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印象

宏观天下

<h5><i>四月天,温州培训,听首堂课温州人授讲《温州经济与温州精神》,不由想起温州五十年兴衰之沉浮,课间亦走了鹿城几处,遂记之。</i></h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b></div>温州人有钱,地球人都知道。温州人有钱,以至于在本世纪初温州炒房团的太太们浩浩荡荡来到上海,携巨款砸向楼市,随后又奔赴杭州、青岛、重庆等地,从而炒得全国房价一路飙升,至今也还是居高不下。 <h5><i>(图片来自网络)</i></h5> 其实,曾经的温州很贫穷。它三面环山,山高壑深,一面临海,浩瀚无垠,交通闭塞,出行艰难,人多地少,台风频繁,条件恶劣,一直是个荒蛮之地。而且它地处解放台湾的前线,长期以来国家从战略考虑因此对温州的经济投入很少。据课堂上说,到1978年国家对温州工业的全部投资仅为6个亿。当时的温州只能是一个字——“穷”。然而,穷则思变,用温州人自己的话说:“挣钱是因为以前穷怕了”。<br>于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始,温州人与日本人以及台湾地区人做起了走私,那时候温州的走私猖獗到了最大时中国80%的走私物品都是从温州进来的。后来随着政府的打击,温州的走私转移到了福建石狮一带。在当时,日本和中国台湾的经济崛起,以及中国大陆的计划经济体制,让走私实现了暴利。走私给温州人带来了“勇敢”的商业基因;是走私,成了温州经济的第一推动力。<br>进入八十年代,从走私中金盆洗手的温州人,凭借着自己灵活的头脑和手艺特长,开始办起了家庭工业,做起了小商品。伴随着市场的繁荣,带来的却是温州假冒伪劣产品的严重泛滥,乃至于在全国市场上出现了抵制温州货的现象。当时的国务院朱总理曾说,温州的假冒伪劣产品到了什么程度,竟然骗到了浙江分管工业的副省长柴松岳的头上,柴松岳的皮带用了还不到一个月,他放个屁就把皮带给绷断了。“温州皮鞋”也成为当时假冒伪劣商品的别称,于是乎便出现了1987年8月8日震惊全国的杭州武林广场怒烧温州鞋的事件。 <h5><i>1987年杭州武林门广场焚烧温州鞋(图片来自网络)</i></h5> 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事实上,温州也是靠起先的走私和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的。不过,经历这次假冒伪劣的劫难,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温州人开始做起了品牌,正泰、森马、奥康、德力西、……,温州人把市场做到了全中国、全世界,温州人被看作是中国最会做生意的人。<br>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温州就浮现出了中国第一批在市场经济尝试下先富起来的人,其中出名的有“温州八大王”:目录大王(信息专业户)叶建华、旧货大王(旧货购销、加工专业户)王迈仟、五金大王胡金林、翻砂大王吴师濂、线圈大王郑祥青、胶木大王陈银松、螺丝大王刘大源、矿灯大王程步青。1982年全国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中他们均以“投机倒把”而遭到了打击,或被收审关押,或“畏罪”潜逃。两年后他们也都得到了平反。在今天我看来,温州八大王,他们绝不逊于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的十八位农民。十八位农民率先实行农业“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而温州八大王,他们凭着一股闯劲,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对财富独有的商业品质,靠着勤劳和智慧掀起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浪潮,他们是中国改革早期私营经济的先行者,民营经济的领头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正是他们这些前浪激励着后浪涌现出了南存辉这样一些行业的领军人。 <h5><i>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出现了中国第一批农村专业市场(图片来自网络)</i></h5> “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是温州人艰苦创业的写照。“只有鸟飞不到的地方,没有温州人到不了的地方”,是对温州人闯行天下的诠释。一时间全国各地到处有“温州村”、“温州街”、“温州商城”,就连温州妹子也走出了大山,“温州发廊”一度遍及大江两岸,长城内外,成了某种行业的代名词。<br>几十年的兴衰沉浮,煅就了温州人“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的温州精神,创造了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的“温州模式”,中国的温州人也被称为了“东方犹太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b></h3> <p class="ql-block">其实,温州人起始也不特别会做生意,在浙江,“做生意靠宁波人,打官司靠绍兴人,读书靠温州人。”温州人80%祖上来自闽南,而他们大多是中原逃避战乱到闽南的中上阶层人的后代,在他们的传统文化中经商的意愿并不浓,而是热衷于科举,追求的是当官。