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青春好年华

苏慧

<p class="ql-block">1974年7月,我从昆明工学院化工系毕业,分配到云南天然气化工厂工作。云天化是中国政府于1973年从欧美引进的13套大型化工生产装置之一,其生产工艺代表了当时世界化学工业的顶尖技术水平,全部生产设备由美国凯洛格公司制造。由于云南省境内没有天然气资源和大型设备的运输限制,厂址几经考察,最终选定在四川省宜宾市安边镇安富坝(即现在的云南省水富市)。这是金沙江边一块约30平方公里尚未开发的偏远土地,宽广美丽的金沙江从高山峻岭中奔流到此转了一个大湾,与不远处的横江汇合继续向前奔去,仅20公里后到达宜宾与南下的岷江再次汇合,形成世界闻名的长江,宜宾也因此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p> <p class="ql-block">1974年4月赴福建参加毕业设计拍摄于厦门鼓浪屿</p> <p class="ql-block">同年7月下旬,我和一起分配到云天化的24名大学同学,乘坐成昆铁路先行到达成都,住宿于云南省政府驻成都办事处,稍事停留后从成都转乘火车去安边。火车到达安边时已是下午5点多,那时金沙江上的铁路大桥尚未修通,无法继续前往江对面的云天化建设指挥部,当晚我们入住在安边镇的一个吊脚楼旅馆里,第二天早上乘木船摆渡过去的,金沙江表面宽阔平缓,其实江面下多是暗流汹涌,用了半个多小时才摆渡过去,现在回想起来都后怕。来到安富坝,只看到一片片的甘蔗地和散落其间的零星农舍,远处的建设工地上,上万名工程建设者和近千台推土机挖掘机在繁忙的开挖平整土地,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景象</p> <p class="ql-block">负责接待我们的是指挥部生产准备处张子明处长和干部处的两位工作人员,按照安排,我们一行人办理了报到手续后,将作为云天化第一批技术人员赴四川泸州天然气化工厂进行技术培训,几天后我们又乘船顺江而下,前往泸天化所在地纳溪</p> <p class="ql-block">纳溪,是长江边上一座山青水秀的县城,城虽不大,但由于泸州天然气化工厂的建设、还有西南化工研究院等大型事业企业单位入驻,70年代初期已是一座欣欣向荣的化工城。泸天化建设于1965年,全套生产设备从英国引进,年产合成氨10万吨,当时是全国同行业生产能力最大,生产技术水平最高的化工企业,凭此优势和四川丰富的天然气资源,1973年引进的13套大型化工生产装置,沪天化又分配了一套,生产规模增加到年产合成氨40万吨,尿素60万吨,是名符其实的行业大哥大,大学时期我们曾在这里专业实习两个月,对此地并不陌生</p> <p class="ql-block">培训学习的日子愉悦欢快。在泸天化期间,我们系统专业地学习了大型氨厂以天然气为原料制造合成氨尿素的工艺技术和操作原理,美国凯洛格化学公司科学的设计理念,先进的工艺技术,高效的热能利用,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专业技术知识得到大幅提升,对于年轻的我们,这是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虽然离开了学校,但重新拿起书本教材,周围还是朝夕相处的同学,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校园,所不同的是如今我们已肩负使命,远方那座正在建设的崭新工厂,期待着我们去驾驭征服,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不久,云天化首任厂长陶尊凡专程到泸天化看望我们,关心询问大家的学习生活情况,勉励我们安心学习,寄希望于学成归来为云天化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陶厂长的亲切话语,顿时让我们感到心里热乎乎的,倍受鼓舞</p> <p class="ql-block">纳溪的夏天十分炎热,刚去的时候正好赶上酷热季节,那时也没空调,对于从春城昆明来的我们是很难适应的,下班吃过晚饭,大家最好的纳凉方式就是三五一群的到长江边散步。夕阳西下,微风吹拂着年轻的脸庞,美丽的晚霞染红了巴山蜀水的秀丽风光,远处传来纤夫高昂的号子声,江面上穿梭来往的一艘艘客轮货轮,繁忙地从我们的眼前驰过……,江山如诗如画,这样美妙的景色,不知陪伴我们渡过了多少个愉快的夜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5年6月,我接到指挥部干部处的工作调动函,离开泸天化返回水富建厂指挥部,到新组建的进口设备检验办公室工作。返回途中,我在宜宾短暂停留,住在地委招待所,在这里意外地见到了小学同学尹曼丽。我们已十年未见面,因为家庭原因,她小学毕业就参加了工作,如今已结婚,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现阶段是和丈夫从云南化工厂借调到指挥部下设的管道指挥部工作,工作点就设在地委招待所。高兴之余,尹曼丽夫妇俩热情地邀我到招待所附近的一个餐馆,品尝了有名的美食宜宾燃面和牛肉火锅。第二天早上,正好有一辆小车要去水富送文件,我搭此车顺利回到现场指挥部</p> <p class="ql-block">参与进囗设备检验,是我走上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建厂初期,厂里的办公楼还没建好,检验办的工作地点设在刚刚建好的动力车间内,靠厂区大道右边的8间行政办公室暂时用作理化检验室和工作人员宿舍。检验办一共有二十几人,其中一半以上是省里各大厅局借调的技术干部,主任是原云南省化工配件厂厂长梁彤,副主任是原云南省化工厅总工程师王树中。