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春意阑珊,夏意渐浓。</p> <p class="ql-block">本次“高效课堂,海派教研(二)”的活动在4月21号举行。首先进行高效课堂展示,然后进行清语海派论坛研讨。</p> <p class="ql-block">本次清语海派研讨主题是“感悟文人品格,研学经典古文”,分为三个步骤。曾老师主持会议,上午课程展示的两位老师进行说课。</p><p class="ql-block">第一位温文莉老师主要围绕单元主题要素,结合讲授过程进行方法的总结,最后向各位老师致谢,并且提出了自己需要改进之处,课堂需要多展示和反思。</p> 第二位宋楠主任,从体会品质,总结方法的成长主题出发,注重实现教授到实践的递进,主要强调实践和培养文言文阅读两个重难点。并提出疑问:课堂虽然是逐步踏实的推进,但是拓展探究以后,课堂较散,应该如何把握度和深的关系?如何将语文要素和能力相结合进行教学? <p class="ql-block">第二个环节是评课,第一位桂老师评课主要简述了背景和缘由,点评文本解读的完整性,并带领我们进行了连贯性的回顾,紧扣住我们的主题。并且对教学设计尊重个体意识,能够依据实际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获,不拔高,也不避短,这是十分难得的机会。最终总结出这节课学生方法手段上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了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各种精彩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达到螺旋式上升的领悟过程,由读到学最后到悟的教学目标始终贯彻其中。</p> <p class="ql-block">第二位廖老师评课,教学目标举重若轻,板块层层推进,树立了学生的知识能力观,二三板块逐级上升,形成从初步了解-解意—感悟—质疑思考—拓展—自学(用方法)的一套完整的认知链条。其中教学智慧是非常能够体现宋主任对学情的把握,问之的情景设计,从强调我要问,来引导学生有问,那问题自然要清楚,并且有问必有答。有一些教学机智,使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的小细节,比如说称学生为小老师来鼓舞他们,提醒方法、扯嗓子和坐姿提醒,充分体现了宋主任课堂把控的实力。最后提出课堂中可以通过扩词法来解决“未成,弃之”,表示放弃,没有完成的意思,但整体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师生合一、互相交融的理想课堂。宋主任不仅关注全体,而且关注个体,对学情把握非常充分,学生有获得感,参与度高。</p> 最后一个环节:孙老师总评 首先孙老师先进行总评,温老师年轻沉稳,宋老师具有浓烈的个人风格,他非常鼓励大家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第二课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对话是有效的,但不够深入有些伪主体、伪对话的情况仍然存在。 接下来,孙老师提出文言文是学生的“三怕之一”,分析了考核中越来越注重文化积累的趋势,并且强调注重传统文化的趋势。并且提出了文言文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主要是讲解知识为主,第二文言文中言是指虚词和实词,文指的是主旨、情感和内容等。其中出现言文背离的情况,这些对于能力的培养是比较低效的。其中孙老师提出两个问题:能力是怎么出来的?能力又是怎么样培养的?这两个问题是文言文难题的破题之问,孙老师引导我们进行思考。 <p class="ql-block">孙老师结合小学情况,提出:不需要传授太多知识,弱化语言知识,知识和能力不匹配,可以通过举例的方法引导小学生了解。小学目前存在语法悖论化的问题,认识语言和运用语言本末颠倒,先明确有什么素养,再进行培养,对文言文知识才嗯那个又更加清晰地认识。</p> 孙老师提出小学期间,所谓的能力并不是知识,而是培养语言感觉,也就是文言文的语感。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就是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能力。第一是培养学生语感,也就是一种文言文的语感,第二是培养学生揣测能力,结合文本和学生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结合已知知识猜测陌生字词的能力。第三,培养文言文表达的机会和意识,最好能够形成习惯。 <p class="ql-block">孙老师总结知识可以讲解,但是不是最终目的,提倡言文合一,以文带言。总体情况是言文分离的,关注理解文言文的现象,可以确定划定一个范围,摈弃字字皆要理解。只需要抓住重点的字词,并且融入在教学过程之中,主要核心是要以文带言。</p> 面对宋老师提出的问题,简单的文本是否有需要挖掘和拓展的必要,其中“躬勤不倦,博学多通”,其中勤指的是学习态度,强调是勤奋要下功夫,而躬是肃静敬畏,这是对知识的一种敬畏之心这个就是值得挖掘的点。这两句语言结构之间存在着因果的关系,这也是值得挖掘的,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创设情景,交代背景,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了解。 <p class="ql-block">孙老师提出是否值得拓展深挖,围绕着几个准则。第一,是否损害原本意义,建立在原有意义上的基本价值,第二,对成长是否有益,第三,挖掘是否要让学生懂或是运用,虽然距离远但是有意义的,根据布鲁姆认知目标进行分类,认知的程度可以有差异不同之处。</p><p class="ql-block"><br></p> 孙老师提出:首先要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尊重学生起点,尊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已知推向未知。其次注重的是学生是否有自己的思维,思维状态是碎片或者是整体?学生获得的途径是给予还是获得,是否有通过思维建构来形成思考。最后提出学习态度对学生是否有益,引导学生自主获得质疑意识。 <p class="ql-block">此次研讨会收获颇丰,既享受了两位老师的精彩课堂,又能欣赏精彩的点评。孙老师关于文言文的方法可谓是如雷贯耳。这文言文清语论坛,令我醍醐灌顶,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