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学党史,跟党走!走先烈之路,缅怀红军西路军为革命献身的先烈们!🙏🙏🙏</p> <p class="ql-block">学党史,跟党走,走先烈之路!红光村,中国工农红军曾经生活过的村庄。其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最西端的查汗都斯乡,公伯峡大坝下游2公里处,原名叫赞卜乎村。这儿曾经是荒芜之地,也是西北军阀马家军苦役红军西路军战士之地。此地现存有全国唯一一所由红军西路军战士修建的红光清真寺、红光小学和十八座红军宅院及西路红军纪念塔等红色历史遗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西渡黄河,但由于敌情变化,只渡过三个军及妇女先锋团1300多名女战士,共计21800余人。在河西走廊,西路军与西北马家军和胡宗南部孤军奋战,坚持四个半月,在整个河西战事中先后有万名将士血洒疆场,英勇牺牲,还有部分将士不幸被俘或流散隐匿,一部分西路军将士被马步芳部押送到青海西宁乐家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6年11月,马步芳把被俘红军18到20多岁的青年挑选出300多人组成劳动队强制苦役,后改称工兵营,1939年至1946年间,马步芳把工兵营400多名将士押解到循化赞卜乎开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军的到来,使这片荒地有了人间的烟火,出现了新的村庄。据资料显示,红军战士沿黄河南岸从事伐木、垦荒、修路、建房等苦役,期间共计开垦荒地1700多亩,修建巨型水车5架、住宅围墙60多处、学校1所、清真寺1座、水磨2盘、油坊5处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赞卜乎村发展成为了红色大村庄。为世代铭记、缅怀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红军西路军,1987年4月,根据撒拉族人民的共同心愿,青海省政府将赞卜乎村改名为“红光村”,寓意为“红军精神,光照千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为了进行宁夏战役,打通国际路线,红四方面军总部及五军、九军、三十军等共计21800人从甘肃靖远等地西渡黄河。后因战场形势的变化,中革军委放弃了宁夏战役,并于11月11日电令已渡河的部队组成红军西路军,由陈昌浩和徐向前率领向<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河西走廊</span>进军,继续完成打通国际路线的任务。红西路军在进军河西走廊的途中,遭遇了马步芳军队阻击,但“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孤军奋战4个月,歼敌2万余人,终因敌众我寡,于1937年3月失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红军西路军对青海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西路军左支队西进新疆时率部来到青海祁连县和<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天峻县</span>所产生的影响和西路军近六千被俘指战员在西宁等地所产生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左支队主要是由<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红三十军</span>剩下的5个营和总部直属队人员共1000余人组成,也是西路军仅存的精锐力量,是西路军残部中唯一保持有一定战斗力的部队。1937年3月14日石窝会议后,左支队向东南征战,部队过夹尔沟到达长干河,再沿长干河向西,经边麻沟、大岔垭壑到大岔牧场,然后转向西南,翻过东岔大坂,进入青海省祁连县的野牛沟。从1937年3月20日前后到4月初,左支队行进在青海祁连县和天峻县境内,其主要的行军路线为:从野牛沟沿黑河向西北方向前进,期间翻越了海拔4601米的大雪山,在翻过了热水大坂之后经过40华里的行军来到了今天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托勒牧场。此时横在前面的是托勒南山,于是,左支队经五个山和乌兰大坂,然后折向西南方向,由五个山垭口 (托勒河与<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疏勒河</span>的分水岭),翻过托勒南山,到疏勒河谷地。左支队到了今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境内的苏里,李先念率部沿疏勒河向西北方向行进,经尕河、考克赛、花儿地、硫黄矿走出了青海。之后左支队再沿疏勒河到达野马河谷地,然后由大雪山西侧向北行进,翻过龚岔大坂,从大龚岔口到<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石包城</span>,最终走出了祁连山地区。尽管左支队的这一行军路线主要是在大山之中,当地民众并不多,但左支队的途经依然影响到了青海社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37年3月前后,马步芳将俘虏的6000余名红军将士押解至西宁,其中1000多人惨遭屠杀。数千名红军将士被充当劳工,强迫从事修建营房、桥梁及校舍等繁重的劳役,他们的处境十分悲惨。大批被俘女红军指战员,或被送往工厂强制劳动,或被赏给马家军各级军官作妻妾,或成为他们家中的仆人,甚至有些被俘女红军被迫成为马家军营的“军妓”。尽管如此,面对凶残的敌人,被俘红西路军指战员并没有放弃斗争,他们利用各种形式同马家军阀开展斗争。敌人残酷的屠杀面前,红西路军指战员们挺胸昂首,毫不畏惧,表现出宁死不屈,坚定信念的精神。新剧团成员,虽然被敌所囚,但他们以舞台为战场,以歌词为武器同敌人英勇斗争。红西路军指战员们大无畏的精神对青海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西路军在青海的红色印记主要存在于西宁西路军纪念馆、循化红光村西路军纪念馆以及祁连县西路军和解放军二军纪念苑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人民当家做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从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到百废待兴、建设家园的时期,无数的共产党员和仁人志士用生命和热血为实现民族复兴、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因为他们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现在国泰民安的新中国。