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父辈三兄弟篇</b></p><p class="ql-block"><b> 亲情是人类的本质性情感,对于人生的意义是不可替代的,其本质性的力量强大得足以超越一切。这种浓醇的亲情,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我们极为熟悉的情感和心绪。直指人类情感内质那最为柔软鲜亮之处……</b></p> <p class="ql-block">伯父:朱鸿祚 中共党员 原福建省供销合作社监事长</p><p class="ql-block">父亲:朱鸿宾 中共党员 原莆田县房管处主任</p><p class="ql-block">叔父:朱鸿烈 福建省商业运输车队职工</p> <p class="ql-block">父辈三兄弟年轻时皆是帅哥</p> <p class="ql-block">父辈三兄弟生性孝友、互敬互爱、亲密无间,从没因一事一物争吵过,性格耿直、嫉恶如仇,为人谦逊、坦荡,待人热情、真诚,生活俭朴、乐于助人,爱岗敬业、对党忠诚,为官清廉、品德高尚。同事及乡亲无不交口称赞。</p> <p class="ql-block">三兄弟分别岀生于上世纪二十和三十年代,幼年丧父,生活极其困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幼时即承担起家务,伯父负责缝补衣服,父亲负责干农活,叔父负责煮饭。就是在这样艰苦的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三兄弟,他们乐观,豁达,积极奋进,热爱生活。</p> <p class="ql-block">伯父少时聪明,在辍学多年后于1943年考入莆一中初中部至1948年高中毕业。</p><p class="ql-block">父亲因要协助祖母干农活,无法上学,由曾祖父在农闲时教他读书识字。</p><p class="ql-block">叔父小学毕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莆田市水利局局长黄国贵(上图左一)评语:朱鸿祚,朱鸿宾,朱鸿烈三兄弟,我尊敬的长辈,也是熟悉的挚友,笏石老乡親,他们和蔼可親,为人处事高风亮节,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念想永恒!</p><p class="ql-block"> 看了这九张相片(我发朋友圈的照片),熟悉的慈祥的面孔浮现眼前,轻声细语的声音响在耳边,早时与鸿祚的接触,他谆谆教导我的一幕幕,鸿宾平时对我的入微关心关注,特别在他病己卧床.我去看望时叫家人硬要留我吃饭的神态,至今好象在昨天。照片引起的回忆是滿满的。说实在,昨夜彻夜难眠。志峰保重。前几天很高兴和你老娘聊了一上午。</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的感觉我爸是严父,相比较伯父和叔父就和蔼可亲多了,最喜欢听伯父讲故事,伯父不愧是莆一中毕业的高材生,知识渊博岀口成章,经常讲民族英雄如岳飞精忠报国,包公大公无私,无神论故事等。我的廉政观的形成得益于伯父从小的教诲。小时候记忆最深刻的是每年的春节,老家哪时还没通电,从三十晚开始我们家(三家共住一幢“四目厅"的房子)围炉后在大厅点起汽灯,摆上四只八仙桌供乡亲们打牌喝茶聊天,有一年还在房前埕上搭起戏台,先表演十音八乐而后由叔父表演魔术我当助手,本来演奏十音八乐人员应该下戏台观看,但因台下观众水泄不通,只好留在台上,把我们演魔术的秘密一览无余,叔父和我在台前表演他们在台后揭密,引起全场哄堂大笑,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无意中培养了我舞台经验,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无论是主持大会或作报告我都很淡定不怯场,感谢叔叔!</p> <p class="ql-block">朱振华:听过一个小故事,当年鸿烈叔公十二三岁少年时 ,瑶台村社戏,他央求母亲带他去亲戚家(如今张金东家)吃戏饭,可母亲说他没有鞋子可穿出门有失体面,但叔公非常想去,便跟母亲说到:我可以穿着木屐去,然后到了那再洗脚,这样就不会失礼了。母亲听后十分心酸,于是便带着他去了。</p> <p class="ql-block">朱雪琳:不论在乡里邻里,还是单位、家里,爷爷三兄弟都是一道光,温暖别人,照亮家人。善良、亲切、豁达、无私……年少的困苦并没有打倒他们,反而铸就了他们身上各种良好的品质,受人敬重敬仰。特别是在村里,只要他们回乡就能聚集人气,他们好像天生自带“爱豆”气质,这与他们传递给人的人格魅力有极大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还有他们始终相敬相爱、相持相依。在支离破碎的困苦年代和年幼丧夫的残缺家庭中一路相携走来,爷爷三兄弟更加笃定他们之间的手足之情,他们的情谊感觉并不逊于苏轼兄弟之情这段佳话。记忆中,他们始终相互关心,彼此挂念,上了年纪后见上一面更是亲切,不论从相互称呼上,肢体动作、语言表情都透露出和祥喜悦,洋溢着相见的欢乐。</p> <p class="ql-block"><b> 伯父篇</b></p> <p class="ql-block">沉痛悼念、永远怀念我敬爱的伯父 2013-2-8 1∶30</p><p class="ql-block"> 我的伯父—朱鸿祚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3年2月5日晚上8点20分逝世,享年86岁。