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之行(3)湖北红安

FZM

<p class="ql-block">红安县,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鄂豫两省交界处,东邻麻城,西接黄陂、大悟县,南连新洲区,北靠河南省新县。红安原名黄安,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红安正式建县。红安曾养育了理学奠基人、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明代思想家李贽,现代翻译家、文学家叶君健,历史学家冯天瑜,经济学家张培刚等一大批名臣学士。</p><p class="ql-block">大革命时期,这里打响了黄麻起义第一枪,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红军主力,牺牲了14万英雄儿女,在册革命烈士就有22552人。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223位将军,因此成为“中国第一将军县”。</p> <p class="ql-block">第四天(03.19、周五)麻城市区-红安县七里坪60公里-红安县城23公里-红安县高桥镇长丰村22公里-红安县城22公里,共计127公里。上午参观游览红安县七里坪镇长胜街景区长胜街、黄麻起义策源地、红四方面军诞生地、秦基伟故居、红二十八军军部等。下午前往红安县高桥镇长丰村参观游览李先念(故居)纪念馆和陈锡联(故居)纪念馆,返回红安县城后,参观游览董必武(故居)纪念馆。当天宿红安县城的汉庭酒店,在隔壁“简朴寨”餐馆晚餐。</p> <p class="ql-block">湖北红安县七里坪镇位于大别山南麓、鄂豫两省交界处,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红四方面军诞生地、红二十五军重建地、红二十八军改编地,是秦基伟、徐深吉、郑位三等143位共和国将军的故乡。现存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37处。</p> <p class="ql-block">长胜街是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的一条主街,因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闻名于世,红色印记留存至今,极具纪念意义。这条街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大革命时期,长胜街成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现还存有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等18处重要革命遗址,其中8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长胜街原名正街,1930年曾命名为杨殷街,全长400米(解放后又续建了290米),南北有城门楼。街道两边房屋清一色的青砖黑瓦、木格窗户、木板门扇,每间房屋山墙或隔火墙有龙蛇鸟兽造型装饰,街道宽约7米,地面用花岗石条铺成,至今保持了大革命时期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红安县长胜街革命遗址群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有黄麻起义遗址、长胜街革命遗址群、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鄂豫皖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红四方面军诞生地等20处。长胜街长380米,保持了大革命时期的原貌,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黄安县苏维埃经济公社、列宁市场殷街遗迹等一批遗迹、遗址都集中在这条街上。</p> <p class="ql-block">由于七里坪地处鄂豫交界,长胜街上商贸十分兴隆,街道两边居民都从事工商贸易。据红安县志记载“1927年长胜街从南到北仅经营粮油的漕行就有30多家”,居民们每天把收来的粮油山货特产等,用竹排从倒河运向阳逻,销往武汉,再从武汉把当地群众需要的工业品、生活用品运载回来,销往各地,当时人称七里坪为“小汉口”,称长胜街为“六渡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土地革命时期,七里地区在郑位三、戴克敏、曹学楷、吴焕先等发动和领导下,革命活动风起云涌。农协会、农民自卫队纷纷成立,打土豪、惩恶霸等革命活动如火如荼,七里坪的长胜街成了革命中心。</p> <p class="ql-block">1926年在长胜街“柯义生”杂货店的店员郑行瑞为了配合农民运动,在潘氏祠堂成立了“七里坪工会”,并任工会主席,成立了工人纠察队,随后又成立了我党历史上最早的劳动保障机构,黄安县及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劳工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工农运动开展以后,为了惩治土豪恶霸,1927年4月初,在长胜街的南庙成立革命法庭,依照《湖北省惩治土豪劣绅暂行条例》依法惩治了七里地区大土豪阮纯青、李介仁,镇压了七里坪商会会长李业阶等反动派,大长了工农协会的志气,有效打击了反革命的反动气焰。法庭遗址至今尚存,被最高人民法院确认为第一庭。</p> <p class="ql-block">1927年7月,中共黄安县委在长胜街南门外文昌宫召开紧急会议,传达中共“八七会议”精神,拟定《中共黄安县关于传达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省委关于武装暴动的指示的报告》和《中共黄安县委关于武装暴动的计划》。</p> <p class="ql-block">1927年11月13日中共黄麻特委在文昌宫召开黄麻两县党团活动分子会议,成立了黄麻起义指挥部,七里坪也因此成为起义队伍的重要集结点。轰轰烈烈的黄麻暴动在七里坪掀开了序幕,成为中国革命最早武装暴动之一,载入中国革命史册。</p> <p class="ql-block">1930年党中央鉴于鄂豫皖地区革命运动不断高涨,为了指导革命顺利发展,委派曾中生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来鄂豫皖苏区,在七里坪文昌宫主持召开了原中共鄂豫皖边特委紧急会议,决定成立平汉特区行动委员会、中共鄂豫皖边特委。</p> <p class="ql-block">经鄂豫皖特委研究决定,把革命的大本营建在七里坪命名为“列宁市”,把长胜街命名为“杨殷街”。并在长胜街48号建设“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发行纸币壹元、伍角、贰串3种,铜币面值伍拾文1种,油布凭票(经济公社流通券)有壹串文、贰串文两种。