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附学子重走红色路, — 参加华附校友会、深圳校友会组织参观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及北撤纪念公园活动后记

梁凱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前全体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17日(星期六),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缅怀革命先辈的足迹,牢记党的历史初心,“华附校友会”和“华附校友会深圳联谊会”联合组织了华附校友到深圳的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和东江纵队北撤公园参观学习,重温党的历史,重走先辈的红色道路!</p><p class="ql-block">近六十位来自深圳、广州的各届校友积极踊跃参加这次活动;彭世英、何瑞泉、卢启泰诸位老师虽均已年逾八十,仍精神抖擞地和我们一起全程参加了活动,给了校友们极大的鼓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沙鱼涌“红色记忆”展览馆前合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加这次活动,来自广州的珠江纵队、东江纵队老战士后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出发前在华师附中校园门前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左起:钟小洛(66初三)、郭虹(66高一)、刘颖(79届)、梁凯明(71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参加这次活动的校友中,有几位当年华南抗日游击队老战士的后人:郭虹(66高一)的父母曾先后在珠江纵队、东江纵队和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战斗过,她父亲还在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工作过,任纵队参谋长;我的父母和刘颖(79届)的父亲曾先后在珠江纵队和东江纵队战斗过;钟小洛(66初三)、胡慧明(67届)的父母、杨小荔(66届)的父亲都是东江纵队的老战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前留影。</p><p class="ql-block">左起:刘颖、钟小洛、<span style="font-size: 18px;">梁凯明、郭虹。</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加这次活动的东江纵队老战士后人在北撤部队登船纪念碑前合影:前排左起:胡慧明、郭虹、杨小荔;后排左起:钟小洛、梁凯明、刘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参观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和展览馆</b></p><p class="ql-block">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和展览馆陈列的实物和图片,真实地告诉了华附学子们七十多年前发生在华南大地上中国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那段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斗争历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前全体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附校友会领导王新胜与校友们一起认真观看革命历史文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逾八旬的彭世英老师精神抖擞地和昔日的学生们一起全程参加了此次活动</p><p class="ql-block">彭老师是我大姐梁愉辛(66高二)的入团介绍人,愉辛姐1947年出生在山东渤海军区野战医院,是一位北撤后出生的“山东女”。我们5兄弟姐妹都是彭老师的学生,我的兄姐们至今还记得彭老师上课时热情洋溢富有激情的声音,和对同学自始自终的关心爱护,谢谢彭老师,祝您生活愉快、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展览厅内,面对着珍贵的历史照片,校友们一起互相交流分享,共同缅怀革命先辈艰苦奋斗历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年轻的共产党员参与建立华南抗日武装</b></p><p class="ql-block">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到三十年代初期基本停止了活动,但革命火种并没被扑灭。</p><p class="ql-block">1935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父亲梁奇达和</span>曾生、王作尧、梁嘉等一批先进青年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国青年抗日同盟”。曾生、杨康华、梁嘉、罗范群等当时都是中山大学学生,王作尧是广州燕塘军校学员,当时,父亲的学费由于大都用于支持从沪来粤的共产党员王均予同志的革命活动,无钱读高中,只能读不需支付学费的师范学校。</p><p class="ql-block">1936年下半年中共广东党组织重建,他们都成为了第一批党员。中共广东党组织的重建,为中共在广东创建发展华南抗日武装作了极其重要的干部准备。</p><p class="ql-block">这批党员日后成为中共创建指挥我党在华南抗日武装的指挥员和骨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梁奇达抗战期间曾任中共中山县委书记、番禺特派员、中区纵队第一支队政委、党委书记,珠江纵队第一支队政委、党委书记,中共江北特委委员兼东江纵队江北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等,亲身参与了创建珠江纵队和中山五桂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斗争。</span></p><p class="ql-block">曾生、王作尧、杨康华同志参与了东江纵队和东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分别任正、副司令员和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梁嘉同志任珠江纵队政委;</p><p class="ql-block">罗范群同志任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政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向抗日-广州中国青年抗日同盟史录”一书,记录了1935年广东一批青年进步学生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国青年抗日同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史实。