伯父岀生于1928.8.28,1948年于莆田一中高中毕业后,加入中共闽中游击队,解放后历任黄石区副区长、莆田县供销社副主任、福建省供销社处长、监事长。伯父精通古文、知识渊愽,写得一手好字和好文章,口才极佳;性格耿直、嫉恶如仇;为人谦虚、坦荡;待人热情、真诚;生活俭朴、乐于助人;对党忠诚、为官清廉、品德高尚。与伯父共事过的同事无不交口称赞伯父的为人、佩服伯父的人格魅力!</p><p class="ql-block"> 伯父是一面旗帜,他的廉政观影响了我们家族三代人;他的高尚品德永远是我们后辈的标杆!</p><p class="ql-block"> 伯 父是一盏明灯,指引了我们后辈光明的前程!</p><p class="ql-block"> 伯父是一座丰碑,记载着伯父平凡又伟大的一生,留给后人是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将惠及我们朱家的子子孙孙!</p><p class="ql-block"> 伯父英名,流芳百世!</p><p class="ql-block"> 伯父忠孝,世代传承!</p><p class="ql-block"> 伯父教导,铭记在心!</p><p class="ql-block"> 伯父安息吧!我们永远怀念您!</p> <p class="ql-block">原城厢区报道组朱玉清 2013-2-8 7:02:32 </p><p class="ql-block">昨日接到宗亲金星先生来电,方知您的伯父已驾鹤西去,我不由沉浸在极其悲痛的思绪之中。您为鸿祚先生所做的评价恰如其分,一点都不过分。前不久,玉龙会长携我们几位宗亲去医院探望你伯父,当时他依然神采奕奕,看不出疾病缠身,我们共同祝福他早日康复。如今他与父亲在九泉之下相聚,一定会为朱家有你们这样出类拔萃的后裔感到无比欣慰!</p> <p class="ql-block">伯父上世纪八十年代离休后即回老家居住,发动乡亲在五马山(现动车站的地方)开荒种植龙眼,带领乡亲共同致富,三十多年来为每户乡亲增加了几十万元的收入。践行了老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p> <p class="ql-block">伯父离休后热心公益事业,发起筹办了莆一中学友会,并创办了《良友》刋物亲任主编,广泛联络全国各地的同学为莆田市和莆一中的发展发光发热。广受好评。</p> <p class="ql-block">发起组织莆田朱氏宗亲创办了“莆田朱氏宗亲联谊会",不辞劳苦深入到莆田朱氏居住的各村落收集资料,发动众宗亲编辑岀版了巜莆田朱氏通谱》一、二卷,为莆田朱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岀了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伯父撰写的悼念我抗日英烈爷爷的祭文:</p><p class="ql-block">维公元2012年岁次壬辰农历十月初五日,鸿祚、鸿宾、鸿烈率合家大小及乡邻亲友恭送我父母双亲灵柩进驻新居墓园,敬陈祭仪,禀告父母在天之灵。</p><p class="ql-block"> 父亲,你在抗日战争期间,亲临前线,自上海、南京,到郑州、湖南,历经多次重大战役。你任师部参谋,团部首长,参与指挥战斗,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拯救国难。第一次长沙会战,您在战壕里七天七夜,不幸殉职军中,为国捐躯。</p><p class="ql-block">您英年早逝,于国、于家都是重大损失,地泣山呼,惨痛何及! </p><p class="ql-block">父亲,您与屈原大夫的忠魂相伴,在汨罗江边,神鼎山上长眠72年。餐风宿露、孤魂无依。幸赖您的孙儿朱建、志峰、志强、志红、秀红和荆煌、荣斌等,我们的子侄们孝心有加,将您的忠骨遗骸和墓碑迁回故土,在此营造寿宫,迁葬我父我母。</p><p class="ql-block">父亲,您叶落归根,现在同我们慈爱的母亲在壶山余脉风水宝地安息了。您忠心爱国精神,在家乡定将流芳百世!</p><p class="ql-block">恭逢奉安吉日,谨呈数语,以慰双亲。 </p><p class="ql-block"> 父母新居墓园,松柏万古长青!</p><p class="ql-block"> 父母养育之恩,时刻铭记在心!</p><p class="ql-block"> 父母忠孝善良,世代传承发扬!</p><p class="ql-block">子孙繁荣昌盛,勤劳奋发自强! </p><p class="ql-block">谨以酒馔牲醴,焚冥钱、冥衣、冥物奠献、尚飨 !</p> <p class="ql-block">朱雪琳:我爷爷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他身上有很多东西是我够不到、达不到的彼岸,比如他精神富有、理想丰满、博学乐学等。</p><p class="ql-block"> 他身上没有现代人的浮躁、焦虑,更多是踏实、沉静,心里始终装着人民,装着别人,从不以自我为中心,更多的是讲大局、讲奉献,在他心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并不是一句口号,他始终从思想上、行动上去践行,可以说他是时代的楷模。即使是退休了,他还以自己的方式发光发热,带领周边几个村的人民开荒种植,发家致富。