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台江姊妹节

太阳

<p class="ql-block">以下连续五幅照片是笔者夫妇2012年参加施洞“姊妹节”时所拍</p> <p class="ql-block">以下几幅画面,除了其中的老人外,是当年我所在宾馆的员工,三十年过去了,还是如此这般靓丽!</p> <p class="ql-block">  这几天,正是黔东南州台江一带传统的姊妹节,有不少朋友亲临现场体会了节日的隆重和盛大,并发回大量的美照和气势恢宏场面的视屏,搅扰得我魂不守舍,恨不得也飞了去。遗憾的是,这些朋友毕竟大都非当地人,并不了解姊妹节的民俗意涵,只是看看热闹,少有人能说出些门道啦来。</p><p class="ql-block"> 但是,由我这位号称北方马背上的蒙古民族来为大家阐释南方山地苗族的传统民族节日——姊妹节,你会觉得有些好奇吗?</p> <p class="ql-block">  台江县是苗族“姊妹节”保存相对较为原始、隆重和传统特色更为浓郁的地方,时间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共3天。</p><p class="ql-block"> 传统“姊妹节”,苗语称为“浓嘎良”,意为带给情人吃的“藏饭”,汉语叫做“姊妹饭”。姊妹节是以女青年为中心,通过姊妹饭形式邀约情人游方对歌、跳芦笙木鼓、互赠信物、订立婚约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活动,是苗族最隆重、最典型的社交型节日,被喻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或“古老的东方情人节”,俗称“吃姊妹饭”。苗族各支系过节时间不尽相同,却都在农历正月至五月间,程序和形式也大同小异,影响力和规模最盛大的则是施洞和老屯一带。</p> <p class="ql-block">  姊妹饭可理解为是苗家姑娘给情侣表达情意的信物和标志。当地人说,吃了姊妹饭,防止蛀虫叮咬。意思是通过姊妹节,能把男女情爱关系落实巩固,好花有主,免得别人再从中插手。</p><p class="ql-block"> 下田撮鱼捞虾是姊妹节中的主要活动。一个寨子的姑娘与另一寨子的小伙相约,以撮鱼捞虾为掩饰行谈情说爱之实,由此寻找意中人,建立恋爱关系。踩鼓是节日活动的重要方式。姑娘们在父母的精心打扮下,身着节日盛装,聚集到踩鼓场上,让众人评判谁的服装最精美艳丽,谁的银饰最厚重大气,以此展示服饰文化和富有程度。</p><p class="ql-block"> 节日期间,为了增添氛围,还会举办斗牛、斗鸟、赛马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p> <p class="ql-block">  姊妹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三日拉开序幕,像过年一样准备庆祝这个少男少女们为寻爱择偶而邀约聚会的“古老情人节”。各村寨姊妹们都要上山采撷南木叶、蜜蒙花等各色花草树叶,取其浆汁来浸泡染色糯米,制作成绿、红、黄、蓝、白五色糯米饭。绿色象征清江之水;红色象征苗寨繁荣;黄色象征硕果累累;紫蓝色象征富裕殷实;白色象征爱情无暇。次日清晨,男女青年成双成对齐聚女方寨上的田里捞鱼捉虾,不论是谁家的鱼田都可以,以此增进相互感情,用以准备当日晚餐。妈妈们则在寨边路口,望眼欲穿地盼着女儿归来。下午,姑娘们身着盛装,佩戴银饰,带着五彩糯米饭、两只鸭蛋和一些专门用来买鸭子的钱,成群结队来到预定地点看望小伙子们。鸭子会游水,借喻能渡过接受考验的彼岸与情侣成双。姊妹们同吃一顿象征团结和爱情的“姊妹饭”后,大家相约到村中广场以歌传情,直至通宵达旦。十五至十七两日的正式活动高潮迭起。白天,姑娘们穿戴漂亮衣裙,华丽银饰,到杨家坪观看斗牛、斗雀等赛事活动,或与中意男友跳芦笙木鼓舞;夜晚,男女相聚于游方场上互对情歌,寻偶说爱。高亢、豪迈、嘹亮,热情、奔放、刚健的苗族飞歌此起彼伏,声振山谷。姑娘们即兴编词唱歌,向对方致以祝福、感谢、赞扬或暗示。一对男女相好后,女方会利用姊妹节的独特方式与男方家人见面。包括女方寨上的已婚妇女在内,都要到男方寨上捞鱼捉虾,依旧不论是谁家的,见到养有鱼虾的田块就捞。