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50年代,是新中国建立的十年,民以食为天,全国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本篇以农业战线的宣传画为主题,和读者朋友们共同回顾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span></p> <p>土改完成农民生活好,1951年,哈琼文 ,华美画片出版社出版。曾经吃不饱的中国农民,家中屯满了粮食。</p> <p>陈永康互助组向全国农民挑战,1951年,凌虚 徐京 作,艺辉画片商店。</p> <p>1951年发行的《加紧生产,多打粮食》宣传画,由陈兴华创作,建国初,全国号召农村各地增收粮食,确保国家粮食供应充足。</p> <p>农村风光,1953年,忻礼良 作。当时,不少民国时期月份牌画家加入了宣传画的制作队伍,这一时期的不少宣传画散发着浓浓的民国风。</p> <p>1953年发行的《把余粮卖给国家,支援国家建设》宣传画,由钱大昕创作,人们争先恐后,将多余的粮食都卖给了国家。</p> <p>1953年发行的《丰收细打多收粮食》宣传画,由赵延年创作,为了实现粮食增收,号召农业战线在丰收的情形下,进行精细收获,不浪费一粒稻谷。</p><p>在画面上,我们看到的是在丰收的打谷场上,一位青年农妇非常认真地扬场风谷,她的神情很专注,应该说画家很好地传达出“细打”这个主题。</p><p>在艺术表现上,这幅画的手法很细腻,像人物身上的阳光与环境反射光的描绘都很准确、丰富。从宣传画的角度来看,这幅作品是比较写实的,甚至有某种程度的自然主义审美倾向。</p><p>如果以19世纪法国写实主义绘画中的农村题材作品来看,这幅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农村宣传画反而具有某种与其相似的审美理想:平凡而朴素的劳动场面,劳动者专注的神情,以及在劳动者的动态身影中透露出来的劳动者审美理想。</p> <p>1953年发行的《家家养猪,修圈积肥》宣传画,由陆新耳创作,为了保障肉食供应,以及为农田增肥,国家号召农村家家户户养猪。</p> <p>参加互助合作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1954年,张凡夫 武德祖 赵域 作,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p> <p>走向集体化幸福万万年,1954年,赵正辉 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p> <p>《帮助军属老大娘》,1954年,李慕白创作。</p> <p>她着了迷, 1954年。</p> <p>1955年发行的《发展饲畜业生产,增加城市乳肉类供应,支援祖国工业建设》宣传画,由朱鸣冈创作。</p> <p>1955年发行的《为了农业合作化,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学习文化》宣传画,由张平、杨先让创作。</p> <p>《毛主席朱副主席参观丰产社》,1955年,麦秆创作。</p> <p>一年之计在于春,梁玉龙创作于1956年。</p> <p>1956年发行的《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宣传画,由蒋兆和创作。</p> <p>《合作社里的鸭群》,张大昕创作。积极发展副业,增加社员收入。</p> <p>1956年发行的《走社会主义的路,做有文化的人》宣传画,由哈琼文创作,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掌握文化,在旧社会的中国,文盲在农民群体中几乎是普遍现象,图中一位母亲在给孩子哺乳时,仍然不忘识字学习。</p> <p>农业合作化是让大家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马常利 沈今生 作,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p> <p>1956年发行的《铲掉田坎,连成一片》宣传画,由吕琳创作,那时候为了增加田地面积,鼓励农村将田埂铲平,以增加粮食产量。</p> <p>1956年发行的《我们要用双手把荒地变成良田》宣传画,由哈琼文创作,粮食是国家稳定的基础,为了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全国大力开展垦荒行动。</p> <p>1956年发行的《农村妇女们,积极参加农业劳动,争取合作社的农产丰收》宣传画,由赵友萍创作,妇女就是半边天,她们积极参加劳动,为粮食增产丰收做贡献。</p> <p>广大农村正需要我们, 1956年。</p> <p>1956年发行的《多种花生增产油料》宣传画,由刘菁慧创作,一位女社员手中提着一大串收获过的花生。</p> <p>菜绿瓜肥产量多, 1956年。</p> <p>1956年发行的《要把社里的猪养得又肥又大》宣传画,由翁逸之创作,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人民公社里的养猪场,一位女社员正蹲在一头肥大的白猪旁。</p> <p>牧羊姑娘, 1957年。</p> <p>农村远景图,1958年,章育青 作,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好一幅丰收景象。</p> <p>1958年发行的《要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宣传画,由天津美术学院集体创作,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开展水利新修,增加农田面积。</p> <p>1958年发行的《欢迎下乡参加农业劳动》宣传画,由冯一鸣创作,一位老农民,笑容可掬的伸出双手,欢迎到农村的城市青年。</p> <p><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到农村中去参加劳动”,</span>1958年。杨先让创作。</p> <p>《生产翻一番,肥猪添满圈》,1958年,任之玉创作。</p> <p>人民公社好,1958年,芮光庭 作。</p> <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钱大昕创作的《争取更大的丰收 献给社会主义》(1958年)是此时“丰收”主题中最有典型意义的作品。一位老农双手捧着盛满丰收果实的大红漆盘,神情喜悦、笑容憨厚,身上的棉袄、头上的皮帽、身后的一枝红梅都和丰收的果实相互映衬,把丰收的幸福生活充分表达出来;而贴在雪白的棉花上的红色剪纸更为画面增添了一种喜庆和民间艺术的氛围。</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从画面的艺术效果来看,尽管表达丰收、幸福生活的元素已经非常充足、非常鲜明,但是与老农的形象塑造相比只能是一种衬托。具体的描绘技法是非常写实的,但是又有着宣传画的概括性和背景的简约性,在同类以人物形象为突出描绘对象的宣传画中,这种写实技法上的把握是比较成功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span class="ql-cursor"></span>作者精心刻画了老农脸上的皱纹、肤色和憨厚的表情以及张大嘴巴的乐呵呵的笑容,这种形象的塑造无疑是对那个时代的农民集体形象的理想化表达。他是充满幸福的生产者和感恩者,</span></p> <p>周正创作于1959年。(横着看更清楚)</p> <p>人民公社威力大 战胜自然保丰收, 1959年。</p> <p>1959年发行的《课本随身带,抓空学起来》宣传画,由王角创作,农村的社员大妈在认真的学习,旁边一个年轻姑娘正在细心的教着。</p> <p>掌握文化科学更好的为生产服务 ,1959年。</p> <p>我们的祖国在近代历史上,经历了无数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中国人,终于在新中国第一个十年期间,努力奋斗,勇往直前,为今日的强盛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些前辈们,每一滴汗水,数不清的付出,我们不能忘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