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与智者的对话,是陶冶情操的良药,是净化心灵的法宝。俗话说,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书籍是一泓浸润人心的清泉,唯有潺潺不绝,才能使人心胸豁达,目光高远。<br>古人爱读书,也流传了很多关于读书的故事,比如悬梁刺股、程门立雪、闻鸡起舞、凿壁借光等等,这些都鼓励我们要发奋读书,勤学上进。<br> 古人爱读书,也喜欢写读书心得,更爱用诗词表达读书的妙趣。<br> 今天分享明代诗人于谦的《观书》,盛赞书之好处,讲开卷有益之理,极写读书之趣,与君共勉!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观 书</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明·于谦</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div> <b> 译文:</b><br> 书卷就好像是我的多年老友,无论清晨傍晚还是忧愁快乐总有它的陪伴。<br> 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心中再无半点尘世间的世俗杂念。<br> 坚持经常读书,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勤奋攻读,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br> 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不相信我这书斋里别有春景。 <b>鉴赏:</b><br><b>引——引出观点:</b><br> “书卷多情是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是说书籍好似感情真挚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都与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更加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本诗开篇,即以个人读书的独特体会,谈出自己和书本的亲密关系。 <b>议——发表议论</b><br>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直下三千字”,写为书所吸引。眼前的书,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写书本知识荡涤心胸,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 <b>联—联系比较</b><br> “活水随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 <b> 结—归纳总结 </b><br> 结尾一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陪衬,写出书斋之乐。“勒”为马笼头。“金鞍玉勒”者是富贵公子,再缀以“寻芳客”三字,直是富家浪子。这些人日以寻花问柳为能是,他们和作者是两个不同世界之人,故而他们自然不会相信书斋之中别有一个烂漫的春天。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不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之流所能领略的! 这首诗是于谦对读书的独特认知,抒发了对读书之美、之乐的感悟,更阐述了读书的作用,意趣高雅,颇有感染力。其中,诗人专心致志、痴迷读书的形象也跃然纸上。诗中对待读书的态度与出版家张元济先生所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有异曲同工之妙,话语通俗而有趣。 <b> 作者简介:</b><br><b> 于谦</b>(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b>创作背景:</b><br> 明代,科举进入后期,不少人将读书当作敲门砖,只将心思用在如何升官发财上,不再对书感兴趣。而于谦对读书如此热爱则不同凡响。面对以做官为目的,达到目的而后放弃书本的官场恶习,酷爱读书的于谦题下《观书》一作抒发胸臆,批评读书现状。<br> 虽然于谦也是通过读书科考,26岁登进士第,开启了仕途之旅,但于谦读书不是为了图功名、谋富贵,而是仰慕古代先贤,为实现自己拯救天下苍生之志。于谦自幼好学,是勤于读书之人,少年时常与学友登杭州吴山三茅观读书,登山健体、赏景怡情、读书明志,据说《石灰吟》就是那个时期写的。其间,于谦了解了许多文天祥的感人事迹,对文天祥十分仰慕。他在书房瞻仰文天祥画像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殉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弗苟而全……我瞻遗像,清风凛然。”除文天祥外,于谦还将诸葛亮、苏武、岳飞等英雄人物视为学习榜样,写下了不少赞扬他们的诗词。今天的杭州于谦祠内就有专门的展示,从中能够看到这方面的许多介绍。 于谦为官清正,亲政爱民。明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许多官员为了保住官位,纷纷搜刮民财贿赂王振,独于谦对此厌恶,每次进京不带一物。有人问他,难道你那里无土特产可充交际?于谦卷起衣袖笑着说:“只有两袖清风”。随后出口一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br> 于谦遭诬陷,官员去他家抄家以罗织罪名,没想到一个一品大官的家中竟然如此清贫,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没有其他值钱的东西。只有一间房子门锁森严,无人进出。打开一看,不是金银财宝,而是明代宗为表彰他的功绩,赏赐给他的蟒袍和宝剑。于谦奉命收下后,就把它们锁了起来,从未拿去示人以显荣耀。 于谦文能治天下、武能卫国家,后世的林则徐曾为于谦祠撰联:“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也曾祭扫于谦,并御书“丹心抗节”以示褒扬。于谦视书卷为友,吸纳书香之精华、人间正道之气,从先贤英雄身上汲取正能量,最终亦成为令后人敬仰的先贤英雄。其建立的丰功伟业、写就的诗词著述亦成为带着墨香的多情故人,时时提醒我们要清正廉洁、坚持操守,要涵养家国情怀、英雄气概。 凝眸于谦雕像,细思《观书》一诗,感慨良多。不论我们身处什么环境,职务有多少变化,都不应该忘记“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br> 读到好书,会获得良多的智慧启示,有时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有时如夏之饮冰,通体凉爽。我们的精神家园,需要通过读好书进行垒筑,需要通过读好书而色彩纷呈更加壮美。唯有此,我们才能像于谦那样,守得初心,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