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兵的青春记忆

WJ 7213

<p class="ql-block">1976 年的春天,一趟开往广东的军用闷罐专列,从上海的老北站北区站缓缓开出,离开了这座繁华喧闹的大都市,车上载有一群有志青年,他们大多来自上海杨浦区的应届中学毕业生和国有农场的青年。他们是刚刚光荣加入到人民海军行列的新兵,一张张透着稚气般的脸庞,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记。</p><p class="ql-block">“哐当、哐当”;“轰隆隆”; “扑通” ;“喀嚓”火车运行发出的有规律的声音一直伴随着我们的行程。</p><p class="ql-block">车厢中的绝大部分人员都是初次见面,互相之间都是陌生的,所以很少有人说话,都在各自铺满稻草的地铺位子上,环视着车厢里的环境。彼此的眼神是一种好奇的感觉打量着同行者。</p><p class="ql-block">说也巧合,车厢里 38 名新兵同行人中,有一位是我母校的同学,与其他人相比,我与他是唯一的熟悉人,虽然我们是同一学校同一年级的同学,但互相之间了解的并不多,从此,他不仅是我的同学也是我的战友,同时,也是这身军装将我和其他的同行者距离拉近了,开始了我们之间的相识、相知、相助的历程,因为我们这些兄弟叫战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闷罐火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火车两天一夜后,途径浙江、江西,进入广东境内韶关站时已是傍晚时分,待车进站停稳后人员准备用餐,这是自离开家后吃上的第一顿正餐,之前食用品都是面包和水。</p><p class="ql-block">15 分钟停站时间很短,在专列进站前,兵站的服务人员早已提前将饭菜运送到了站台上等候了,专列停稳后,人员下车,说是个兵站,其实连个专供运兵用的食堂也没有,不要说桌椅板凳了,站台就是用餐的场所,地当桌,一眼望去整个站台上除了接兵的和站台服务人员以外,其他的全是没有佩戴领章帽徽着海军蓝冬装的新兵,黑压压的一大片,非常好辨认,七八个人围蹲在一起集中用餐,记得装菜的容器比我们平常用的洗脸盆要小很多,大家合吃一盆油豆腐炒卷心菜,烧的是半生不熟,吃在嘴里噶几噶几的响,好吃难吃就这一个菜,典型的大锅饭带有轻微焦味,发给每个人的军用搪瓷杯除了喝水刷牙就是当碗盛饭用。</p><p class="ql-block">站在旁边的当地工作人员看着我们吃饭时的表情,自言自语的说道:“这是你们进入广东吃的第一顿饭,这只是你们的开始,今后日子还长着那”。才入伍当兵的我们没有一个人出声答话,只是有几个新战友的眼神之间相互对视了一下,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然后继续闷头吃着难咽的没有一点油水的菜和饭。</p><p class="ql-block">在韶关站,本趟专列还进行了再编组,一部分车组开往湛江、海南,我们朝广州方向驶去。</p><p class="ql-block">三日后火车停靠在广州黄埔港,然后我们改乘军用卡车继续行进,当时的交通状况不是很好,那个年代根本没有高速公路,国道的等级也不高,公路很窄,地面凹凸不平,道路的积水时不时会被过往的车辆溅起,接兵领导从安全考虑,要求军车限时限速行进,四百多公里路程一定分两天走完,不可提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我的同学战友 朱国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入伍后在母校门前的留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车上没有车棚档风,我们坐在卡车上,迎面除了灰尘,还任凭风吹和颠簸。</p><p class="ql-block">路程的颠簸、风吹,也许是对广东水土的不适应,个别人开始出现了身体欠佳的症状,有发烧、拉肚子症状,我算其中的一个。车上开始逐步听不见说笑的声音了。我们乘坐的军车还是沿着预定的方向行驶者。</p><p class="ql-block">晚上我们临时宿营在惠州一所学校,教室是临时宿舍,课桌当床,三月份的广东夜晚还是有些凉风习习,我的这位同学战友怕我再受冷休息不好,把他自己的被子双层铺开,给我当垫被用,而他自己坐在我的身边,合衣睡了一晚。在他的帮助下,是我自离开家以来,休息最好的一个夜晚,第二天醒来,人感觉好多了。也是我当兵生涯数日来,第一次受到战友的帮助。</p><p class="ql-block">前年我与一位同学聊天时,他忽然问我,“我发现你们当过兵的人,之间的走动来往看上去都很和谐,彼此间都很亲切,这是为什么?”,当时我并没有直接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只是把让被子给我用的故事说了一遍,然后告诉他,也许是我们身穿着这套军装彼此间自觉不自觉的就形成了这样的责任和互助的义务。他听后伸出大拇指比划了一下,表示认可。</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左起:朱国宝 徐崇伟 王乐君 张洪成 赵玉强 傅兹存 朱云生,七个人都是同一年入伍的上海战友。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 38 人是最后一批到新兵连报到的,两日后,马上就转入紧张的三个月新兵入伍教育阶段。</p><p class="ql-block">新兵集训地安排在地处汕头市郊,我们大队的农场进行,生活设施简陋,也不健全。