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一中的红色基因/钟逸

一中老校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武汉一中的红色基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一钟 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class="ql-block"><b>武汉一中创办于1931年8月,始称汉口市立中学,与1920年由董必武等人创办,并走出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等三位党的一大代表的武汉中学相比,始不足则后发力,其红色基因的传承虽鲜有人知,却是一个真实的历史存在。</b></p> <p class="ql-block">1.1931年湖北省汉口一中校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著名诗人曾卓,1934年考入汉口市立中学。次年投身于党领导下的“一二·九”抗日救国学生运动。据其友人刘绪贻二回忆:在这种火热浪潮中,一向正义感很强并已受到鲁迅思想影响的曾卓,很自然地结识了一些高年级的进步同学,参加了他们组织的读书会;并于14岁时,在汉口《时代日报》发表《生活》一诗,认为“生活像一只小船,航行在漫长的黑河。没有桨也没有舵,命运贴着大的旋涡”。</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15岁时,成为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的第一批成员。由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曾被学校除名,转入黄冈正源中学就读,并在当地抗日热情的感染、鼓舞下,经地下党人介绍,1938年3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时年16岁。</b></p> <p class="ql-block">2.诗人曾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36年12月,随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次年底,武汉成为全国抗日运动的中心,被誉为战时首都。此时,汉口市立中学生积极参加了党领导的青年救国团与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广泛开展了抗日救亡的宣传和献金支援前方抗战的活动,并于1938年9月随湖北联中西迁,直至抗战胜利后返汉。</b></p> <p class="ql-block">3.武汉学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和献金支援前方抗战活动:</p> <p class="ql-block">4.宣恩县高罗乡镇九间店村湖北联中办学旧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1946年初,汉口市中学返汉后,将伪汉口特别市立一中并入,易名“汉口市立第一中学”。据《武汉市第一中学简史》记载:(1946年)七月,中共南方局负责同志董必武、钱瑛派陈梅影同志来汉,十月,地下党员陈梅影来市一中担任地理教师,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做市一中地下学运工作。</b></p><p class="ql-block"><b>不久,地下党员胡进吾老师、陈有和老师、张师韩老师也先后来校授课,开展地下斗争。陈梅影等地下党员一方面积极宣传形势,介绍《新民主义论》等进步书籍,另一方面积极团结、培养进步学生骨干,并发展学生张兆贺(即张孟林)为中共党员,他是市一中第一位地下学生党员。</b></p> <p class="ql-block">5.1946年一中校舍:</p> <p class="ql-block">5.1946年一中校园:</p> <p class="ql-block">6.陈梅影老师:</p> <p class="ql-block">7.1981年,陈梅影(前排中)和地下”新青联“部分成员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武汉一中第一位地下学生党员张孟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学运工作,地下市党委先后让张兆贺、曹贵彬、肖涌泉领导学工组,开展读书活动,通过成立读书会,宣传革命道理,组织社团、占领壁报阵地;广泛开展文娱活动,唱进步歌曲;发动学生,支持教师罢教斗争;组织群众,夺取学生自治会领导权等。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有三十多个学生参加了进步组织“新青联”。</b></p><p class="ql-block"><b>这一时期,武汉一中红色基因得以广泛传承——1947年6月,市一中学生会同市一女中(今市十六中)等校同学,冲破重重障碍,前往武大声援,悼念在“六一”惨案四中的死难烈士,抗议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血腥罪行。</b></p><p class="ql-block"><b>1948年10月,肖润泉等不顾学校阻挠,在鲁迅先生逝世12周年之际出版《纪念鲁迅专刊》,并坚持举办校园《联合壁报》,开展进步宣传活动。同年冬,武汉地下党带领教师从经济斗争入手,发动罢教、饿教、索薪斗争,并由市一中发起,联合兄弟学校选派代表前往市政府请愿。在全市中小学支持下,终使反动政府作出让步。不久,一中校长杜则尧(中统特务)被调走。</b></p><p class="ql-block"><b>1949年初,中共武汉市委指示有丰富学运经验、来自复旦大学的张幼峰领导市一中学生运动。2月,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市一中支部成立,肖润泉任支书,罗平安任宣委,陈战生任组委,成为武汉地区中学学运的重要据点。4月,江汉军区城工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市一中小组组成,吴光耀任组长。在一中学生助选团的支持下,吴光耀当选学生自治会主席,取得学生自治会领导权。同年5月,为防止国民党逃跑时进行破坏,全校师生员工联合组成安全互助委员会。王丽生老师任互助会主席,吴光耀作为学生代表参加。</b></p><p class="ql-block"><b>16日,武汉解放,市一中几百名师生敲锣打鼓,高举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画像,聚集在汉口中山大道金城银行(今市美术馆)大楼前欢迎解放军进城。从此,武汉一中翻开了红色基因传承的历史新篇章。