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打破技术封锁,隐姓埋名30年从未回过家

福全

<p class="ql-block">“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用不着等待什么特殊机会,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苏步青</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至今,能拥有如此辉煌的成绩,其背后离不开各行各业为之无私奉献的“爱国人士”。他们有的抛弃国外诱人的条件毅然回国,有的因工作需要很长时间都不与家中联系,甚至不惜背上不孝的骂名。也正是因为他们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才使得我国如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p><p class="ql-block">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主人公——黄旭华,将其一生都奉献给祖国的核潜艇事业。因为工作保密性的原因他只好销声匿迹30年,在此期间从未回过家中,家人也不清楚他的具体工作;甚至连亲人去世他都没能回去。家人的埋怨、不理解他也只好独自一人承受;只因身上肩负着国家赋予他的重要使命——核潜艇的建设。</p> <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退休,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继续工作。”平实的语言饱含着热忱,可见他是一位真正的爱国主义者。</p><p class="ql-block">出身于战乱,立志报国</p><p class="ql-block">黄旭华1924年出生于广东,当时的中国动荡不安,军阀四起。其父亲是当地一名普通的医生,受父亲影响他也想要成为医生,救死扶伤。但由于父亲接受过教育,懂得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才能使祖国强大起来;所以便毅然决然地送他去读书。1938年,年仅14岁的黄旭华离开了家乡,到千里之外的广东聿怀中学求学。后来因为抗日战争的爆发,看到无数的同胞惨死在日军的飞机大炮下,无数人的流离失所;他便暗下决心要科学报国,让中国强大起来,摆脱任人宰割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由于战乱许多地方的学校都停止开课,即使如此也没能阻挡住黄旭华积极向上,努力求学的道路。</p><p class="ql-block">1940年,前往广西桂林进行求学。因为距离很远,黄旭华用了两个月才到达桂林,并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桂林中学,并改其名字为黄旭华,寓意为初升的太阳。他刻苦努力,勤奋好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交通大学。1949年从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后,黄旭华便被选中参与舰船制造。这也为今后研究核潜艇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处于乱世却能一心求学,立志报国;可谓是不可多得的人才。</p> <p class="ql-block">隐姓埋名,投身于核潜艇事业</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处于百废待兴地步,很多东西都需要依赖他国。而西方国家又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科研条件尤其艰苦,面对这种情况。年轻的黄旭华毅然投入建设祖国的惊涛骇浪中。1956年黄旭华结婚,结婚后不久他便告别了妻子,前往核潜艇试验的荒岛,开始了枯燥繁琐的科研工作。因工作的需要,黄旭华便隐姓埋名,未曾向妻子、父母透露过一点关于自己工作上的事,也没有回过一次家。当时中国没有电子计算机,面对成千上万的科研数据需要计算,他只好和同事用算盘一遍又一遍地计算出结果;1958年中苏关系彻底恶化,对技术封锁更加严格。</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初期,中国的科学家参加了苏联核潜艇的仿制工作,黄旭华也是其中之一,但是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中苏关系破裂后,黄旭华被选为带头人,他没有推辞,毅然接受任务,他带领团队潜心钻研,安于寂寞,十几年如一日,在荒岛上度过青春岁月,不断攻克技术难关,带领整个团队潜心研究核潜艇,终于在1964年的时候,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诞生,它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也成功对抗了苏联施加的军事压力,提高新中国的综合国力。</p><p class="ql-block">“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诗成为了黄旭华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工作的原因需要保密,长期以来,黄旭华从未告诉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自己做什么工作,科研工作时间短任务重,工作强度大,从1958~1986年,他没有回过一次家,甚至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也曾被兄弟姐妹误解,直到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黄旭华才有机会顺道回家。</p> <p class="ql-block">桃李无言,下自成蹊</p><p class="ql-block">1988年,核潜艇按照计划在南海进行深潜实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他是第一位亲自参加实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更令人敬佩的是,主动提出参与深潜实验的他此时已经六十多岁高龄!在核潜艇水下深潜完成之后,他还参与完成了水下运载火箭的发射。</p><p class="ql-block">当他再次回到家恍如隔世,95岁的老母亲看到儿子,两人相视无言,默默流泪。30年后再相见,此时62岁的黄旭华也已经两鬓斑白。自古忠孝两难全,面对核潜艇事业,他义无反顾为国奉献一生,为了核潜艇事业,背负着国家的重任,带着思乡之情,隐姓埋名三十多年寂然无名。黄旭华的一生好比那潜伏在深海中的核潜艇,无声但却能发挥出无穷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黄旭华作为核潜艇技术领域的带领者,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导师。在他的带领下,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其中不乏中国工程院院士,船舶设计师,中国核潜艇工程设计师……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他善于发现人才,在科研上,专心学术,勤于钻研,在生活上,他艰苦朴素,安于平淡。他住着普通的房子,穿着旧衣服,却将自己获得的奖金全部拿出来用于公益事业,帮助那些经济困难的离退休职工。</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黄旭华将自己一生的命运和祖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在一穷二白的年代,他投入祖国的科研事业,兀兀穷年,燃烧青春。