但因果树、土地分配等问题,总有目光短浅、心胸狭窄的人在垢话,好像也没人记得他的好。当然他自己是不在乎的。火车站开发后多少人受益。在我看来,村里欠他一个石碑和碑文。</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爷爷也从来手不释卷,坚持阅读、写作,创办《学友》期刊,为《朱氏通谱》溯源、核据、收集、写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以及财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爷爷一生节俭朴素。他从不讲究吃穿,很多衣裤总是缝缝补补,和国家给他享受的津贴待遇并不匹配。</p><p class="ql-block"> 人影响人的,从来都是生命的状态。爷爷带给我更多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不以年纪为借口、不以环境条件为局限,由内而外自我求索。</p> <p class="ql-block">送花圈单位名单 </p><p class="ql-block">1、 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 中共福建省委老干部局 2、福建省公务员局</p><p class="ql-block">3、 中共福建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党组 福建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p><p class="ql-block">4、 福建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机关工会</p><p class="ql-block">5、 福建省农资集团公司</p><p class="ql-block">6 、福建省新合作茶叶有限责任公司</p><p class="ql-block">7、福建经济学校</p><p class="ql-block">8、福建商贸学校</p><p class="ql-block">9、福建省供销商社直属企业管理办公室 </p><p class="ql-block">10、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站</p><p class="ql-block">11、 福建供销大厦</p> <p class="ql-block"><b> 叔父篇</b></p> <p class="ql-block">叔父:朱鸿烈1934.9.12岀生,卒于2021.4.25,享年88岁。莆田励青小学毕业,历任黄石区通讯员,9243部队汽车连班长,莆田县消防队驾驶员,福建省商业运输队驾驶员。为人孝友、耿直,待人热情、和蔼可亲,乐于助人,爱岗敬业,爱国爱党。在部队荣立三等功,在省商业车队每年都获安全行车、爱车标兵,1988年被国家商业部树为“安全行车125万公里,特授全国商业安全行车百万公里标兵"。</p> <p class="ql-block">朱振华:今晨(2021.4.25)八点十八分,鸿烈叔公驾鹤西去了,他是我爷爷的三弟。一九三四年,在他出生后的第四个月,他的父亲就离家随部队北上抗日,在襁褓中的他对父亲没留下任何印象,六岁那年父亲战死沙场,他等来的是一张相片和阵亡通知书,从此后他们三兄弟在母亲含辛茹苦的养育下相依为命。</p><p class="ql-block">解放后他便随着我爷爷在黄石公社当通讯员,随后便参军入伍成了一名汽车兵,其间他开过莆田的第一辆由美国道奇改装的消防车,退伍后他又跟着我爷爷去了福州,在省商业厅的运输车队当任驾驶员,在计划经济的时代,他开着卡车向天南地北运输着新中国建设急需的物资。</p><p class="ql-block">退休后的叔公在老年大学里活跃着,虽然他从小没进过学堂,但他弹得一手好琴,画得一手好画,特别是人物肖像画的是栩栩如生,并学会了许多小魔术和口技,每逢佳节,他总喜欢在老家村里表演,给乡亲老少们带来了无数的欢乐,而他也自得其乐。</p><p class="ql-block">叔公的一生乐观向上,总是给人带来快乐,少年时的磨难造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生活中他洒脱,不拘小节,孝友善良,耿直幽默,比起我爷爷的严肃,他更和蔼可亲,纯真可爱。</p><p class="ql-block">爷爷和叔公们是家族从黄石迁至冀庐的第三代,是承上启下扎根的一代,也是最艰辛最奋起的一代,他们三兄弟为这个家的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鸿烈叔公一路走好,愿你们三兄弟在天堂中再相聚!我们这些小辈们幸福并感激着[合十]</p> <p class="ql-block">叔父为人幽默,业余爱好广泛,逢春节和宴席喜欢表演魔术、口技,口技模仿动物鸡鸣、狗吠、火车刚起步鸣笛惟妙惟肖。平时热衷于画画、写美术字、制作灯笼,其水平不亚于专业人士。</p> <p class="ql-block">朱志红:朱家的儿女们都或多或少继承了前辈们优良的品质,善良、勤奋、刻苦、孝顺、正直、好善助人……,还有我们朱家风水好,一个个媳妇、女婿们也都那么的优秀、能干。这次从我们老家房子装修、两位老人回老家居住、我老爸病重到过世,短短的一个月半,秀红、梅红和我三姐妹有许多忙碌,有许多不知所措,有许多力所不能及,但我们有各位亲人们的大力帮助,我们都一一顺顺的度过难关。