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结束了扬州的行程,再次走进相隔四十年美丽的无锡。重温故景,回望经年,一切似曾相识,一切又如隔岸观花!我喜欢三月的无锡,春柳依依,桃樱盛开,风景如画,更是勾起了模糊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灵山胜境。走进景区的第一景观就是铸有一座长17.8米、宽14.8米的佛足坛。大理石基座上,繁花围绕着一个雕刻纷繁的铜件,坛中有两个巨大的,刻有千年辐轮的铜铸足印。庄严庄重的大理石牌坊紧邻着佛足坛,鎏金撰写着“布施”、“持戒”、“忍辱”三大佛训。牌坊上还雕刻着释迦牟尼成佛的壁画。</p> <h3> 阿育王柱。是印度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在恒河流域为雕刻法赦所建。这些石柱所刻诰文,内容皆是尊重佛法,劝善断恶,禁止杀生,仁慈平等,及有关人类之福祉之词语。灵山阿玉王柱,通高达180吨,为整根花岗手工雕刻而成的石柱,实属罕见,其柱身梵文之“阿育王柱”由著名学者季羡林老先生题写。</h3> <p class="ql-block"> 灵山大佛。远远看见一座释迦牟尼的高大青铜立像矗立于太湖之畔的小灵山上,在春季阳光灿烂的照耀下,祥光熠熠,暧意融融,那就是著名的灵山大佛。始建于1994年,规模宏大,气宇轩昂,为神州第一大佛,最大影响力的便是比四川乐山大佛高17米。大佛采用锡青铜制成,高达88米,加上三层裙楼基座,总高101.5米。佛颜微笑,俯视众生,右手施“无畏印”表示除却痛苦,左手施“与愿印”代表给予快乐,整个佛态庄严圆满,安详凝重,显现慈悲法相。</p> <p class="ql-block"> 九龙灌浴。眼前池子中央有一座古铜色的铜制莲花台,由一座狮子鼓和四大天王支撑起莲花,台上的莲花含苞未放。</p> <p class="ql-block"> 花开现佛。为音乐喷泉节目。随着音乐的秦响,六片巨大的莲花瓣徐徐绽开,一尊金身子的佛像从莲花中冉冉升起。</p> <h3> 花开现佛自转一圈</h3> <p class="ql-block"> 视频中记录了当时莲花瓣徐徐绽开的景象,可惜手举的太累,拍摄不完整,缺少九龙喷泉水幕和莲花瓣逐渐闭合的场景,有些遗憾。</p> <p class="ql-block"> 九龙喷泉。慈善可爱的太子佛傲视大众,在九龙喷泉形成的水幕中自转一圈。似乎在为人们挥酒着甘露,造福万物。慢慢地,莲花瓣逐渐闭合,音乐也越来越小,演出也画上了句号,在这一刻仿佛心灵被洗涤过一般。</p> <p class="ql-block"> 佛手铜雕。外形轮廓和尺寸与灵山大佛右手完全一样,为其复制件,号称“天下第一掌”,佛手高举,撑起一片蓝天。“佛手”与“福寿”谐音,故有“摸摸佛手,增福添寿”之说。</p> <p class="ql-block"> 降魔浮雕。由紫铜锻造而成,宽26米,高8米,记载着佛祖降魔成道的故事。 相传释迦牟尼在长达六年苦行后,在菩提树下打禅静思,并发誓“若不能洞悉宇宙万物的道理,永远不离开此座。” 只见佛祖端坐正中,一手触地,为“降魔印”,佛祖两面展示了魔王分别用权欲、财宝、美色来引诱佛祖,用诽谤诬陷佛祖,用魔兵魔将恐吓佛祖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梵宫。始建于2006年12月,2008年11月23日,一座集文化、艺术、旅游、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灵山大佛梵宫正式开启。梵宫总建筑面积达7万余平方米,高三层的梵宫采用了退台式建筑布局,以南北为轴线,东西呈对称分布,建筑面积宽150米,为进深180米,顶部为错落有致的五座华塔,后侧为曼陀罗形态的圣坛。整个建筑依山而建,集成了世界佛教三大语系的建筑精华,以其之“特”与灵山大佛上“大”,九龙灌浴之“奇”构成全新灵山胜境的三大奇观。汲取了中华传统木雕、石雕、玉雕装饰精粹。</p> <p class="ql-block"> 地涌宝塔。源于(法华经)之“见宝塔品”,“从地涌起品”,为我们演绎了释迦牟尼佛“灵山说法”时呈现不可思议的文化境象。此塔,多宝荟萃,意蕴丰富。底座白象大威力,塔身狮子头大智慧,塔顶宝珠是大如意,面塔如礼佛,吉祥放光明!</p> <h3> 天象图</h3> <p class="ql-block"> 壁画。为金丝楠木,四幅壁画与塔厅中“信”、“净”、“孝”、“和”等其他艺术形象相协调,昭示着我们积极向上的理想追求。</p> <h3> 此画,主要描绘了唐太宗时期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进藏时的情景。