牙泉是我们此行最喜欢最难忘的一个景点。</b><b>有一群好闺蜜真的很幸福。看看,随行记者个个都是如此敬业,是不是令人钦佩和感动。</b></h1> <h1><b>  下午,我们来到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莫高窟。这里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人们把它称为"东方卢浮宫"。那精美绝伦的佛像,飘逸洒脱的飞天,甚至脚下的莲花方砖都是千年的宝贝。徜徉其中,我们不禁感叹老祖宗的聪明才智,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b></h1> <h1><b>  晚上,观看了大型实景情景剧《又见敦煌》,它带我们走进那段历史,了解莫高窟辉煌的前世今生。</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