阿建和秀凤的一次次一件件帮忙和亲力亲为,比我们三姐妹都勤、都细心和到位。瑞珠、志峰、志强、振华多次回老家看望我老爸,雪琳抱着我老爸轻抚手背的情景……所有这些是我们用感谢、感动都无以表达的。那天,我跟葳葳、徐靖说,兄弟姐妹包括所有堂兄堂妹们、表兄表妹们都是你们最亲近的亲人,你们一定要像我们的前辈们一样,友爱团结互助。</p> <p class="ql-block">朱雪琳:在他们身上,没有看到任何生活的世俗和市侩。特别是我的三叔公,他简单纯净如孩子一般,有时候还有点孩子气。同时他还爱玩、时尚,妥妥的文艺范,他那一幅幅水墨丹青的画卷中散发他不凡的气质和情怀。</p><p class="ql-block"> 我告诉我儿子,三叔公没有没学过画画,都是自己琢磨的。我儿子都震撼到了,不可以思议地张着大嘴。我们大家都说他随太祖,是遗传的。如果硬是要说遗传,我觉得那遗传的不仅是基因血脉,更是品质和精神力量,我们看到的东西只是付在品质和精神之上。这里也感慨下太祖父、太祖母的伟大。</p><p class="ql-block"> 三叔公经常有新奇的花样给人惊喜。比如每年扫墓准备的忌品,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挖掘来玩意,总是心意新意满满。即使我已经是成年,也总被他带来的玩意吸引住。还记得那年在家里搭台表演魔术,我们敲锣打鼓通知乡邻来观看,院子里挤满了人,大大小小、男女老少,热闹极了。</p> <p class="ql-block">朱志钦:叔叔是朱家最优雅的一位长辈,骨子里都透出文艺范。去世前一天我看视频,面容还是柔和光滑。想念叔叔,祝他一路走好。</p> <p class="ql-block">爱岗敬业,标兵楷模。</p> <p class="ql-block">全国商业安全行车百万公里标兵</p> <p class="ql-block">年轻叔是个大帅哥</p> <p class="ql-block">叔父开的莆田县消防队用道奇牌汽车改装的第一辆消防车</p> <p class="ql-block">鸿烈叔八十大寿</p> <p class="ql-block">朱志红:这次我老爸走的有点快,但总算安详平和。愿他与他的俩位至亲哥哥在那个世界聚集后也一样的相亲相爱,吉祥安乐!</p> <p class="ql-block">原单位送的花圈</p> <p class="ql-block"> <b>父亲篇</b></p> <p class="ql-block">父亲:朱鸿宾岀生于1933.元.28,卒于2018.元.5,享年86岁。1954年参加工作,历任乡党支部书记、乡镇干部、莆田县基建局股长、莆田县建筑公司书记、经理、莆田县房管处主任兼莆田县房地产开发公司经理。</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爱国爱党、勤政廉洁、坚持原则、正派谦逊、为人低调、生话节俭、助人为乐、幽默风趣。</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文革末期负责莆田县农村劳力外出务工的审批工作,那时没有“三级手续"(即县、公社、村盖章同意的外出务工证明)在外地务工、经商被抓到会被当作盲流遣送回原籍的,上级要求严格控制农民外出,父亲则根据莆田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冒着被处分的风险尽量地多为基层办理"三级手续",解放了众多的农民出外谋生,为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后出现大批的"弯子"、“包头"等企业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父亲写的文章</p><p class="ql-block">艰苦奋进的小俩口</p><p class="ql-block">我的女儿朱志钦与女婿孙卫东,93年分别于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在中国包装进出口总公司工作,两人从认识到恋爱,并于96年上半年结婚。</p><p class="ql-block">女婿原籍山东栖霞,父亲孙承军在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担任部长助理,是位将军;母亲常凤茹退休在家料理家务,尚有姐姐两人在女婿结婚之前先后出嫁。按照他父亲在部队的职级,公家分配给他一套6房2厅,1厨2卫功能齐全的套房、专车,还有秘书、驾驶员、炊事员负责料理家务。家庭经济和生活条件在首都可为小康人家。双休假日小俩口回家完全可以享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官家生活。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他们婚后一年,就决定放弃一般人很难找到的工作和优越的家庭生活条件,离开了双方的父母亲,来到加拿大自费留学。</p><p class="ql-block">从中国到加拿大自费留学,困难确实是很大的,一切都得从头做起,首先,他们两人都必须再用二年的时间修读研究生和本科生,回到比在国内学生时代更加困难的学习和生活。如语言不通,文科改理科和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的经济来源等。自费不是公派留学,因此一到加拿大就必须解决经济问题,靠在国内双亲每月寄款支持,可能性不大。