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追春(6)--芭莎苗寨

黄跃君

3月21日上午,我们从肇兴侗寨出发,前往探秘岜沙苗寨。<br><br><div>芭莎苗寨坐落在贵州南部从江县西南7.5公里、海拔550米的月亮山坳里,土地面积仅18平方公里。</div> 4A级景区,纯苗族聚居村寨,由5个自然寨组成,共505户,2548人。<br><br><div>传说,苗族祖先是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蚩尤被黄帝打败后,率领部落向西南大迁徙。其先头部队--九黎部落的一支,开山劈路,最终选择在芭莎扎寨落户。<br><br></div><div>这里至今还保留有浓厚的古代遗风和男耕女织的生活,他们饲养牲畜、耕田种地、纺线织布,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是一座苗族人的“文化孤岛”。</div> 在村寨入口不远处,一块石头上刻着6行红体字标签:“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地球上最神秘的21个原生态部落”、“人一生必到的55个旅游目的地”、“单身者十大旅游圣地”。 迎宾寨门。 广场中间长着一棵树,树右侧立着一块上书“岜沙”两个大字的石头。<br> 芭莎,苗语中是草木繁多的意思。<br><br><div>苗族先民住进岜沙后,日子过得宁静安详,认为是得益于这片生于斯、养于斯的茫茫森林的庇佑。于是,崇拜树神,认为每一棵大树都是一位祖先的灵魂,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每一棵树。<br><br></div><div>生命树是芭莎人命的象征。</div> 岜沙人的理念是“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br><br><div>他们从生到死都把自己的信念和灵魂,自觉不自觉地融于大自然,世世代代、时时处处与树为伴。每个孩子出生后,父母会为他种下一棵树,意喻生命的开始。身体不适或节日,也会到自己种下的树神前祭拜。百年之后便砍下此树做棺木,在下葬的土堆上又新种一棵树,预示生命以另一种方式轮回。<br><br></div><div>此外,神秘简朴的的树葬习俗沿袭至今。</div> 岜沙人自古以来从不滥伐树木。有时不得以砍树,也是因生活和生产所需。绝无仅有的一次砍巨树发生于1976年。当时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全国各族人民踊跃投工献料。岜沙人怀着对毛主席的无限敬重,毅然决定将寨前一棵被全寨视为林中大神、直径1.2米的千年香樟树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樟树出寨时,全寨老少都跑到公路两边,夹道深情目送。<br><br><div>为志纪念,于1977年在树址处建造了一座“敬献毛主席香樟树纪念亭”。</div> 这个亭阁式建筑呈八角攒尖顶,上盖小青瓦,檐角高翘,亭竖八柱,中间放置着被砍伐的香樟树根,周围有漆红木护栏。<br><br><div>即使只留下树根,他们还是把这棵树视为树神,上香祭拜,认为树神会保佑村寨和族人平安健康。</div> 芭莎文化陈列馆。 进陈列馆观看后,我们更多地了解了芭莎的历史。 芭莎还是大型电视连续剧《云山绣娘》的拍摄地。 岜沙苗寨被誉为“阳光下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大家知道,中国是明令禁枪的国家,普通居民持枪系触犯《刑法》行为,将受到刑事处罚,但岜沙苗寨则是例外,获得公安部门特批,是中国唯一一个持枪部落。这既是出于对岜沙苗寨风俗文化的尊重,也是为了保护这个部落的原生态。<br><br><div>芭莎男子崇尚武力,几千年来,为打猎捕鱼耕作和抵御野兽攻击,逐渐形成了身挎腰刀、肩扛火枪的习惯,但从未发生一起枪伤事件。