同在一幢厂房内办公的还有合同办,他们的工作主要是翻译进口合同的技术资料和承担现场口语翻译,由于文革停止了五年的大学招生,各类技术人员缺乏,外语人才更是紧缺,合同办的翻译大部分是从昆明军区情报部借调来的现役军人,他们对待工作认真严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1976年5月拍摄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不久,凯洛格化学公司的技术专家和工作人员到达指挥部,装载进口设备的货轮已从美国港口启运,我们的工作开始忙碌起来:抓紧熟悉进口设备合同的各项条款内容,熟悉相关的技术资料,制定分管业务的工作计划。原来想的比较简单,但接触下来才发现,一套大型化工生产装置,所涉及的生产设备、材料、电器仪表、专用备件达上万件之多,很多的高温高压设备材料还需进行理化检验和无损探伤检验,可想检验办承担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p> <p class="ql-block">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根据凯洛格公司提前传来的到货清单,拟订一个检验工作计划,由合同组翻译后通知美方人员,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工作效率。70年代中期,国内尚未对外开放,刚开始美国专家和工作人员的到来,引起很多人的好奇,当我们一行特别的人员(穿着凯洛格工装的美国人、穿着部队军装的军人翻译、穿着指挥部工作服的厂方代表),出现在码头或工地现场时,常引来人们惊奇的目光和驻足观望,时间长了大家也就习惯了</p> <p class="ql-block">工作中我所接触的凯洛格专家和员工大都知识丰富,敬业友好,合同办和检验办的同事们又大都是各个专业领域的技术能手,在大家共同的配合努力下,大量繁重的检验任务得以顺利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于建厂初期指挥部现有的检验设施不能满足部份特殊设备材料的检测要求,我曾受领导的指派前往成都、洛阳、北京、上海等地,联系委托检测和寻求指挥部紧缺的检测设备。那些日子,我去过不少的研究院所,奔走于化工部、冶金部、中技总公司、计量检测局……,每到一处,那里的工作人员对于来自偏远云南的我,都给予了热情的接待和帮助,让我顺利地完成了工作任务</p> <p class="ql-block">1976年5月拍摄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1976年11月,我和厂里的另一位同事代表云天化建设指挥部,参加了由化工部组织的引进装置巡回检查交流会。检查组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我们来到一个又一个兄弟单位参观学习,交流各自的工作经验,每到一处,该厂建设指挥部的领导都十分重视,亲自带领参观,详细介绍工程建设进度和企业规划,并给予我们盛情的款待。这些经历,即开阔了眼界,提升了专业技术水平,还结识了不少同行朋友,对我以后的事业发展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在检验办工作期间,我还结识了美方的技术人员谢伯森夫妇。谢伯森先生诙趣幽默,为人坦诚友好,是一名技术精湛的焊接材料专家,谢伯森夫人热情爽朗,气质十分优雅漂亮,他们有个女儿名叫苏珊,和我同岁。也许是思念远在美国的女儿,我和苏珊年龄相同,苏珊名字的发音和我的姓氏也相同,谢伯森夫人非常喜欢我,曾到办公室和工地现场看望我,给我送来精美的巧克力和糖果,让我很感动。记得有一次指挥部为了改善建设工地单调的文化生活,特地为美方工作人员及家属举办了一次联谊会,作为检验办代表我也参加了这次活动。在租用游轮的甲板上,谢伯森夫妇见到我非常高兴,我们在一起热情的交谈,品尝当地醇甜的柑橘,饱览金沙江两岸绚丽多姿的美丽风光,谢伯森先生还拿出一次成型彩色相机,为我和他的夫人拍了许多合影照片,愉快地渡过一段美好的快乐时光,多年以后我还会常常想到他们</p> <p class="ql-block">1977年3月拍摄于云天化建设工地现场</p> <p class="ql-block">建厂期间,印象深刻的重大事件是吊装合成塔。合成塔是合成氨生产的核心设备,材质成分复杂,重量高达300吨,早在合成塔尚未运抵上海时,指挥部就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组,前往上海负责合成塔的接运工作。随后,指挥部和负责吊装合成塔的云南省化建公司多次研究吊装方案,确保了合成塔一次吊装成功。当李铎指挥长宣布合成塔一次吊装成功!现场响起一片欢呼声,香槟酒四溢,所有在场的中美双方人员纷纷举杯祝贺,凯洛格公司的总代表顿斯福特还特意向负责吊装的年轻技术人员树起大姆指,称赞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1977年11月,经过四年多的工程建设和数万名建设者一千多个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云天化在合同规定的投产日期前顺利建成投产。玛瑙山下金沙江边,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工厂拔地而起,整洁宏伟的厂区内高塔林立,管道纵横,从原料天然气的引入到最终产品尿素的制造,全部以自动化的方式完成,生产能力达到年产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随后,检验办的历史使命圆满完成宣布解散,我分配到厂部计划调度室工作,凯洛格公司的技术专家和工作人员相继返回美国,指挥部为他们举办了欢送宴会。