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非遗课程进校园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责任感,树立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div><br></div> <p class="ql-block"> 为响应我省中小学校本课程学科建设研究,探索以“非遗”文化主题为样本的主题式校本课程,临沂凤凰实验学校(小学部)积极参与研讨活动,首先由艺体组组长郝文伟老师向全体艺体教师传达并开展了动员活动,老师们积极展开讨论并投入了项目选择之中,在大家的献言献策共同商讨之后,艺体组长郝文伟老师选定美术组负责制作“打春鸡”,由备课组长尤爱英老师专项负责;音乐课程选定“拥军秧歌”,由备课组长韩磊老师带领大家训练。通过汇报王希兰主任后,在万校长的支持下,活动陆续展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项目既定,老师们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有从网上搜索的,有向家里老人家请教的,有请民间艺人前来指导的,经过研究学习、深入探究,教师们分工合作,一边教授学生学习,一边进行教材编写,由于非遗课程是新生课程,且在现行教育体制下非遗课程未被编入国家的常规教学体系,因此学校强化认识,精心组织,让非遗传承人和优秀教师参与其中,选择结合本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非遗课程内容,突出学校文化建设特色,研发出符合教育需要的非遗教材,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非遗校本课程研发实施有条不紊的进行,在学生练习期间,万晓校长和王希兰主任多次到现场巡视督导。</p> <p class="ql-block"> 学习“打春鸡”的制作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传承的同时也有探索创新,如何把“打春鸡”表现的生动传神,尝试不同的材料做尾巴,不同的布料不同的造型做头部,眼睛也尝试不同的方式表现,还有“打春鸡”的灵魂“串豆子”,黄豆、豌豆、辣椒种、珠子,不同型号的“打春鸡”配不同的豆子,更有老师大胆创新给公鸡缝上了翅膀,雄鸡展翅昂头报晓之势愈发灵动,在选用色彩方面,秉承“红公鸡绿腰子”对比色的运用风格,给人们带来色彩视觉冲击力。老师们和学生乐此不疲,沉浸于传统文化手工制作给人带来的欢乐之中,同时了解这一地方风俗的由来和寓意,并将其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 秧歌分为多种,拥军秧歌是其中一种,表达了对军人拥护爱戴之情,在研习这一项目的过程中,专门请来了民间艺人前来指导,每一个动作如何更能表现喜悦之情。服装方面也做了细细考究,最终以红色为主色调,既有民间特色,又体现中国红色元素文化,以蓝底白花粗布搭配,展现沂蒙本土特色,艳而不俗,传统而雅致。为了更好的表现拥军之意,加入了情景剧环节,母亲送儿子参军依依惜别、迎接儿子回家满心欢喜的场景,学生们小小的个头却表演的生动真情,心底的某根弦不禁被触动,有一种感动和欣喜叫热泪盈眶。也正是因为学生们在学秧歌的同时也学习了解了党史,才更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p> <p class="ql-block"> 时光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到了非遗课程成果展演的时间。在河东区教体局领导马春艳主任的帮助和指导下,展览场地的布置,秧歌的彩排,都很快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且马春艳主任给予了合理化的建议,老师们迅速完善改变,很快使两项活动又有了进展!同学们也都摩拳擦掌,信心满满的想及早投入到展演活动中,展示自己认真努力而学习到的本领,再现非遗文化之美。一清早,他们就到达了学校,在老师们带领下吃早餐,然后开始化妆,为展演做准备。</p> <p class="ql-block"> 在沂蒙非遗课程成果展演活动中,学生们优秀的表现,赢得了领导和参观者的一致称赞和鼓励!</p> 学校非遗课程的开设使枯燥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和灵活生动,既让学生体会到了非遗项目绝佳的技艺,也传承了伟大神圣的民族精神,是德育、美育内容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对非遗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内心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让他们学会了做人。因此,我们将会继续努力探索非遗文化教育的方法途径,更好的进行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让非遗文化发扬光大,让传统的文化之光更加熠熠生辉,让中国的文化更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