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段军旅,一份回忆,一生情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穿过军装的人就忘不了生命里有一段当兵的岁月,它似乎不曾留下烙印,却悄然地触进了血液,一切都会成为记忆,成为历史,但对一个人却很难忘记他当兵的日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一一【了翁微聊】心语 </b></p> <h3><b><font color="#167efb">【1969年作者在山东威海刘公岛海军北海艦队训练团新兵连留影】</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2015年海军北海艦队训练团(教导团)电影组老战友在青岛合影】</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2015年10月24日老战友魏则芳与作者夫妇在青岛合影留念】</font></b></h3>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2015年10月20日,接到战友魏则芳从海滨之城青岛来电,战友们定于10月23日,将在青岛相聚,梦圆南泉军营。我激动不已,彻夜未眠。是啊,离开军营45年了,与战友们分别近半个世纪,自那一别,天各一方。有一种感情,随着时间的斗转星移愈加浓烈,那是战友情;有一种生活在苦涩的回忆中散发出永久的芳香,那是军旅人生。</span></h1><h1><br></h1><h1> 10月23日上午9时许,我与夫人<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在天河机场搭乘山东航空SC8732直飞青岛。蓝天白云,宽敞舒适的机舱</span>,载着我的思绪回到了那难以忘怀的岁月。</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那是1969年的12月,我揣着精忠报国的情怀,步入海上长城,成为一名海军战士。告别父母,兄弟姐妹,同学玩伴,告别家乡,乘坐"闷罐军列"经过三天三夜的艰苦行程,在一个朦胧的黄昏到达了刘公岛。</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刘公岛距威海市仅二、三海里,这是个令人产生幻想的美丽小岛,被称作"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这里曾是清王朝北洋海军提督衙门所在地,中日甲午海战的主战场,现在是新中国海军的军港。岛上有一百多米高的山峦,满山翠绿的黑松,依山傍海的小洋楼掩映在郁郁葱葱之中 。刘公岛仿若一艘永不沉没的航母,扼守着祖国的海上门户;又像一颗精雕细琢的翡翠,镶嵌在祖国的渤海之上,装扮着祖国的美丽与妖娆。</span></h1><p><br></p><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第一次看到这美丽的海岛,第一次领略到这浩瀚无际的大海,我思绪万千,浮想联翩,也许是从小生长在长江汉水之滨的缘故,对水有种特殊的情感,而大海是水的汇聚地。人,只有面对大海,才能懂得什么是浩瀚,什么是博爱;只有畅游大海,才能体会到什么是风险,什么是征服;只有心品大海,才能真正领悟到什么是波涛汹涌,什么是潮起潮落。我的胸怀豁然舒展,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沉浸在美好的憧憬之中,并默默的祈祷,愿我的胸怀像大海一样广博与包容,永远紧紧的拥抱那波涛和海岛。</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流亭机场马上就要到了,请大家扣好安全带!"空姐优美悦耳的广播声打断了我的回忆。不到两个小时就到了青岛,真快呀!想当年,我们从武汉到威海乘坐"闷罐军列"整整三天三夜呵!</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按事先约定,由则芳带车接机,四十多年不曾见面,我们还能够认出对方吗?我打开记忆的闸门快速的搜索着他的音容笑貌:我和魏则芳都是69年的兵,不过他是年初入伍,而我是年末入伍,按军龄我应算作70年的兵。新兵训练结束后,我畄在刘公岛,在海军北海舰队第一训练团政治处当了一名电影放映员,当时我们电影组有5名战士,1名68年的兵,3名69年的兵,再加上我。从籍贯上分,2名上海兵,2名山东兵,再就是我这个武汉兵。则芳是山东东营市农村兵,我俩认识结缘则是在南泉军营。