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轮到19级教学调研周,课时冲突微调一下就解决了,于是满满地听完了本周语文调研课。19级同仁可是和一中同龄的,伴随学校创办,一同经风沐雨,走过近五个年头。由衷地向他们致敬!</h1> <h1> <font color="#ed2308">罗兰老师与《卜算子·咏梅》</font></h1> <h1> 诵读 范读 个人诵读 男生读,原来诵读也会有很多的花样;愁 断桥 无主 黄昏 风雨 零落 ,原来说梅本来就是说人。<br> 罗老师很注重比较阅读的课堂效果。开场白的花样阅读其实就是朗读上的比较。再比如梅与群芳的形象各自隐喻对照,高洁的情操与卑污的人格一目了然。毛泽东与陆游同题词的比较,一笑一愁,乐观与悲情的情怀尽显无遗。托物言志中“物”与“志”关联对应:“只有香如故”——花香即人品操守,“花枝俏”——俏即英雄风采;一位永葆气节,至死不渝,一位积极向上,乐于牺牲。<br> 很显然,在初中孩子身上抓好比较阅读,更有利于孩子们思辨能力的培养。<br> 罗老师还巧借“辛丑年”话题,比较当年《辛丑条约》 与今日中美对话。真可谓洗百年耻辱,扬中华神威。</h1> <h1><font color="#ed2308"> 江帆老师与《虞美人》</font></h1> <h1> 把赛场竞技搬进课堂,对江帆老师来说早已是轻车熟路。记得以前的课也时常有这方面的尝试。<br> 竞赛分诵读、词语分析、语句探究和修辞欣赏等环节。比如“春花秋月”的内涵“往事”所指的内容,还有“朱颜改”感受。<br> 教学设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比如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永恒与短暂”“物是人非”的深刻思想。<br> 学生自然分成四个组,有必答题和抢答题,学生积极主动,争先恐后,气氛热烈,学生课堂的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自然明显。如果再加些风险题,想必更能够扣人心弦。<br> 江老师还围绕通感手法对课堂进行了有效拓展。比如李白“白发三千丈”、李群玉“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贺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时空。最后一问“你有什么话对李煜说?”领着学生进行时空穿越,大有身临其境之感。</h1> <h1><font color="#ed2308"> 刘莲倩老师与《春夜宴请从弟》</font></h1> <h1> 刘莲倩老师给人最深印象的是她一以贯之的课堂感染力和与学生在一起的亲和力。<br> 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老师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导师,他(她)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创设课堂民主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放飞想象,大胆质疑。<br> “酒入豪肠……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的诗句让本堂课起势不凡。通过对标题设问,开始了整堂课的质疑问难。“夜宴”的原因(人生苦短须珍惜、良辰美景莫辜负、秉烛夜游莫错过)、“夜宴”的气氛(欢乐、热闹、高雅)、“夜宴”乐事(观花赏月、痛饮狂欢、高谈阔论、赋诗行令),刘老师和学生们一道通过层层剥笋,对课文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和分析。情到真处,每有所得,就和学生们一样兴奋不已。<br> 刘老师这堂课带我们走近了一位意境高雅、格调明朗、昂扬向上的李白。难怪很多深受感染的学生都想着做李白的从弟,而我仰慕的更有李白的酒气豪肠和大块文章。</h1> <h1><font color="#ed2308"> 陈赣老师与《登岳阳楼》</font></h1> <h1> 我个人总以为最能代表杜甫思想情感的莫过于《登岳阳楼》,大气、雄浑和悲壮。作为诗圣的杜甫和作为诗史的杜诗,其“圣”和“史”都能从本诗中找到对应点。比如“凭轩涕泗流”的家国情,“亲朋无一字”的亲友情,“老病有孤舟”的个人境况都表达得沉郁顿挫。<br> 陈赣老师的台风又是最能配得上这首诗的。课堂风格同样是大气、凝重。抑扬顿挫的语调处理,先抑后扬的课堂安排,借用“杜甫很忙”的网络乱象切入课题,接着从杜甫的画像,由外貌到神情,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的杜甫世界,有一种“拨开云雾见月明”的妙处。<br> 陈老师抓住“乾坤日月”思想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以“一叶孤舟”解读诗人孤单漂泊的身世。乾坤足以大,足见杜甫忧国忧民情之重;孤舟足以小,可知诗人孤独落寞命之薄。小大之间,足以为杜甫悲天悯人的大爱所感动。</h1> <h1><font color="#ed2308"> 余平书记同老师们一起听课</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曹发兴校长同老师们一起听课</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b>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b></font>我们一中人也是有大爱的人,为千千万万父老乡亲的子女,为一中的发展,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因为有爱,才会有温暖如春和,美丽如春景。而美丽莫过于咱一中,莫过于咱一中人。</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