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区位于天津市中心,地处北纬 39°08′,东经117°12′。 是天津市政治、商贸、金融、教育、医疗卫生中心。和平区辖六个街道,面积9.98平方公里。 和平区人文底蕴深厚,近代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享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以小洋楼为代表的风貌建筑和名人故居多达2000余栋;一批得到保护利用的近代历史风貌街区,正在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其中著名的五大道地区被评为中国十大历史名街。 和平地处北温带位于中纬度亚欧大陆东岸,主要受季风环流的支配,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属温带季风性气候。主要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气爽,冷暖适中;冬季寒冷,干燥少雪,因此,春末夏初和秋天是到和平旅游的理想季节。 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天津县以北运河为界,划分为南、北两段,区境除租界外,南市地区、新兴街地区属天津县南段。清宣统二年(1910),将天津南北段区划,改设为东、西、南、北、中5个大区,下设29个分区。区境除英、法、日租界外,南市地区属天津县东区,新兴街地区属天津县南区。宣统三年(1911)春,又将5个大区重新调整为南、北两段。和平区有着良好的人文环境、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全市70%以上的风貌建筑和名人故居都坐落在此。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五大道旅游区</b></h1> 五大道在天津市中心城区,是一个以由南向北并列着的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这五条道路为主的一个街区的统称。以"马睦大常重"为主的这个街区,是迄今天津乃至全中国保留最为完整的洋楼建筑群 ,天津人把它称作"五大道"。<br>五大道地区拥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成的具有不同国家建筑风格的花园式房屋2000多所,建筑面积达到100多万平方米。其中最具典型的300余幢风貌建筑中,英式建筑89所、意式建筑41所、法式建筑6所、德式建筑4所、西班牙建筑3所、还有众多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古典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建筑、巴洛克式建筑、庭院式建筑以及中西合璧式建筑等,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苑。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大道地区原是天津城南一片坑洼塘淀。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散落着一些窝棚式的简陋民居,当时有"二十间房"、"六十间房"、"八十间房"等似是而非的地名,后划为英租界。1860年12月17日天津英租界开辟,五大道地区被划为英租界。1911年辛亥革命后,许多清朝皇亲国戚、遗老遗少从北京来到天津租界寓居;另外许多富贾巨商、各界名流、红角、北洋政府时期的要人也曾在此留下过足迹。一些北洋政府内阁包括总统、总理、总长、督军、省长、市长等各界名流人士百余人下野后在此寓居,力图东山再起。五大道成为"国中之国"是因为社会与朝政更迭变幻,租界成了政治的避风港,而且天津得地理、交通与海关之利,充满了商机。<div><br>五大道地区,作为天津租界市政园林和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而别具特色---第一,它形成了姿态万千的西式建筑群体景观;第二,建筑的私密性构成了深幽寂静的街市风格;第三,近代许多政客买办、达官显贵居于此。</div> 天津的五大道是指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区成都道以南,马场道以北,西康路以东,马场道与南京路交口以西的一片长方型地区。共有22条道路,总长度为17公里,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历史上曾是英租界的"墙外推广界",地势低洼,后被填平,各国建筑师纷纷在此建造房屋,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天津城建部门为了统一管理,按照由北至南的顺序,将这一地区东西走向的成都道、重庆道、常德道、大理道、睦南道及马场道等统称为"五大道"地区。如今,"五大道"已经成了天津小洋楼的代名词。五大道地区的地名有三个特点:一是独立宅邸多,里巷数量少,而名人名楼概以门牌为标识,不另命名,不设匾牌张。二是街巷通名以"里"为主,"胡同"之名在这里已销声匿迹。三是出现了"大楼"、"别墅"、"村"、"坊"一类公寓庄园的通名,如:香港大楼、马场别墅、剑桥大楼、安乐村、育文坊等。 马场道是五大道地区修筑最早、最宽、最长的马路。马场道121号小洋楼,原为英侨学者达文士居住,称"达文士楼",这座典型的西班牙花园别墅,是五大道上最早的建筑。坐落在马场道上的还有原北疆博物院和工商学院。北疆博物院是中国早期博物馆之一,创建于1922年,建筑为平面"工"字形,具有罗马建筑风格。天津工商学院(现为天津外国语大学)建于1921年,主楼三层带地下室,外檐大块蘑菇石墙面,曼塞尔式瓦顶,圆形大钟,为法国罗曼式建筑风格。<br><br>睦南道,长2.08公里,有风貌建筑74幢,名人故居2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道路两旁绿树掩映着风格各异的小洋楼,漫步其间,使人感到路、房、树的空间尺度恰到好处。睦南道20号为孙殿英旧宅。建于1930年,为三层带地下室的西洋古典公馆,颇为豪华气派。24号为中国近代外交家颜惠庆旧居,建筑具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28号的罗马柱廊意式公馆为天津八大家"李善人"的后代李叔福旧居,李曾任天津殖业银行经理。50号为张学良二弟张学酩旧居,红砖清水墙,坡瓦顶,具有英国庭院别墅风格。<br><br>大理道3号、5号的蔡成勋旧居。3号是主楼,外观法国罗曼式,内装修使用中式木雕。