</span></h1><p><br></p><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那时,正处于刘公岛上的训练团撤消,南泉的教导团组建时期,这里简要说明一下:训练团和教导团实际上是一个部队,只是部队代号、番号和营地及主要任务发生了改变,训练团是水兵的摇篮,主要是为舰队水面部队训练优质兵员;而教导团则主要为舰队水面部队培训基层指挥员。我在部队的四年间主要在教导团服役,我们是教导团第一代士兵,也是南泉军营第一代放映员,我们把汗水洒满军营,把军营的一切摄入心底,我发现我已经将自已生命的一部分交给了军营,军旅在我的一生中刻下永不磨灭的印痕。</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那时,则芳是一个非常羞涩腼腆,十分含蓄内敛,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人又是一个实在,守诺,重情,讲义气的典型山东汉子。他之所以能够在部队提干并干到营职,然后又能够转业到青岛电信主管部门,任处长、纪委副书记,一步步从农村走来,这在那个年代是很不容易的,这与他所具备的优良品质是密不可分的。</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没有匆匆走出候机大厅的原因是人太多,耽心互相认不确切而错过,所以我和夫人尾随在人群的最后面,眼睛搜索关注着接机的人们。这时,一个头发斑白,身材高大,精神矍铄,但略显疲惫的老者映入我的眼帘,这不是魏组长吗!他旧时英俊面庞依稀浮现在眼前,我大声喊道,“魏组长,我是寅卯呵!"并大步流星的向他奔去,与此同时,他也快步向我跑来,四只苍老的大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两个花甲老兵近半个世纪后再次重逢了。此时此刻,我的心情非常激动,面对这张熟悉的面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惟有激动还是激动!</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小车急驶在开往市区的高速路上,我们互诉衷肠,畅叙各自的人生经历和家庭及孩子的家常故事,不到一小时就到了下榻的"亚海"大酒店。"赵平,陆永嘉,王爱东他们三人上午就到了,说是要到海边栈桥去逛逛,你俩先歇着,等会儿也去海边玩玩,等会儿我还要去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接小关,小宋,小杨他仨呢,均照自己到酒店,就不用我去接他了。"则芳解说着当天的接待安排后便告辞了。</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早晨赶飞机起了个大早,着实有点儿累了,我和夫人用过午餐便各自躺到了床上,不一会儿夫人就进入了梦乡。可我无法安眠,战友们的面容忽然浮现在眼前,欢声笑语依稀萦绕在耳边。</span></h1><p><br></p><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们电影组这次除了68年入伍的上海兵濮焕鸿因夫人生病住院未来外,其他战友都要到了,我能认出他们吗?前不久,战友们在微信上将离队后的风雨人生晒了一番,给我畄下印记,战友们经历了风风雨雨,迈过了沟沟坎坎,落尘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岗位上,在不同的环中,以军人敢于直面挑战,攻坚克难,正视一切,争强好胜的独特气质,为祖国,为社会和家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当中,有的战友走上了领导岗位,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竞放异彩;有的战友在市场经济波涛中大显身手;有的战友踏踏实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尽享生活。魏则芳,李均照,赵平三人都是69年的兵,均照在部队除了任电影放映员外,还是团文艺宣传队的成员,弹扬琴,唱京剧,72年退伍后一直在文化战线耕耘,于利津县文化馆馆长任上退休。赵平在部队是攝影员兼图书管理员,74年退伍后,依然从事文化事业,于上海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直至退休。陆永嘉,王爱东,杨祥林三人都为江苏南通人,同为71年入伍,陆永嘉在部队为图书管理员,66届的高中生,学历和知识基础都比我们战友强,而且文才亦佳,1974年退伍后上了南通大学,并畄校任讲师,后赴美游学多年,高工教授退休,现定居上海。