在这种科举文化的带动下,温州人开始读书追逐功名,因此南宋时温州的进士多达一千多名,是中国进士最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历史上著名的明朝开国元勋,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刘基刘伯温,便是今天温州的文成人。他精通天文、兵法、数理,尤以诗文见长。12岁考中秀才,称为“神童”,23岁中得进士,以其智慧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做出了巨大贡献,民间流传“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p><p class="ql-block">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叶适,温州永嘉人(今温州市),青年时长期在婺州游学,主张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命,创立了永嘉学派,与陈亮的永康学派、吕祖谦的金华学派统称为南宋浙东学派。</p> 温州有“中国数学家的摇篮”之称,近百年来温州就出了有名的数学家二百多人。培训期间,我们拜谒了当代数学家苏步青的故居,参观了苏步青励志纪念馆。苏步青出生在温州平阳腾蛟镇的农村,世代务农,家境清贫,他从牛背上苦读开始,一生求学践行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高等数学教育讲坛上辛勤耕耘七十余年,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数学栋梁,是中国微分几何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同为温州人的数学家谷超豪,是苏步青的学生,2009年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b></h3><div><b>江心屿<br></b></div> <h5><i>(图片来自网络)</i></h5> 江心屿,是温州市的地标。八十年代我第一次来温州,对温州的城市记忆模糊,但对江心屿却印象深刻。它类似于家乡的中洲之于兰江,像一艘巨船静静地停泊在瓯江上,东西两端耸立着两座古塔就如船上的桅杆。江心屿上有江心寺,寺院大门两边题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至今我仍不知道该怎么念。 <b>南塘街</b> 南塘街依南塘河而建,沿河街的两旁是江南水乡风格的商铺,布满了海鲜酒店食肆。夜晚灯火烛天,间间店铺屋檐透射出的灯光勾勒出建筑物的轮廓,倒映在南塘河中,水物映衬,流光溢彩,街仿佛就是浮在水面上的,而水又像是嵌在街中央的。河水摇曳,又把水中的楼影晃成了一幅抽象派的多彩油画,感觉十分的曼妙。若是有一只游船,荡漾在南塘河中,不免会让人想起朱自清的名作《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不过行走在南塘小街,还是觉得有点冷清。 <b>五马街</b> 相比于南塘街,五马街就热闹的多了。五马街,是温州旧城古街之一,2000年、2001年对五马街启动了改建,2019至2020年又向东延伸对公园路进行了改造,本着“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改造保留了原五马街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和公园路温州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通过增建骑楼建筑,给西向的禅街和五马街、公园路连为了一体,全长约1400米,将昔日又旧又破又落后的老街改造为了整洁靓丽的休闲步行街,如今成了网红景点热门打卡地。 五马街尾地面上的温州古城三维地雕展现了温州古城当年的城墙、街巷和山水,五马街中五匹扬蹄飞奔的骏马锻铜雕塑告诉了我们五马街的来历,五马街两边是“五味和”、“金三益”、“老香山”和“温州酒家”等一批温州老字号的商铺,和康奈、奥康、报喜鸟等温州众多新兴名牌产品专卖店,店肆毗连,商品琳琅。而改造后的公园路,石板路,格子窗,黛瓦粉墙,亭阁牌坊,无不散发着浓浓的老温州味。这里的“南洋照相馆”、“大众电影院”凝聚了温州人的乡愁记忆,“县前汤圆店”、“温宫九层糕”回味着温州人的家乡味道,“温州科举试院”叙说着温州的科举文化,“儒英坊”里看到了满腹四书五经的翩翩秀才,“爱玲往事”讲述了张爱玲千里寻夫的故事,城隍古戏台唱响着温州的典韵南戏。徜徉在五马街,就像是穿越了温州千年的历史,漫步于五马街,便可领略到温州浓郁的文化积淀和人文气息。<br>在我家乡的解放路和中山路,原来也是这样中西合璧的建筑和传统风格的民居,可惜的是在旧城改造中被拆除而不复存在了。 <b>灯光秀</b> <h5><i>(图片来自网络)</i></h5> 鹿城瓯江畔,以江为魂,以水为线,树木交错,绿草如茵,一条红色的地毯式彩带向东西延伸,构成了一道如画般的江滨景观绿道。清晨,这里是人们健身锻炼的好地方;傍晚,又是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夜幕降临,华灯璀璨,光与影相互交融,人与水和谐相处,如梦如幻,美轮美奂。据说这里投资了6.8个亿,打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山体灯光秀,它以群山为幕,彩灯作笔,用声、光、电的技术演绎出了温州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h5><i>(图片来自网络)</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