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大量的佛教经卷,还有释迦牟尼佛12岁等身像,至今仍供奉在拉萨大昭寺内,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象征。</h3> <h3> 十二生肖</h3> <p class="ql-block"> 禅意小镇.拈花湾。是灵山集团历时5年,继灵山胜境之后又一精品之作。坐落在无锡马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山水之间,这里向来有“净空、净土、净水”之称,一眼望去,生态秀美,环境优越。拈花湾靠山面湖,更与驰名中外的灵山大佛依山为邻,可以说是尽天地人文灵气。</p> <h3> 拈花塔。唐风木结构楼阁五重塔。四方五层,由须弥座台基、塔身、塔刹。</h3> <h3> 半山衔日(拈花湖)。落帆影于岩中。这里天宇澄明,太阳将落,天光云影倒映在清澈的湖水里,清风徐来,禅意尽现。坐在拈花湖旁,那种意境,让人倍感舒适难忘。</h3> <h3> </h3> <h3> 一花一世界。小镇整体建筑风格以唐风宋韵为主,融入了江南小镇特有的水系,打造出了一种独有的建筑风格,使得整个小镇沉浸在美仑美奐的意境中。</h3> <h3> 傍晚时分演出的亮塔仪式。</h3> <h3> 五灯湖表演的“无人机”编队的笑脸。</h3> <h3> 金匮公园。3000多株樱花摇曳在春风里,姿态各异,风骨万千,真是“满园春色”。</h3> <h3> 我们躲开了鼋头诸樱花景区,来到金匮公园,想不到也是人山人海。</h3> <h3> 恵山古镇。此镇自然环境优美,古祠堂群密集分布为特色,是无锡老街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h3> <h3> 秦园门</h3> <h3> 江南第一山。乾隆六下江南,七顾恵山,在评述江南诸山水时下笔:“惟惠山幽雅闲静,江南第一山,非恵山莫属”。</h3> <h3> 绣嶂阁。秦园街与绣嶂街的交汇之处耸立戏楼一座,得名绣嶂阁。绣嶂阁为典型的阁式建筑,底层架空,被辟为戏台;上层则没隔扇和栏杆回廊,两重飞檐翼然。</h3> <h3> 李忠定公祠</h3> <h3> 锦汇漪。指的是中间这池碧水,周围有而郁盘亭廊、知鱼槛、七星桥、涵碧亭及清御廊等则绕水而构,与假山相映成趣。</h3> <p class="ql-block"> 寄畅园,古称“秦园”。自清唐二十三年到乾隆四十九年时整整一百年间,两个皇帝共十四次巡游江南,每次都必游此地,留下了许多诗章和匾、联。高宗乾隆认为“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因此绘图带回北京,在清漪园(现在的颐和园)万寿山东麓仿建一园,命名为“惠山园”(公元1811年改名为“谐趣园”),并在北京仿建了他认为最好的五处江南园林,其余四处早已毁弃不在,只有“恵山园”仍然完好地保存在颐和园内。</p> <h3> 介如峰</h3> <h3> 卧雲堂</h3> <h3> 华孝子祠。说的是华宝8岁那年,父亲华豪从军出征刘裕防守长安,临行前他对华宝说“待我驻防期满回乡,为你戴冠成亲”。后长安陷落,华父死于战役,华宝一直等待父亲回来帮他梳起发髻,戴上发冠。闻讯后哀痛欲绝,矢志终身不冠不娶,直到70岁,依然保持孩童的发髻,孑然一身。遂以孝闻名于世,传为一时佳话。南齐高帝萧道成于建元三年(481年)赐华氏故宅“孝子”匾额。为彰其孝行,后唐代皇帝又钦点修建了这座祠堂。</h3> <h3> 惠山寺。位于恵山古镇绣嶂街西端,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列入无锡十大丛林之首。从20世纪和50年代到21世纪之初,惠山寺庙园林大量精彩的文物古迹得到修缮和保护。有“国保”的唐宋石经幢,“省保”的宋代金莲桥、明洪武古银杏、唐代松石床、御碑亭、竹炉山房、龙眼泉、松泉、碧露泉等。</h3> <h3> 听松亭</h3> <h3> 御碑亭</h3> <h3> 天下第二泉。恵山有九龙十三泉,二泉最负盛名。该泉经万千松根蓄存和砂岩涤滤,水质清纯甘洌被唐代“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二泉”。</h3> <h3> 二泉书院。位于惠山寺之北侧,寄畅园之西的听松坊内,由无锡人邵宝始建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筑有点易台、海天石屋等十五景,邵宝殁后,改为祭祀他的祠堂,先后在明万历天启、清顺治、乾隆年间由官府及族裔修葺。道光十九年(1819)族裔邵涵初等主持兴复,时有二十三景。