</b></p> <p class="ql-block">8.1947年6月23日,武大学生为六一惨案的死难者举行出殡游行:</p> <p class="ql-block">武汉大学“六一纪念亭”旧影:</p> <p class="ql-block">9.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席卷全国:</p> <p class="ql-block">10.1949年5月16日,解放军入城部队行进在汉口中山大道,市民争睹其风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49年6月17日,武汉市军管会接管市一中。9月,学校更名为“武汉市第一男子中学”。同月,市一中进步学生夏发受湖北武汉人民广播电台邀请,向全市介绍“汉口市一中的进步学生运动”。</b></p><p class="ql-block"><b>10月,江家瑞(武汉市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主席团成员)任解放后武汉市第一中学首任校长。不久,刘克勤、项本承、吴益光、夏发等先后转入或加入青年团,成为市一中解放后第一批共青团员。与此同时,大批工农子弟进入武汉一中学习,教师队伍不断得到新鲜血液的输送,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得到持续改善,市一中迅速成长为全省一流学校,成为培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人才的摇篮。</b></p><p class="ql-block"><b>1950年,党的组织从秘密走向公开。进步组织民盟市一中小组成立。地下党员张薇之任副校长,并以党员身份入盟,被选为民盟武汉市委副主任。同年,他作为武汉市教育界代表,参加建国后教育战线第一次盛会——中国教育工会成立大会。(张薇之)回校后,全校教工怀着兴奋的心情,放大毛主席对中国教育工会的题词:“教书就是为人民服务,不要荒废课业。”并悬挂于“教工之家”。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老年教师中引起很大震动,使他们认识到搞教育就是“为人民服务”。</b></p><p class="ql-block"><b>在毛主席题词激励下,大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如卢世璋、马以驯等迅速成长起来。年青的马以驯老师,还被评为二级(当时教师最高级为一级)数学教师,不少老年教师焕发青春,发挥才德。如生物教师吴义田制作的人体骨骼标本受到苏联专家好评。(录自《武汉市第一中学简史》)</b></p> <p class="ql-block">11.解放后市一中首任校长江家瑞:</p> <p class="ql-block">12.毛主席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抗美援朝时期,市一中学生热烈响应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及政务院的号召,踊跃报名参军参干。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至1951年,全校两次报名参军参干学生超过1000人,其中280名学生被光荣批准参军参干,先后奔赴抗美援朝第一线。同时,全校师生还积极认购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捐献财物。其间,初三(2)班学生发出捐献零用钱购买“青年号”飞机支援抗美援朝的倡议,得到全市中学生的热烈响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在1954年防汛斗争中,武汉一中师生显示出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全校20多名师生在抗洪斗争中立功受奖,魏开泰同学在抗洪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被市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授予“二等功臣”称号。1955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武汉分会为其主办画展。1959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魏开泰画册》。</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3.1951年,一中大厅里的参军参干宣传画、黑板报及大标语</p> <p class="ql-block">高中5202班第二次报名参军参干同学合影(1951年5月于市一男中礼堂):</p> <p class="ql-block">14.魏开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武汉一中师生始终遵循毛泽东“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导,践行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56年,学校创办了校办工厂——翻砂厂;有94%高中毕业生考上大学,同时荣获全市中学数学竞赛团体冠军,其中8名同学跻身21强。1957年,学校在坚持教学同时,组织开展了以支援农业生产为中心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农村。1958年,学校建成硫酸厂、机械厂,参加大办钢铁。在同年举行的全市中学生知识竞赛中,有5名同学进入前10名。1959年,全市中学生开展任弼时读书奖章活动,全校有50名学生获任弼时读书奖章。</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进入六十年代,武汉一中发出“做共产主义攀登科学高峰的勇士”的号召,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每学年学生参加劳动一个月。同时抓艰苦奋斗教育,开展“学雷锋,创三好”的活动。从1962年起,实现连续三年高考升学率全省第一。那一时期,一中被誉为“小清华”,同时有了一个别号——“红色保险箱”;作为国际交流的窗口,接待过苏联基辅教育代表团、法国教育代表团和日本教育代表团来校参观访问。</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5.任弼时奖章:</p> <p class="ql-block">16.高中6403班同学开展学雷锋活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尤其须要提及的是,武汉一中师生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坚韧与执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62年夏,校团委副书记陈玉清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农业第一线,向组织上连续提出三次申请,终于如愿以偿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大悟县坞子铺公社高家塆。