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的味道

走四方

<h3> 鄙人曾在部队服役数十载,感到在这个特殊的社会空间里有许多特殊的现象,即别样的行为方式和生动诙谐的语言。这些行为和语言大多来自官兵的约定俗成,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创造性,其主流内容是积极向上的,当属军营文化。现在讲起来,如置身军营,回味甘甜。</h3> <h3> 六、七十年代的营门大多标示毛主席的提词:“提高警惕,保卫祖国。”</h3> <h3>  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内务卫生都整洁统一,“风景”在这里耀眼。</h3> <h3>  形容解放军:“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h3> <h3> 军人的行动与活动:<br> 行动听令,依令而行。<br> 作息听号,吃饭睡觉。<br> 令行禁止,服从命令。<br> 一日三餐唱歌列队,逢年过节天天战备。<br> 早操练队列,集合查军容,每晚必点名。<br> </h3> <h3>  平时有活动,集会有歌声。<br> 晚会兵演兵,欢笑满军营。</h3> <h3>  励志豪言:<br>  部队是个大熔炉,磨练意志无坦途。<br>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br>  当兵不怕死,怕死不当兵。<br>  摸爬滚打练精兵,千锤百炼做英雄。 <br>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h3> <h3>  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br>  生生不息,战斗不止。<br>  轻伤不下“火线”。<br>  冲锋冲锋,冲向巅峰。<br>  “刺刀见红”,真打实干。</h3> <h3>  我是党的一块砖,那里需要那里搬。<br>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br>  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br>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br>  </h3> <h3>  俗称:<br>  做表率,勇当“排头兵”。<br>  争第一,不当“副班长”。<br>  共同进步,“齐步走”。<br>  没有进步,是“原地踏步”。<br>  称副班长为“班副”。<br>  新兵见老兵都尊称为“班长”。<br>  称军人妻子为“家属”。<br>  生活中,年长者称年少者为“小李”、“小王”……</h3> <h3> 诙谐调侃的语言:<br>  对65式军服调侃:裤子象麻袋,帽子吹圆晒,被子正反盖。<br> 新兵信多,老兵病多。 <br>  将一些兵侃为“老兵油子”、“新兵蛋子”、“刺头兵”、“关系兵”。<br>  称小病大养的病号为“压床板”。<br>  称被子叠成的形状为“豆腐块”。<br>  把思想退步称作“思想滑坡”。<br>  和后进人员“结对子”,搞“一帮一,一对红。”<br>  把点号官兵的寂寞戏称“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br>  把新兵下连改善伙食称作“新兵下连,老兵过年。”<br>  把完成艰巨任务作为“攻堡垒”。</h3> <h3>  撰文、编辑:走四方(王保安)<br><br>  图片选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