</p><p class="ql-block">1936年中共广东党组织重建时,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成为第一批党员,其中不少人投笔从戎,成为我党创建华南抗日游击队的主要指挥员和重要骨干。</p> <p class="ql-block">曾生、时为广州中山大学学生,后任东江纵队司令员(资料来自“走向抗日”一书)。</p> <p class="ql-block">王作尧,时为广州燕塘军校学员,后任东江纵队副司令员(资料来自“走向抗日”一书)。</p> <p class="ql-block">杨康华,时为广州中山大学学生,后任东江纵队政治部主任(资料来自“珠江纵队图志”)。</p> <p class="ql-block">梁嘉,时为广州中山大学学生,后任珠江纵队政治委员(资料来自“走向抗日”一书)。</p> <p class="ql-block">梁奇达,时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江村师范)后转肇庆师范学校学生,后任珠江纵队一支队政委(资料来自“走向抗日”一书)。</p><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父亲曾任中共中山县县委书记、番禺特派员、中区纵队第一支队政委、党委书记,<span style="font-size: 18px;">珠江纵队一支队政委、党委书记,</span>中共江北特委委员兼东江纵队江北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等,亲身参与了创建珠江纵队和中山五桂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斗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范群,时为广州中山大学学生,后任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政委(资料来自“珠江纵队图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创建华南抗日游击队 开辟华南抗日敌后战场</b></p><p class="ql-block">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广东大亚湾登陆,国民党守军大部分闻风溃逃。与此同时,刚刚重建中共广东党组织坚决执行党中央关于迅速建立党领导指挥的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指示,在珠江东、西两岸创立了党领导指挥的抗日武装,他们就是东江纵队、珠江纵队的前身。党中央十分关心,多批次地向广东派来包括:梁鸿均,庄田、谢立全、谢斌、李振亚等经过长征考验的红军干部,极大加强了我党广东抗日武装的领导力量;随着抗日斗争形势发展,除琼崖纵队是党在红军时期创建延续的武装外,党先后又在粤中(四邑、两阳地区)、南路、潮汕地区创建了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韩江纵队等多支抗日武装。党在广东的抗日武装由最初的几十人、百余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三万多人(包括琼崖纵队),他们积极作战,歼灭大量日伪军,牵制日军大批兵力,收复了大片失地,创建了多个抗日游击根据地和众多抗日民主政权,得到了南粤人民的支持和拥戴,成为南粤抗战的中流砥柱,开辟了华南敌后抗日战场。</p><p class="ql-block">朱德总司令在党的七大作的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把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并列为我党领导指挥的抗日武装力量,把华北、华东和华南敌后抗日战场并列为三大敌后抗日战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5年,朱德总司令在中共七大的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指出:八年来,我伟大的中国人民军队—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和敌人进行了空前英勇的、残酷的、可歌可泣的胜利战争,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就是由于毛泽东同志的政治方针和军事方针是正确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父辈们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他们的一生,就是我们后人的标杆和楷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他们战斗历史的点滴,时常萦绕我们心头,鞭策我们继续走红色的道路。</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麻雀战击退来犯日军</b></p><p class="ql-block">郭虹的父亲郭大同前辈,有着参加过黄埔军校和延安抗大学习的传奇经历。他用延安抗大的教材为游击队培训干部。在1944年2月中山横门战斗中,他灵活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挥部队用麻雀战迟滞和击退了来犯的日军。</p> <p class="ql-block">郭大同前辈,曾先后在珠江纵队、东江纵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和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战斗过,曾任<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span>参谋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片来自“东江纵队图文集”)</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参加了共产党,我的几十年来信仰一直没有改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虹的母亲李子英前辈,和中国共产党同龄,1938年17岁在广州广东女子师范读书时加入共产党,是一位“三八式”老同志,也是东江纵队目前尚健在的几位百岁老战士之一。今年4月20日,她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我和中国共产党同龄,17岁参加共产党,几十年来信仰一直没有改变;作为共产党员,坚决服从组织分配,调你到哪个部队就到那个部队工作。</p> <p class="ql-block">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百岁老党员、抗日老战士:李子英。