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为了引导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解读,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质量和效益,文水县教科局教研室于4月26日下午在文东学校举办了“初中语文说课研讨活动”。来自县直乡镇学校的40余名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span></p> <p> 教科局领导高度重视本次活动,杜成森副局长、县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兼教研室主任潘永胜、教研室副主任梁晓辉亲临会场,参加研讨。梁晓辉副主任强调了本次活动的目的和重要性,他指出“说课研讨活动”在我县还刚刚起步,以后必将把此项活动推广开来,作为常态化活动进行下去。</p> <p> 鉴于诗歌和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我县语文教学的热点和难点,本次初中语文说课内容定为《关雎》和《小石潭记》,分上下半场由县直学校的五名骨干教师进行说课,中场由县直学校的另外五名教师进行评课。</p> <p> 本次说课,要求教师将教学设计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多个元素高度整合,教师在说课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辅助,整个说课过程直观清晰,效果良好。</p> <p> 上半场《关雎》由来自城镇中学的李慧芬、实验中学的王文转、城镇五中的麻淑娟进行说课。</p><p> 三位老师课件制作精美,分别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多方面进行说课,环节完整,思路清晰,基本符合说课要求。</p> <p> 上半场说课结束后来自城镇中学的张保爱、实验中学的刘艳、城镇五中的张俊丽进行了评课。三位老师不仅紧扣说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激情洋溢的点评,还就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进行了交流探讨,会场气氛热烈。</p> <p> 上半场评课结束后,教研室孙志平老师对上半场进行了小结。她指出说课和讲课的区别,说课应该注意的要点,同时总结了三位说课教师教学设计的优点和不足,并且希望老师们既能遵循教材教参更要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p> <p> 下半场《小石潭记》由来自城镇六中的李峻和文东学校的康馨老师进行说课。两位老师教学设计别开生面,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新的范例。</p> <p> 下半场评课教师是来自城镇六中的李哲英和文东学校的成立梅老师。两位老师对说课教师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且表示受益匪浅。</p> <p> 教研室潘佑华老师对下半场进行了小结,她再次强调学会说课的重要性,并殷切期待老师们多研究课标,学习教参,钻研理论知识,为自己感性的教学设计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成为教育教学的专家。</p> <p> 两场说课结束后,潘永胜主任和教研员以及观摩教师就本次活动进行了交流,他们就如何引导教师科学运用课标,教材,教参,如何把培养学生素养作为教学导向,如何高效聚焦课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次活动开了文水说课活动的先河,老师们在合作交流当中一定会有所启迪有所进步,相信,这样的活动一定会继续推广开来,为我县初中语文教学开启一条新的思路。</p> <p> 会后,初中语文教研员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反思,初步对说课要求进行了书面总结:</p><p> 怎么样的说课是优秀的?</p><p> 一、教材分析准不准?</p><p> 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准确的解读不能浅化也不能偏颇,要有自己的见解。在高度把握的基础上,再结合学段目标、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的前后联系、篇章结构特点等等进行适度解说。所以,说课的正式环节一般应该从对教材的介绍入手。</p><p> 二、学情定位准不准?</p><p> 一是对学习者知识水平起点的分析。二是对学习者技能水平起点的分析。三是对学习者态度起点的分析。指学习者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认知的水平,情感思想认识上的盲点等。</p><p> 三、目标阐释要清不清?</p><p> 制定目标时一定要清楚,表述要准确,确定重点和难点时要注意前后联系、瞻前顾后,在教学过程中有具体的体现,重点是怎样解决的,难点是怎样突破的。</p><p> 在整体介绍教材的时候,除“教材简介”“学情分析”一般处于第一、二位置以外,其余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前准备”等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位置或增减,表述时可以用“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目标”这样的理性语言严格区分清楚,也可以用适当的过渡语把这所有要说的融合为一个整体。但这仅仅是初步的要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学重点”一定是教材的具体内容里的,“教学难点”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学生学习着眼点。</p><p> 四、教学流程简不简?</p><p> 这里的“简”是说要教学流程紧紧围绕目标与重点,进行简约的环节设计。教学流程展现的是教学过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教学设计的优劣以及教学理念都在这一部分中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说课稿的优劣百分之八十由这一环节决定。因此,说教学流程是说课的重点环节。</p><p> 五、教学设计新不新?</p><p> 这里的“新”不是花样的翻新,而是指教师自己对教学独特的理解,以及相关的独特的创意。一天的课听下来,往往是十几节,很累。每堂课都是精心准备的,但当静下来细细想想每堂课的时候,更多的是记不住讲了什么——模糊一片。然而,也有这样的情况,当沉淀后,有的课的某处创意和设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便是创新的地方,不同于千篇一律流程的独特之处。</p><p> 另外,还需要关注口才、自信和细节等环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