2002年2月,二泉书院经修复开放。主要景点有门厅、庑房、君子堂、香积池、拜石亭、点易台四面碑、京堂、超然堂和碑廊、湍涧、易情轩、及庭院、假山。</h3> <h3> 五里香塍直街</h3> <h3> 五里香塍。街口竖立一块石碑横额,正面砖刻“五里香塍”四字,晚清窦承焯书。反面篆书“九峰翠嶂”,系邵宝八世族孙涵初所书,碑立于清咸丰六年。</h3> <h3> 九峰翠嶂</h3> <h3>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为北宋理学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后废。明朝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名声大著。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h3> <h3> 东林精舍</h3> <h3> 丽泽堂</h3> <h3> 寻乐处</h3> <h3> 依庸堂</h3> <h3> 石牌坊</h3> <p class="ql-block"> 蠡园。位于风光秀美的蠡湖之滨,是我国重点名胜区“太湖”的主要景点之一。该园因湖而得名,蠡园原名“五里湖”是太湖东北岸的一个内湖。三面环水,远眺翠嶂连绵近闻长浪拍岸;南堤春晓,桃红柳绿;枕水长廊,步移景换;假山耸翠,曲折盘旋;亭台楼阁,层波叠影。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咏有佳句,“欲识蠡园趣,崖头问少年”。而且蠡园假山就水而叠,因水而活,尽显山水交融之“假山真水”的无限情趣。</p> <h3> 涵虚亭</h3> <h3> 四季亭。四亭造型完全相同,一律黄顶红柱,三面置坐槛靠背,栋梁间彩绘四季花卉,亭旁分依次种有梅花、夹竹桃、桂花、腊梅。四季亭左侧的岛上有渔庄遗物——“渔庄”砖刻。</h3> <h3> 桂林天香。出自“天香云外飘,桂子月中落”之典,原为民国初虞循所辟“青祁八景”之一。园内数十棵老桂树,碧叶簇拥,繁华碎金,四处飘香,圆月之下,引人遐想。</h3> <h3> 南堤春晓。沿湖筑大堤上300余株垂柳,柳枝飘曳,400余株桃花竞相吐艳。一湖碧水,数峰青山,分外妖娆,告知游人们春的到来。</h3> <h3> 西施印月</h3> <h3> 春秋阁。得名于春秋战国时期范蠡西施的故事,阁为三层,是蠡园的高建筑。底层有铜像:范蠡凝视湖山,西施提篮浣纱;中层上层设有茶座;三层为登高望远,极目远眺之地。</h3> <h3> 归云峰。古木深处,尽是湖石叠山,颇似群峰林立,幽谷深邃。山经曲折盘旋,高低明暗,闻声不见人,可望不可及,构筑精巧,如入迷宫石阵。</h3> <h3> 莲舫。建于1930年,三面临池,一侧与驳岸相接,前舱装有落地长窗,中舱有矮墙花窗,实有倚窗凭栏“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h3> <h3> 范蠡十六两称。相传,范蠡在经商买卖过程中,发现以眼估堆交易法很难做到公平公正。于是依汲水杠 杆原理,取直不为杆,斧头为砣,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为标,再加福、禄、寿三星,取天有四时、地有四方、四四相乘,天地公平之意!定义一斤为“十六两”。警示经商要本天地良心,欺人一两失福,二两失禄,三两则会折寿。此秤总长3.88,红木制。</h3> <h3> 千步长廊。廊壁设有历史文人碑刻64方,图案各异的青瓦漏窗80个。移步长廊,透窗观景,尽得窗窗景异之妙;廊底的晴红烟绿榭,湖中的凝春塔,点醒一湖春水,勾勒出蠡湖边最美的轮廓线,尽显山水照槛水绕廊之意境。</h3> <h3> 湖心亭,凝春塔。</h3> <p class="ql-block"> 重温四十年前曾经去过的的无锡,蠡园依旧美丽如仙境,记载着范蠡西施的故事,三月桃花盛开,宛如一座水上花园。惠山古镇和东林书院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可称历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馆。四十年中始建的灵山胜境和拈花湾景区,灵山胜境是唯一展示释迦牟尼成就的佛教文化,拈花湾靠山面湖,与灵山大佛依山为邻,应是得尽天地人文灵气。金匮公园,3000多株樱花正值盛开怒放,五彩缤纷,真正是“满园珍宝”。</p><p class="ql-block"> 无锡总有一种沉淀岁月的古朴气息,细细品味,越发感到舒适自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