</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间可以容纳近百人的房屋,是部队每年有二到三次临时到农场劳动时的住处。整座房屋是用竹子搭建的,屋顶全是稻草铺盖在上面,房内两侧的上下床也是竹子制作的大通铺,当中留有一米宽的通道,几盏瓦数不高的灯泡挂在走道上方算是照明用,晚上睡觉如有人翻身挪动,竹床会发出噶几噶几的响声,全屋子都可以听见。</p><p class="ql-block">农场最有规模的是一座四开间的小瓦房,分别是厨房、粮食仓库、农场干部战士集体宿舍、农场办公室。由于条件有限,房子面积太小,临时决定把农场办公室撤销,用于新兵训练用房,记得新兵连我们班 12 个人就住在这间整洁的瓦房内,虽然是稻草地铺,比起大竹房要好很多,其他人都非常羡慕我们班的住房条件。</p><p class="ql-block">部队领导为了能使新战士在入伍后受到很好的教育和训练,从住处到生活设施都做了充分准备,特别挑选和配备了优秀干部担任新兵连的领导。</p><p class="ql-block">新兵连连长,郑文秀 1961 年入伍,“八六”海战三等功。</p><p class="ql-block">新兵连指导员,闫陪林 1960 年入伍,“八六”海战二等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65 年,“八六”海战后,119 号艇集体一等功,荣获海军颁发的“英雄快艇”称号集体合影。照片中第二排右一是海战二等功的闫陪林水手长。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65 年,“八六”海战后,136 号艇集体二等功合影,照片前排右一是荣获海战三等功的郑文秀轮机班长。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兵连开训后,给新战士上的第一节革命传统课,就是“桃子熟了”的故事。故事讲的是我们11大队军营设在一个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山包上,海门山头桃子的故事是出了名的。干部战士在山坡上修起一层层的果园,种上了桃树。每当桃子熟了的时候,遍山的桃树上挂满了鲜红的桃子,果香扑鼻,随手可摘。可是,全大队的官兵,包括家属小孩,没有一人私自采摘桃子。</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讲解队列动作要求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4 年,部队因战备训练出色,作风纪律优良,管理严格,被南海舰队树为团级单位标兵部队。</p><p class="ql-block">1965 年的“八六”海战,击沉美制蒋舰“章江”、“ 剑门”号,这支部队锻炼成了一支有战功的英雄部队。</p><p class="ql-block">119 号鱼雷快艇,“英雄快艇”就在这支部队诞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体会队列分解动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队是所大学校。让我们这群新战士在这所“学校”实现了由地方青年向合格军人的转变, 当时的《纪律条令》、《内务条令》、《队列条令》,还有海军的《舰艇条令》四大条令是新兵教育必须完成的科目,新兵人人都要经过条令考核。</p><p class="ql-block">部队是个大舞台。每一名军人都可以在军营展露自己的才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完全融入到部队这个大家庭之中。部队是个大家庭。五湖四海的热血青年为了祖国的安定繁荣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革命传统教育,传承部队的优良传统是新兵教育的重重之重的内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魏军(作者)与同学战友朱国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976年合影在海门莲花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旅生涯中,在新兵连的日子是最美好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从不知道到了解,从没见过到亲身经历,战友间彼此的情谊是真诚淳朴的,我们一起出操训练、下田插秧劳动、听传统教育课、班务会上的心得交流、相互关心和帮助,是最珍贵的青春记忆。</p><p class="ql-block">回忆当兵的历史,天南海北的战友有说不尽的情谊。绿色的军营燃烧着别样的青春,整齐的队列站排报数、潇洒的军姿是军人的坚毅、训练场上你追我赶、响亮的歌声钢强有力、整洁的内务是那样的舒心、铁一般的纪律这一切的一切仿佛都是一首优美的军旅诗,我们在部队这个大溶炉锻炼成长。</p><p class="ql-block">如果有人问,当兵哪段日子最累?回答:在新兵连的日子!如果有人问,当兵哪段日子最无聊?回答:又是新兵连的日子!如果有人问,当兵哪段日子的记忆最难忘?回答:还是新兵连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篇部分图片来自会联网</p><p class="ql-block">本篇背景音乐《他们在哪里站岗》</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