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 肩 担 道 义,妙 手 著 文 章,——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促进会慰问专家学者之八

甘肃省·少促会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访杨光荣先生</b></p> <p class="ql-block">  金城四月春暖花开,虽受沙尘掠袭影响,但又享春雨滋润之恩,4月18日下午阳光明媚,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促进会一行六人在会长丁士仁教授带领下,前往桥门小区探望了原省伊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光荣先生。</p><p class="ql-block"> 陪同前往探望慰问的还有: 省少促会副会长丁仁孝先生,省少促会总监兰州理工大学马建威教授,省少促会会员、兰州理工大学医院马元福院长,省少促会会员、《西部穆斯林》主编华兴先生,省少促会会员、兰州广播电台一级播音员海万玲女士。</p> <p class="ql-block">  杨光荣,男,回族,中共党员,现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回族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兰州市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西部穆斯林》杂志名誉主编。曾担任甘肃省民族风俗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宗教学会常务理事。</p> <p class="ql-block">  杨光荣先生祖籍甘肃武都,1940年出生于甘肃兰州市。1955年6月参加工作,历任兰州市运输公司副科长、兰州市民委民族科副科长、中共兰州市委统战部民族宗教科科长、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处长。1988年调入甘肃省伊斯兰教协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至到2000年退休。退休后被留任返聘,在省伊协主办《甘肃穆斯林》杂志任主编。</p> <p class="ql-block">  杨光荣先生自幼爱好文学,擅长小说、散文、诗歌,从1958年开始就在《敦煌文艺丛刊》、《甘肃农民报》、《甘肃广告报》、《陇苗》、《回族文学》、《回族研究》、《金城》、《兰州报》、《兰州晚报》、《中国穆斯林》杂志、《甘肃穆斯林》杂志、《西部穆斯林》杂志、《工农文艺》、《穆斯林文化研究》、《甘肃画报》等省内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文章近百万字。</p> <p class="ql-block">  其中发表于1958年的小小说《暴雨夜》曾被选入国家职工业余中学语文阅读课本,1978年被《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选编》选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品选读》。1959年4月11日他在《工农文艺》杂志上刊登的散文《共同跃进》手稿,在兰州市庆祝建国十周年在省博物馆展出。他写的《从贫民窟到滨河路》千字散文获《兰州报》“兰州好”征文一等奖。他编著出版的《朝觐的日子》一书获得甘肃省民族文学“骏马奖”二等奖;他的散文《帐篷城》、《飞车七道梁》(短篇小说)获省、市民族文学荣誉奖;撰写的论文《兰州穆斯林个体经济的特征、现状和发展》获全省少数民族经济论文三等奖和中国回族学会荣誉奖。他的两部文学专著《环游卡尔白》和《朝觐的故事》脍炙人口,与他人合作编著的《穆斯林三大节日》、《隆重纪念穆圣共建和谐社会》等丛书受到穆斯林群众的广泛喜爱;他承担撰写了《甘肃少数民族》志书“满族”篇,约3万字;为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西北风情大观》撰写甘肃三个特有民族的风情文章。</p> <p class="ql-block">  杨光荣先生在担任省伊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期间于1991年发起创办《甘肃穆斯林》杂志任主编长达19年之久,出版发行杂志73期(每年四期)。《甘肃穆斯林》杂志的创刊,成为当时全国唯一一家省级伊协创办的刊物,受到中国伊协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发行量逐年增加。</p> <p class="ql-block">  杨先生一生热心于扶贫济困慈善事业,曾担任甘肃省慈善总会二、三届理事、甘肃省慈善总会穆斯林扶贫助教工作委员会副会长、甘肃省红十字会第三届理事。他早年在发起的″扶贫助教″活动和“赈灾救助”活动近20次,发放现金和实物折合数约近百万元。其中在1+1助教活动中,对1047名小学生施实救助工程,被接受救助资金达31万多元;给汶川地震转送捐赠款2万多元;向陇南受灾地区转交捐款14万元人民币等。</p>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杨光荣先生就是一位一辈子做好事、做善事的人。他一生热衷于民族文化教育事业,不论是在市委统战部、市民委、市地方志和省伊协岗位上工作,都是心系民族文化,情怀民族团结,著书立说写文章都是心揣热爱民族之情怀,不图虚名默默奉献。</p><p class="ql-block">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句名言,是对杨光荣先生一生致力于民族文化传播的真实写照和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我们愿杨光荣先生永葆青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民族工作四十年,</p><p class="ql-block"> 老骥伏枥志在前。</p><p class="ql-block"> 一生感激党培养,</p><p class="ql-block"> 两袖清风坚信仰。</p><p class="ql-block"> 自小擅长写文章,</p><p class="ql-block"> 著书立说为民族。</p><p class="ql-block"> 工作之暇写文章,</p><p class="ql-block"> 出版专著有影响。</p><p class="ql-block"> 一生谨慎干实事,</p><p class="ql-block"> 创刊甘穆当主编。</p><p class="ql-block"> 六十余年风和雨,</p><p class="ql-block"> 競競业业为民族。</p><p class="ql-block"> 学习前辈好榜样,</p><p class="ql-block"> 牢记使命有担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span><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丁仁孝供稿)</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促进会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O二一年四月二十六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