祖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他不忘初心,桃李成蹊。记者曾问:“在您的心中,爱国主义是什么?”黄旭华答:“把自己的人生志向同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他如冉冉旭日,光耀中华,他如深海核潜艇,静默无言。他就是是中国核潜艇之父,是民族的脊梁,我辈的楷模!</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31, 31, 31);">▼黄旭华在核潜艇建造现场</b></p> <p class="ql-block">黄旭华,舰船设计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原籍广东省揭阳市(今揭东区玉湖镇新寮村),1924年2月24日(一说1926年3月12日[5])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今汕尾市田墘街道),1949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省科协荣誉委员,曾任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兼代理党委书记、以及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名誉所长等职。</p><p class="ql-block">黄旭华长期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主持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和导弹核潜艇研制,分别获1985年和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4年被评为“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7年10月25日,获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1月9日,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奖项。</p><p class="ql-block">2020年1月10日,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20年12月18日,入选2020中国品牌人物500强,排名52。</p> <p class="ql-block">▼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现场</p> <p class="ql-block">▼黄旭华被授予首届“共和国勋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黄旭华 许身报国的"深潜"传奇</span></p> <p class="ql-block">▼被总书记邀请前排合影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喜欢隐</p> <h1>【延伸阅读】黄旭华:我为祖国深潜</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黄旭华等8人“共和国勋章”。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曾经30年未能回家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面对面-黄旭华:为祖国深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参加这项工作就要当一辈子无名英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试航,因核潜艇在现代战争中战略地位重要,国际上一些军事大国纷纷加强了这一新型武器的研制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为了能够强有力应对西方大国的核讹诈,1958年,作为国家最高机密的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当时34岁的黄旭华参加了“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工作,是最早研制核潜艇的29人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第一,进入这个领域就不能出去,干一辈子,犯了错误也不能出去。你一出去就把国家机密带出去了,犯了错误留在这打扫卫生。第二,绝对不能泄露单位的名称、地点、任务、工作的性质。第三,当一辈子无名英雄,不出名。人家问我你能够承受得了吗?我说能够承受得了。参加核潜艇工作,</span><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我就像核潜艇一样,潜在水底下,我不希望出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一穷二白起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土办法解决尖端技术难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核潜艇是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其研制难度远非常规潜艇可比拟。包括黄旭华在内的科研人员没有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从零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我们的工作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b><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陈毅讲了一句话,你们把事情搞出来,我这外交部长就好做了。没这个实力,我们国家在国际上是没有地位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当时的条件下,黄旭华和其他科研人员想了很多土办法,来解决尖端的技术难题。没有计算机计算核心数据,他们就用算盘、计算尺,甚至用磅秤来解决核潜艇的重心问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核潜艇牵涉到五万多个台件、几千米长度的管道电缆、一千多吨的钢材,这么多东西组合在一艘潜艇上,要保证重量重心在最好的位置上非常困难。我们的同事没有怨言,咬紧牙关把它搞出来。我们在船台的入口处放了一个磅秤,凡是拿进船台的都要过秤,所有的重量要跟我计算的一样,重心如果不一样马上要调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401”艇神秘下水。1974年八一建军节这天,“401”艇正式交付海军,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这是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span><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入列</b><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我必须下去,我要为这条艇负责到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1988年年初,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迎来了一个关键的日子,按设计极限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试验前,参试人员心情忐忑,有人甚至给家人写下了遗书。