男方家必须安排酒肉接待,还要举行苗歌对唱,全寨男人要参加作陪。酒醉饭饱之后,包括成双对的女孩和男友在内,大家共同吹笙击鼓,踩节奏舞蹈,相互对唱歌。</p> <p class="ql-block">  节日结束,姑娘们会用编织精美的竹篮,装着藏有信物的五彩糯米饭送给男孩子们,以表达对男方的情感程度。一切尽在不言中,一切都在神秘中,一切全在饭团中。男孩子打开糯米饭团,如其中放着一对红筷子,则表示姑娘愿意与之相好;若只有一支,则暗示小伙子不要单相思了,可另觅新友。饭团上摆有辣椒和葱蒜,则小伙子可以转移目标。饭团中藏着竹勾,暗示男方拿雨伞来酬谢,有几个竹勾就要送几把雨伞;放两个相互套着的竹勾,表示希望与男孩多多交往。饭团中有树叶或松针,是讨要绸缎或丝线,预示红线将牵起一桩美好姻缘。饭团中放置香椿芽,表示姑娘愿与之成婚,暗示男方早来接亲。因为苗语称椿芽为“娥扬”,是“引娶”之意。饭团中放有棉花,暗示姑娘思念后生。苗语称棉花为“忍”,意为“想念”。如饭团中放棉花再加芫荽,则表示女方愿意成婚。如此等等,只能意会。到来年姊妹节,小伙子们会集体筹钱买好女方暗示的礼物,分别装在姑娘们去年赠送礼物的竹篮里作为回赠,叫做还竹篮。经过这样多次你来我往,相互加深了解,产生爱慕之情。</p> <p class="ql-block">  苗族地区过去普遍都过姊妹节的原由主要来自《姊妹节歌》中的4种传说。 </p><p class="ql-block"> 一是“坡会”说。相传两姐妹的子女金丹和阿姣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彼此爱慕,却遭到父母及族人的反对。父母要按苗家还娘亲的习俗让女儿嫁回舅家的表哥弟。阿姣坚决不从。金丹坚等阿姣。俩人常偷偷在野外幽会。阿姣每次都用装针线的竹篮藏饭带给金丹吃。经过年复一年的磨难和抗争,终于结成夫妻,于是有了“姊妹饭”之说。不知过了多少年,施洞地区由于信息、交通闭塞,造成800个姑娘因找不到男友而成为剩女。而雷山大塘地方也有800个男青年找不到媳妇而打单身。施洞的寨老们由此想起了阿姣、金丹的“姊妹饭”传说,便允许姑娘们用阿姣、金丹的办法,把大塘男青年邀来吃“姊妹饭”,使人人都找到了意中人,一双双、一对对结成眷属。从此,吃“姊妹饭”演变成为以青年男女挑选情侣为主要内容的社交型节日。据《苗族古歌》记述,凡苗族聚居区过去都过姊妹节,如今大部分地区已失传,唯有台江县还完整地保留着这一习俗。</p><p class="ql-block"> 二是70姊妹说。相传台江革一地区有个大苗寨,男人们每年都要到很远的地方去长时间打猎。妇女们在家务农,养儿育女,长期过着寂寞难耐的日子。寨上有70个如花似玉,豆蔻年华的妙龄姊妹,每天除了上山摘果和下田劳作,就是待在家里纺纱织布或挑花刺锈。织出来的布,箱子装不完;织出来的锦缎,比彩霞还美;绣出来的蜜蜂,蝴蝶飞来就不走了。可是,姊妹们总还觉得缺少点什么,心里老畅快不起来。为了转移心思,姊妹们相邀,选个草肥水美的地方去开田养鱼,育桑种谷。秋天,打谷酿酒,缫丝织绸,虽然解决了吃喝穿戴,可还是依旧没有欢声笑语。老人们看出女孩们的心思,建议她们把吃不完的糯米和喝不完的美酒保存起来,待来年春暖花开,制成糯米饭,再到田里捉鱼捞虾设宴,招呼远方的男青年来吃饭、喝酒、跳舞、交谊、择偶。于是第二年确实有部分妹妹选上了如意情侣而高高兴兴地嫁出去了。从此,吃姊妹饭便形成一个特定节日。</p><p class="ql-block"> 三是迁徙说。古时候苗族居住在遥远的东方,由于战乱灾荒而被迫西迁,每到一地住一段时间,就会有些姊妹嫁出去。再次迁徙后,嫁出去的姊妹就回不到家了。为了克服相见之难,他们决定在每年春暖花开时节,到田里捉来鱼虾,相邀嫁出去的妹妹们回来与后家人团聚,吃餐姊妹饭以诉衷肠。由此便约定俗成为一年一度的姊妹节。吃了一餐姊妹饭,了却一年相思情。</p><p class="ql-block"> 四是施洞口说。相传施洞地方早年是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有几十个漂亮的苗家姑娘率先到来伐木垦荒,播种耕耘,赢得了首个丰硕之秋。次年春天,孤独的姑娘们感到对爱情的渴求,便邀请四邻八寨的后生前来做客。后生们闻讯自然兴高采烈,乐意应邀赴约。从此,每年春暖花开时节便纷至沓来,成就了“姊妹节”的形成和传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