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打仗最差的3名上将:1946-1949年,三人竟一起败光128万大军

༺壹网情深李汶谕༻

<p class="ql-block">  国军在内战期间,中将和少将多如牛毛,但是真正达到上将军衔的,就凤毛麟角了。算上当时已经去世的,上将队伍不过几十人而已。按照国军的军衔授予制度,能当上上将的,不管是加上将衔还是正规的一级、二级上将,都非常不容易,均有几十年的显赫战功和资历作为支撑。既然这样,那国军上将的军事指挥能力应相当出众才对。然而事实却让人意外,至少有3位国军上将在内战时表现极其糟糕,不光没有什么胜绩,还累计损失了128万正规军,分别是哪3个人呢?</p> <p class="ql-block">  第一名,刘峙。战败合计损失总兵力:58万人。刘峙是一位年代反差较大的将领。在20年代北伐和30年代内战时期,都有出色发挥,也因表现勇猛成了嫡系上将。但是从46年带兵围攻我军中原军区开始,这位二级上将就变成了“不会打仗”的典型代表,30万人打6万人却放跑了我军主力,随后又丢了整编第3师。48年重新顶到一线后,淮海之战却成了其名誉彻底崩塌的关键,虽然指挥权后期放给了杜聿明,但是战役的总负责人却是徐州剿总司令刘峙,50余万精锐的损兵数创造了当时的国军败仗纪录。刘峙因此再也难以翻身。</p> <p class="ql-block">  第二名,胡宗南。战败合计损失兵力:40万人。胡在这3人当中,资历最浅,但是反而身份特殊。在所有黄埔早期毕业的将领当中,胡是仅有的一位49年之前就成为上将的(中加上),其他的同学都不能和他比,连统兵最多的杜聿明,直到被俘之时也只是中将军衔,可见胡受到国军高层宠爱之多。不过胡宗南的真实战绩实在拿不出手,如果不是因为有刘峙,胡就是战绩最差的国军上将。抗战后期胡就在西北有40-50万嫡系军队,无所作为。后来经过精简胡的手上也有23万人,到了49年去西南的时候又集中了40万部队。然而这么强的实力既没有在西北打败2万人的我军野战兵团,到了西南更是很快就全军覆没。指挥大部队作战,确实不是胡上将的强项。</p> <p class="ql-block">  第三名,陈诚。战败合计损失兵力:30万人。陈诚本身是一级上将,在3人当中地位最高。自己建起了土木系,大量官兵都是他的心腹,实力遍及国军方方面面,可见组织能力之高超。然而此人虽然聪明宏观又精于权术,治理经济完善组织是难得的人才,但是打仗却真的不是其所长。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这点,更糟糕的是,国军高层一开始也很信任他的带兵能力,结果1947年陈诚在山东和东北均遭到惨败。</p><p class="ql-block"> 尤其47年下半年在东北,昏招频出使得部队完全处于被动,不光兵力锐减还调走了能战之将,士气大伤。使得后来的继任者也难以挽回东北的败局。46-49年,国军败将虽然多,但是唯一一个因为战败而犯了众怒,连国军内部人都公开想杀他解恨的就是陈诚,可见其在军事上多么失败。陈诚在3人中损兵算是少的,但影响最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