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春秋战国”

海蟾

<p class="ql-block"><b>  “春秋战国”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时期,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非常时期,对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是分两个时期。“春秋时期”指的是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在灿烂的中国文化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不可不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华文化形成彻底的奠定时期。要了解中国历史,必从了解春秋战国开始。因为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化、政治、军事、宗教、外交等等形成的重要时期。</b></p><p class="ql-block"><b> 中国的历史学家认为在这一个时代当中,社会政治的好或不好,放在这个像春分秋分一样平衡的天平上来批判。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b></p><p class="ql-block"><b>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春秋的得名,是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相传《春秋》为孔子修订,但至今学术界对此说尚有诸多质疑,并无统一观点。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观点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补充。在前403年之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和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在这期间,发生了各诸侯国相互征伐、频繁战争、调停修整、明争暗斗,横行霸权,例如“弭兵之会”;“王子朝之乱”,逼迫周敬王迁居;“百家争鸣”等等,而这些事件基本发生在春秋两季,因此,久而久之,“春秋”一词替代了“春秋时期”这个词。</b></p> <p class="ql-block"><b>&nbsp;&nbsp;&nbsp;&nbsp; 春秋战国时期叫“春秋”原因是:“春秋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最好的时期。当时各国纷纷都在争写“春秋时期”这段历史。例如周朝写《周春秋》、鲁国写《鲁春秋》、燕国写《燕春秋》等等,大家都在用“春秋”这个词书写自己的“春秋”史。无意中“春秋”成了代词,遗憾的是,各国的“春秋”文献只有《鲁春秋》传了下来,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春秋》,书中记载篇幅最多的就是春秋两季所发生的事件,因此,把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的这段历史,简称为“春秋”也是很自然的事了,它代表的就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b></p><p class="ql-block"><b> 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襄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春秋》这部书籍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一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期间所发生的大事,这些事大多数发生在春秋之季。而且,这些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时间,与当时历史发展时期基本相吻合,比较客观真实。《春秋》这部书原名叫《鲁春秋》。孔子在整理修订《鲁春秋》时,把书籍名改为《春秋》的。这部书是我国首部编年体史书。这种体例写历史,简明扼要,读者易读易懂。因此,当时的文人们借用了“春秋”这个词,称这段历史为:“春秋时期”。时间久了,人们说起“春秋”,不用特意指明是“春秋时期”,大家也都会言传意会了。</b></p><p class="ql-block"><b>&nbsp;&nbsp;&nbsp;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叫“春秋”另一个原因是: </b><b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的文化来源于天文,一年四季的气候是不平均的,冬天太冷,夏天太热。讲昼夜,白昼在冬天最短,在夏天太长,都不平均。只有在春天二月间和秋天的八月间,“春分”、“秋分”两个节气,就是在经纬度上。太阳刚刚走到黄道中间的时刻,白昼和黑夜一样长,气候也是不冷不热得很温和,所以称历史为春秋。</b><b> 据有关资料记载,春秋时期是以种植业谋生的。人们习惯春耕秋收的生活。春天耕地前要“春祭”,祈祷先祖保佑,有个好收成,秋天粮食丰收,皆大欢喜。当时,人们没有历法意识,春夏秋冬之说,历法观念比较薄弱。一年中只认春秋两季,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这是农民最朴实的播种与收获的时间观念。随着历法的普及与进步,夏历和冬历也被引入,在人们的头脑里有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这个概念。无意中“春秋”成了代词,代表了一年四季。春是播种,万物复苏的季节,含有夏季的炙热和狂风暴雨;秋是收获,万物开始休眠的季节,藏在冬季的天寒地冻,又是多事之秋。可以说,春和秋在一年四季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然而,春秋两季仍然在人们心目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两个季节,再说了人间大事发生在春秋两季有很多。每当人们说起春秋时期这段历法知识时,就会不自觉地用春秋代替了一年四季。</b></p> <p class="ql-block"><b>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之所以叫“春秋”,皆因春秋在一年四季中具有代表性;《春秋》这部书所记载的大事要事基本发生在春秋两季;人们借用了《春秋》这部书的名字,作为代词专指“春秋时期”;后人借鉴了《春秋》编年史体例续写历史,以“春秋”这个词替代了“春秋时期”;人们用“春秋”词代替“春秋时期”词组来使用,既简明扼要,又易读易懂,很适应于口语和文字。</b></p><p class="ql-block"><b> 春秋和战国到底如何区分?历史有歌谣说:“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提到“春秋”和“战国”,很多人都很熟悉,尤其是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很重要的一段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真是太精彩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儒墨道法等学派百家争鸣,商鞅吴起等变法图强,张仪、苏秦纵横捭阖,廉颇、白起、李牧、王翦等名将鏖战,还有信陵君、平原君等四君子政治斡旋。引用《大秦帝国》作者孙皓辉的一句话:”这是中华文明正源生成的时代,也是百家争鸣,英雄浪漫的时代……”</b></p> <p class="ql-block"><b>春秋和战国到底如何区别?</b></p><p class="ql-block"><b>一、西周霸主神话不复存,春秋开始。</b></p><p class="ql-block"><b>我们知道,西周的创立者是周武王姬发,他在姜尚等人的辅佐下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周天子拥有千里邦畿,四周则是分封的诸侯。当时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是周天子制定了统一的礼仪规范,各个诸侯国都得听话,一旦有不听话的诸侯国,周天子一声号令,其他诸侯国马上出兵共同讨伐,把不听话的小弟打到服气为止。所以,在漫长的西周时期,这样的战争时常发生,但都是天子以绝对的优势获得绝对的胜利,没有败绩,创造了不可战胜的神话!所以,周天子有绝对的权威。可是,自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平王迁都洛邑,西周灭,东周兴。