在感动和敬仰之余,我也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而骄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0年间,在伟大复兴征途上前赴后继的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他们所经历的,我虽无法切身体会,但他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却深深影响着我。战争时期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等等英烈他们“生的伟大,死得光荣”,一个个壮烈事迹催人泪下;和平时期焦裕禄、王进喜、谷文昌等等为祖国建设和人民幸福付出一切的工人和干部,他们践行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模范典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的时期,在面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基层党员尤其是青年党员,他们不怕危险、冲锋在前、忠于职守、全力以赴,他们或坚守阵地,或最美逆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顽强战斗,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初心和使命,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让我真正领悟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这句铮铮誓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更多的是我们身边坚守平凡岗位的普通党员,正是无数先烈和模范的指引,大家无不为共产党员的身份而自豪,无不是在这份自豪感的驱使下不懈奋斗和奉献终生。也许每个人有不同的信仰,但是,信仰一个政党,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先进的组织,这是我人生最高尚的追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值得信仰是因为她有光辉的历史,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她指引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不断奋勇前进。我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而骄傲!</p> <p class="ql-block">是撒拉族之乡传说中的一处圣迹。因一峰神奇的白骆驼,载负着撒拉族沉重历史,自中亚撒马尔罕至此卧泉化为白石而得名。相传,在中亚撒马尔罕有一个小部落,为首的头人是兄弟俩,名叫尕勒莽和阿合莽,在群众中威望很高,因受到当地统治者的忌恨和迫害,于是他们率领同族的18人,牵了一峰白骆驼,驮着故乡的水土和一部《古兰经》离开撒马尔罕向东寻找新的乐土,路上他们经天山,过嘉峪关,绕河西走廊,渡黄河,来到循化境内。经夕昌沟,越孟达山上了乌土斯山。这时天色已黑,苍茫中走失了白骆驼。第二天,他们在街子东面的沙子坡下发现一眼清泉,走失的骆驼卧在水中,已化为白石。他们试量了当地的水土,与故乡的水土完全相同,于是便在这里定居下来。历经艰辛的骆驼安详地静卧在泉水之中,与他们日夜相伴,泉水澄澈清亮,汨汨流淌,四季不断,便将这个清泉起名为“骆驼泉”。80年代初,政府拨款重修骆驼泉围墙和大门,泉边用花岗石雕刻骆驼石像,种花草树木,建水榭碑亨。重修的骆驼泉,明澈如镜,涟漪荡漾,蓝天白云,倒映其中;精雕细琢的石骆驼,伫立泉傍,昂首挺胸,栩栩如生。离骆驼泉不足百步,便有撒拉族祖寺街子清真寺和始祖尕勒莽、阿合莽陵墓。两棵葳蕤苍翠的古榆,交相辉映,自然盖住陵墓的顶,别具风情,常有游客观光。骆驼泉与毗邻的街子清真大寺,尕勒莽、阿合莽陵墓,珍贵手抄本《古兰经》,近千年古杨和百年古柏相互映衬,构成了撒拉族沧桑历史的见证和研究撒拉族历史沿革的有利依据。每年在此举办民俗饮食节、手抄本《古兰经》展示研讨会、刺绣展览节。</p> <p class="ql-block">青海省海东地区循化县南文都乡麻日村位于文都集镇以南5公里处的夏当山麓,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小河自南向北穿村而过,公路连接循化县城和本省黄南州,村中央一棵参天古树,郁郁葱葱,高耸挺拔,半遮天空,古树便是大师故居的重要参标。 1938年正月初三,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就诞生在文都乡麻日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班禅故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出生的地方,1938年农历正月初三,班禅大师诞生在此地,大师祖籍西藏萨迦,元初来循化,明代起为世袭百户,清末升为千户,管辖“文都七族”。班禅故居门前两棵老百杨高耸挺拔,故居共分三院,东院为停车场、杂物房、仓库等,西院为班禅大师旧居,其老厨房靠柱子系有哈达的地方,是班禅大师诞生之地,东院为两层的藏式楼房,楼北正中为大师颂经的佛堂,其内有班禅大师的佛像,其左侧为大师的卧室和会客房,整个建筑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极具藏族风情。大师不仅受藏族同胞爱戴,同样在省内外,广受各族群众的爱戴,故居现已成为旅游胜观光者和佛教徒的朝拜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的故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十世班禅大师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的故居,循化县城西南15公里处,有一个人口不足万人,且98%以上为藏族人口的民族乡——文都。文都在藏语里是“牛犊山下部”之意,旧时称为“边都”,是古代青南通道的咽喉重地,三面为藏式建筑风格的一座四合院,整个建筑门窗彩绘,典雅大方。大师生前学习的经堂,里面悬挂着大师各个时期的照片和画像,并有第九世和第十一世班禅的照片。经堂的门上有一副对联:“九曲安禅爱国早传拒虏,八荒向化护教所以安邦”,上悬“河源须弥”镀金匾额。第十世班禅大师先后担任过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重要职务,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杰出的佛教领袖。故居庭院中,有一棵高大茂盛的神树引人注目。据说,当年第十世班禅大师就是在这棵树下被确认为转世灵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