5号为中式四合院家庙,垂花门及门窗隔扇,砖、木、石雕,无一不精。是中西合璧的公馆。<br><br>重庆道55号庆王府。为清朝庆亲王载振的公馆,主楼平面由二层楼的四合院构成,西式外檐,中式天井和装修,顶层为祖先堂。庭院东部为中式花园,有假山、石洞和六角凉亭。也是中西合璧的公馆。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马场道</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重庆道</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3、大理道</b></h1> 大理道是中国天津市和平区五大道地区的一条街道,修筑于1926年,原为天津英租界新加坡道(Singapore Road)。东北到新华路,西南到西康路,全长1745米,南北两侧分别与睦南道和常德道平行。大理道地区是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的聚集地之一,大量的名人故居坐落于此。 4月的大理道是最美的季节 大理道是中国天津市 和平区的一条景观道路,东北到新华南路,西南到西康路,全长1745米,南北两侧分别与睦南道和常德道平行。大理道属于著名的五大道地区。<br><br>大理道原名新加坡道(Singapore Road),属于天津英租界,修筑于1929年。大理道所在地域原是一片沼泽洼地,英租界工部局在1903年获得这片土地后,于1919年至1926年结合海河清淤工程,进行填筑,使之成为适合城市建设的用地。1929年修建此路。此后,两侧迅速形成大片高级住宅区,绿化良好,建筑风格属于各种不同的欧洲式样。<br><br>中国政府接收天津英租界后,将其改为大理道。<br><br><br> 大理道3号、5号的蔡成勋旧居包括一座法国罗曼式的主楼和一座中式四合院家庙。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4、睦南道</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5、常德道</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天津中心公园</b></h1> 位于和平区市中心地带,环状花园路将其围在中间。始建于1917年,1922年完工,时称为法国花园。园内筑有法国民族英雄诺尔达克塑像和一座和平女神铜像。1941年后改名为中心公园,1946年改名为罗斯福花园,并将铜像等拆除。<br><br> 位于和平区市中心地带,环状花园路将其围在中间。始建于1917年,1922年完工,时称为法国花园。园内筑有法国民族英雄诺尔达克塑像和一座和平女神铜像。1941年后改名为中心公园,1946年改名为罗斯福花园,并将铜像等拆除。1949年4月天津市人民政府拨款将该园修复,更名为中心公园。该园占地1.27公顷,呈圆形,是典型法国规则式人工园林。园中心筑西式八角双柱石亭一座,周围以草坪环抱陪衬。圈有环形月季花带。园内植物以龙爪槐、白蜡、西府海棠、木灌等乔灌木和月季花为主。建有对称假山两座、梅花喷泉一座,有两处儿童车场和儿童综合游乐场,1988年建百花厅一座,是一个多功能的公园。 现在已经把相亲作为其主要主要功能,里面聚集着大量的大爷大妈以及相亲机构“红娘”。 吉鸿昌(1895年10月18日-1934年11月24日),字世五,原名吉恒立,抗日英雄,爱国将领,河南省扶沟人,祖籍陕西韩城县西原村吉家巷。1913年入冯玉祥部,从士兵递升至军长,骁勇善战。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举为主任委员,准备在家乡河南发动中原暴动,向国民政府发难。经党组织同意,吉鸿昌与南汉宸、宣侠父等一起拟定了暴动计划,准备将在江西的吉鸿昌旧部两个师调回河南,与河南当地的地方武装结合起来,进行暴动。 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遭军统特务暗杀受伤,遭工部局逮捕。为置吉鸿昌于死地,宋美龄不遗余力,她拿公款向租界行贿,将吉鸿昌引渡到北平军分会。11月24日,经蒋介石下令,吉鸿昌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 围着中心公园一圈小洋楼大部分都是民国时期的名人旧居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三、天津市和平区复兴公园(黄家花园)</font></b></h1> 在和平区繁华的地域中隐匿着一个小小的公园,它就是复兴公园。复兴公园对于天津人来说可谓是家喻户晓,因为这座玲珑精巧的公园不仅见证了天津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还陪伴了一代天津人无忧无虑的童年。<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追溯复兴公园的过往就不得不提的是当年在天津赫赫有名的繁华商区“黄家花园”。 1860年天津被迫开埠,各国租界相继产生。清末有一个名叫黄荫芬的候补道台发现这片区域清净,便在此处开始购地建房。黄荫芬是广东人,酷爱养花,他为了建造自己的花园曾多次派人将广东的花卉分批运抵津门种植在自家花园的玻璃暖窖中,使得整个小花园一年四季总有花开。当时如此多的只在南方才有的奇花异草齐聚津城,对喜爱花卉的人不能不说是一件新鲜事。 众人习惯将黄荫芬的宅院叫做“黄家公馆”,而他这出名的小花园自然也被大家成为“黄家花园”。后来这一带有了居民区,人们便把这一个地区都称为“黄家花园”了。 复兴公园一开始叫皇后花园,它正处于黄家花园的区域内,是天津英租界建造的第四座花园,也是天津10座租界花园中最晚建成的。 皇后花园建在1901年扩充的英租界内,位于敦桥道(今西安道)上,该地点原为英国工部局沥青混凝土搅拌厂,因为黄家花园一带已经成为繁荣的商业区,因此英租界工部局在1936年将搅拌厂搬迁,原址东侧建了游泳池(即天津第二游泳池),西侧修建了皇后花园。在动荡的岁月中,皇后公园的名称也几经更改。花园被更名为“黄稼花园”和“兴亚二区第四公园”。 抗战胜利后,该园更名为“复兴公园”,期盼民族复兴,从此这个寓意极好的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 1987年公园西侧建成碑廊,碑廊收集了全国知名书法家和名人手迹42幅供游人欣赏。 几经改造和变更的复兴公园,却仍是记忆中的那个样子。当年在公园游玩的孩子如今已成为了皓首苍颜的老人,他们聚在一起在公园里下棋、跳舞、谈天说地,他们孙子辈的孩子们在他们身边快乐的疯跑,复兴公园就这样保存下他们这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并将永远篆刻在岁月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