这本身就是周朝对内对外威信的一次次下降。</b></p><p class="ql-block"><b> 可是,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公元前707年,东周周桓王十三年,郑国不听话,周桓王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郑庄公派兵抵抗,两军战于繻葛,周王的军队大败,甚至,周桓王自己还被射中肩膀,身负重伤。各位诸侯国的国君一看,周天子已经不再是不可战胜的神话,不仅戎狄能够灭她,而且小小的郑国她也打不过了。那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像原来一样尊重她?从此周天子的权威和神话不复存在,这就是东周春秋时期的开始。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出自周公的我国第一套治国理政的方案《周礼》已不被诸侯国认可了。</b><b style="font-size: 18px;">尽管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互相征伐,但是他们最大的目标还是称霸。先后产生了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称霸的目的其实就是诸侯国之间互相掠夺资源、人口、土地的活动。</b></p> <p class="ql-block"><b>春秋五霸</b></p><p class="ql-block"><b>但是,表面上他们还是承认尊敬周天子的唯一地位。最关键的是,春秋时期严格上讲还是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一个个诸侯国还是遵从周朝最初建立的奴隶制的社会等级。那么,在这样的等级森严的社会当中,最不利于人才和学术的发展。</b></p><p class="ql-block"><b>可是到了春秋中后期,逐步一些诸侯国通过变法图强,互相争霸的战争越发频繁,对人才的呼唤越发紧迫,就出现了思想和学术的大解放,儒墨道法等思想学术团体纷纷走上政治舞台,思想解放了,社会精英阶层的想法越来越多了。那么,对《周礼》仅存的余威开始了彻底的挑战。</b></p><p class="ql-block"><b>百家争鸣</b></p><p class="ql-block"><b>那么,这种标志性的挑战就是两个事件: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b></p><p class="ql-block"><b>西周建立之初,为了便于周天子对天下的统治,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将全国人民划分成六个等级,从上到下依次是天子、诸侯、大夫、士人、平民、奴隶。那么第二等级的诸侯国也不是乱给的,基本规则是周天子同族,就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直系后代被封为鲁,最初的国君是周公旦。那么,对周室灭商有功的大臣,最具代表的如姜子牙被封到齐。原来的仇人殷商政权中的支持周室的人,如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被封到宋。同时,为了感恩先贤,三皇五帝的后人被封到陈。</b></p><p class="ql-block"><b>按照这样的规则,西周周天子分封了天下诸侯。可以说这是《周礼》最核心的规则。</b></p><p class="ql-block"><b>周公制礼</b></p><p class="ql-block"><b>那么,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最具实力霸主晋文公姬重耳为了更好的治理晋国,开始了作三军,设六卿。这本来是好事,但是最后这六卿的势力逐步增强,到了后期,六卿韩、赵、魏、智、范、中行六家势力越来越大,内部互相争斗。逐步分化与瓦解了晋国王室的实力。后来六家互相攻伐,范家和中行被灭。就剩下了当时实力最强的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智伯瑶四家,当时智家实力最强。</b></p><p class="ql-block"><b>在后来的争斗中,智家带着魏家和韩家开始围攻赵家,赵家岌岌可危,后来赵家又联合韩魏两国灭了智家。在全程中,晋王氏没有发挥到应该有的作用和力度。等灭亡了智家,韩赵微三家开会研究得出结论,晋王氏没有任何作用了,咱们三家分了晋国算了。于是,三家分别派出使者找当时也是名存实亡的周天子商量,当时的周天子周威烈王也知道自己无法制止,莫不如送一个顺水人情。就承认了韩赵魏三国。从此以后,晋国不存在了,被瓜分成了韩赵魏三国。</b></p><p class="ql-block"><b>三家分晋</b></p><p class="ql-block"><b>同时,老牌诸侯国齐国也出了事情,本来齐国是吕氏姜姓的诸侯国,后来逐步被齐国的田氏妫姓取代了,当然这个过程从萌芽到完成取代共花了280多年,期间有田氏得宠,和平演变,战争威逼等等时期。总之,最终田氏也取代了吕氏,周天子也不得不承认。</b></p><p class="ql-block"><b>这下好了,天下形势大变,周天子没有守住自己祖宗钦定的诸侯,五霸变成了七雄。《周礼》最后的底线也被破坏了。所以,从公元前453,三家分晋成功标志着战国开始了。</b></p> <p class="ql-block"><b>二、破坏《周礼》,战国开始。</b></p><p class="ql-block"><b>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起于周元王二年,终于秦始皇二十六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智,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周威烈王册封三晋为诸侯,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田和列为诸侯,七雄格局正式形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国灭齐国,统一六国,标志着战国时期结束。</b></p><p class="ql-block"><b> 战国是中国的农业、纺织业、思想、科技、军事和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正经历着君主专制社会取代分封制社会的划时代的变革。</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nbsp;&nbsp; 总之春秋战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b> 在经济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做为中国最后一个青铜器时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b></p><p class="ql-block"><b> 在政治方面: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b></p><p class="ql-block"><b> 在文化方面: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b></p><p class="ql-block"><b> 在思想方面:春秋战国之交,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b></p><p class="ql-block"><b> 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至于一般的出谋划策、谈天雕龙之流,以及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更是人数众多。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其中,《论语》《孟子》和《庄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b></p><p class="ql-block"><b> 由此可见,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战国争霸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统一的帝制王朝秦朝。可以说春秋战国是中华思想的大变革大进步,在文化、法律、军事等方面都有所突破,这为后世几千年的中华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b></p> <p class="ql-block"><b>图片取于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