</p> <p class="ql-block">这位“三八式”的老党员,和中国共产党同龄,17岁参加共产党,几十年来信仰一直没有改变。</p> <p class="ql-block">今年4月20日,她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我和中国共产党同龄,17岁参加共产党,几十年来信仰一直没有改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一包炸药端掉敌人两座炮楼</b></p><p class="ql-block">刘颖校友(79届)的父亲刘燊前辈,曾是周伯明同志从东江调任珠江纵队任参谋长后组建的爆破队爆破一班班长,1945年在中山一次攻打敌军炮楼战斗中,守炮楼的伪军以为我军没有重武器奈何他不得,拒不投降,被我爆破队用炸药包把炮楼连守敌一起送上了天。</p><p class="ql-block">爆破队一鼓作气,用衣服包泥土伪装炸药包在火力掩护下送到另一炮楼下,喝令伪军立即投降,否则一样送他们上天,吓破胆的伪军赶快举白旗投降。</p> <p class="ql-block">刘燊前辈,时任珠江纵队一支队爆破队爆破一班班长(照片由<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刘燊前辈女儿</span>刘颖校友提供)。</p><p class="ql-block">刘燊前辈回忆说,我原本在香港一家机器厂当学徒刚满师,日军侵占香港,英军投降,我回到广州仍然过着亡国奴的生活,已经完全丧失了做人的权利,在这种环境中我才到中山五桂山参加革命,在杨社同志的中队当战士。我入伍时未经任何训练,第三天即随队伍参加战斗,背着支“七九”步枪,不懂机械性能,如同拿着条烧火棍既不懂战斗队形,又不懂利用地形地物。当时部队的条件差,只能在战争中学习战争。</p><p class="ql-block">当年打游击,武器装备极差,没有攻坚能力。1944年成立爆破队。抽调我到爆破队任一班班长。全队32名爆破队员,没有一人懂得爆破技能。爆破队成立不久,周伯明同志从东江纵队调来珠江纵队任参谋长,他亲自教授爆破技术及战术。从此在中山就开展爆破攻坚战。经过频繁夜袭,炸毁敌伪的炮楼、祠堂。这时部队作战虚虚实实,而爆破队即采取强攻,民兵则虚张声势,呐喊助威,使敌伪闻声丧胆,缴械投降。既起到战术上的攻坚突破作用,又起到威慑作用,使我军利用这一战术打出声威。但我亦付出极大的代价。爆破队成立初时,编制四个班,全队32人,经过长期的战争,牺牲在所难免,到现在能够联系上的幸存者连我在内只有3人,即刘燊、欧伯祥、郑容坤。所谓死剩种不到十分之一,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付出代价。</p> <p class="ql-block">周伯明前辈,1944年底由东江调珠江地区,参与珠江纵队组建,任纵队参谋长(图片来自“东江纵队图文集”)。</p> <p class="ql-block">1944年3月,美军克尔中尉在东纵司令部为黄作梅、周伯明、曾生、林展、饶彰风(从左至右”拍摄的照片(图片来自“东江纵队图文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和刘黑仔并肩杀出粤北瑶山</b></p><p class="ql-block">刘黑仔是东纵著名的英雄人物。他的英名镌刻在位于卢沟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英烈墙上(可惜英雄没有留下照片),华南抗日游击队的英烈中仅他一人获此殊荣!</p><p class="ql-block">刘燊前辈曾在粤北瑶山突围战中与刘黑仔并肩战斗过,留下永恒的记忆。刘燊前辈在其回忆录《光荣的挺进 艰苦的历程》中深情缅怀这位威震敌胆抗日英雄,并用详实的文字为我们回放了当年那九死一生的战斗场面。</p><p class="ql-block">1945年,抗战到了关键时刻,为了巩固华南敌后根据地,做好对日战略大反攻准备,党中央从延安派王震率八路军南下支队南下湘粤赣建立五岭根据地,中央命令华南游击队即派主力部队北上迎接汇合。东纵、珠纵均派部队北挺迎接。</p><p class="ql-block">刘燊前辈随珠纵部队北上,一路上遭到国民党军 围追堵截,一部分突围汇合大部队;他们为掩护大部队<span style="font-size: 18px;">突围而</span>被困粤北瑶山,十分危急。粤北指挥部派曾在港九大队威震敌胆的刘黑仔率一小分队强闯瑶山与被围部队取得联系。部队派珠江纵队南三独立大队潘恩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副大队长</span>和刘燊前辈即和刘黑仔小分队杀出重围回指挥部汇报。</p><p class="ql-block">刘燊前辈回忆:刘黑仔率他们12人,10支驳壳枪,2支冲锋枪突围。刘黑仔不仅顽强、而且作战勇猛机动灵活,出发前他规定三条:1,如果打散指定三个集合地点;2,一般情况下要集中力量冲击,要快速突破穿插,不要与敌对峙;3,一出发就打开枪保险,见人就开火,因为老百姓傍晚就不会出门,敌人的别动队、特务甚多,都是亡命之徒,所以一定要先敌开火才能制胜。刘黑仔率他们在敌营中穿插、突袭,终于突出重围,12人无一伤亡。向指挥部汇报了情况。指挥部即派出部队接应营救,被围部队与大部队终于在大庾山脉会师了。</p><p class="ql-block">英雄刘黑仔在粤北山区一次战斗中负伤,因伤口感染不幸牺牲。我们永远缅怀这位威震敌胆的抗日英雄!</p> <p class="ql-block">左:珠江纵队南三独立大队副大队长潘恩隆前辈,右:刘燊前辈。</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钮海津 “南下北上 北返北撤”一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威震敌胆的抗日英雄刘黑仔(画像)</b></p><p class="ql-block">刘黑仔是东纵著名的英雄人物。他的英名镌刻在位于卢沟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英烈墙上(可惜英雄没有留下照片)。</p><p class="ql-block">华南抗日游击队的英烈中仅他一人获此殊荣!我们永远缅怀这位威震敌胆的抗日英雄!!</p><p class="ql-block">(画像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鬼子眼皮底下办交通情报站</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母亲杨湘,1939年17岁时参加革命,抗战期间曾负责中共珠江特委在中山石歧其中一个交通情报站工作,搜集传递情报,掩护过往同志,并先后加入珠江纵队和东江纵队。</p><p class="ql-block">在抗战时期,外婆刘惠能、我妈妈和她4个弟妹曾负责或参与了中共珠江特委在中山5个情报交通站中的其中3个站的工作。</p><p class="ql-block">(图片是母亲解放前夕南下回到广东中山石歧时,在珠江地委宣传部前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杨湘负责的位于中山沙溪申明亭乡聚源街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共珠江特委</span>交通情报站旧址(图片来自“珠江纵队图志”)。</p> <p class="ql-block">外婆刘惠能,中山沙溪人。</p><p class="ql-block">她负责的位于中山石歧太平路,以“良友书店”为掩护的交通情报站。