(网载)</div> 现在允许持枪并不意味着没有限制,一是只限于在本村寨使用,二是保护野生动物,不准打猎,只用于民族节日和向游客表演;三是枪里只放火药,不能放子弹、沙子,射程只有约20米;四是使用者必须有持枪证,每只枪的编号和证上的编号要一一对应。<br><br><div>房子旁边的工艺品小街上,琳琅满目。</div> 芭莎所有人都有一个很奇怪的姓--“滚”。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有自己的古理规约,民风古朴,安定和睦。 祖母石小屋。 祖母石头,是护寨之神。 寨子里树木丰茂,环境幽密。 依山而建的木结构吊脚楼,上盖杉树皮或青瓦,层层叠叠,密密麻麻。 男人发髻是芭莎一道独特美丽的风景线。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千百年来,他们将头部周围头发全部剃光,仅留下头顶中间部分的长发,高高盘起成发髻,用白花布头巾将头包成一圈,象征着生长在山中的树木。我们又一次感受到岜沙人对树木的敬拜。 你看,两位户棍正蹲在地上谈笑风生。 更奇特的是,岜沙至今仍保持着2000多年前用镰刀剃头的传统风俗。(网载) 在芭莎,每个男孩到15岁要行成人礼。仪式前一天,先请鬼师做法事,用镰刀剃成“户棍”,剃下的头发放入火中烧掉。第二天举行成人礼,苗语称“补荡”,穿上新装,完成祖上传下来的严格仪式,收到一把枪。只有经过“补荡”后的男子,其灵魂才能被祖宗接受,也标志着男孩从此成为男子汉,可以谈婚论嫁,有资格参与村寨族群的各种重大活动。 瞧,这户棍左裤兜里塞着一把刀,还在霍霍磨刀。 姨夫和户棍不知在讲啥? 咦,这高大的架子是神马? 总算看到了真枪。 同伴们拿着枪玩一把。 原来前面看到的是一个晒禾架,这里却是一排排高耸的晒禾架群,挺有气势! 秋天稻谷成熟后割下,整捆束起来高挂在这些架子上晾晒。<br><br><div>再仔细看看,岜沙人家家户户门前屋后或屋顶上都有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架子,收割来的粮食、蔬菜先在架子上晒干。</div> 小鸡蹒跚地跟着鸡妈妈在山坡上觅食,好有趣! 沿着护寨古林的石板路往前走。 在寨子里溜达,处处绿意盎然。 因为是周一,几乎不见游客,偶尔会看到几位芭莎人。<br><br><div>芭莎男子除了发式,别具特色的是他们的妆容。上身是无领右开襟圆铜扣亮青布衣,下配裤管肥大的亮青布裤,加上奇特的发饰,随身佩戴着火枪和腰刀,让人想起远古时代的武士,被称为秦时发式汉时装。(网载)</div> 女同胞们不管年龄多大,也是长发盘至头顶,插上木梳,身着苗王方印图形三角裙,裙上有古香古色的刺绣图案,十分耀眼。 她们依然保留着自织、自染、自制青布衣裤的手艺,热衷于刺绣,在苗布上绣出美丽的图案,显示了岜沙女人的心灵手巧。 山腰上有一块约700平方米的平地,凡寨里举办大型祭祀、赛芦笙、迎接客人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这就是古芦笙堂。<br><br><div>芦笙舞是一支反映芭莎苗族文化习俗的纪实性原生态舞蹈,展现芭莎人喝酒、斗牛、拌跤、鸣枪等生活场景。芭莎人曾被邀请去中南海,参加外交部于2008年举办的招待会上演出,受到中外宾客的一致好评。(从图片上拍下)</div> 可惜今天没有芦笙舞表演,只拍了个古芦笙堂门。 岜沙还有一个“闹姑娘”习俗。每年春种秋收时节,小伙子和姑娘们白天结伴相约,相互帮忙插秧收稻。晚上则聚集在主人家喝酒唱歌抱姑娘。一个小伙子可以同时抱几个姑娘,姑娘们也很乐意被抱。姑娘被小伙子抱得越多,就说明她越有魅力。如果姑娘没有被小伙子抱过是很丢脸的。姑娘们还会用各种方式挑逗外乡来的小伙子,让他把岜沙的姑娘抱个够。<div><br></div><div>哦,终于解开了芭莎之所以于2003年被上海《旅游时报》评为“中国单身者十大旅游圣地”美称之谜。<br><br></div><div>岜沙苗寨是一块远离世俗的净土,不以山水古迹为名,却蕴藏着醇厚的远古气息和浓郁的原始色彩。<br><br></div><div>芭莎,大山中的古老遗珠,圣洁淳朴,让人心驰神往……<br></div> (注:文中一些照片系同伴所拍,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