王爱东在部队是电影放映员,75年退伍回启东,读了中师且一直从教,后转教育行政工作,退休前为启东市图书馆馆长。杨祥林在部队为放映员,75年退伍回启东务农,但命途多舛,家人不幸,妻女早故,遭遇多种坎坷,好在他挺过来了,并重组家庭,有生之年有了绚丽的晚霞。关龙勤和宋广明俩人是73年的兵,关龙勤陝西户县人,典型的西北人性格,为人淳朴、豪爽,具有秦腔的高亢激越,信天游的悠远单纯,才情充沛,书法尤佳,也许因我出生地在西北甘肃的缘故,我俩很投缘,他于76年提干,接任魏则芳电影组组长职务,后下连队任指导员,85年复员西安,在一大型军工企业公安处任刑侦科长至退休。宋广明天津市人聪慧帅气,拉一手好二胡,有一副好嗓音,歌唱得很棒,在部队任广播员兼放员,78年退伍于企业基层,后任塘沽区政协俱乐部主任直至退休。是啊,45年了!时间足以风化许多过往,也沧桑了许多岁月。</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关龙勤和夫人乘坐空客320从西安来了,宋广明乘高铁从天津来了,李均照坐城际列车从济南来了,杨祥林坐长途大巴从启东来了,晚上9点左右,战友们终于相聚在一起了。45年了,面对一张张熟悉而亲切的面孔,已被岁月镌刻上年轮的沧桑,彼此紧握的双手久久舍不得放下,问候的话语一句接一句,喊一声老战友,胸膛里流淌一股股的暖流;叫一声老战友,脑海里闪过一串串难忘的镜头。45年了,在久违的日子里,我们曾多少次打听彼此的下落,只为送上一句战友最诚挚的问候。带着对战友一生的思念,一世的牵挂,今日终于相聚到一起了,我们要找回曾经相识、相伴、相护的那个岁月,我们的话题永远是当年军营中的点点滴滴,因为那就是我们生命中的浪花,人</span>生的印记,它记录下我们的青葱岁月,我们要在这里找回过去的自己。</h1><p><br></p><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夜深了,大家不顾一路风尘和舟车劳顿,久久不愿安寝,只为这人生旅途中难得的相见相聚。</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24日中午,则芳在战友们下榻的青岛亚海大酒店设置隆重的酒宴,为从四面八方而来的战友们洗尘,没想到还邀请了那么多落尘青岛的战友们参加,更没想到还请到我们曾经十分熟悉的老战友吴德餘、孙雪丽大哥大姐,丁兆宏、何新、陆参谋长及未曾谋面的后进军营的战友。他们在军旅途中阔步向前,有的在南泉坚守,有的走向深海,有的出任团长、政委、参谋长,有的成长为大校指挥官,他们是我们南泉军营的佼佼者,是我们教导团的光荣和骄傲。现在他们都已解甲定居青岛,沐浴着海滨温暖的阳光,呼吸着海风吹拂的清新空气。大家欢聚一堂,回忆军旅,欢歌笑语,海鲜佳肴,茅台美酒,尽情畅饮,尽情诉说,让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四十多年前,与吴德餘干事(第六任团政委)接受部队首长的指派,一道完成外调出差任务的难忘经历。</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那时,吴德餘在政治处保卫股任干事,英俊潇洒,与孙雪丽大姐尚未成婚。我俩南下东行,首选中原腹地河南南阳地区的小县社旗县,到政治处宣传股张学勤干事家走访。社旗,是65年周总理亲自更名"赊旗"为"社旗"地名,地处伏牛山南麓,县城所在地赊店古镇称社旗店,因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赊旗访将,起师反莽"而得名。自古有"依伏牛而襟汉水,望金盆而掬琼浆,仰天时而居地利,富物产而畅人和"之说,国家级文保单位"山陝会馆"气势恢弘,辉煌壮丽,名扬天下,被称为"天下第一会馆",我们有幸在此驻足二天,张干事的夫人我记得亦姓张,时为中学教师,她请假在家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还烹调一桌丰盛的酒菜招待了我俩。</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接着,我俩马不停蹄,长途跋涉</span>直<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奔长江汉水之滨的江城一一武汉,</span>也就是我阔别了两年之久的家乡,看望了父母亲人,我们还在"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下畄下了一张十分珍贵的合影,这张合影不知吴干事还保畄否?