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拾起回忆的笔墨,继续勾勒出青春岁月的轨迹。那年那月都是值得回忆。众里寻你千里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p><p class="ql-block"> 恢复高考制度对于农村人来说就是跳出农口的唯一途径。吃商品粮,过衣食住行,无忧无虑的生活,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那个时候没有自由市场,也没有人才市场。就业的机会都是政府主导,没有那么多就业选业的机会,唯有读书高。参加高考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能够考上且录取了就是梦想成真,自己的心愿如愿以偿,几个月的奋斗也算是苦尽甘来。离开故土,奔向中原,去古城开封求学又是锦上添花,全家人喜上眉梢。</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八的初春,兰州依然是寒风凛冽,而中原大地早已经是春暖花开,黄河水利学校已经给我发了录取通知书的函。说实在话,我真不知道黄河水利学校在那里?能够报考黄河水利学校也是给予我从事过水利工程,且对于水利测量也有具体操作的实战经验。记得在听到录取到黄河水利学校的时候,我还在公社一块地图上寻找去延安的地方,也不知道谁说的,这个学校就在陕北延安那一块呢!地图上找到了延安那个地方。也很纳闷!那个时候的知识点,见识量确实有限,也没有可以查阅的资料,后来通知书来了,才知道黄河水利学校在八朝古都开封。真是:天风吹我来中州,光阴荏苒度春秋。勤学苦练明理论,力争上游话青春。</p><p class="ql-block"> 背着行囊只身前往河南开封,那个时候上学基本上都是一样,没有七大姑八大姨的欢送,也没有爹和娘的亲自陪伴。一床被子,一个褥子,外加一个棉布制成床单,按照军人的要求打一个行军的包裹,背在身上就是一个很像样的行囊。说要走了,老娘总是不放心,儿行千里娘担忧,临行前老娘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路上注意安全,吃饱穿暖,别想家。总怕儿子在外面吃不好,穿不暖,睡不好。总是放不下担忧着的心。她那里知道那个年代上学,国家给着助学金,吃着白面馒头,就着小菜,生活过的比家里要好上很多!行前,我拿的钱都是大家凑的,你几块,他几块,凑够了69元钱,老娘全塞给了我,二爷爷,四爷爷各自又给了我十元钱,这样已经有了89元。我自己感觉还不怎么够,老爹说话了,足矣,男儿当自强。其实这些已经是我们家的全部家当。现在想起来也是满眼的泪花。那个时候家里是多么的拮据,生活是多么的窘迫呀?</p><p class="ql-block"> 记得是当年插队的知识青年和我一起坐上火车去的兰州,兰州就住在李姓的店长家里。店长家里有老爹,老娘,人很淳朴,他和我像亲兄弟一样,彼此不分你我。吃住都在他们家里,在兰州玩了两天,也去过其他几家,家家热情,十分好客,吃住都很随和,让你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能体会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那种情谊,家里家外都十分和气,也都没有嫌弃我这样一个彻头彻尾的土包子。现在想起来都会心里充满涟漪和感激之情。友谊真是一种最神圣的东西,不光是值得推崇,而且应该值得我永远赞扬。她是慷慨和荣誉最贤惠的母亲。是感激和仁慈的姊妹,感觉和自己的血脉情感联系着。在此我要真城的感谢给予我帮助的兰州煤建公司下乡知识青年:李尚明 智长洲 宋宗高 窦眏元 朱超 马兴元等。</p><p class="ql-block"> 说到知识青年插队的事儿,她们去我们乡下插队,体验农村生活,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是响应党的号召,满足青年学子的心愿。也都是自己父母亲的心肝宝贝,到乡下去父母也惦记着,牵挂着。时不时的送去一些好吃好喝的,也带去了城市人的精神面貌,吃喝穿戴,最起码接送她们的汽车来来去去在乡下已经跑开了。从一个侧面也促进了农村的开放与进步。我们那里插队知青分几批次,从不同地方来的。第一批是白银公司的,东北那旮瘩的子女们,说话都是东北腔,从此以后我们村里就有了南腔北调的声音了,由于是第一批来的,没有集中安置点,都住在村民家里,基本上是一个炕头住上两个人,都和村民关系融洽,就和一家人一样。冬天闲暇时间都在热炕头上。村民都会帮助煨煨炕。知青们拉来的煤炭房东们也有使用的。总之相处和谐,相互迁就着,互助着,双方都受益匪浅,感激不尽的表情时常都刻在脸上。尤其是美女们回眸一笑百媚生那种样子,都留在村民们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薛艳个子不高,一双黑溜溜的大眼睛,感觉像会说话一样,肤色很白,待人真诚,知书达礼。我很欣赏,她穿衣十分得体,谈吐文雅,举止大方,一张国子脸,时常以微笑识人,她是副店长,不知道是不是共产党员,由于她的表现优异,成绩突出,也是第一批抽调上班的知识青年。让我最记忆犹新是我上学以后,她已经招工入职在兰州煤建公司上班。干打字员的工作,所以身边纸张很多,记得那一年的暑假还给我不少纸张。 那个时候写字,做作业都需要纸。几十年过去了,让我都不能忘怀。真要好好感谢她。由于种种原因回来后再也没有联系上。据说她调回白银公司去了。</p><p class="ql-block"> 我和知青的相处那就更不要说了,一是年龄相当,我是回乡,她们是下乡。二是在农村也算是有文化的人,交流起来没有什么隔阂,轻松愉快。三是我在农村也是干部子弟(笑话),有和知青接触的先决条件。自然相处的比较和谐融洽,上面说到住在李店长家,李家老爷子对我也十分有善,寒暄聊天,问寒问暖,感觉就像自己的爷爷一般,老爷子岁数估计有七八十了,沧桑的脸上留着一撮山羊胡须,浓浓的眉毛下面,有一双慈善的眼睛,虽然七八十了,但身板依然直溜,说起话来亲切和善。</p><p class="ql-block"> 李家把我当自家孩子一般对待。店长李尚明,在他们那帮知青里岁数是最大,有老大哥的雅号,中等身材,浓眉大眼,学习不错,记得也会一些英语,后来我弟弟在他的影响下都学会了几句英语。对以后参加高考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李尚明率真,友善,说起话来和和气气,慢条斯理,有老大哥的风范。兰州五泉山门口照的相片也不知道上那里去了。但那种感觉依然历历在目。他们对我的关照一直记在心里,念念不忘。后来我们一直也联系着,李尚明结婚的时候我也去给他恭喜,他也经常来我的宿舍谈天说地。那种情谊时刻都在我的耳边,在我的心里,说个极而言之的话,始终耿耿于怀,言犹在耳。是他们送我去的车站,那个时候也是快车,票价好像是19元左右。当然是硬座(来去三年,卧铺从来没有奢望过)。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和李尚明他们道别以后,我就踏上了东去的列车,怀着既开心又忐忑不安的心情,开启我生活的新征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