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看了篇文章《今夜,我想起一个人》,作者是申瑞瑾。“奶奶长眠在徐浦城的花果山,面朝寺庙的背面。她信佛,把她安顿在那里最合适,那里熟人多,她老人家应该不会寂寞吧,她不会打牌,也不识字,出来跟老乡串串门,除了不断的做家务,她还能做什么呢?”文章中作者对奶奶的深厚的情感和思念,也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也想起了她——我的奶奶。</p><p class="ql-block">我认识奶奶的时候,她就60多岁了,随着我长大,她变得越来越老。印象里,奶奶个子很矮,但五官很精致,高挺的鼻梁,双眼皮,嘴巴也小。那时候我觉得奶奶很老,现在想来,到那个年龄,她脸上的皱纹是不算多的。我猜想,奶奶年轻的时候,是不是个娇小的美女?</p> <p class="ql-block">奶奶出生在1905年。很小的时候,她的父亲就去世了,在那个年代,家庭的困难可想而知。奶奶嫁给我爷爷的时候,我爷爷已经28岁了,已经做好了打光棍的准备,却幸运的是两篮子地瓜干,换来了我的奶奶,为老王家传宗接代,才有了我们家以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我奶奶没有名字,出嫁后称为王</p><p class="ql-block">氏,后来人口普查的时候需要写名字,起名就叫“樊苗”。</p><p class="ql-block">奶奶生活的世界就是我们村。村头的碾,村外的地,就是奶奶活动的范围。奶奶在60多岁的时候,去过长白山。我四个姑姑都在那里。我小姑在电厂上班,一到吃饭的时候就拿着饭盒到食堂去打饭。奶奶从小就嘱咐我“要好好读书,长大了也端铁饭碗。”</p><p class="ql-block">奶奶承包了我们家所有的家务活,那时候我娘忙碌地里的活,喂猪、做饭、伺候我们上学,就成了奶奶生活的全部。记得上小学,睡梦中听到奶奶拉风箱的声音,是奶奶在做饭。</p><p class="ql-block">等我起来,奶奶就会把稀饭盛到碗里。一碗是我的,另一个碗也是我的,这样凉的快。</p> <p class="ql-block">玉米粥飘着香味,粘粘的,金黄色,上面还有一层玉米油。后来我住校了,每两周回家一次。记得有一次回家,奶奶说给我留了西瓜,等她把西瓜拿出来的时候,发现西瓜都已经臭了,留得时间也太长了。</p><p class="ql-block"> 奶奶很节省。我们家有个衣橱子,很大,很厚重,柜子里有一个袋子,盛满了衣服,在我看来都已经很旧了,不穿扔了算了,但奶奶不舍得扔。日子虽然过的紧巴,但也不至如此吧?记得奶奶去世之后,柜子里还有三套秋衣秋裤,我和弟媳给买的,奶奶一次也没有穿,还是原封不动的样子。</p><p class="ql-block">渣豆腐是奶奶的最爱。用槐树叶,或者用地瓜叶做的,就地取材!<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个词语“惜时如金”,奶奶是“爱粮食如宝贝”,绝不浪费一点点。有时,</span>饭几乎要馊了,我要倒掉,奶奶坚决不让,还是吃了。劳动人民有智慧。土豆很小,没法刮皮。奶奶就把一堆小石头放在大盆子里,和土豆混合在一起,用手来回扰动,伴着水流土豆皮就清洗干净了。听二爷说,奶奶年轻的时候差点饿死,幸好家里翻出一小袋粮食,那还是奶奶藏的,她藏忘了地方。经历过贫穷的人更怕穷。</p> <p class="ql-block">奶奶一辈子手里没有钱,有钱也不知道放在哪里。姑姑从东北回来,就会塞给奶奶一些钱,奶奶都全部给我爹。姑姑就嘱咐奶奶“自己留着花,”奶奶就把钱放在炕席底下。有一天我娘晒被子,发现炕席底下有50块钱,在80年代,那可是巨款呀。</p><p class="ql-block">在农村,粮食和蔬菜都来自自己家的地里,也不需要去买。家里缺酱油缺盐什么的,奶奶也会买,奶奶拿着钱来问我“这是一毛钱?还是两毛钱?”奶奶不认识钱,但知道纸票子,通过颜色来辨别哪个钱大,哪个钱小。</p><p class="ql-block"> 奶奶60多岁到过长白山,回来后,就再也没有出过我们的村子,直到2005年中俄联合演习。</p><p class="ql-block">这次演习是国家大事,但也波及到了我们家。因为演习的海,离我们村子很近,人们就得撤离,奶奶坐着父亲的拖拉机,来到了离家八里路的镇上,这是奶奶离家最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里,奶奶从来没有大声说过话,也没有训斥过谁,也没看见她发过火,也没有做过大的决定。也是,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秋收,听天由命,也不需要做什么决定。</p><p class="ql-block">我的三个姑姑都出嫁到了东北,连最小的女儿(也就是我的小姑)也做了这样的选择,奶奶说:“你三个姐姐都走了,你不去行吧?”小姑说:“娘,你让我姐姐们都过上好日子,让我在家里饿死?”70年代的中国还没有解决温饱,但辽阔的东北黑土地,可以养活更多的人。