</h1><p><br></p><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然后,我们乘坐"东方红"江轮顺江直下上海,目睹了外滩的风彩,见识了十里洋场的繁华。到战友赵平家进行家访,遗憾的是未能见到其令堂令尊,仅见到了其胞弟,我大致上记得他家居住在徐汇一幢高层建筑的一间套房,房子不大,但整洁清爽。</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上海作了短暂的休整后,我们乘海轮北上南通,南通江苏地级市,有"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之称,是个人文荟萃,名士辈出的风流之地,尤其是清末状元张謇使之名声大振,让其成为闻名遐迩的纺织之城。我们在一个风清气爽的上午,走访了陆永嘉的家,他家位于道路旁一幢平房内,前后两间房,屋后有条幽静的小河,令堂大人热情的接待了我俩,让我们饱尝了丰盛的美味,特别是那糖醋河虾让我至今不忘。这次战友聚会获悉其令堂仍健在,感到十分高兴并祝老人家寿比南山,幸福安康。</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随后,我们乘车前往启东,启东,由南通所辖,89年设县级市,是出江入海的重要门户,著名的海洋经济之乡,与浦东直线距离仅50公里。我俩在启东仅盘桓了两天时间,去了何新家,何新的父母热情的招待了我们,遗憾的是我听不懂启东方言土语,后来查阅资料始知,启东属吴越文化,使用吴语,怪不得我听不懂呢!何新,71年的兵,是我们教导团的骄傲和光荣,先后任团政委,后走向深海,担任北海舰队快艇支队政委,大校军衔,他在教导团,北海舰队,海军留下了辉煌的战绩。</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最后一站,便是到了吴干事的家乡一一建湖县,建湖属江苏盐城,位于苏中里下河腹地,黄海之滨,背倚苏北平原,素有"水乡明珠"之称,是著名的淮剧、杂技之乡,建湖之名由县境内建阳、湖垛两镇的首字合称而成。吴干事的令堂令尊健在,和蔼慈祥,热情好客,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记。这是一次难忘、愉快、艰辛的差旅,我俩不负重托,风尘仆仆,栖风宿雨行程数千公里,完成了战友们入党提干重用的组织外调任务,看望了战友亲人,送达了部队首长的关怀之情,并且建立了战友间的永恒友情!</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洗尘的盛宴吃了一席又一席,欢迎的美酒喝了一盅又一盅,思念的话语说了一遍又一遍,难忘的战友情忆了一回又一回,让对此情此景的忆念成为永远吧!</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感谢魏组长和吴干事的精心组织和安排。25日,我们走进魂牵梦绕的南泉,走进激情燃烧的军营,重温青春飞扬的岁月。</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南泉,即墨市(县级市)辖的一个古镇,即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因墨水河而得名,在中国史上有两件史实非常著名:一是战国时期的"田单巧摆火牛阵";二是西汉时的"田横五百义士"。南泉,在明永乐年间,因有两个自然喷泉而名,平原绿野,土肥水美,处于青岛"半小时生活圈"内。南泉军营,据说,解放初期由陆军部队按苏式营房设计建筑。70年由海军北海舰队接管,在此基础上组建北海舰队教团,也就是这时侯我从刘公岛来到了南泉,走进了南泉军营,开始了为期四年的军旅生涯。当我们一行花甲老兵来到军营时,部队政治处主任亲自在营房大门处迎候,哨兵以军礼对我们相迎。回来了,我的南泉!回来了,我的军营!当我们来到这即熟悉又陌生的军营时,有种沧海已沦为桑田的感概,回眸间已是物畄人去,唯有营区道路旁的白杨依旧茁壮,还有那斑驳的大礼堂孤独的竖立着,它见证了部队发展壮大的历程,也勾起了我无限的回忆,让我忆旧的心依然停留在昨日那清晰而感动的岁月里。</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大礼堂,我们的前沿阵地,我们工作战斗的地方。它也是那个年代的苏式建筑,"T"形结构,正中左右两扇大门进入便是大礼堂,左侧是图书资料兼阅览室,右侧是广播室兼广电器材库房。清晨,我们播放嘹亮的军号,把战友们从睡梦中唤起,迎接又一个黎明,课间,我们播放雄壮的军曲,鼓舞战友们在练兵场努力拼博;傍晚,我们播放熄灯军号,让战友们进入甜蜜梦乡,蓄精养锐,迎接来日新的战斗。