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军在芜湖的轶事

老木匠

<p class="ql-block">  文革中期的 1972年6月,随着林彪势力的倒台,全国大多地区受文革冲击的老干部开始结合上岗,可在北京下放劳动的开国中將王恩茂却在这个阶段受文革中期冲击和江青张春桥等人的排挤,被从省区一把手贬到芜湖地区革委会任副主任和地区副书记。</p><p class="ql-block"> 当年这个不足四十万人口的小城是一个三级行政同城市,芜湖县卷缩在城南鲁港镇;芜湖市刚从芜湖地区分出来,由芜湖地区代管;芜湖地区则主管属县;市内企业单位有的属地有的属市,地市各级机关互相混杂分布。当时省里是军代表宋佩璋主管,地区也有军代表,夏德义任实际主管。这一行政机关混杂的情况一直到1979年末芜湖市省管,芜湖地区迁宣城改称宣城地区,芜湖县迁湾沚才初步得以理清。</p><p class="ql-block"> 王恩茂到芜湖后,先在招待所住了下来,后又考量了一下地区主管夏德义。夏是金寨红二十五军随长征到延安,解放后到大西南任职后调回安徽,文革中结合上岗的老红军,但资历略低于王恩茂,他也明白王恩茂的这个副主任其实就是个架空的闲职,所以特别尊重王恩茂,使王恩茂的心境有了一点放松。待了一段时间,没有插手地区事务,而是选择先考察属县,走走看看,在这期间发现了一个基层点——南陵县奎湖公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今日奎湖</p> <p class="ql-block">  南陵奎湖公社在县域北界,与芜湖市南界接壤,距芜湖市区25公里,但奎湖地处河网圩心。七十年代初,芜湖虽号称皖南门户,却只有三条半公路,一是民国初年通车的小赭山脚下以95号公路里程碑为起点的宁芜公路;二是抗战前通车的经一号桥到宣城的芜屯公路;三是民国后期通车的从中山桥南骑长江大堤的到繁昌的芜繁公路,都是三级以下的羊肠公路。半条公路是文革前刚修通的弋江桥南关通石硊的二十公里乡村砂石路,这条路的端点石硊是到奎湖最近的有公路的地方。奎湖到县二十多公里也没有公路。换一句话就是说奎湖往任何地方都不通路,仅有这几公里外有个半截公路的石硊是他的唯一通向外面的交通。步行也不行,圩心里到处是河网,河沟上也没有桥涵。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市郊乡村中学曾经来了一个皖南大学的体育老师,在这无路可走的圩心村里修篮球场,推广体育活动,把农村体育活动搞起来了。体育活动主要是篮球,广播体操,游泳,乒乓球,拔河等(图)。要说完全不通路也不是事实,1970年规划了一条芜南公路从石硊到南陵并经过奎湖,但河网地区到处要建桥涵,当时既无经费又无钢筋水泥计划,各公社派员上路拉出土路基后就丟在哪里好几年,农民舍不得荒废的路基,就在路基上种黄豆,形成了几十公里的黄豆路,沿黄豆路边逢河需下便道就可以走到奎湖,秋收后沿黄豆路基开吉普车也可以到奎湖。王恩茂在调研时看上了这块空气好人流闭塞无汽车的地方,遂以到基层蹲点的名义来到奎湖,并经常在这里住,偶尔回地区机关招待所,当地农民都亲切地称呼“王司令”。奎湖当地流行种双季稻,双晚就是典型的南方小红稻,王恩茂觉得这个稻的口感和江西家乡的红米很像,加上这里盛产红薯,说这里的饭吃起来很亲切,在新疆是吃不到的。由于农村群众体育普及活动搞得好,加上王恩茂的蹲点,1972年底,全国农村体育普及大会在奎湖开了现场会,还有一些水上项目在奎湖举行,奎湖成了全国闻名的农体之乡。</p> <p class="ql-block">奎湖农民篮球赛</p> <p class="ql-block">奎湖泅渡</p> <p class="ql-block">  王恩茂在芜湖的时候也经常到市里的地区所属工厂看看,地区最大的是柴油机厂,在杨毛埂,是他常去的地方,还经常上生产流水线。去机关最多的是地直党委。芜湖地市各机关虽然交叉错综,但1971年成立的地直党委却在芜湖中山路百货商店隔壁有一个设置基本完全的管理机构大院,内有一栋办公楼和附属平房,还有小食堂兼会议室,前门朝中山路,后门朝镜湖环湖道,由于前门中山路是繁华商业街,车辆一般都从后门环湖道进出(图)。李文星任第一届地直书记。王恩茂也常到地直党委来。1980年地区搬迁宣城后这里就成了宣城地区驻芜办事处和招待所,这是后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的芜湖地直党委(图最右侧楼)</p> <p class="ql-block">  1971年我在芜湖地区某局的一个下属公司工作,属地直党委管辖。1973年深秋一日,诸下属单位的青年人在地直党委小饭厅开会,好像是研究共青团的恢复工作等有关事项,有四五十人出席,就用饭厅的餐桌散坐了五六桌人。会间通知王恩茂副书记要过来看望大家。当时没有电视和图片,也没见过王恩茂,我心想江西人一定是小个子,在新疆风砂中待了多年一定皮肤黝黑。后来王恩茂到了会议厅,我大吃一惊,个子非常高大魁梧,我有1.77的身高,王恩茂比我还要高出好几公分,满脸白里透红光,完全不像六十岁的老人,外面穿一件前胸有两个斜插袋的米色中短风衣,脚穿系绑带的黄短皮军靴,双手插在上衣的斜插袋里,微笑地走进会议厅和大家打招呼。并在一张桌边坐了下来,会议继续进行。他听了部分与会人的发言,最后做了讲话,勉励大家工作,把地直单位的共青团工作恢复开展起来。</p><p class="ql-block"> 中午,王恩茂和我们一起吃食堂的工作餐,王恩茂正好坐在我们一桌,坐在我的对角线上。至于吃什么已记不清了,好像一桌两盆菜,一桶饭。</p><p class="ql-block"> 1974年秋以后我离开芜湖到了合肥,听说王恩茂在1975年10月给毛主席写信,毛主席在病中安排王恩茂到南京军区任职。1975年12月2日芜湖地区开出经省转南京军区的组织关系介绍信,结束了在芜湖的三年多时光。</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以后我看到了完整的王恩茂日记,才知道我父亲是1944年末随王恩茂的359旅南下四大队从延安到的中原解放区。</p><p class="ql-block">(本文查阅了宣城市档案馆文档,当年芜湖地区的文档现存宣城市档案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