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为了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育人方式变革,推进课程实施、教学方式改革,打造一支高水平教研队伍。广东省教育教育研究院化学教研员程俊和茂名市化学教研员詹金全的携手组织全茂名市的高中化学地区教研员、教师再一次相聚在茂名市田家炳中学,相聚在生动活泼课堂教学中,共同聆听茂名市田家炳中学的李丽老师和来自深圳外国语学校的朱红乔老师带来的同课异构课《烷烃的性质》。</p> 李丽老师授课 <p class="ql-block">李丽,茂名市李丽名教师主持人,茂名市田家炳中学化学科组长,中学化学高级教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2019年荣获“茂名市第六批教育系统名教师”,2018年荣获“中共茂名市委教育工委优秀共产党员”“茂名市教育系统高中化学学科带头人”,2017年荣获“茂名市技术能手”“茂名市基础教育系统优秀班主任”,2016年荣获“茂名市直优秀班主任”,2015年荣获“茂名市直优秀教师”。2017年参加“首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高中化学组)”获省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李丽老师通过真实情景“土卫六发现了甲烷湖泊”提问学生可能会有生命吗,如果有可能,甲烷离生命还有多远?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p> <p class="ql-block">紧接着从类别观的学习方法出发,类比甲烷、硫化氢、氯化氢以及氨气预测甲烷能发生哪些反应,预测甲烷活泼吗?</p> <p class="ql-block">学生通过动脑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实验,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得到实验结论:甲烷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与强酸,强碱,酸性,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反应</p> <p class="ql-block">学生们全身心投入实验探究,验证实验方案。</p> <p class="ql-block">实验现象完美验证了推测,学生露出兴奋的笑脸。</p> <p class="ql-block">听课的老师和专家也被吸引了过来围观。</p> <p class="ql-block">巧妙的创新实验同样让前来听课的老师们倍感新奇和惊讶,迫不及待地向省教研员程俊老师请教探讨!</p> <p class="ql-block">学生上去写出反应方程式</p> <p class="ql-block">李丽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p> <p class="ql-block">学生听得很专注。</p> <p class="ql-block">本节课,李老师引导学生从宏观辨析到微观探究,学生通过球棍模型,分子价键的断裂与形成,探究甲烷与氯气的反应机理。形象具体地理解取代反应的定义和特点,为有机化学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通过介绍著名的米勒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助力科研,推动生命的发展探究。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化学的价值,提升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李丽老师的整堂课将“甲烷与生命”这个大情景贯穿始终,依托“情感线、任务线、评价线”的教学评一体化的课程设置,师生互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做到课堂生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不同的能力层次上都有了相应的提高,最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实验创新,改变课本上传统的甲烷与氯气的反应装置,由微型实验代替,做到绿色环保,现象明显,学生实验操作和体验感更真实具体。</p><p class="ql-block">这节课是一节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高融合的展示课,得到了专家们和听课老师们的充分肯定,听课老师们表示让自己受益匪浅,意犹未尽,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能够有机会能听到大师的课!</p> 朱红乔老师授课 <p class="ql-block">朱红乔,中共党员,中学化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201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现工作单位深圳市龙华区第二外国语学校。</p><p class="ql-block">先后荣获深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化学科一等奖、深圳市直属高中化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深圳市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二等奖、广东省基础教育学会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深圳市“高考模拟试题命题比赛”三等奖、罗湖区“高考模拟试题命题比赛”一等奖、宁波市第十四届“中小学教坛新秀”评比三等奖、宁波市“高中教师实验技能大赛”二等奖、校“雏鹰奖”、“十佳优秀班主任”、“最受欢迎导师”等称号。</p> <p class="ql-block">朱老师先是展示茂名石油化工发展情况,并介绍石油化工产品之一是烷烃,点赞茂名石油,以此作为情境导入,瞬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接着,以小实验“打火机灼烧坩埚”,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理——总结性质”,从而得出烷烃两大重要性质:(1)烷烃能燃烧,(2)甲烷分解反应。实验有趣,直接生动,贴近生活,从生活中学化学,并用化学解释了生活现象,体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就是课堂最精彩的部分,设计任务群,进行“甲烷与卤素反应(取代反应)”的探究学习。课堂设计了环环相扣的五大任务:“拼接模型——实验现象——符号表征——思考交流——生活用途”,逻辑严谨,层层推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课堂中,朱老师表现出扎实的基本功和极深的教学素养,巧妙铺垫、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并借助“希沃软件助手”,用信息技术助力化学课堂教学。面对学生较难理解“1mol甲烷与1mol氯气发生反应,产物情况如何?”,朱老师把自己就比做“氯气”,学生就是“甲烷”。</p> <p class="ql-block">课堂最后,以“运动场上的化学大夫——氯乙烷”生活中的素材,为下一节课的烷烃性质铺垫,还留了“氟利昂”的调查研究,体现了“大单元设计思想的深度学习”。根据新高考考试要求,朱老师还用心设计了课后作业,以此作为量表,进行持续性评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朱老师呈现了一节典型的示范课,让我们前来听课老师受益匪浅。</p> 专家和老师集体评课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是说课评课环节,首先是专家把全部老师按地区分为市直、高州、信宜、化州、电白、茂南6个小组,根据“教、学、评”三个维度讨论李老师和朱老师的两节课,形成小组内的评课意见再跟大家分享。