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呜呼,慈母!哀哉,亲娘!阴阳离别,母子永诀,已届三载,春秋三度,日夜逾千,多少次梦中得见慈颜,音容笑貌一如生前,醒来却不见娘亲面,怎不让儿女百怀难禁、泪湿枕衫。</p> <p class="ql-block"> 母亲的一生是心底善良的一生,勤劳俭朴的一生,更是艰辛的一生,苦难的一生。母亲一世农耕,历经磨难,辛劳终身。幼年受封建缠脚之祸,被挷成所谓“三寸金莲”,致腿脚活动受限,体能失衡,力不从心。青年时不幸摔伤右眼,因家贫医疗不继,留下遗症,经常被倒睫毛折磨,不能自拔,视力减退,残疾和痛苦伴随终老,所受之苦常人难以体会和想象。成年立命,又遇国政动乱,尤其在三年国困和十年文革浩劫中,更是过着衣不遮体、食不裹腹和担惊受怕的日子,就在那十分艰难甚至命悬一线的生活环境里,母亲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不屈的精神,抓养三子三女和孙辈子嗣,呕心沥血,吃尽了人间万苦。</p> <p class="ql-block"> 清晰的记得那年母亲生下大妹妹,父亲受当时政治运动折腾,被贬职到外村劳动集训,不能在家呵护妻儿老小,母子们仅靠食堂每顿限量的馍糊菜汤度日,有次去食堂打饭,管理员拿个鸡蛋大的小馒头说,这是你娘坐月子给月六娃的,我非常高兴的跑回家给娘说,你看这是给月娃的馍馍娃儿,娘说,月娃不会吃,你都吃去。这时候的母亲多么需要补充营养,多么需要能吃饱一点,可是脸色蜡黄、皮包骨头的母亲宁可忍着饿舍不得多吃一口。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母亲,一个微不足道的母亲在困难面前、危难之中所体现的母爱,这才是留给儿女心中永生难忘的崇高而伟大的母爱。</p> <p class="ql-block"> 那个三年国困时期,人们都很穷,咱家更是一贫如洗,家徒四壁,室无粒米。人的生存本能和饥饿所迫,社会上一度泛起掐谷扭穗、偷吃籽种等各种非正常的觅食自救之风,有一天给娘说见人家娃衣兜里装的炒麦子吃着呢,娘只是用无助无奈的眼神看着我们叹气,好象是说你们再长大一点就好了。这一天,还不满八岁和五岁的兄弟二人背个小背兜,借剐蒿子到距村很远的地方,急匆匆揪了几把麦穗子,慌忙忙装进背兜,苫上蒿子怀着恐惧和忐忑不安的心情往回赶,可是没想到兄弟二人幼稚的行为被在村口耕地的人眺的一清二楚,定然灾祸临身,他们齐刷刷地停住牛队,喊打的,起哄助威的,有两个长辈举着鞭子拦头猛棍乱打,弟弟在惊恐中哭嚎着跑回家,哥哥挨打过又交在全村人割麦子的现场 作反面教材责骂批教后被扔进古坟墓坑里,扬言要活埋在此。直到烈日西沉、黄昏来临才昏沉沉回到家门前时,却是更令人难忘的一幕:母亲不顾产后病患和风寒的后果,拖着极度虚弱的病体,顶着暮色冷风,手处墙角,泪眼婆娑的眺望着下官路的尽头,用虚弱嘶哑的声音呼唤着儿的名子。这就是不顾自身安危、舔犊护子的母亲留下的镜头,她永远定格在儿的心底,烙印不褪。</p> <p class="ql-block"> 饥荒往往伴随着疾病祸患。那年母亲大病一场,父亲在集训队,又没钱求医,一霎时汗如雨淋的母亲疼痛到了极限,象失去了理智,疯了似的披上烂衣衫,直奔出门要跳河自尽,两兄弟慌恐万分,追出门外哭天喊地的嚎叫惊动了邻居,在母亲快要扑向崖边时,是叔伯急前阻拦,劝救回屋。这不堪回想、惊心动魄的一幕,来的凶猛去的也快,才有我们家日后的穷光阴。</p> <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流,光阴荏苒。母亲经历过战乱年代,解放建国,互助合作,社乡演变。农业队挣工分时期,长期处在生半年熟半年的窘境中,所挣工分值年终结算分红,好的户几元钱,次的几毛钱,差的还要倒找钱。社员会上,得钱户和欠钱户自找对象,互抵平账。听说乡亲们讽趣形象地编了一条邂逅语曰: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两个瞎子作揖----谁不见谁。母亲父辈们秉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坦然处之,毫无怨言,且遵规守纪,务工作劳从不缺勤。把缝新补旧,洗涮清捡等繁杂的家务锁事都放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和月光里熬夜辛劳。寒冬数九天,滴水成冰时,携儿带女围着石磨粉粮磨面,通宵达旦,还不耽误白天的农活。家人进山背柴割竹子,娘都要夜半做饭,陪劳不息。最难忘和揪心的是扬场簸粮给娘眼睛造成的灾难,那些尘灰粮食绒毛钻进残疾的眼睛里,致眼睑红肿,眼球发炎,严重时是撕心裂肺的疼痛,经常一只手捂着眼睛,一只手还要坚持做活,眼泪湿襟是常态。娘又是个性强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忆往昔惆怅岁月,娘这一世确真泡在了苦水里,不堪回味,难能可贵的是母亲都挺过来了。</p> <p class="ql-block"> 母亲这些人生片段,故事点滴,一幕幕一层层地再现在梦中,再现在眼前,尤其母亲离世后更频繁,更清晰,如何得忘?往事如烟,不堪回首,但却历历在目,铭心刻骨,无时不在激励儿女子孙莫忘根本,莫忘先辈走过的辛劳历程和留给我们做人的教诲,岂敢忘焉!怠焉!</p> <p class="ql-block"> 冬去春来,斗转星移,儿女长大,立业安居,母亲的艰辛之路或将要走出头了,曙光初见,苦尽甘来,晚年幸遇国政改革,渐趋温饱。胡温时期,农人喜获粮补、医保、养老金等惠民政策,娘得天年安享!孰料母却偶患重疾而医救已无力回天,月余时日与世长辞,驾鹤仙去却无归期,八十五岁寿终正寝,痛世上难寻有救母之药!只留诲恨和哀思于儿孙。</p> <p class="ql-block"> 母亲永诀兮、已三载,音容日远兮、岂能忘?黄泉幽冥兮、恨迢迢,儿想娘亲兮、徒自千呼万唤相见难矣。</p><p class="ql-block"> 慈母一生敦厚贤良,行善积德,西去一定位列仙班,想先父已与母亲团聚,云天比翼,永相依伴。今逢忌辰,儿女叩跪请爹娘驾返,虔俱清酌时馐,恭设堂前,哀哀泣拜,肝肠欲断,纵有万语千言,亦难尽述。儿女对双亲之追思与怀念集在今日,各色祭品俱已摆上,爹娘之灵速来歆享!</p><p class="ql-block">呜呼哀哉!</p><p class="ql-block"> 不孝儿女顿首叩拜</p><p class="ql-block"> 己亥年仲冬十三日奠</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