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乒缘情</p><p class="ql-block">作者 郭春元(了然)</p><p class="ql-block">我是1966年10岁,开始打乒乓球,那时打乒乓球是偶然还是天赐呢?可能这两个因素都有。</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我妈她给我买了一块乒乓球拍,一块非常简易的横板,一面是颗粒胶,一面薄薄的海绵套胶,用现在的话说,一块垃圾乒乓球拍。</p><p class="ql-block">自此,我就与乒乓球结下了缘,想一想人生与缘的缘分很奇妙,那些小缘短缘是生命长河中的小浪花,那些大缘长缘则是生命长河中的港湾,或许是惊涛骇浪!与家人陪伴的亲缘能长达60多年,是善缘,美缘!与爱人一起生活60多年的缘,是情缘,爱缘!与工作同事一起共事能结30几年的缘,那是好缘,良缘!能结下一辈子的缘不离不弃,那是天缘,奇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高高兴兴的拿起球拍,开始颠球,颠到几百了,又开始与墙对打,慢慢地可以与墙对打十几个来回了。历害了,这学球的启蒙居然就是科班的开始,专业队的开端。我真是无师自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天,同学叫我去打乒乓球,我问怎么打?他说到球桌上打。球桌,什么是球桌?球桌是什么样子?我一概不知。到了打球的地方,只见两个人在一张水泥台上打乒乓球,一人一下,打来回。有很多人排着队,谁输了就轮下一个人“挂钩”赢了,就算挂上了,就可以开始了,那时常打6球制。人多时我们一般打“三根毛”,一打二,老板是“三根毛”在球桌的一端,这边是两个人,新手是“一根毛”,游戏规则我不再赘述,过来人都知道。开球了,机会人人均等,同学们乐此不疲,欢呼声,叹息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我常常当老板,由于我的球感手感非常好,总能接住球,人送我雅号“粘粘糊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我母亲带我到一位搬到新址的邻居家去玩,可巧这边居然有一个会打乒乓球的哥哥,也是业余的,他会扣球,他给我教如何扣球,在那里住了三天,就跟着这位哥哥学了三天扣球。这位哥哥是我的第一位启蒙教练,而我的母亲就是我的乒乓之路的引路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到学校,我再和别人打球,一改从前的球风,攻杀凌历,而且命中率不低。同学又送我雅号“土八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初中了,报完到,我们几个乒乓球好友,在学校的水泥球台,酣战,我理所当然是“球霸”。这引起了一位年青老师的注意,他在球台观察了一会,他叫同学让我过去,问我是几班的?叫什么名字,喜欢打乒乓球吗?像我这样的小伙伴有几个?他让我下午课外活动时,带上常和我打球的小伙伴一同带到体育办公室。到了课外活动的时间,我,张英才,到了体育办公室,发现还有其它班级的几位小伙伴,加上我们俩,男女小伙伴共有七,八人。这位老师说:“他是潘敬安,他任乒乓球队的教练。从今天开始十二中乒乓球队就算成立了”。他规定了每天训练的时间,早自习前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为训练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意,缘分!潘老师成为了我的班主任,我真正的启蒙教练。他每天按时到训练场地,安排训练任务,指导每个队员,纠正每一个动作。由于我们这些小队员,热爱乒乓球,又都有一定的天赋,所以我们进步很快。老师经常带我们去和外校打比赛,我经常被安排打一号主力。在学校训练时,早上跑圈,然后徒手训练,主要是正手攻球,形成肌肉记忆。我非常的自觉,每天挥拍至少200下,为了增强手腕小臂的力量,我找一块红砖代替球拍,练几十次。上学放学的路上,练习发球,那时街上人少,看哪一种触球,哪一种姿势,球更转。那时,打球的风格是近台快攻,为了增加拍子的弹性和重量,在拍子后面加三合板,换胶皮时,沒有胶水,用鸡蛋清代替,效果还不错。</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起打球,切磋球技,若某人出现了新招,新动作,(某人家里有人在省队打球),我就悄悄地模仿揣摩,用不了多少时间,我也可以用新技术上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学校训练时,最开心的事,是偷着打比赛,打的正开心时“少潘”来了,大家立马打基本功,打对角线。我们也常打专项比赛,辟如,双方搓球,直到搓死对方。搓中起板,不准过三,第三板不起板就输了,发球抢攻,接球起板。少潘教练的教学模式,让我们的技术突飞猛进,很快,我们12中乒乓球队就打出了名气,在市里举行的乒乓球比赛中经常获得好名次。</p><p class="ql-block">初中二年一眨眼就过去了,很多队员离校。我继续在12中上高中,担任队长一职,高中毕业后,下乡,工作,考大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牧区——大武中学任教。在那显摆自己的乒乓球水平,改用横板,一改就改了30几年,直到近几年,为了给球友指导,又改回到了直板,直拍横打是我学打横板结下的硕果。</p><p class="ql-block">虽然中间把乒乓球拍闲置了若干年,但乒乓球的发展轨迹一直被关注,从庄则栋,郭跃华,许绍发,江嘉良,蔡振华,刘国梁,王涛,王皓,张继科,马龙,许昕,樊振东,王楚钦……每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技术特点,都有所了解,直拍,横拍,正胶,反胶,生胶,长胶,正手,反手,攻球弧圈,摆短拧拉…… 每一次技术的变新都引起我的好奇与关注。</p><p class="ql-block">2011年退休了,又重新拿起球拍运动,打乒乓球又成为我每天必不可少的作业,看视频,看资料,细心悟,理解乒乓球原理及动作。由于一目之缘,打不了比赛,那就打打健身球,教教乒乓。以球汇友,结识天南海北的球友。</p><p class="ql-block">人生如梦呀!掰指一算我至今与乒乓球结缘,已有50多年了,看来,我与乒乓球结的是天缘奇缘是 一辈子的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1.7.参加颁奖仪式,在全国152篇作品中,获了小奖,知足了,快乐乒乓,快乐小文。</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郭春元 山东人,1957年随父至青海西宁市。1978年考入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1982毕业分配到青海果洛大草原,大武中学任教。1989年调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任教,1992调回青海省西宁市第十中学任教,1995年又重返母校——西宁第十二中学任教,直至2011年退休。退休后,在西安落户。现担任“秦工乒乓球俱乐部编纂《中国国球风情录,三秦乒乓儿女回忆录》副主编一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