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交流课要划省略号……

林林总总

<p class="ql-block">  ——徐承芸老师评李勤老师及向桂辛老师执教整本书阅读课发言</p> <p class="ql-block">  (本文根据江西省中小学语文学科阅读教育综合教研活动中,省小语教研员徐承芸老师的评课发言整理而成)</p> <p class="ql-block">  (江西省小语教研员徐承芸老师)</p> <p class="ql-block">  谢谢郭校长和刘老师对前面两节课的点评!</p> <p class="ql-block">  我补充一点,就是关于读中的推进课。读中的推进课怎么上呢?甚至有不少老师会在现实教学生活当中会比较忽略布置了的阅读,以后还要上一节推荐课。我们往往就是上导读,让孩子去买这本书,让孩子们读完这本书以后,我们再上一节读后的交流课,所以我跟李勤老师说,我说我们得想一想,为什么要上读中的推进课?那么读中的推进课,我们设想一下一个班50个孩子,我想大家都有教学经历的人啊,我们都当过老师。50个孩子呢,布置一个学习任务,你让他去读一本书,这些故事有可能有10个左右的孩子,他可能并没有读,甚至有可能有15个孩子,他可能就是读了一点点,没有读多少,而我们推进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有的时候你给他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你再来上读后的交流课的时候,你发现他压根儿就没有读,这个时候就尴尬了。之前你这节课就上完了,不可能再下去又上一节交流课,所以就有可能一本书,班上50个学生,真正独立的孩子,能够交流的孩子大概只有一半甚至一半少了。我们的推进课呢,是为了帮助一部分还缺少那么一点点自觉性的孩子,或者说对这本书还没有引发兴趣的孩子。我没有读《昆虫记》,今天听了李老师这节课以后,原来这本书这么有意思,而且我觉得这节课里面有一个特别亮的地方,这个动画片我们觉得就很好看了,但是今天李老师的这个动画片,他是让孩子们看完了这个有趣的动画片以后,你看看法布尔的文字更有意思。的确,我们在看完这个动画片看动画片的时候觉得蛮有意思的,但是你看完这个文字以后,你会发现文字更有温暖,更有温度,而且更有张力,按照学生讲的就是写的更细致啊,更细心等等,尤其引导孩子对这样一本鸿篇巨著,之所以说它鸿篇巨著,不是说它有多厚,《昆虫记》是法布尔40年的心血,一个人能有多少个40年,有多少个40年?法布尔就是一个这样的伟大的人。他做用了40年的时间观察昆虫,写一本这样的书呈现给我们,那么我想李老师今天的这堂课会引发很多还没有读书,或者说浅浅的读这本书的孩子,会想回去以后我要好好的读这本书。</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讲一讲向桂辛老师的这堂读后交流分享课。我也在琢磨大家都上阅读后的交流分享课,我们说向老师是一个优秀的老师,这堂课上的很不错,优秀在哪里?我们哪里跟她还有点差距呢,或者说哪些东西是向老师做到了,可能我们还没有想到,或者还想到了却不敢做的一些内容。</p> <p class="ql-block">  第一、向老师比较好地做到了关注全体学生,这是我们很难得做到的。大家都会说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关注全体学生,但是我们常常看到的老师,特别是有几百人观摩,还有几千人在线看直播的,这样一堂观摩课,有多少个老师不想挑几个会讲的学生,挑几个表达能力强的孩子,把这个环节给对付过去,我好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走下去。这节课漂亮,有精彩发言,有看点就可以了,但是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个优秀的老师,她在任何时候,学生是第一位的。比如说我之所以她讲他面向全体,当一个向全体当一个孩子上台展示的时候,他会给其他的孩子布置学习任务,说你们要干什么,你们要思考,你们要做什么,当个别交流之前,我们常常会有一个孩子回来说啊,在个别交流之前,老师会有让全班的同学跟同桌先讲一讲,跟同桌先讲一讲这个内容。就体现了她面向全体学生,还有很多个环节。有一个环节,我发现向老师是把话筒一个孩子接一个孩子的传递,也就是说她没有落下一个学生。我们很难想象,某一个班,她会把所有的好学生横排一起坐在一块儿。也就是向老师刚刚把话筒递给他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也并不需要她用最美好的表现来呈现给我们,而是让我们关注到今天在台上的所有学生,向老师在这节课上,学生的发言面很广,这就可以看出老师关注的是这40个孩子。</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堂好课关注的不是我这堂课要完成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她甚至不是在关注一个五年级的班级,或者说今天我上的是一个读这本书的一个读后交流课,而是关注这些孩子终身的发展。