我们转播中央台新闻节目,让战友们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知晓军营外面的世界;我们播报部队新闻稿件,鼓励战友们比学赶帮超,积极进取;我们播放音乐、戏曲、歌曲,让战友们在激情中奋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四季的更替演绎成为战士成长的的足迹,而我们乐此不疲!大礼堂,我们工作战斗的舞台,一帘洁白的银幕,是我们激情的再现,两个闪光的镜头,聚焦着我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几盒拷贝,它倾注着战友们的深情与守望,在那个年代,若能看上一场电影是件令人振奋并奢侈的事情,电影、放映机和放映员在人们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坐在老式放映机旁,一边欣赏银幕上战斗片,一边听着放映机"哒哒哒"的响声,是我们放映员一种享受和骄傲。我们把欢乐送给战友们,战友们把热情鼓励还给我们。曾经的放映员生涯,不是一段缥缈的梦幻,而是一生中难忘的体验,是一种灵魂深处的眷恋。大礼堂恰似一位历尽沧桑的老者,鹤立鸡群般突兀在营房的边沿,孤独的诉说着他那过往辉煌的历史。但愿这唯一的历史遗存能够让它保畄下来,让曾经在这里挥洒过青春岁月的老兵们,有朝拜的一席之地。但愿大礼堂在岁月的洗礼下,历久弥新,更加具有历史的厚重感!</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们在主任带领下,款步而行,委婉而语,辨识着,回忆着。每当看到练兵场上那些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精神饱满的年轻战士们操练的情景,犹如我们曾经路过的风景近在眼前。我四年的军旅生涯中,有过三次艰苦的新兵入伍训练经历:第一次是在刘公岛上,我自己亲历的新兵训练生活,当时我们武汉东西湖的20名新兵分成2个班,我是五班班长,我的老乡曾汉臣是六班班长,我俩各带10名家乡新兵,进行了3个月的新兵入伍训练。第二次是在南泉军营,下连队担任老班长,训练71年启东入伍的新兵,即陆永嘉、王爱东、杨祥林这批兵,杨祥林清楚的记得我是他的老班长。第三次是73年我到一大队一中队担任代理区队长(即代理排长),到四川达县地区接兵,完成接兵任务后,参加了这批新兵的入伍训练。凡是当过兵的都知道,到部队第一件事就是学会吃苦,训练场上的摸爬滚打,体能极限的挑战,让你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累。凡是当过兵的更会永远记得新兵连的老班长,是他教你迈出了军营的第一步,让你在身着戎装的岁月里披风斩浪,茁壮成长。我清楚的记得,就是在南泉军营这个训练场上,流淌的汗水和付出的代价。那是一段无悔的岁月,那是一曲同训练,同学习,同休息,同吃一锅饭,同睡一间房的和弦乐。</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上午,结束了参观军营的活动,我们来到团部大楼,团政委亲自在大楼门前迎候,这政委和政治处主任都差不多三十多岁,英气勃发,气宇轩昂,激情四射,他俩热情的将我们引进团部会议室。从视屏上观看了南泉部队的发展壮大史《我们从南泉走来 我们从刘公岛走来》,了解什么叫"南泉精神",什么为"刘公岛精神",海军杂志社编辑的这份礼物太珍贵了,我们这些老兵为曾经是这辽阔大海中的一朵浪花而深感光荣和自豪!"这里没有大海,但大海的浪花在这里汇聚;这里没有战舰,但战舰的钢板在这里铸就;这里没有将军,但将军的历史从这里写起,这里,就是素有`水兵摇蓝`之称的海军北海舰队某训练基地"。这文字,这语言多么的优美豪迈,激励并鼓舞着每一个年轻战士稚嫩的心房!连我们这些花甲老兵心潮澎湃,激动不已!</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是呵,部队确实不愧为是一所大学校,军旅生涯,其实就是"最高学历"。冲不淡的是回忆,而带不走的还是回忆。我在部队的四年中,不仅强壮了体魄,而且也强化思想,提高了知识修养,我一方面在"颂歌"与"战歌"交响回荡的军营里,接受了革命理论教育,受到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熏陶,思想得到了净化。另一方面我利用便利条件,阅读了一些中外文学、文史方面的理论以及思想、哲学和著名人物传记,如含咀华,沁人心脾。前者的我,祈盼思想灵魂的升华与净化;后者的我,在寻求温情和理解,陶冶并完善自已的人性和品质,同时,学习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提升知识水平。