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有条小河

ChenXueyi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名叫黄土塘,位于湖南益阳市桃江县马迹塘镇泗里河乡境内,与安化长塘镇洞下村、马迹塘镇王家村、银升坪及范家园相邻交界。</p><p class="ql-block"> 家乡有条小河,原来没有名称,不知什么时候取名田排河了,发源于长塘镇兰庙村,大峰山等地,从安化洞下顺流而下绵延17公里汇入沂溪河。清澈的河水留下我童年许多美好的记忆。我和小伙伴们曾投入它的怀抱,在小河深处游泳戏水,还在河里捡过用茶子油渣毒翻的小魚目虾,也潜水捡过大人偷偷用炸药炸起来的小魚。</p><p class="ql-block"> 我家就座落在小河的东岸,四间木制的平房瓦屋,与六叔四叔相邻,由灶房、厢房、木地板睡房和仓房组成,还有一个偏房杂屋用来养猪养鸡鸭。屋后有一颗大蜜桃树,每年都可吃到甜红的桃子。</p><p class="ql-block"> 父亲陈逢春,初小文化,18岁被抽壮丁当了学兵,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参加过广西剿匪、抗美援朝和西藏平叛及建设,军旅生涯十九载,至今左十二胸椎处仍有一颗子弹血肉相连七十年了。母亲龚吉珍,1955年与我父结婚后随军,哥哥在甘肃兰州出生,我和妹妹出生在西藏林芝,母亲含辛茹苦把我们三兄妹养育成人。1969年6月,一家五口随父亲复员回乡,回到了老家黄土塘大队第七生产队。回乡后父亲作过田,在生产队上养过猪,辛勤的劳作换回的是每天8分工之报酬。幸庆1974年落实政策,父亲恢复工作,调任桃江县第三人民医院从事行政财务工作。1979年我们一家随之转为城镇户口,迁居马迹塘镇生活。父亲于1989年退休,如今92岁的父亲和86岁的母亲相濡以沫,安享晚年生活。</p> <p class="ql-block">父亲(前排右一)和战友1957年在朝鲜合影</p> <p class="ql-block">父母1969年于西藏</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家1969年于西藏林芝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9年我们一家和姨父姨娘于西藏</p> <p class="ql-block">全家福1987年于马迹塘</p> <p class="ql-block">2020年,父亲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陪伴是最好的感恩!</p> <p class="ql-block">四代同堂,同唱一首歌。</p> <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我到队上插过田,被蚂蝗咬过;抓过禾草,被石灰染过,如今左右腿内侧留下石灰染伤的痕迹。记得上山砍过柴,捡过蘑菇,打过猪草,挖过红薯,左手背都留下一道砍柴的刀痕。屋后的安化山、将军山、桃花村曾留下我少年劳作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随父母从西藏带回的几十枚毛主席像章和父亲抗美援朝时的几枚纪念章及在朝鲜、西藏的老照片,还有我们兄妹用零花钱买回的近百本连环画小人书,搬家到镇上后这些“宝贝"都失踪了。好在父亲的《革命军人证明书》及立功小证被伯伯保存收藏。</p> <p class="ql-block">父亲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军人证明书”</p> <p class="ql-block">  爷爷陈树薰,1924年毕业于湖南群治法 政学校,在益阳市六中等校任国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40年,于1962年退休生活在老屋松柏楼,其古典文学造诣很深,刊有《松柏楼诗联选》行世,留下几百首诗词。外称陈府书香门第,爷爷为教师,满爹陈可文、满翁妈卢有璋都是益阳师范教授,伯伯、满叔和同辈的二位哥姐都是教师退休,还有姐夫和嫂子也是教育工作者。我们祖父名下的孙儿孙女,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陈X宜,都是我爷爷取的,泽字班兄弟姐妹49人。如今的宜字班已是儿孙满堂,都当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了,可喜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p> <p class="ql-block">老屋松柏楼</p> <p class="ql-block">长寿兄弟,二伯94岁(右一)、父亲92岁(中)、满叔85岁(左一)。</p> <p class="ql-block">  还记得河边曾有一片茂密的柳树林,七几年兴修河堤,把河道改直并扩大稻田耕地面积,如今河堤仍然发挥其防洪的作用,围建而成的几十亩稻田如今种上了盛开黄花的油菜基地。如今,河水清清,鱼虾游畅,一群放养的鸭子在河里划水觅食,只是河床抬高了许多。1969年X月的那场大洪水记忆犹新。洪水把黄土塘两岸的稻田全部淹没,各种蛇、鼠在洪水中逃窜;从上游冲下来的木房屋,还有成堆的稻草和许多竹木在洪水中顺流而下;好象还有人被洪水冲走。