</p><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她和其中六个儿女都先后参加了抗战,可谓“一门忠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山石歧太平路,以“良友书店”为掩护的中共珠江特委交通站旧址。</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英雄儿女各春秋—中山人民抗日斗争图志”,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郭昉凌主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用手中的笔参加抗战</b></p><p class="ql-block">钟小洛的父亲钟紫前辈,1938年参加革命,在东纵机关报《前进报》工作期间,用笔作武器,写了许多报道和文章,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红色史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钟小洛校友的父母:钟紫,右;陈小尘,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钟紫和陈小尘</span>都是老共产党员,也都是东江纵队老战士、北撤老战士。</p><p class="ql-block">钟小洛的父亲钟紫前辈,1938年参加革命,在东纵机关报《前进报》工作期间,用笔作武器,写了许多报道和文章,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红色史料。</p><p class="ql-block">钟小洛的母亲陈小尘,1939年在梅县入党。44年到宝安参加第二期青训班学习,后派到大鹏半岛王母虚民运部工作。45年去香港。46年参加北撤。在两广纵队后勤部工作。随两广纵队参加各次战役。49年底随两广纵队到达中山石歧。52年调南方日报工作。之后在省委党校,暨南大学,北京新华社,惠阳地委,暨南大学工作。在暨大离休。</p><p class="ql-block">(照片、资料由钟小洛校友提供)</p> <p class="ql-block">东江纵队机关报“前进报”。(图片来自“东江纵队图文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参观沙鱼涌北撤纪念公园,回顾先辈北撤的悲壮历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宝安大鹏湾沙鱼涌,令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郭虹、钟小洛、刘颖和我,都是华南抗日游击队北撤部队老战士的后人。</p><p class="ql-block">宝安大鹏湾沙鱼涌是父辈们当年北撤山东烟台解放区登船的地方,更是令我们北撤老战士后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今天沙鱼涌的海滩,海波荡漾,清风微拂,游人欢声笑语;而1946年6月的沙鱼涌,却是乌云密布、刀光剑影、壮怀激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曾生司令员题字的北撤部队登船纪念碑前全体合影</p> <p class="ql-block">参加活动的四位北撤部队老战士的后人在北撤部队登船纪念碑前合影左起:梁凯明、郭虹、刘颖、钟小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人民反对内战渴望和平,中国共产党顺应民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在国共两党谈判中,我党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作出必要让步,同意让出包括广东在内的八个南方解放区,中共武装部队撤到陇海铁路以北。东江纵队北撤山东烟台解放区就是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p> <p class="ql-block">为了爭取和平,毛泽东主席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与蒋介石举行国共谈判(图片来自“东江纵队图文集”)。</p> <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人民反对内战渴望和平,共产党顺应民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国共两党谈判中,</span>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我党作出必要让步,同意让出包括广东在内的八个南方解放区,中共武装部队撤到陇海铁路以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为了和平,北撤山东</b></p><p class="ql-block">华南抗日游击队坚持抗战,收复大片国土,居功至伟。但是,为了争取和平,他们坚决执行毛主席党中央的命令,2583名华南抗日游击队将士忍痛离别曾经抗击日寇、战斗多年的家乡,北撤山东烟台。这是悲壮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为了争取和平,华南游击队奉命忍痛北撤山东。</p><p class="ql-block">宝安大鹏湾沙鱼涌,是当年华南抗日游击队北撤部队登船北撤山东烟台的地方。</p><p class="ql-block">1946年6月的沙鱼涌,是乌云密布、刀光剑影、壮怀激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今天的沙鱼涌,海波荡漾,清风微拂,海滩上游人欢声笑语。</span></p> <p class="ql-block">1946年6月29日,方方将军代表中共中央军委会在欢送北撤部队大会讲话说,我代表中共中央军委会热烈慰问你们!我以沉痛而又兴奋的情绪欢送你们!......(图片来自“东江纵队图文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胜利完成北撤任务,经党中央批准,成立了以曾生为书记的北撤部队军政委员会,统一指挥北撤行动,其中:曾生、王作尧、杨康华来自东江纵队;林锵云、谢斌来自珠江纵队;罗范群、刘田夫和谢立全来自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图片资料来自“北撤—纪念东江纵队北撤山东65周年”,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编)。</p> <p class="ql-block">谢斌、谢立全是抗战初期党中央从延安派到广东加强我党广东抗日武装领导力量的长征干部。(图片资料来自“北撤—纪念东江纵队北撤山东65周年”,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张是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于1936年6月</span>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宁夏预旺堡</span>拍摄的著名照片—“抗战之声”,照片中身材魁梧,英姿勃勃的红军“号兵”,就是谢立全。