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文化孕育千年,蚕桑历史源远流长。四川是中国4大蚕区之一,是中华丝绸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四川蚕桑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br> 嫘祖,黄帝元妃,最早教人养蚕缫丝,“养天虫以吐经纶,始衣裳而福万民”,开启了享誉中外的丝绸之路。嫘祖故里就在四川盐亭,图片10是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div>那条蚕,记载着悠久历史……<br></div> 蜀之先王名蚕丛,蚕丛以农桑兴邦,开蜀地百代鸿业,底定“天府之国”之基础。<br> 战国时期,成都就开始称为“锦城”,及至唐代,蚕业兴旺,蜀锦绚丽多彩。蜀锦蜀绣,嘉定(乐山)大绸、顺庆府绸、“锦官城”等一大串和丝绸相关的名字蜚声四海,“天府之国”成为世人仰羡的地方。 蚕桑产业的发展跌宕起伏,明朝末年,由于封建统治残酷镇压四川农民起义,造成了“锦坊尽毁,花样无存”的惨落局面。及至清代才又繁盛起来。<br> 抗日战争期间,四川利用生产优质生丝出口换取抗战军需物资,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获取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br>辛亥革命后,蚕桑生产一蹶不振。直到新中国成立,四川蚕业才得以恢复和发展。<br> 我们党的多位重要领导人都和四川蚕桑产业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 如今,四川有桑园面积230万亩,蚕茧产量8.3万吨,桑果产量20万吨,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桑果产量全国第一,茧丝、桑果质量位居全国最好水平,是全国最大的优质茧丝和优质桑果生产基地,蚕桑丝绸全产业链综合产值378亿元。 我们将学习新思想、把握新阶段、贯彻新理念、融入新格局,抓住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坚定发展理念,推动蚕桑丝绸产业全面振兴。<br>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省桑园面积达到300万亩,蚕茧产量12万吨,桑果产量30万吨。农业综合产值120亿元,蚕桑丝绸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650亿元。<br> 在技术创新上求突破。“十三五”期间,新培育新蚕品种11个、新桑品种5个。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7个,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20余个。 我们将坚持,持续推进蚕桑丝绸科技进步,借助科技的力量,让蚕桑产业绽放科技化、现代化的魅力。<br>在融合发展上求突破。现代蚕桑产业,不仅仅是养蚕、缫丝、织锦,鲜食桑葚、桑叶茶、桑枝食用菌都融入了蚕桑产业发展。四川成为全国品质最优、产量最大的桑果生产基地。<br> 我们将坚持,做强蚕桑产品精深加工,研发丝绸创意文化产品,让蚕桑文化与产品深入融合,讲好四川的蚕桑故事。<br>在品牌创建上求突破。“德昌桑椹”“盐边桑椹”被列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嘉陵区荣获“中国桑茶之乡”称号。<br>我们将坚持,培育提升“中国蚕桑之乡”“中国绸都”等公用品牌,持续擦亮“川桑”“川茧”“川丝”金字招牌。<br> 在蚕农增收上求突破。“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蚕桑产业扶贫成效显著,2019年底,698个以蚕桑为脱贫主导产业的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br> 我们将坚持,实现助农增收,产业兴旺,在乡村振兴中发挥蚕桑力量,在蚕丛丝路上谱写出华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