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上学就开始做饭,做的够够的,可是长大后无论走到哪里,周围的人都会认为我是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人,这真是最大的“冤”啊!</p><p class="ql-block"> 自己有了小家庭时,做饭是必须必的事,但是条件有限,也就做个粗茶淡饭,但又不能顿顿重样,做的脑仁都痛。</p><p class="ql-block"> 记得结婚先生第一次跟我回娘家,弟弟对先生说,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大姐站在小板凳上揉馒头。在计划经济时代,菜品少,饭也好做。夏天冬瓜、黄瓜、西红柿,冬天萝卜、白菜加大葱。还有一次弟弟说,大姐给我们做的冬瓜汤是,冬瓜、盐、水加葱花,忘了放味精。我说,不是忘了,是家里没有。那时经常买不到味精。老妈在旁边接话快,你大姐在家做饭时代,买东西都要凭供应票,没什么东西可做。你二姐菜饭做的好吃,是赶上改革开放食品丰富了。</p><p class="ql-block"> 我是从蜂窝煤炉子上开始做饭的,从米饭做起。做一锅米饭特别费事,将加了水和米的铝锅放在炉子上,站在炉边上,等水开了,看着水煮进大米,把煤炉下面的火门关小,锅要端着在炉头上不停的慢慢转,转是为了让锅边转到中间炉火上,整个锅底均匀受热。米饭不能做夹生,更不能做糊。谁家小孩把米饭做糊了,会受到父母的惩罚和邻居的指责,即便做糊了,洗洗全家也要吃,粮食是绝不能丢弃一粒。从小就想过,长大了不用做饭才好!</p><p class="ql-block"> 刚有家时住在佛涛路二区红楼,几家邻居都相互关心照顾,我唯一拿手活是做“陕西面条”,只要我做这面条大家就一起吃。“陕西面条”很简单,早上用盐和碱把面揉好,少加水越硬越好,下午下班回家擀出来,面条又宽又长,两三根一大碗,烧一锅卤子浇上,特别是冷天热呼呼的,省时省力,现在邻居见面还提起,只要我家做陕西面条,下班不做饭,都在家等吃“陕西面条”。</p><p class="ql-block"> 我是天天做饭,但绝不是一把好手。</p><p class="ql-block"> 先生去外地工作,女儿高中住校,不用每天做饭,对我真是一大解脱,我高兴的想欢呼!</p><p class="ql-block"> 日子过的很快。先生退休,女儿毕业两人前后回来,做饭成了家里的头等大事,虽然是头等大事,但我天天上班,也总是草率行事。</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遇见北京来的朋友,互加微信时她的网名叫“厨子”,我十分诧异的问为什么是“厨子”?她说她特别喜欢做饭,在食材搭配和调制中有很多乐趣,在外面吃到美食回家都要做出来,也会受到家人的喜欢,家里人人都是美食家。</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好朋友的妹妹,也热爱做饭,她家的厨房干净整洁,台面上除了各种餐盘、厨具,还摆放着白色瓷器工艺品和小花盆。</p><p class="ql-block"> 我突然意识到,这两位才是生活中的精致女人。她们能把柴米油盐变成琴棋书画诗酒花。</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重新梳理自己,从做饭开始。</p><p class="ql-block"> 让自己喜欢上做饭。现在学习方式多,手机上下个“下厨房”、“小红书”又是教程又是视频非常方便,看多了就有了兴趣,就有了想学着做的冲动。从买什么做什么,有什么做什么,转变为要提前酝酿筹划,采买配料。通过学习粗茶淡饭有所改变。过去剩米饭,加热再吃或蛋炒饭,现在能做出多种中西式花饭。包过大肉包子,素包子,学会了如何做酱肉包子,深受家人的喜欢。剩的饺子皮不仅可以做西餐还可以做点心。女儿说,老妈的“酸辣土豆丝”大饭店不敢比,与小饭店有一拼了。经过吃者们的表扬,做饭劲头高涨。</p><p class="ql-block"> 切个土豆丝、萝卜丝都感觉切出了多彩人生;八角、花辣、肉寇、桂皮都能搭配出曼妙心情;葱、姜、蒜都能炒出人生的酸甜苦辣;一口锅就能煎炒烹炸出幸福的大餐。</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菜饭离“精致”相差甚远,做到“菜饭是生活中艺术”需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