在农村,陈玉清不怕吃苦受累,学挑担、学犁田,与农民打成一片;注重发挥自己的特长,帮助队里制定规章制度、教青年唱革命歌曲、为农民写新春联、建立家庭小图书室、传播科学种田知识等,很快受到农民的欢迎,逐步成长为省政协委员和全省下乡知识青年的一面旗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66年,武汉一中高一(四)班学生赵洪明,决心停学报名赴新疆建设兵团当农垦战士。此前的1964年,一中教师钱美玲支持堂弟钱伯铭及学生王志斌等6人下放潜江当农民,更是一时传为佳话。半个世纪后,钱伯铭著文《堂姐钱美玲送我下乡务农》说:一百多年来,近代中国仁人志士艰苦奋斗前仆后继,就如我的堂大伯,父亲、叔父一样。他们这些正直的知识分子坦坦荡荡一辈子追求的,不就是独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吗?他们盼望的不就是国人能过上幸福生活吗?美玲姐的教书育人,我的下乡务农不都是怀着这个同样的目标吗?武汉一中红色基因的传承,就是这样延绵不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武汉一中的“老三届"与69届是新中国成立后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一代人,文革中,武汉一中学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始终走在运动的前列,就像1949年一样,不容置疑地“成为武汉地区中学学运的重要据点”。今天无论我们对文革作何评价,都不应对这批学生的革命热情和革命精神有所置疑。正是他们,作为文革中武汉第一批上山下乡知青,在1968年11月自愿选择了离武汉较远的黄梅下乡务农。正是他们,在农村与农民同甘共苦,亲如家人,至今仍然联系紧密。正是他们中间的许多人,被当地农民推选为先进,其中本不应下乡的下肢4级伤残学生肖松,自愿下放黄梅农村,并表现突出,1971年被评为黄梅县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农民诗人周改乔,是黄梅县濯港镇太白诗社的社长,他对白湖公社同心大队的知青特别熟悉。2018年他赋诗给下放在此的市一中校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惜别黉宫自驾舟,</b></p><p class="ql-block"><b>风清一舵入潮流。</b></p><p class="ql-block"><b>才能效国臻民富,</b></p><p class="ql-block"><b>智有掀天揭地谋。</b></p><p class="ql-block"><b>一代精英担重任,</b></p><p class="ql-block"><b>三篇诲语解烦忧。</b></p><p class="ql-block"><b>红专筑起红程路,</b></p><p class="ql-block"><b>赢得名扬誉九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或许,这可以看作是老百姓对武汉一中红色基因传承的褒奖吧。</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7.1964年9月9日,《武汉晚报》刊载的国画《陈玉清立志务农》:</p> <p class="ql-block">1964年9月在省政协三届一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回乡知识青年陈玉清(左二)等与送子女下乡当农民的省政协委员刘劲等一起交谈:</p> <p class="ql-block">18.高中6804班同学自发欢送支疆青年赵洪明(第二排右5):</p> <p class="ql-block">19.1964年下放潜江的校友钱柏铭(右二)与同队知青聆听农民讲话:</p> <p class="ql-block">20.1970年,一中、十九中下放到黄梅县灈港区白湖公社同心大队三小队的知青在田间薅草:</p> <p class="ql-block">21.1970年,一中、十九中下放到黄梅县灈港区白湖公社同心大队的知青,同当地青年一起演出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滨》:</p> <p class="ql-block">22.2018年10月27日,黄梅县原灈港区白湖公社同心大队的乡亲们载歌载舞热烈欢迎“省亲”的一中、十九中知青:</p> <p class="ql-block">23.2018年10月27日,村里的干部群众与一中、十九中知青合影,肖松(前排右三)等应邀参加了“省亲”活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改革开放以来,早年毕业于武汉一中的一批有志校友走上政治舞台,其中,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和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王少阶,不仅在自己的学术专业领域建树颇丰,而且在为官一任时造福一方,无愧为一中红色基因的传承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还有不胜枚举的武汉一中校友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以一中人特有的进取精神,已经或正在成为各行业、各领域的佼佼者,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更有一批在文革中受牵连的同学,不忘初心,坚守党性,将个人的前途与党、国家和人民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年逾古稀,笔耕不辍,夜以继日,抢救史料,以为后人存史、资政、育人之便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们知道,红色基因的传承是武汉一中不断前进和发展的主线,没有这条主线就没有真正的武汉一中精神。我们注意到,时至今日武汉一中红色基因的传承始终没有停息,遗憾的是在学校官方平台上,特别是在官网和名人堂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我们是武汉一中校友,我们期待有所改变。</b></p> <p class="ql-block">24.2009年10月28日,王文元为中国西部健康管理示范基地授牌:</p> <p class="ql-block">25.2017年9月,王少阶在湖北三环成套工业有限公司考察调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