因为我们双方父母亲每个月工资都加在一起还不足一千加元,不吃不穿都寄来也不够他们半个月开支,所以只能自力更生,他们决定用四年的时间坚持半工半读,以工养读,以读促工的原则,就是我女儿先工作后修读,女婿先修读后工作,以一个人的工资收入来支付二个人的生活和学习费用。老天保佑,我女儿来加不久就找到了一家移民公司,被录用为中文助理秘书,月工资一千多加元,税后也只能用勤俭治家的原则,才能维持较低的生活水平。女婿也上了研究生,他在修读期间,经济发生了困难,向政府申请一笔贷款。他已用二年的寒窗,刻苦学习,修读完全部课程,以优良的学业成绩毕业了。去年九月份开始已找到一份专业对口比较满意的工作,年薪5万多加元,现在,收入增加了,生活更有保障。为女儿暂时放弃工作,专业攻读提供了条件。到明年秋季女儿攻读的理科本科也将以优异的学业成绩毕业了。</p><p class="ql-block">他们初来加国,人地生疏,没有任何人情关系,也没有用毛泽东思想或邓小平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更没有党纪政纪来约束。却为何能如此顺利地找到工作和自觉刻苦学习而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呢?其主原因是:</p><p class="ql-block">1、素质比较高,他们在国内都是一流的大学毕业生,女儿还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自小聪明伶俐。而女婿则对高科技——电脑有专长,工作有干劲。</p><p class="ql-block">2、在各自二年寒窗的攻读中,他们二人能取长补短,互教互学,互相勉励,共同提高。</p><p class="ql-block">3、目标明确,学本领,赚大钱,为了明天生活更美好。</p><p class="ql-block">4、能吃苦耐劳,三年来他们日常吃的都是粗茶淡饭,早餐每人一杯牛乳和二块面包或一个鸡蛋,午餐自带大米饭,晚餐谁先下班谁做饭,吃一餐,带一餐(在国内没见过)。穿戴也很普通,住的是租来的公寓,还可以,但租金很高,在加拿大为贫困阶层的生活,也比不上国内中等的生活水平。但他们付出的代价是每天必须工作八小时,午餐一小时,上、下班来回约二小时,或白天上课,晚上做作业。采购、做饭、搞卫生,所有家务活他们二人自己搞,早晚还要坚持跑步,锻炼身体,连电视都很少看,更没有打扑克,搓麻将,虚度光阴。</p><p class="ql-block">5、他们能深刻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同样存在危机感,竞争激烈。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靠有真才实学、有本事,才能找到好工作,年薪高。如果没本事,考核面试不合格,照样也得去打体力工。不象在国内靠后台,拉关系,开后门。书念不好也可以分配到好的单位,工作也不分好坏,到了年间工资一样提升。这就是公有制,吃大锅饭的祸害,同样一个人,在二种不同的社会制度里,为了私有竞争,就可以脱胎换骨,大有进取。</p><p class="ql-block">他们用二年时间,攻读打基础,头三年最困难,第四年开始脱贫,苦尽甜来,第五年女儿工作后,在经济上将还清贷款,有所积累。以后随着工作的熟练和工效的提高,工资必将逐步提升。除生活费用相抵以外,收入将大大超过在国内的水平,为生男育女,购私房提供经济基础。这是艰苦三年付出必然的回报。</p><p class="ql-block">最后在这里希望他们能在十年之内打回老家去,在深圳,海南或北京,创办高科技的独资公司,继续发展,争取成为红色的资本家。</p><p class="ql-block"> 朱鸿宾</p><p class="ql-block"> 2000年9月11日于满地可</p> <p class="ql-block">朱雪琳:从我记事以来,我的二叔公从来都没唤过我的全名,从来都热情亲切地喊我的单字“琳”。他对家里的任何人都是如此这般亲切,脸上永远洋溢着笑容。他对爱人——我的婶婆也是如此,从来没见二叔公拆婶婆的台,他的温柔大概和这大莆田男子的气质有点格格不入。</p><p class="ql-block"> 这大概和老家普遍咋咋呼呼的男人们反差比较大。在二叔公生命的晚期,虽然我只是去过一两次,但婶婆对二叔公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看到夫妻理想的样子。后来我自己就在心理总结,为什么我志钦姑这般优秀,和她自己的努力,以及二叔公、婶婆的恩爱给孩子提供的家庭环境是息息相关的。</p><p class="ql-block"> 曾听爷爷说,二叔公出生在家里当时条件比较好的那段时期,那时曾祖父在莆田民军当营长,经常骑着高大的骏马带着卫兵和一大袋的奶粉回家探亲,所以二叔公小时候就长的很壮,4个月大就能举伞,长大后特别高大魁梧。</p> <p class="ql-block">朱振华:兄弟就是那个陪着你慢慢变老,陪着你经历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你在岁月的风雨中同舟共济,即使到了最后,仍会用尽生命最后的力量凭着勉强意志,等着见你最后一面再咽气的那个人!</p><p class="ql-block">编者按:父亲在弥留之际,一直在等他弟鸿烈回老家后才驾鹤西去。