也许今天这节课上点点这种火花,它并不太靓,也许有一部分孩子可能会忽略,但是老师是做了的,比如说老师很精心的在课前播放了,因为她是师大附小的老师,她有很好的条件找了学校的学生家长,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院长,一位博士后张艾斌老师。张艾斌老师是我的老师,带我们全省名师班的一位名师,她请张老师教我们的孩子怎么选书,怎么选出版社?怎么学会尊重自己的意愿去选书?张老师给我们讲了一小段话里面,信息确实很丰富的,也是很宝贵的,其实真正会买书的人,会看书的人,买书的时候绝不可能不看一下出版社的,更何况在今天这样书籍良莠不齐的今天,我们很多老师都在网上买书,其实有很多老师常买到盗版书,为什么会买到盗版书呢?因为你没仔细看看它的出版社。出版社够牛的话,网上不敢盗版他的书的,他会维权,所以我们有很多成年人都不一定知道的东西,老师在课前通过詹院长的话来指导孩子们如何选书购书?自己挑选书籍等等,包括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常有一些这样的语言,我们读书后思考还在继续,这本书读完了,你们有什么问题吗?老师不仅仅是在问的问题,你们还有思考吗?再者,老师在最后的那个环节,关于那个人是个怎样的人?有人说好人,有人说半好半坏,有人说怎么样,有人说等等,向老师说,我们每一个人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这可以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这就是一个读书者最幸福的经历,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常常有自由吗?选择工作不一定有自由,选择爱人也许不一定有自由,你对待你的孩子,有的时候你也没有自由,但是作为一个读者可以自由,你可以拥有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受。这也是一种阅读的魅力所在,老师告诉孩子们,也许不一定都能听懂,但是我想有孩子能够听懂。</p> <p class="ql-block"> 第三、老师在这堂课上发挥了示范的作用。比如说孩子们去画了人物关系图,老师自己也画了人物关系图,孩子们的人物关系图画的比较复杂的时候,老师把自己的关系图拿出来让孩子去交流等等,老师让孩子们交流自己喜欢的印象深刻的人物,老师也说自己喜欢的人物,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孩子们在填空白页,写阅读笔记,在后空白页写阅读感受,这都是老师以一个阅读者,以一个教师的身份。他走在前面,不像我们很多老师。布置孩子读一本书自己都没有读,当你自己都没有读的时候,我觉得首先你不太会愿意在上什么交流课,因为你不敢上,你上了很容易露馅儿,第二你可能对这本书没有感情,你也不愿意去上,你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抄袭,是要听写,是要讲卷子,是要讲评练习册,你对这本书没有情感。所以只有你读了,你才想找一个阅读者跟你交流。这本书向老师读了,所以她跟孩子们能上好这堂课。</p> <p class="ql-block">  第四、向老师很认真地聆听学生。这节课,老师给每个孩子机会,我们能看到有的孩子讲的很慢,五年级的孩子的表达明显没有中年级低年级的孩子那么流畅,当然跟书的难度有关,孩子们的思考深度加深了,他反而表达不那么流畅了,为什么呢?因为学生想得过多了,想得更多了,他在想我怎么说才更好。而低中年级的孩子是脱口而出,想怎么说怎么说,但是我们能够看到这堂课逐步的走向高潮的时候,孩子们都放松了,有很多的孩子会脱口而出说一些自己的感受,这就是老师一直在等待的那么一种美好呈现出来,老师们逐一的聆听学生,就我前面说到的回答面很广。</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点,读后交流课仅仅就是为了一吐为快吗?我想不是的,如果我们的读后交流课仅仅就是一吐为快,那我觉得这节课上的还不够精彩,比如说这节课上,老师引导孩子通过人物关系图,情节关系图来梳理一篇一本比较难的小说这样一个指导;比如说老师拎出了四个片段,让学生联系着看看后,以后发现其实我们书中有很多的情节,前后它是有关联的,它是埋下了伏笔的;比如说老师引导孩子,这个发现之前阅读过程当中不常阅读到的内容;比如说向老师教学中问孩子们这个东西你们发现了吗?有,孩子说发现啦,有的孩子说没有发现,所以向老师就有后话:“这本书虽然读完了,但是我们回去还可以再读。向老师引导你们发现的东西你都没有发现,还有很多个这样的细节藏在书里面。”这样的话,一节读后的交流课划上的就不是句号,而是省略号……</p> <p class="ql-block"> 整理:刘学园</p><p class="ql-block"> 审定:徐承芸</p>

老师

孩子

本书

我们

交流

这节

读后

这堂

学生

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