</p><p class="ql-block">当时他不是号兵,是红一军团教导营的党总支书记。当身着整齐军服、体格健壮、背着手枪的谢立全映入斯诺的眼帘时,他觉得终于找到了苦苦寻觅的理想“号手”,于是他拉着谢立全到预旺堡城墙上去照相。谢立全昂首站立,面向前方,迎着猎猎的军旗“吹响”了军号。独具慧眼的斯诺,终于在用自己的眼和心观察、了解了中国革命后,如愿以偿地把红军号手——实际上是红军和红色中国前进、英武的形象定格为永恒的瞬间。</p><p class="ql-block">谢立全将军直到病逝前才把这个真像告诉夫人苏凝(也是华南抗日游击队老战士,北撤老兵),并嘱咐家人要保密,他认为,这不是他个人的形象和荣誉,他代表的是红军的形象和荣誉!他的家人一直遵守嘱托。</p><p class="ql-block">199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中央电视台军事部筹拍一部专题片,当摄制组的成员重走长征路时,在江西兴国县烈士纪念馆发现了这幅照片和谢将军给夫人苏凝写的一封述说事情原委的信的影印件,这个隐藏了数十年的秘密才慢慢地为世人了解。</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老一代共产党人!出生入死、战功彪炳,却从不居功自傲,淡泊名利、谦虚谨慎,勤奋工作,严格自律,他们永远是我们后辈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登船前,北撤部队战士唱起凝重悲壮的“北撤进行曲”--为了广东的和平呀,我们要离别战斗的家乡,我们要走上新的路程,漂洋过海到遥远的北方......, 歌声回响在沙鱼涌的上空,北撤部队将士们挥泪告别战友和乡亲。</p><p class="ql-block">七十五年后的今天,我们几位北撤将士的后人也在沙鱼涌唱起的“北撤进行曲”:“当无数群众送别我们,好像那母亲掉下眼泪,……,不管反动派疯狂挣扎,我们要战斗到胜利的明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撤进行曲”的词曲作者:东纵老战士夏洪(原名黄文杰)</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东江纵队图文集”)</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北撤将士英名纪念墻前,瞻仰先辈的英名。</p> <p class="ql-block">刘颖、郭虹找到了父辈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魂牵梦绕、缅怀父辈!</p> <p class="ql-block">钟小洛找到了父辈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我找到了父母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站在沙鱼涌的海滩上,父辈北撤的历史画面浮现我们眼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怀着必死的决心登船。</b></p><p class="ql-block">晚年,在提起北撤时父亲梁奇达说,他们当年是怀着必死决心登船的。因为,在执行北撤行动中,国民党就一直想尽办法妄图消灭北撤部队,如今上了船,他对国民党能让他们活着上岸不抱任何幻想。万一国民党下毒手,他们一定与之作拼死斗争。</p><p class="ql-block">父亲是乘589号舰北撤的,该舰的指挥员是曾生、刘田夫。</p><p class="ql-block">父亲和曾生同志于1936年一起入党后,受党委派分赴珠江、东江地区开展敌后抗战。十年生死两茫茫。战友再相逢格外高兴,曾生同志送了一支派克金笔给父亲留念。</p><p class="ql-block">北撤到达山东烟台后,部队整编,父亲任北撤部队新编干部大队政委。</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钟小洛校友)</p> <p class="ql-block">梁奇达,解放前夕奉命南下回到广东参与组建中共珠江地委,任珠江地委委员、宣传部长。</p><p class="ql-block">(照片<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span>父亲梁奇达在中山石歧珠江地委宣传部前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图右1为谢立全将军,共和国开国海军少将。是新中国人民海军的创建者之一。</p><p class="ql-block">下图,美制坦克登陆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谢立全将军儿子小朋大哥告知,北撤部队当年乘的就是此类型的坦克登陆舰。蒋军曾从美军手中接收过一些此类型舰船,后被我军缴获了一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军以“山”系列命名登陆艇,如“井岗山”、“大别山”。人民海军创建初期,在谢立全将军任司令员兼政委的华东海军第五舰队序列中,就有几艘此类舰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片由小朋大哥提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少北撤老战士都回忆道:因为沙鱼涌当时没有码头,舰艇吃水深,离岸还有一段距离,他们当年都是蹚着齐腰深的海水进入船舱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图:1946年6月29日下午,北撤部队干部战士在大鹏湾沙鱼涌的海滩上列队打防疫针,作登船准备,海边上停靠的舷号379的船是美军派来的防疫船。(图片来自“东江纵队图文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2021年4月17日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沙鱼涌,轻风微拂,海波荡漾,海滩上,游人欢声笑语,一片国泰民安的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为了不晕船宁可饿肚子</b></p><p class="ql-block">今年4月20日我和郭虹、郭莎莎姐妹一起陪同李子英前辈接受电视台采访。</p><p class="ql-block">谈到北撤,事情宛如发生在昨天,这位百岁老战士说,北撤前,她在粤中部队(即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接到北撤命令后,是从台山出发到澳门,再坐船到香港,再转到宝安沙鱼涌的。</p><p class="ql-block">在船上为了不晕船,就尽量少吃东西,宁愿饿着肚子。</p><p class="ql-block">7月1日,船经过台湾海峡,她还上甲板上听曾生司令员纪念七一的讲话,曾司令员号召全体同志要坚强团结,严守纪律,克服困难,一定要胜利到达山东解放区!</p><p class="ql-block">北撤将士团结一致,战胜了风浪晕船、战胜了疾病,战胜了敌人企图消灭我们的阴谋,终于胜利到达山东烟台解放区,完全了北撤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4月20日上午,李子英前辈接受广东电视台采访。