临别前夕,为了表示友好,美方人员决定把他们在现场工作期间使用的一批办公用品如计算机、计算器、传真机、复印机和专用工具留给云天化,这些物品现今市场上随处可见极其普通,但在上世纪70年代的国内市场是根本见不到的,投产初期给有关科室部门的工作带来不少方便</p> <p class="ql-block">1977年春节,我和大学的同学结了婚,次年生下儿子佳佳。我们在新建的生活区分到了一套宽敞明亮的住房,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还用上了干净便捷的天然气。生活区周围建起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化工学校、职工医院、电影院、商店、俱乐部、篮球场、足球场、游泳池……,经历了三年多艰苦的岁月,年青的我们迎来了稳定舒适的工作生活。我们在亲历参与建设的这座花园般的工厂里愉快工作,也在专注业务技术的同时学习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周末时分,我们一家3口常去金沙江边野炊,到附近的果园釆摘柑橘,到宜宾翠屏公园、李庄游玩;节假日的时候,我们又会带着孩子骑上自行车去水富集市买菜,亲手做上一桌家乡味道的饭菜,邀约几个当年一起来到厂里的大学同学尽情享用。虽然那些年的生活远没有现在富裕,但我们的日子过得舒心快乐</p> <p class="ql-block">1979年下半年,厂部进行科室调整,我先后进入生产技术科、计划科工作。在生产技术科工作期间,有幸遇到了两位好领导:张楚良科长和李玲副科长。张科长原是昆明军区陆军学院的老师,转业后曾在开远解放军化肥厂工作,他是军人出身,为人刚直不阿,处处以身作则,即有革命资历又有文化知识,深得大家的敬重和好评;李玲副科长也是军人出身,参加过抗美援朝,回国后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毕业后曾在各级政府部门工作过</p> <p class="ql-block">进入80年代,云天化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技术干部外出进修学习,参加各类专业技术交流,得益于这些学习机会和专业平台,我们不断充实完善自已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那些年,虽然身处偏远的水富,远离繁华的都市生活,但是上帝是公平的,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噪杂,我们的青春没有虚度,在国家工业落后的年代,我们早已领略了欧美先进的科学技术,云天化的工作经历,让我们拥有了一本高起点的人生阅历资格证书,不论走到哪里,我们都充满自信而与众不同,这是对当年我们选择参与云天化艰苦创业最好的回报</p> <p class="ql-block">1979年6月拍摄于云天化</p> <p class="ql-block">快乐的生活总是过得很快,转眼1982年到了。那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各行各业急需大量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国家决定选派一批35岁以下,有大学学历又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出国进修学习,我得到了一个到英国进修学习的机会,时间是1年,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但考虑再三我选择了放弃,因为儿子佳佳刚满四岁,正是需要悉心照顾的阶段。时至今日,对于当时的选择我没有丝毫的后悔,因为当初如果选择出国进修,也许我的事业会发展得更好些,但是儿子在童年缺失的母爱是永远弥补不回来的。如今看到儿子学业优秀,事业有成,我倍感欣慰。</p> <p class="ql-block">1982年12月,因工作需要,我和丈夫调往昆明三聚磷酸钠厂工作,这是轻工业部从原西德伍德公司引进的另一座大型化工厂,一份新的工作已在召唤着我们。由于通知报到的时间很短,我们忙于办理调动手续和收拾行李,又忙着参加同学同事们为我们送行的聚餐会。办完调动手续的那个下午,我走出办公大楼来到厂区,轻轻的依次走过凉水塔、合成塔、再生塔、转化炉、总控制室……,这里有我青春留下的足迹,有我辛勤洒下的汗水,这是我亲历参与建设的工厂,依依不舍涌上心头。晚上,因为行李已托运,我们一家借住在同事孙志立家,他们回蒙自探亲与我们同行。次日凌晨,我们一起赶往安边火车站前往成都,当列车即将驶离安边那一刻,我又一次向远处的水富望去,大地一片沉寂,人们还在熟睡,只有云天化厂区依然高塔林立灯火明亮,一派繁忙景象。再见了,云天化,再见!水富</p> <p class="ql-block">今日之云天化,惊艳了时光!昔日的安富坝,已建设成一座繁华的现代都市,云南省靓丽的北大门</p> <p class="ql-block">1974年至1982年,我在云天化工作生活了八年,这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那时的我们,是那样年轻,那样风华正茂,我们把美好的青春年华无悔的献给了云天化。今天的云天化人,也许不知道我们是谁,然而这些已不重要,我们是云天化的建设者,是水富城市发展的见证者,这份沉甸甸的阅历,足以让我们的人生旅途少了几分平淡,多了一份精彩。那些在金沙江边度过的岁月,就象金沙江里的一粒粒金沙,珍藏在我的心里,永远难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