</p> <p class="ql-block"> <b>爸 爸</b></p><p class="ql-block"> 作者:朱志钦</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2017年1月份的一天,在莆田的家里,我边给爸爸按摩头,边聊天。</p><p class="ql-block">“爸,这辈子值得吗?”</p><p class="ql-block">“值!” 爸一反平日的迟缓,脱口而出。</p><p class="ql-block">“苦不苦?”在莆田方言里,“苦”是“惨”,和“穷”一个音。</p><p class="ql-block">“我从不觉得苦。”爸爸的口气平静而坚决。</p><p class="ql-block">“在农村里劳动,怎么不苦?!”妈妈很有底气地反驳。爸爸三兄弟,兄长在兴郡中学读到了高中毕业,弟弟也读了高小,唯有他没有上学,被留在家中伺候长辈,耕田,小名“田仔”。</p><p class="ql-block">“耕田有耕田的乐趣。”爸很不以为然,“自由自在。”</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爸兴致勃勃地描述少年时代的乐趣。一曰“赌”,二曰“偷”,三曰“猎”。</p><p class="ql-block">几乎所有方式的“玩”都可以变成“赌”。拍铜片,放风筝,用一个片片砸砖头后看哪个更远。至于麻将和其它名目繁多的赌法,爸说自己看看就会了。</p><p class="ql-block">“”你赌,你妈就不骂你?”妈将信将疑地问。</p><p class="ql-block">“骂!偷偷逃出去。怎么不骂?”爸微微笑。</p><p class="ql-block">在生活艰难的年代,吃是孩子心头最惦记的事情。少年爸爸经常动脑子怎么弄点吃的,又不被责骂。他曾经从自家的窗户伸出一个用以捞田螺的网,小心翼翼去够挂在枝头的桃子。既要碰落桃子,又要让桃子刚刚好掉进网里。为了这个桃子,估计少年爸爸动了不少脑筋,费了很多心力。</p><p class="ql-block">村里演戏时,全村的人都去看戏。他可逮着机会了。独自一人爬上邻居家的大柿子树,美美装了两大兜,回家埋在树叶里捂熟。不巧,那日穿了一件庄重的白衣服,后来发现被柿子汁染红了。他懊恼不已,直到今日还摇头:“得不偿失。就那么一件穿去看戏的衣服。”</p><p class="ql-block">放风筝也是件趣事,做的时候需要“偷”,放的时候按高下“赌”。风筝有大有小。大的是方形的, 长一米多,宽70-80公分,小的就一点点大,都得自己糊。放风筝的线来源于一种类似麻一样的植物,一个亲戚家的屋后有。深夜睡过一觉后,少年爸爸行动了!他伙同另外两个伙伴,去亲戚家拔植物的芯。新手作案没有经验,动作过大,惊动了主人,被一路穷追不舍, 直至家!想必是被追的刺激和恐惧感让这段记忆一直鲜活。我不解地问爸爸,既然是自己人,为什么不开口要,而去偷呢?他说年纪小,觉得开口要不如偷好玩。</p><p class="ql-block">话说有一日,少年爸爸陪他爷爷去寺庙上香,逢爷爷的朋友,相谈甚欢。少年爸爸就独自去附近的旷野溜达,正好碰到一对雉鸡,雄的异常美丽,可以开屏。爸爸第一枪是个哑弹,没有打中;第二枪打中母的雉鸡。欣喜若狂的爸爸打起小算盘:这要是拎回到爷爷身边,爷爷必定把雉鸡当礼物拱手送给朋友。少年爸爸心中委实舍不得,就拎着鸡,一路跑回家。下一次碰到爷爷的这位朋友,人家调侃他:“那只鸡炖好了,怎么也不请我去吃啊?” 那个不好意思啊,七十多年过去了,爸爸还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屋外是阴天,灰蒙蒙的。屋里一点点暗下来,但爸爸快乐的回忆让屋里似乎充满喜悦的光。</p><p class="ql-block">“有趣”是少年爸爸的生活的总结。他会用手电筒在夜里照鱼捉鱼,至今那些鱼还鲜活地存在于爸的脑海,他说“鱼那个尾巴摇摆,非常漂亮”。他还是捞田螺高手。爸爸的少年时光充满快乐的回忆。当他说到台风雨天,他去捡树上掉下的用以做蜡烛的果籽,脸上满是怀恋的微笑。少年爸爸真是很可爱啊,和少年时期的二哥一样,成天冒“坏水”-鬼点子不断。不仅如此,还非常有执行力。想到就有胆去做。以前还听他讲过打野猪的故事,农闲时和一位叫阿瑞的伙伴结伴打鸟,射鹰。简直就是我所向往的少年时光啊。</p><p class="ql-block">这种纯真、活泼、天然的创造力后来哪里去了?应该是十几岁时被招为大队干部,入党,成为党的基层领导人,从此一言一行必须符合“组织”的纪律和期待吧?自由的心性不得不被约束。但爸的幽默、言语的活泼,到今日还常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时光飞逝到2017年的12月底。爸听说我把他的聊天内容整理出来,假意责备我:“把偷东西的事情都写出来啦?” 又申明,拔地瓜算是偷,爬树摘龙眼不算偷。忘了跟爸请教,到底哪个算偷,哪个不算呢?</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爸爸七岁父亲就去世,母亲有病。十几岁的时候,他就需要操心家中的三餐。一早起来,先起炉子,煮水泡茶给爷爷喝。天冷时爷爷早晨就呆在床上,在床上就餐。在我家,形容一个人尊贵的常用词就是“象阿公一样”,估计是爸爸深有体会、率先发明的吧?农闲时他跟爷爷读古文,识些字,象《桃花源记》,《捕蛇者说》,他到八十几岁还倒背如流。后来在建筑公司,房管处当第一把手,写报告,都靠了爷爷当初的教诲。即将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也“扶贫”,每个农户收到用草纸写的可领取尿素的斤数。爸爸观察后,伪造了一张(因为他会写字啊),多领了30斤尿素。