</p> <p class="ql-block">市直属小组的代表发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李老师的这节课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情境,一个大情境贯穿于其中,探究了甲烷的化学性质,在这个过程中,他是依靠真实的任务来驱动整个教学的过程,此外,也体现了从甲烷一个特殊的物质过渡推导烷烃的一般的性质,第三个点,李老师这节课充分呈现了深度学习的一个理念,通过预测物质的性质----再到学生探究,把甲烷的性质落实的非常到位,得出结论,非常符合学生这个认知的一个规律;而且在每一个不同的活动中以这个问题链的形式去引导学生的一个思思维。在这个学生不断思考过程中,把教学的内容落实到实处。我非常非常欣赏的一点就是李丽老师对于实验的创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朱老师这节课的话情境素材非常的丰富,特别是一些实验的情境素材以及动画情境素材应用的非常的恰当,例如探究甲烷的取代反应的步骤,首先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甲烷和氯气取代反应的每一个步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是非常高的,我们可以从课堂中看到朱老师很有耐心的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去思考,最后学生用球棍模型也很清晰地解释了甲烷和氯气反映的一个历程,学生对于这个取代反应理解的非常的深刻;第三点,朱老师在最后总结的时候非常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去归纳这个烷烃的性质,还对后面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了扩展,此外还提到氯乙烷的制法及乙烯和氯化氢加成反应,这些知识对于整个大单元教学有一个铺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高州小组的分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两位老师的课教学水平很高,值得我们去努力学习。李老师,这节课的探究性很强,氯气和甲烷的取代反应实验,脱离了传统的化学实验,没有用到试管胶头滴管之类的传统化学仪器,而是用了一个袋子装着氯气和甲烷完成了实验,药品的用量少,不会产生泄露,化学实验现象明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朱老师的课有研究有探究,师生互动性强,通过球棍模型的搭建与学思维产生碰撞,例如通过打火机灼烧干锅的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预测现象,一步一步的进行得出结论,我们所有的现象归根到底都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体现,最后引出了我们所有的烷烃的化学性质,这是一个很完整课堂,从这两节课我们确实学习到了很多很多,真的很感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信宜小组的分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天听了两节专家级别的课,受益非常的大,首先,两节课都非常精彩,在这个过程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都非常多,比如李丽老师这节课,在探索甲烷和氯气的反应过程,让学生上去写甲烷和氯气的反应,学生书写有机反应方程式犯了错误,那经过学生和学生讨论来发现问题,然后老师去评价,让学生加深这个印象,有机的反应机理应该是分步反应,那以后学生就不会再写错了,从评价方式上面来看,李丽老师,这节课主要是按照预测反应物质,然后学生分小组实验探究,得到探究结果再进行方程式书写,老师评价再引出下一个问题,层层深入,李丽老师这节课按照她提出来的三个目标都实现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朱老师的课堂紧密联系本地化工生产的实际,让学生产生对家乡的热爱,整节课线条清晰,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都很丰富。通过球棍模型的探索,建立对有机物结构的认识,通过模型让学生去预测这个可能具有的性质,然后再进行实验探究,这里实验探究通过演示实验,也就是观看视频的形式,能够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烷烃的性质是比较稳定的,举例形象生动,比如拿老师和学生举例,学生作为这个甲烷分子的一个粒子,非常的形象,通过老师(氯气)去跟谁遇到这个甲烷分子,然后遇到一个只能取代一个氢,让学生去理解取代反应是分步进行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化州小组的分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两位老师的课体现李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在让学生回答甲烷跟氯气反应生成二氯甲烷的时候,提问学生甲烷跟一个氯气分子发生反应,是不是一次能生成一个二氯甲烷?这样的问题既能达到师生互评,也能引发学生的自我评价。这两节课都能非常好地落实教学目标,首先两节课都通过一个实验,探究以及模型的一个拼插方式,让同学们掌握取代反应的特征,在整个课堂上面通过多次回到结构决定化学性质的这个模式,要同学们在这节课落实有机反应该有的一个思维模式,在一开始学有机化学就建立起学习的思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两课堂生成性的资料非常多,李老师通过化学的实验数据,让他们知道取代反应每个产物都有大概占的百分比是多少,让数据提供说服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通过评价二的任务里面的一个参考的信息让学生养成通过找证据形成推理的习惯,培养了同学们证据推理的能力,让他们知道我们的知识是这样子在课堂上一步一步慢慢地生成的,这个给我印象非常深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电白小组的分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去分析,关于学习资源这块我们觉得学生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有学案,有微观模型,不同的地方是李老师的课有实验的探究,我们所有的老师都很好奇李老师的这个创新实验是怎么制备怎么密封的,希望等一下李老师可以在这方面跟我们大家说一说,让我们学习一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朱老师的课有几个视频,里面的内容非常的生动和直观,我们的学生的参与度都非常的,真正的调动了我们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学生有很多机会去思考,去表达,我们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各方面的</p> <p class="ql-block">最后,两位上课的老师跟大家分享了教学设计思路,教研员对两位老师的课堂进行了总结。</p> <p class="ql-block">本次同课异构展示活动,基于大单元思想进行深度学习,强化教学资源整合利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两位老师教学课题虽然相同,但是教学风格各有千秋,课程设置各有特色,真可谓是“花开两朵各自芳”,两节专家级别的高质量展示课,让前来听课的老师们眼前一亮,深入地教学思维理念的碰撞,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p> <p class="ql-block">撰稿:施敏 方珊 邓崇明 摄影:李顺阳编辑:邓崇明 审稿:李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