这种氛围,与美国的一次核潜艇极限深潜航试验有关:1963年,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进行极限深潜航试验时,因事故沉没,艇上129人无一生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当得知舰上操作人员承受着超常的心理压力时,黄旭华亲自与他们对话,让他们对试验成功树立信心: 这次做试验绝不是让你们去“光荣”,而是要大家把试验数据完整拿回来。 座谈会上,他宣布要上艇与大家一起参与深潜试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他们说总设计师的任务是坐镇在水面的指挥船上,您下去干啥?我说我下去,万一试验过程当中发生了哪些不正常现象,我会及时协助艇上的援救,采取措施及时避免事故扩大。</span><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作为总设计师我要为这条艇负责到底,我必须下去</b><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64岁的黄旭华是全世界第一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 最终,“404”艇抵达水下极限深度,成功完成预定的深潜试验。 黄旭华现场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lt;img src="https://f12.baidu.com/it/u=3540734345,587127001&amp;fm=173&amp;app=49&amp;f=JPEG?w=640&amp;h=458&amp;s=6FA325C54072018E8B9AB5A20300E011&amp;access=215967316"&gt;</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这几个字是我从事核潜艇事业的写照。一个是“痴”字,一个是“乐”字。痴,痴迷于核潜艇,献身核潜艇的事业我无怨无悔。乐,乐在其中,对待任何事物都是乐观对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隐姓埋名30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父亲去世也不知他在干什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由于核潜艇研制是国家最高机密,从1958年到1988年,求索的这30年,也是黄旭华隐姓埋名的30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1957年元旦,黄旭华回乡探望家人,他向母亲承诺要“常常回家看看”。可是,包括他自己在内,全家人谁也想不到,自此一别,竟要30年后才能再次相见。1958年工作调动后,他与父母的联系只能通过信箱,父母多次写信问他在哪个单位、做什么工作,他总是避而不答。父亲去世时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他也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对于黄旭华的多年不归,亲人们多有怨言。弟弟妹妹们说:三哥大学毕业了,就忘了家,忘了养育他的父母。黄旭华的母亲再三说:三哥不是这样子的人!但是,30年没回家,母亲难免也有不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1987年,《文汇月刊》发表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讲述了他为中国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30年的事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他的名字,但写了“他妻子李世英”。黄旭华把这篇文章寄给了母亲,老母亲知道这是她的三儿媳。文章尚未读完,老人已经泪流满面。</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当我母亲知道我搞核潜艇,她感觉到自豪。她把子孙们叫来,说了一句,“三哥做事大家要理解要谅解”。“理解”和“谅解”传到了我的耳朵,我真的哭了。我说儿子对不起他们,</span><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我没有当好儿子,也没有当好丈夫,也没有当好父亲,核潜艇就是我的一切。</b><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不能说我对家没有感情,我欠了我的父亲母亲,欠了我的爱人女儿,欠了一辈子还不了的情债。有人问过我,你为什么能够这么坚持?我讲了一句话:</span><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这个一直在我心里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1988年,黄旭华借着到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出差的机会,终于回到阔别30年的广东海丰的老家。93岁的母亲终于等到了自己的三儿子。</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母亲去世的时候,我把母亲的一条旧围巾拿来。每年冬天,我一定会戴母亲的围巾。我感觉围了这条围巾母亲就一直跟我在一道,我真的想念我的母亲。</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95岁高龄仍坚持工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给新一代核潜艇设计者当啦啦队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如今,为核潜艇奉献了一生的黄旭华已经95岁高龄,一只耳朵已听不太清,但腿脚还算利索。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仍然每天坚持来到他的办公室,继续他的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虽然我现在年龄大了,已经退出一线,但我感觉我的责任并没有完。世界上的技术竞争非常激烈,其中最严峻的竞争表现在国防科技领域。竞争当中,你落后了就要挨打,所以我们任重而道远。我95岁了,人家说您不要去上班。我还是有责任的,我现在的责任是给新的这一代当啦啦队长,给他们鼓劲儿。</p><p class="ql-block">来源:央视新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黄旭华家庭】黄旭华在1956年的时候就跟自己的同事李世英结婚,这两人是同事,有着共同的事业,这样的两个人也是能够在一起,要不然的话,一个研究很忙,这没什么话题聊的感情也不会太好。婚后没几年,黄旭华就开始了仿制的工作,当时的研制工作就很紧张,基本上也没有时间管自己的家庭,这些事情就落到了妻子的身上,不过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就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李世英就是黄旭华身后那个默默付出了女人,支持着丈夫的工作,替他照顾到家庭,让他没有什么后顾之忧。</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两人还生了两个女儿,这算是爱的结晶吧!有着这么优秀的父母,他们就是孩子的榜样,这两个孩子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大女儿成为父亲的同事,小女儿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这样的一个家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