这在当时也算是发了笔小财。</p><p class="ql-block">爸的爷爷大名朱斌,字珊石,兴郡学堂(莆田一中前身)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有北京历史博物馆资料可考。据说在他那个年代,莆田城里出了南门外,文章是他的最棒。珊石大公生于黄石大地主家,五次考秀才未中,愤世嫉俗,把上帝爷的手拗断,遭全乡仇恨。原来一位陈玉章举人是好友,也因此结仇。不久后,天后庙里,林媚娘塑像的夜明珠眼珠被挖,乡人包括陈举人污蔑是珊石公做的,这次却真不是他。上世纪二十年代陈举人在从城里回黄石途中被人谋杀,珊石公被作为头号嫌疑人,引起举人家复仇。珊石的弟弟,内侄被杀的杀,烧的烧,都死了。四岁的弟弟叫“珲”的也被打残腿,一辈子没有成家。</p><p class="ql-block">珊石逃亡多处,最终到前林村安家。一家人靠黄石的田租生活。唯一的儿子朱君杰,也就是爸爸的父亲,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毕业后回莆田民军任队附后升任营长,莆田民军解散后回老家务农近两年,1935年重新加入国民党37军95师任团附,1939年11月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中日本鬼子毒气弹,医治无效于1940年3月在湖南神鼎山国军95师医院为国捐躯。当时爸爸才七岁。珊石公此后一蹶不振,据说儿子抚恤金500光洋都被用来吸鸦片,黄石的田产也都全部被变卖,用于鸦片。等到爸爸的哥哥结婚时,家中已经被挥霍得一贫如洗。</p><p class="ql-block">幸运的是,爸爸出生后直到七岁他父亲都在,有军饷,买了很好的炼乳补充爸幼年的营养,后来长成一米七八的高个子。这个高度在莆田非常少见。几年前我小学的同学回忆道,当年去我家找我玩,看到我的爸爸,高大英俊。我愕然,从来没有想到用这样的词形容我爸。巧的是,我自己后来找男朋友、成家,也找1.78的男士。女友们私下里批评我过于注重外貌,我实实在在浑然不觉。其实可能就是习惯自己的爸爸的形象,无意识中觉得这个高度顺眼吧。</p><p class="ql-block">珊石公一辈子就没有光脚板的时候,所谓“脚不沾泥”。至今有他的一些非常有趣的对联流传下来。比如自提在画像上:“此像是我,面目黎黑,怪头怪脑,一事无成,半生潦倒”。自慰潦倒的“寡欲心常静,无求品自高”。有一副骂人的对联:</p><p class="ql-block">早死儿手脚通天贱,偷鸡摸狗,骂它犹如鸭听雷</p><p class="ql-block">后生婆嘴口特别坏,指桑骂槐,听它犹如犬吠月</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爸给我的印象是做事情有计划,能动脑筋,有创意,手巧,既能干又肯干。就说1983年在下磨村建的房子吧。那个房子沿小山包而建,地势造就了一个在莆田少见的“地下室”。一进大门左手就是地下室,沿楼梯走上去才是“天井”和U型的三层楼。地下室的上面就是厨房。爸爸极具创意地在煤炉的外面环绕水管,煤炉24小时不灭,水管里的水随时都是热的。位于地下室的水龙头一拧开,就可以享受热水澡。八十年代初热水器还不太普遍,经常洗热水澡是非常奢侈的事情。南方夏天潮热,冬天湿冷,冲澡后身体舒服,心情特别好。这乃是我念念不忘的爸的最伟大的创意。地下室还有蹲式的冲水马桶,爸爸使用“化池”的原理处理粪便。当年到处都是臭气冲天的大粪坑,粪便落下去溅起来的恐怖,直至今日我还心有余悸。这也是我极感谢爸的地方。八十年代初,我们就享受了远比大多数中国人更优质和宽敞的住房条件。我的闺房在厨房上面,再往上就是宽敞的阳台,南边可以望见几千米外绿色的壸公山,西边山上的石室岩寺非常清晰。 </p><p class="ql-block">在此之前我们住在建筑公司。一开始住宿舍,后来爸在露台上建了个套房。两房一厅一卫的套房。尽管没有水和卫生间,我却拥有自己的房间,有书桌有床有台灯。套房外是阳台,眺望着很像富士山的壶公山。</p><p class="ql-block">回想起来,我很早就享受爸创造的良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十几年如一日,爸早起,打开煤炉烧旺火,做稀饭,一天蒸一个蛋保证我的营养。嘴馋时他调一大海碗的面糊,煎甜“麦煎”,父女俩美美享受。有一日,爸自己在煎的时候不慎摔碎了海碗,一下子脸色变得很差。我们后来很久都没有吃麦煎。在蒙特利尔盛行的crepe,就是面糊加鸡蛋,烙成薄薄一张,里头加香蕉巧克力,卖得奇贵。我想,有什么新鲜的,三四十年前我就享受过了。</p><p class="ql-block">记得住下磨新居,逢我考试,爸妈就会捞起稠稠烫烫的米饭,卧入一个生鸡蛋,加葱油和酱油,接着盖上稠米饭。这样考试时不担心尿急上厕所。这种饭简直太好吃了。</p> <p class="ql-block">前排中间:我的外婆</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一:我妹志钦的公公孙承军将军,原总后生产管理部部长、总后部长助理。</p><p class="ql-block">前排左二:我妹志钦的婆婆常凤茹。</p> <p class="ql-block">2009.10应我妹志钦的邀请,我兄弟护送爸妈前往杭州游玩团聚,留下了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父亲人缘好,病重期间和仙逝后办理丧事,得到众多亲人、亲戚、朋友、乡亲探望、吊唁和帮助,谨表衷心的感谢!