</p><p class="ql-block">这位百岁老战士对记者说,北撤前,她在粤中部队(即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接到北撤命令后,是从台山出发到澳门,再坐船到香港,再转到宝安沙鱼涌的。</p><p class="ql-block">在船上为了不晕船,就尽量少吃东西,宁愿饿着肚子。</p><p class="ql-block">7月1日,船经过台湾海峡,她还上甲板上听曾生司令员纪念七一的讲话,曾司令员号召全体同志要坚强团结,严守纪律,克服困难,一定要胜利到达山东解放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4月20日,我和李子英阿姨及她女儿<span style="font-size: 18px;">郭虹、郭莎莎(后排右1,华附66初一)在她接受采访前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因为新冠疫情影响,我一年多未见老人了,但是没有想到一看见还戴着口罩的我,李阿姨马上叫出我的小名,令我十分高兴而又感动!回顾往事,阿姨思维敏捷,谈吐清晰,条理清楚,老战士的健康长寿,是我们晚辈的最大心愿和祝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照片由叶生拍摄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最后到达沙鱼涌的是粤北部队</b></p><p class="ql-block">刘燊前辈曾告诉后人,接到北撤命令时,他在粤北山区,是离沙鱼涌最远的部队。他随所在的刘培支队在林锵云、王作尧、杨康华的指挥下,一路冲破国民党军的重重堵截,是最后一支到达沙鱼涌的北撤部队。他随所在的粤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登上1026舰北撤。该舰的指挥员是:林锵云、王作尧、杨康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江纵队挺进粤北前进指挥部(简称“粤北指挥部”)负责人,左起:林锵云、王作尧、杨康华(图片来自“东江纵队图文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粤北指挥部部队整装待发。(图片来自“东江纵队图文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燊前辈随所在的粤北指挥部所属部队乘1026舰北撤(照片来自钟小洛校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东纵随军记者 留下了北撤的真实报道和珍贵照片</b></p><p class="ql-block">钟紫前辈,受东纵秘书长饶彰风委派,以中共广东区党委机关刊物-“正报”记者的身份参加和报道北撤。他以“路平”、“鲁平”的笔名写了“我随东江纵队到了烟台”等多篇报道,刊登在香港“正报”上,向世人报道了东江纵队北撤的真实情况,揭露国民党的阴谋,让世人知道中国共产党是真正要和平、反内战的!(附6,“正报”照片)</p><p class="ql-block">钟紫前辈还用手中的照相机为后人留下了包括:589、1026号舰、曾生司令员登岸、烟台党政军首长和军民热烈欢迎东纵北撤部队抵达烟台等二十多张珍贵的北撤照片。这些照片成为记录、介绍北撤历史的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p><p class="ql-block">钟小洛校友回忆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8年,他父亲钟紫前辈将北撤照片交给时任广州艳芳照相馆经理的东纵老战士叶玉榴,请她复印多份,分送一些东纵参加北撤的老战士。</p><p class="ql-block">北撤到山东后,钟紫前辈先后担任山东“大众日报”记者,由东纵北撤部队改编而成的“两广纵队”的随军记者,南下回到广东后,先后在南方日报、北京新华社、广州暨南大学工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饶彰风前辈,曾任东江纵队秘书长。</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东江纵队图文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7年6月,“正报”记者、著名漫画家陆无涯采访报道东江纵队北撤,他用手中的笔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画面和详实的文字。</p><p class="ql-block">陆无涯在画面下方写道:一九四六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军队又开始打内战了。东江纵队在惠阳葵涌举行招待港九新闻界大会,报告东队被迫北撤赴华北山东半岛。图为沙鱼涌海滨,美国“军调小组”登陆舰係北撤队伍之用。</p><p class="ql-block">画面左下方是陆无涯的中、英文签名,日期是1946年6月25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今年4月24日上午,我们拜访当年“正报”总编辑杨奇老前辈,谈到陆无涯,他记忆清晰,说,陆无涯当时也是“正报”的记者,又是一个画家;他见到昔日同仁画的这些漫画,十分感慨,连声说“十分珍贵”。同时也说,想不起来当年有没有见过这些漫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片由钟小洛校友提供,他一共提供了陆无涯此期间创作的漫画5幅)</span></p> <p class="ql-block">陆无涯的画笔还为我们留下了这位“东纵”小鬼兵廖天华的真实形象。</p><p class="ql-block">陆无涯在画面下方写道:“东纵”小鬼兵 廖天华(十五岁) 无涯1946,6,22 葵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片由钟小洛校友提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这位“东纵”小鬼兵廖天华有没有参加北撤,我们不得而知,我们能知道的是:他在我们读初中的年龄,就投身于抗击日寇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伟大战争中,是一位少年抗日英雄!是中华民族筑起反侵略的血肉长城中的一块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补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感谢钟小洛等东纵后代、华附校友的不懈查寻,陆无涯画中的15岁小战士廖天华前辈找到了。他参加了北撤。在部队文工团工作,后来留在天津。</b></p> <p class="ql-block">北撤部队胜利抵达山东烟台解放区。三艘船分别为:589(第一船)、1026(第三船)、585(第二船)。</p><p class="ql-block">左下图:曾生司令员正沿舷梯登岸,胜利到达烟台解放区。</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钟小洛校友)</p> <p class="ql-block">驻烟台党政军领导与北撤部队领导亲切交谈。(照片来自钟小洛校友)</p> <p class="ql-block">北撤部队官兵抵达烟台浪坝码头后,在码头集结。