那时,我特别佩服陆永嘉的学识和学习精神,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他读《红楼梦》的情形,他非常认真的读,非常认真的作读书笔记,那读书笔记让我爱不释手,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暗下决心,潜下心来,认真的、刻苦的、扎扎实实的学点东西,弥补我们那个特殊年代知识贫乏的不足。</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部队吃过午餐,我们便踏上了返回青岛的归程,一路欢语,一路歌,别了,军营!别了,南泉!我们约定:待到他年喜讯频传时,大家携手再相会!</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常常想,我们穿上军装,走进军营学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我会自豪无愧的说,学会了奉献,铸造了军魂!那军魂是什么呢?军魂,是保家卫国的重任和使命;军魂,是心系人民的安危与和平;军魂,是勇于牺牲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军魂,是执着无私的奉献,对祖国的一片赤诚豪迈的情怀。落叶归根是绿树对大地的回报,无私奉献是战士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守望,我们这些花甲老兵一生无怨无悔!</span></h1><p><br></p> <h3><b style=""><font color="#167efb"> 【战友及家属在青岛合影留念】</font></b></h3>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感谢在青岛定居的各位战友们,你们用热情的双手和真挚的情感,你争我抢,轮流坐庄,捧出美酒,端上佳肴,"酒不醉人人自醉"。武胜关酒店电子屏上滚动的"岁月流逝,真情永不变"的迎宾话语,时时在闪现;神剑酒店大包间里,均照、广明战友的一曲《送战友》,将战友间的情谊演绎得淋漓尽致,启齿不忘!那么,什么是战友?什么又是战友情呢?我想没有当过兵的永远难以理解其真正的含义!战友,就是曾经相遇过,在同一军营,同一战壕,同吃一锅饭,同住一间房,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生死与共。一旦成为了战友,就永远是战友。战友是个抽象的名词,是精神上的血亲,触入了生命的名字,要比每个人名字重要,更温馨,更具魅力。什么是战友情?战友情,是一种人间的至真,是一种牵挂,一种情份,是一种回忆,一种回味的感叹。是存在于我们心中最珍贵的情愫,至纯至真。</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次短暂的相聚让我永远难以忘怀,但也有点遗撼使我难以释怀,就是没与政治处的那些老首长、老战友们谋面,像袁展主任,张阅红股长以及蓬干事、张干事、陈干事……,还有濮焕鸿等等,特别是陈汉民干事,他是政治处宣传股文化干事,主管电影组工作,山东维坊人,我永远记得,是他把我引进了军营,使我的视野开阔,见到更广阔的天地;是他把我带进了党内,使我的"三观"有了提高,坚定了信仰;是他与我们朝夕相处,像兄长般的关怀,使我感受到家的温暖;是他……,太多的思念,化作一句蕴藏心底最为真挚的祝福,祝愿老首长,老领导,老战友们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健康长寿!</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相逢是缘,相聚是歌。我们相聚不为美酒佳肴,更不为歌舞升平游山玩水,而是带着对战友一生的思念,一世的牵挂,今日聚在了一起,当今天的相逢,以往事的沉淀为感动时;当昨日的回忆,以走近的方式变得遙远时,战友之情会久久的传承下来,直到天荒地老!</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再见了,美丽的青岛!</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再见了,军营!</span>我的第二故乡!</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再见了,战友!我的兄弟姐妹!</span></h1><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2016.7.17于武汉吴家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