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故居行

黄建国

<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27日,温江中学退休党支部党员和退协教师及家属116人,参加红色旅游朱德故居行。</p> <p class="ql-block">是日阳光灿烂,蓝天白云。三辆旅游大巴一路向东北急驶,四个多小时后终于抵达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朱德出生于1886年12月1日丁家大院里的一个粮仓。朱德的祖父朱邦俊是佃农,租种丁家田地为生,由于贫困无力建房,因此朱德的父母居住于丁家的粮仓。粮仓本是储藏收获的作物之地,所存之物要么以供生命食用,要么作为播种收成的种子。这是不是预示着诞生于此的这个小生命,将使他的理想与信念传播四方,且开花结果。</p> <p class="ql-block">朱氏在当地是一个大家族,朱德家中兄弟姐妹人口众多,再加又是佃农家很贫穷,因此朱德几兄妹从小就帮助父母分担家务,从事繁杂的农活。这样的生活经历锻炼了他的体魄,磨历了他的意志,也让他触及到了许多社会的现状。正犹如孟子所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p> <p class="ql-block">隋唐以来的科举制是一光宗耀祖之路,也是穷苦人家绝地求生之道,“万般皆是下品,惟有读书高”流行千年。朱德家虽很贫穷,但父母仍节衣缩食,先后让哥哥及朱德进私塾读书,希望将来考取功名,光前裕后。朱德6岁入塾,一共经历三个老师,对朱德影响最大的是第三任老师席聘三。这位老先生和蔼可亲,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有胆量见识,敢于批评时政,是个卓尔不群之人。</p> <p class="ql-block">朱德在私塾中不仅读完了"四书"、“五经",还读了《三国演义》、《水浒》、巜东周列国志》等非儒家经典,席聘三还将"富国强兵"、"科学救国"等先进的萌芽思想传授于朱德。一颗幼稚的心灵被启迪,一双朦胧的眼睛闪烁出一丝光亮。</p> <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大地风起云涌,惊天动地。清朝退位,民国初立,科举废除,社会动荡,朱德的路在何方?</p> <p class="ql-block">机会再一次降临,席聘三的好友刘寿川了解到朱德好学、聪颖、正直、坚韧等优良品质,油升惜才之情。刘寿川是当时顺庆府(今南充市)新式学堂的学监,向总监校长张澜推荐朱德。1905年19岁的朱德进入新式学堂,开启了人生的又一重要旅程。</p> <p class="ql-block">顺天府新式学堂的校长张澜和一些教师都是从海外留学归来的热血志士,他们对国家民族所面临的矛盾和危机比席聘三有更直接、更深刻的以识。朱德作为当时社会底层饱受欺压的弱势群体,对苦难和屈辱体会更深,更为敏感和痛惜。要改变自己和千千万万受苦受难人的命运,"报国”的意识慢慢深深根植于他的心海,“读书不忘救国”的思想成为朱德一生中发展的重要转折。当朱德毕业时于诗中所作,"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挽民族于既倒的远大志向就此兴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09年,23岁的朱德辞别家乡父母亲人,马鞍镇琳琅村已安放不下他激情澎湃的胸襟。前路虽然迷雾缭绕,险象环生,他的热血在沸腾,他坚毅地迈出了走向广阔天地的脚步。</p> <p class="ql-block">在不久的未来,他一呼喊天空将像雷声般轰鸣,他一踏足大地将像山裂般颤动。</p><p class="ql-block">一只蓄势待发的鸿鹄仰望蓝天,振翅欲飞。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不飞则已一飞冲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