(照片来自钟小洛校友)</p> <p class="ql-block">烟台军民夹道热烈欢迎广东北撤部队胜利抵达。(照片来自钟小洛校友)</p> <p class="ql-block">烟台军民热情欢迎北撤部队。(照片来自钟小洛校友)</p> <p class="ql-block">1945年9月-1948年在香港出版发行的中共广东区党委机关旬刊:“正报”。</p><p class="ql-block">当时,钟紫前辈用“路平”、“鲁平”的笔名,多次把东江纵队北撤的新闻送回香港,在“正报”上刊登,向世人报道了东江纵队北撤的真实情况,揭露国民党的阴谋,让世人知道中国共产党是真正要和平、反内战的!</p><p class="ql-block">图为1946年8月1日出版的“正报”旬刊封面</p><p class="ql-block">钟紫以“路平”笔名写的“我随东江纵队到了烟台”一文刊登在该期。</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东江纵队在山东” 金延铭著)</p> <p class="ql-block">今年4月24日上午,我和钟小洛、叶生到东江纵队老战士杨奇前辈府上探望老前辈。</p><p class="ql-block">年逾九十九岁高龄的杨奇前辈思维清晰敏捷、谈锋甚健,他说:1945年9月,他奉命从罗浮山到香港创办中共广东区党委的机关刊物“正报”;钟紫是奉命以“正报”记者身份釆访“北撤行动”并参加北撤,到达烟台后,钟紫以“路平”、“鲁平”及“大众日报”记者身份写了不少关于“北撤”及山东解放区的报道,稿件送回香港交饶彰风同志,再转交“正报”刊登。</p><p class="ql-block">杨奇伯伯看到钟小洛带来的有关东纵北撤的历史照片和“正报”记者、画家陆无涯1946年画的有关东纵北撤的速写漫画,十分高兴,逐张仔细观看,爱不释手,连声说:“十分珍贵!”</p><p class="ql-block">(照片由叶生拍摄提供)</p> <p class="ql-block">左起:叶生、梁凯明、杨奇前辈、钟小洛、杨奇女儿冬阳。</p><p class="ql-block">(照片由叶生拍摄提供)</p> <p class="ql-block">同样因为新冠疫情影响,我也是一年多未见杨奇伯伯了。见到老人时,我向前辈行了一个军礼以表达晚辈的敬意!而同样没有想到伯伯一看见还戴着口罩的我,杨伯伯马上叫出我的名字,令我既高兴又感动!</p><p class="ql-block">杨奇前辈不止一次告诉我,他和我妈妈杨湘是“三同干部”:既是中山沙溪申明亭乡的同乡,又是申明亭学校的同班同学,更是革命同志,他和杨湘同时分别在香港和中山参加共产党、投身抗战!</p><p class="ql-block">(照片由叶生拍摄提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陈毅同志在1936年写下了著名的“赣南游击词”,诗中说:</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为人民服务”</b>是我党我军的根本宗旨,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初心,</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b>是习近平同志代表全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p><p class="ql-block">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是我党我军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和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p><p class="ql-block">连国民党一个唐姓高官也承认:共产党能够做到军民一致,官兵一致,天下必定是共产党的。</p> <p class="ql-block">这画漫画是陆无涯于1946年6月23日在葵涌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家陆无涯在画面下方写道:一九四六年抗日战争刚告结束,国民党即阴谋进行重打内战。乘着中共部队整补之际,到处伏击挑衅,东江抗日游击纵队为此举行过港九新闻界招待会,报告真实情况。东纵北撤远赴山东与主力部队会师。 图为东纵战士离开惠阳老区时,群众帮忙挑枪枝。 红白形旗帜乃係当时由“军调小组”所制定双方共用的。</p><p class="ql-block">(图片由钟小洛校友提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家陆无涯在该画面上方写道:一九四六年夏天东纵北撤返回东江,村民热烈迎送于途:“我们的子弟兵终于回来了!” 一九四六年夏 无涯速记于惠阳葵涌之夜</p><p class="ql-block">(图片由钟小洛校友提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幅画的左下方,画家陆无涯写道:东纵北撤重返老区在中途歇息的伤病同志受到村民的殷勤照顾。一九四八年夏 速写于惠阳葵涌 无涯记</p><p class="ql-block">(图片由钟小洛校友提供)</p> <p class="ql-block">1946年7月5日,烟台军民夹道热烈欢迎广东北撤部队胜利抵达。(照片来自钟小洛校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烟台人民欢迎北辙部队指战员</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钟小洛校友)</p> <p class="ql-block">烟台人民用汽车帮助北撤部队运送妇女儿童和物资。(照片来自钟小洛校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烟台人民用摩托车帮助北撤部队运送妇女儿童和物资。(照片来自钟小洛校友)</p> <p class="ql-block">以上的历史画面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历史照片</span>,无一不真实反映了军民鱼水之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依然健在,今年已年逾九十三岁的华南抗日游击队老战士陈文英前辈,是参加过珠纵、东纵的抗战老兵。1946年,他和梁奇达、周伯明等同志一起北撤山东。</p><p class="ql-block">2016年,在纪念北撤70周年之际,文英叔向我说起在烟台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热烈场面;说起在淮海战场上,親眼看到无数的支前民工打着火把推着独轮车支援部队的情景,仍然是记忆忧新,激动不已,感慨万千!不停地说,老区人民真係好啊!</p><p class="ql-block">我父母生前告诉我们,当年我愉辛姐就是坐在山东人民的独轮车上随部队转进的。每当说起这些往事,父母总是动情地说,老区人民真好!!</p><p class="ql-block">心中总是记着人民、感恩人民的养育之恩,这是已经深入每个老战士骨髓里的红色基因。