</p> <p class="ql-block">在长胜街49号设立中西药局,为红军医院供应药品,保障了伤病员的治疗,在长胜街52—54号创办了鄂豫皖特区第一个苏维埃经济公社,为农民提供种子农具等生产用品。长胜街29号设立饭堂合作社,相当于招待所,持苏区政府或红军介绍信的可免费就餐,并在河街创办了鄂豫皖苏维埃小学,当时命名为“列宁小学”。</p> <p class="ql-block">在革命战争年代,七里坪是“黄麻起义”策源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地,鄂豫皖苏区早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七里坪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贡献,也为今天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址、遗迹资源,长胜街就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红安县七里坪乡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地。1931年11月7日,红四军、红二十五军在七里坪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七里坪同时也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红二十五军重建地、红二十八军改编地,是郑位三、秦基伟、徐深吉等143位共和国将军和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指挥部位于七里坪长胜街中段,原为新建的黄安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由当地农民捐砖瓦、木料,工会组织施工建成,前排五间房子,中间有天井、耳房,后排五间房,均为架柱结构,临街为黑漆铺门板。</p> <p class="ql-block">长胜街上的总指挥部旧址挂着徐向前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指挥部”匾额,外墙上配有说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1931年11月上旬,鄂豫皖苏区党和红军连续取得一、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后,苏区迅速壮大,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军集中于黄安县的七里坪进行整编。</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指挥部里,仿佛看到徐向前、郑位三、秦基伟等老一辈革命家正在这里指挥工农革命斗争。著名的黄安战役就是在这里运筹部署的。</p> <p class="ql-block">1931年11月7日,红四军、红二十五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时,在七里坪西门外河滩上召开成立大会,总指挥部就驻在长胜街。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七里坪诞生,全军三万人。红军扩编后,第四方面军总部设立于此,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等指挥员住此。</p> <p class="ql-block">长胜街既是革命文物一条街,又是传统教育、旅游观光好景点,每年前来旅游观点接受教育达数万多人。同时,也是革命题材影视剧拍摄的好场所。近几年在长胜街上先后拍摄了《五更寒》、《大别山上红旗飘》、《黄麻惊雷》、《大进攻序曲》等10多部影视剧目。</p> <p class="ql-block">北城门边上有一座石碑,上刻“秦绍勤烈士就义处”。秦绍勤(1903-1927),七里坪福德院墙村人,192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2月任四区农民协会主席,8月,七里坪工会成立时为负责人之一。随后在福德、柳林等地组建农民赤卫队,参加过黄麻起义活动。</p> <p class="ql-block">是年冬被国民党军队逮捕,经受鞭打、铁烙、脚被钉在门板上等酷刑,仍高喊:“打死我,老子也不投降!”农历腊月初三,他被敌人绑在电线杆上,开膛剖肚,挖出内脏,头悬七里坪西门城墙上示众。1974年,红安县革命委员会在七里坪长胜街北端立碑纪念。碑文为“英雄秦绍勤,开膛剖肚在北门,宁愿自己死,不连累别人。”</p> <p class="ql-block">秦基伟故居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秦罗庄,有平房两间,青砖布瓦,普通鄂东民居建筑风格。室内摆设的桌椅、床柜等家具,基本保持原居面貌。故居内还设有图片室。从这些文字与照片中,人们可以追寻这位功勋显赫的共和国上将光辉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秦基伟生于1914年。1927年加入义勇队,参加了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任红四方面军总部手枪营二连连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著名的黄安战役,后参加了长征和西路军活动。西路军失利后,经历千难万险回到延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率部转战太行山,威震晋中,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跃进大别山,参加淮海决战及渡江、两广、解放大西南战役。1951年率部赴朝参战,率15军血战上甘岭,取得了辉煌的战果。</p> <p class="ql-block">1953年6月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先后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第一政委、司令员。1984年任国庆35周年首都大阅兵总指挥,1988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被授予上将军衔。</p> <p class="ql-block">1993年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为十一至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常委。</p> <p class="ql-block">红二十八军军部旧址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盐店河村,作为七里坪革命旧址群的一个文物点。