</p> <p class="ql-block"><b> 冀庐篇</b></p> <p class="ql-block">石阜家声大,太平世泽长。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沧桑长盛不衰,得益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孝道,百善孝为先。缅怀先辈,尊祖敬宗,方知自己从何处来,发扬先辈荣光,激励后昆,努力进取,觉悟前进方向。</p> <p class="ql-block"> 朱振华: “冀庐"是我老家笏石镇前林村旧宅的名字,其寓意着充满希望的庐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曾祖父:朱珊石(1879.7.28~1958.1.6,享年80岁),1911年兴郡中学堂最优等第十名毕业(授拔贡),学问渊博,黄石、笏石数一数二的文人。为人正直,淡泊名利,每年大门联写的是“寡欲心常静,无求品自高”。思想维新,倾向革命,国难当头时让我们的爷爷亲赴抗日前线打鬼子。预见国民政府大势已去,鼓励鸿祚伯参加共产党游击队。愤世嫉俗,嫉恶如仇,看不惯政府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朱振华: 日月轮回岁月沧桑,一百多年前当我的高祖从黄石镇刚搬迁至前林时,满是家破人亡后的落魄,于是在片瓦遮头寄人篱下的困顿中他在门上写下了“寄庐”二字,因为在这里他没有归属感,委身于寄。也许在许多个风雨飘摇的夜里,他也曾经梦回黄石祖宅的高门大院,怀念他那快意恩仇的淋漓时光。可这一切终究只存在在他那随着岁月远去的梦里,现实是大火过后的残垣断壁,面对那再也回不去的祖宅,那了“寄”字是他绝不向现实妥协的最后一点倔强。</p> <p class="ql-block">曾祖母:沈阿正</p> <p class="ql-block">祖父:朱君杰 黄埔军校五期毕业。曾任莆田民军营长,国军37军95师570团团附,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中日本鬼子的毒气弹,医治无效于1940年农历三月在湖南神鼎山牺牲。</p><p class="ql-block">朱振华:曾祖是九岁随高祖迁至前林的,在前林成家,娶了前林沈家的女儿为妻,生育了三个男孩,这时才是我们家真正的在前林扎下根来。然而抗日战争爆发后曾祖便离家随部队北上参加了淞沪、徐州、武汉会战,最后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他和他的569团在汨罗江边全员战死,几无生还。曾祖去后,家庭困顿,本来燃起的希望又变得飘摇了起来,依旧是我那倔强的高祖,他望着三个年幼的孙儿,提笔写下了“池浅养小龙”的绝句,从此破旧的“寄庐”又燃起了希望的火苗。</p> <p class="ql-block">祖母:沈阿才</p> <p class="ql-block"> 朱振华:我的祖父是三兄弟中的长兄,在家庭困难的情况下高祖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祖父也不负所望,在莆一中以六年全优的成绩毕业。祖父在老年时每当回想起中学时的困难生活,想起他的姑姑提着饭菜在校门口呼唤他的小名时的饥肠辘辘,他每每都会泪如雨下,那种艰辛只有体会过的人才难以忘怀。而前林的家始终任是“寄庐”,高中毕业后的祖父也离开了家,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投身到解放战争的洪流中去。前林家中年岁已高的高祖在牺牲了唯一的儿子后,是如何肯让寄托了这个家所有希望的祖父去参加共产党的,这个作为后人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细细想来,这个老人是身寄旧庐,却怀天下,当整个动荡的国家容不下他那张安静的书桌时,无论身处何屋檐之下都只是“寄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习总书记指岀: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span>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p><p class="ql-block"> 古人曰:奉先思孝,处下思恭;</p><p class="ql-block"> 倾己勤劳,以行德义。</p><p class="ql-block">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p><p class="ql-block"> 谨以本篇沉痛悼念我们亲爱的、敬爱的</p><p class="ql-block"> 鸿祚伯父逝世八周年!</p><p class="ql-block"> 鸿宾父亲逝世三周年!</p><p class="ql-block"> 鸿烈叔父逝世七天!</p><p class="ql-block"> 缅怀父辈三兄弟的丰功伟绩!崇高品德!</p><p class="ql-block"> 伯父,叔父、父亲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p class="ql-block"> 2021.5.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