</p><p class="ql-block">左图是文英叔随“两广纵队”南下回到广东时,在中山的留影(照片由文英叔儿子建华、建荣兄弟提供)</p><p class="ql-block">右图由叶生拍摄提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7年9月,年已九十八岁高龄的华南抗日游击队老战士,原珠江纵队一支队支队长、粤中纵队副司令员欧初前辈参加在广州中山图书馆举办的一次老战士书法作品展时写下了<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永远记住人民”</b>的留言。</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有着近八十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一生革命经验的总结,也是他们那一代革命者对后辈的殷殷嘱托!</p><p class="ql-block">图为:欧初前辈在题写留言:“永远记住人民”。 右侧坐着的是时年102岁的老共产党员梁集祥前辈。</p><p class="ql-block">(照片由珠纵后代提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欧初前辈题写的留言:“永远记住人民”。</p><p class="ql-block">(照片是本人手机拍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胜利是先辈们英勇奋斗流血牺牲换来的</b></p><p class="ql-block">胜利来之不易,多少人的流血牺牲英勇奋斗才换来国家独立民族解放。</p><p class="ql-block">李子英前辈就曾在1945年四会金坑迳战斗中负伤;</p><p class="ql-block"> 刘燊前辈告诉后人,他参加的爆破队1945年组建时有三十多人,在残酷的斗争中,许多战友都先后牺牲了,建国后他能联系上的爆破队战友连他自己仅有3人,他说,我哋係死剩种!</p><p class="ql-block">我父母工作过的珠江纵队第一支队,就先后有340名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其中连排级以上党员干部不下70人,他们当中不少人没能留下名字,不少还是十几岁的“小鬼”!</p><p class="ql-block">五星红旗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p><p class="ql-block">华附学子重走先辈们走过的红色道路,就是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和先辈,重温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初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人民不会忘记抗日英雄们</b></p><p class="ql-block">2015年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代表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和华南游击队的四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部队编队及国军、中国远征军编队以整齐威武的英姿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和致敬!</p><p class="ql-block">华南游击队的多名抗战老兵也乘车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和致敬!</p><p class="ql-block">党、国家和人民不会忘记所有的抗日英雄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5年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华南游击队的多名抗战老兵乘车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和致敬!</p><p class="ql-block">从左到右:谭尧、卢毅、<span style="font-size: 18px;">黄伟、</span>杨智明、吴当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5年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华南游击队的多名抗战老兵乘车在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和致敬!</p><p class="ql-block">党、国家和人民不会忘记所有的抗日英雄们!!</p><p class="ql-block">我们晚辈更应该牢记他们的历史功绩!!!</p><p class="ql-block">(资料来自“老战士”杂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7年5月24日习近平主席接见海军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与东江纵队老战士谭尧亲切握手交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在暨南大学附属小学读书时,曾经唱过一首歌,至今未忘:</p><p class="ql-block">“在波涛滚滚的赣江旁边,</p><p class="ql-block">有方志敏同志战斗过的山岗,</p><p class="ql-block">在白雪皑皑的森林里,</p><p class="ql-block">有杨靖宇将军住过的茅草房,</p><p class="ql-block">多少先烈、多少红色的战士,</p><p class="ql-block">忠于祖国忠于党!</p><p class="ql-block">为了人民永远的幸福,</p><p class="ql-block">他们的鲜血洒在革命的道路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能戴上红领巾,</p><p class="ql-block">能高高兴兴走进学校的大门,</p><p class="ql-block">是数不尽的先烈,</p><p class="ql-block">用生命为我们换来的幸福,</p><p class="ql-block">多少先烈、多少红色的战士,</p><p class="ql-block">忠于祖国忠于党!</p><p class="ql-block">为了人民永远的幸福,</p><p class="ql-block">他们的鲜血洒在革命的道路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谨以此歌声缅怀所有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英勇奋斗的革命先烈和先辈们!!</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钟小洛、刘颖、郭虹校友提供了珍贵历史照片、资料;本次活动的照片由参加活动的许光、邹伟健、陈坚、董玉芳等多位校友提供,特此感谢!未到之处,敬请海涵。</b></p>

东江纵队

北撤

抗日

纵队

珠江

沙鱼

部队

老战士

前辈

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