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军部旧址原为蔡氏祠堂,砖木结构,布瓦铺盖,保存较好。2004年,红安县文物局对旧址进行了维修保护。</p> <p class="ql-block">1934年11月鄂豫皖苏区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后,留在苏区的部分武装力量,由于过于分散,缺乏统一指挥,难以适应严酷斗争的环境需要。1935年初,根据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将红二十五军留下坚持斗争的红军部队,与鄂东独立团、皖西北的红二一八团以及分散在这一地区的其他红军游击队,整合重编为红二十八军。</p> <p class="ql-block">红二十八军重新组建后,在政委高敬亭的领导下,面对根据地丧失殆尽的严峻形势,不畏艰难险阻,战胜了无数的艰难困苦,经历长达三年极其艰苦的游击斗争,多次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机智灵活的摆脱险境,奇迹般地战胜了百倍于己的强敌。他们紧紧依靠苏区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迂回于根据地的广大区域,转战于苏区的群山峻岭,恢复和发展了根据地的地方党组织,组建起大量的武装便衣队,始终坚守在鄂豫皖边区,在22个县建立起游击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月27日,红二十八军在安徽省岳西县青天畈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局部停战协议。8月上旬,红二十八军所属部队和鄂豫皖地区的抗日地方武装、便衣队,陆续开赴黄安七里坪集结。10月,郑位三以党中央代表团的身份,同高敬亭、何耀榜一起与国民党代表在七里坪继续谈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鄂豫皖边区初步形成。随后,部队为适应对日作战的需要,在七里坪进行了全面整训,以提高军政应战素质。1938年初,红二十八军正式整编成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抗日前线。</p> <p class="ql-block">红二十八军新兵营招兵处旧址在七里坪镇盐店河村秦罗庄的新屋岗,现为村民住宅。座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顶,布瓦铺盖。有前后2进,每幢面阔6间,总面积380平方米。1937年10月至1938年1月,红军第二十八军在此设新兵营招兵处。</p> <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27日,红二十八军在安徽省岳西县青天畈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局部停战协议。根据协议,鄂豫皖边区红军的集合点为湖北黄安县七里坪。为扩充部队,红二十八军在此设立招兵处(当地人俗称新兵营)负责招收新兵和接受伤愈归队人员,并开展军训。新兵主要来源为黄安、麻城、经扶、礼山、黄陂等县的青壮年,1937年10月至1938年1月间,共招受新兵2000余人。</p> <p class="ql-block">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位于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许葛楼村的闵氏宗祠。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敌人对根据地进行了灭绝人性的摧残。为了尽快结束根据地内武装力量分散和混乱的斗争局面,11月29日,鄂豫皖省委在檀树岗召开军事会议,重新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p> <p class="ql-block">鄂豫皖省委委员吴焕先临危受命,担任红二十五军军长,王平章任政委,红二十五军辖七十四、七十五两个师;原红九军二十七师改编为七十四师,师长徐海东,政委戴季英;原七十五师二二三、二二四团、特务营番号不变,师长姚家芳、政委高敬亭。全军约7000人。从此,红二十五军担当起独立坚持根据地武装斗争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七里坪镇有一个红军广场,广场上竖立着由徐向前题字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地”纪念碑。刚组建时,第四方面军下辖第四军(下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师)、第二十五军(下辖第七十三师)和彭杨军政干部学校,全军有3万多人,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刘仕奇任政治部主任。</p> <p class="ql-block">在纪念碑的基座上刻有《红四方面军诞生地纪念碑碑文》,其中记载了红四方面军诞生的历程:一九二七年十一月黄(安)麻(城)两县农民自卫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黄麻起义,夺取了红安县城,建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它是红四方面军的建军起点;一九二八年初,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同年七月,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九二九年党又领导了商南、六霍起义,分别建立了三十二师、三十三师;一九三〇年四月,三支红军合编为红一军;一九三一年一月,遵照党中央指示,红一军和红十五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七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黄安(今红安)七里坪成立,下辖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p> <p class="ql-block">在此碑文中,把1927年的“黄麻起义”作为四方面军的建军起点,“由一支几十人的游击队发展为八万余人的正规红军。”选择在1931年11月7日宣告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成立,也是为了庆祝当天的苏联“十月革命节”。</p> <p class="ql-block">本美篇《大别山之行(3)湖北红安》完成,欢迎各位分享、转发、收藏、点赞。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