</p><p class="ql-block">奶奶不再阻拦,对我姑姑来说,选择是对的,她的日子过得最幸福。姑父是水电站的工人,姑姑也当了工人,不仅解决了温饱,还端上了铁饭碗。</p><p class="ql-block">每年奶奶过生日或者过年,姑姑都会往家里邮钱,解决了我们家的生计,但是对奶奶来说却踏上无尽的思念的路。每年的八月十五、正月初一、正月十六都是闺女回门的日子,对奶奶来说,就是站在村头看人家的女儿,拖家带口欢声笑语。眼光里是羡慕!</p><p class="ql-block">但我从来没有听到奶奶唠叨,盼姑姑回来的话,奶奶的话很少,也很少见她串门子。偶尔串门,也就是到她的妹妹家,姊妹两个都在同一个村子。</p> <p class="ql-block">奶奶最疼我,从小到大。后来我结婚了,也嫁到了远方,只不过没有姑姑嫁的那么远,但我也不常回家。</p><p class="ql-block">每次回家爹娘都会做满桌子的饭菜,奶奶也跟着忙碌,吃饭的时候奶奶总是把肥肉一个劲儿的往我碗里夹,叫着我的乳名,“你太瘦了,多吃点,多吃点。”“你怎么这么瘦,是舍不得吃?”</p><p class="ql-block"> 天呐,我是超胖型的。“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你冷”。有一种瘦,是奶奶觉得你瘦。</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家买车了,这样我回家的次数也就多了起来,每次奶奶把家里的地瓜,花生油,还有夏天的黄瓜,一个劲的往我的车上抱。我按住奶奶的手说“不要了,不要了”。但奶奶像是没有听见,还是一个劲往车里塞。她的手很粗糙,瘦弱,却很有力量。奶奶说这是自己地里的,你们在外面还得花钱。</p><p class="ql-block"> 奶奶是忙碌的,我娘也是忙碌的,用我们村的人的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印象中,我家一直养猪,那是我们的学费来源。每次喂猪,奶奶提着桶,那个桶很大,是因为岁月也看不出颜色了,暗红的颜色,桶的外面很脏,但是很结实。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提不动了,奶奶就拖着桶,一点点地往前挪。2002年我娘走了,奶奶也就结束了拖着桶喂猪的日子。后来,我爹走了,奶奶继续她漫长的一生。</p><p class="ql-block">幸好有我二爷二娘,承载着爹的嘱托,尽心尽力的去照顾奶奶。二爷二娘的一声声“娘”也给了奶奶最大的欣慰,让奶奶守着她熟悉的地方,灶台、土炕,门前熟悉的邻居。奶奶的眼睛很好,都90多岁了,还自己ren针,缝补衣服。</p><p class="ql-block">奶奶很爱美,窗台上有个镜子,早就碎了,只剩下半个镜片,奶奶就用它看看自己,发髻是不是正?<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头发是不是梳的溜滑?年轻的我一笑了之,今天我才知道爱美是女人一生的事业。我很忏悔为什么不给奶奶买新的镜子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奶奶能吃能睡能干活,身体一直很好,加上二爷二娘伺候的好!唯一遗憾的是后来她摔倒了,从此不再下炕了,只能躺着,后来身体越来越不好,饭量越来越少,……最后</span>在半糊涂半清醒中过完她的一生。享年95岁!</p><p class="ql-block">假如没有那次摔倒,也许奶奶能活到100岁。</p><p class="ql-block">人老了,一定别摔着!怪不得有的人老了,身上有种老人的味道!洗澡很麻烦,更担心摔倒!</p> <p class="ql-block">多年来,奶奶总会问我:“你在哪个庄教学?你们那个庄大吧?”她总称呼我老公“西边的小孩”,因为奶奶总看到我们从西边回家。</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也没有接奶奶来看看我住的地方,是没有想到,也是不忍心看奶奶坐车的颠簸,奶奶一直不知道我住在哪里。</p><p class="ql-block">奶奶,今天我真的想告诉您:我教学的地方不是庄,而是一个城市,一个大的城市;不是在西边,而是在西南方向;我教的不是村里的小学生,而是即将走向大学的学生………</p><p class="ql-block">文章的结尾是“离散,原本是人生的常态,总有一天我们都要跟所有的亲人,有朋友迎别。有些离散来的早些,有些相伴的时间长罢了,当我们在赶路的途中,不得不与一些在意的人一一告别时,内心应该不仅仅是离愁吧。”</p><p class="ql-block">看着这段话,我有深深的同感。我也想起了那个最疼爱我的人。翻遍相册,没有奶奶的照片,一张也没有,写下此文,纪念我的奶奶!</p><p class="ql-block">有父母的地方叫“家”,有奶奶的地方也是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