</p><p class="ql-block"> 熟悉的桃花村,少年时曾进山砍柴,如今黄土塘的乡村道路四通八大达,全部拓宽硬化,由村民集资加政府补贴完成,如今与安化洞下村、泗里河、王家村和银升坪公路贯通。两座跨河大桥连接着人们和车辆的自由出行。进桃花村的小路已加宽硬化抵达村里。慢步在这桃花点缀,鸟语花香,潺潺流水,空气清新,不时还传来黑山羊叫声的环境里,一股思乡之情由然而生。山边还有几户坚守故土的农家都换成了新的楼房,尽享世外桃源安宁之生活。这里清澈的山泉也成了黄土塘村民的饮水基地。</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黄土塘,山青水秀,富饶的土地,田野飘香,每到春天金灿灿的油菜花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原有旁山依建的木质平房都换成了一栋栋漂亮楼房,还有不少别墅,乡亲们都过上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p> <p class="ql-block">俯瞰家乡的那条小河(国辉同学摄影)</p> <p class="ql-block">黄土塘丰家村大桥</p> <p class="ql-block">  黄土塘小学,我们启蒙上学的地方,当年的教学楼不见了,但我们曾担过石头建成的小学礼堂还在,现成为了黄土塘老年人活动中心,校门旁的那颗大樟树仍技繁叶茂。我在这里读过小学五年,初一在鲤鱼塘,初二至高中在泗里河、马迹塘中学就读,当年都是徒步上学的。2019年2月,我们黄土塘7O级同学相聚桃江,回忆童年,讲述自已的故事,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喝酒,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小学旁的那棵大樟树</p> <p class="ql-block">黄土塘小学原址</p> <p class="ql-block">同学相聚桃江话友情。</p> <p class="ql-block">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  家乡人才辈出,从黄土塘走出去的大学生、研究生和从事机关事业及企业工作人员就有一百多人。在国家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家乡走出了一批勇闯敢干,朴实勤劳的同辈,他们用自已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在城市中安营扎寨。特别是年轻的一代,有文化有知识有闯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努力拚搏,有的成为了优秀企业家,表现出一代更比一代强!</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黄土塘矿产资源丰富,有过锑矿和锰矿的开采,有过集体茶场,有水轮泵大米加工厂,有过锑品冶炼厂和饲料加工厂。民国时就有红义公司开采锑矿。《桃锰矿誌》记载:1958年,全民大办钢铁,原在桃江泗里河黄土塘开采氧化锰的地方国营桃江县锰矿,抽调部分人员到享堂园开采氧化锰。这些都在那样的年代养育和致富了一方人,为父老乡亲们增收创收提供了平台、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还有过海冲水库,如今也成了村民的饮水源。特别是从新坝塘为起点绵延几公里的渠道于2015年加固,用于灌溉的河水沿着水泥砌筑的渠沟源源不断汇入广阔的田野。这些水利建设都是集体生产、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浇灌了一方田地,为村民粮食丰收提供了保障。</p> <p class="ql-block">与安化洞下村交界的新坝塘</p> <p class="ql-block">跨河渠道</p> <p class="ql-block">沂溪河畔水轮泵遗址</p> <p class="ql-block">丰家冲锑矿尾砂坝</p> <p class="ql-block">小河与沂溪河交会处</p> <p class="ql-block"> 童年的记忆美美的。如今家乡更加美丽。山是青的,竹木森林茂密,很少有人进山砍柴了;水是清的,休闲的村民垂钓放网可以收获一餐美味的清河魚。前几年村上的养猪大户就有好几家,坚守下来者都成了百万财主!</p><p class="ql-block"> 黄土塘大队原有11个生产队,有桃花村、老屋村、丰家冲、肖家湾、陈家湾。2008年黄土塘村、范家园和银升坪村三合为一,统称范家园村,现有总人口3450人,其中黄土塘片1280人。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这条养育我们成长的家乡小河变得更加秀丽了。在灿烂阳光照耀下,从高空俯瞰小河,象一条巨龙投入美丽的沂溪河。</p><p class="ql-block"> 愿家乡父老乡亲安居乐业,生活更加富裕!</p><p class="ql-block"> 愿美丽的家乡明天更加美好!</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沂溪河(国辉航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