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行走 记录系列,(之三)——河西走廊遐想无限

临海凭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2013年暑假我第一次行走河西走廊,从太原出发,一路向西经宁夏到敦煌。回来不久,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宏伟战略。这为我后来的讲课提供了一手的感性材料,把政治理论课讲的有温度,让学员有启发是我的职业追求。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带着一颗虔诚的心,朝圣着祖国的山山水水,充满了对美好山河的爱,这种爱温暖了我的职业。2017年的国庆节我上G7高速公路到额济纳旗经过航天城再次进入河西走廊。两段游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从银川出发途经武威直到敦煌,恰好是河西走廊最美丽的一段。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是祁连山和蒙古高原之间的一段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又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几条河流将这块平地分割成四大块绿洲,就是现在的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历史文化名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小学的时候学过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既是绝佳的文字描写又是一幅意境悠远的中国古画, 古城咸阳早晨的一场春雨过后空气潮湿万象明丽,掩映在翠柳深处的青青客栈情同手足的老友设宴饯别,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就再也见不到认识的人了。这是一幅经典的离别场景虽不断肠销魂却也情深意长,阳关外的孤寂之旅并非常人所能忍耐和承受,好在元二是出使上任,所以整个画面还是阳光明媚。</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我常惦念的是那个履新的官员,他要去哪里就职?阳关在何方?走的是一条人迹罕至的路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他在路上常遇到的风景吗?我要去阳关,去欣赏"天野苍茫"的西部风景,去体验那震慑心灵的苍凉和辽阔。</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其实宁夏长大的我原本对西部有一种虔诚的眷恋,那里不仅有美丽如画的江南风景,也有苍凉无比的戈壁沙漠,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遗存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足以让你领略边疆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合而不同,她丰富着中华文明的文脉,多元包容的文化根基造就了这一地区淳朴善良的风物积习,豪放热情的精神品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有人说没见过西部的荒野是什么样子的,其实就是这样的蓝天,白云,远山还有褐色的土地,土地上只长骆驼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天空很高远,白云很低动感极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从银川通往武威的路上,荒凉的令人窒息,这是贺兰山的西坡,骆驼和骆驼刺就那么浑然一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夕阳火烧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河西走廊是由绿洲、戈壁、沙漠组成的大自然激昂无限的交响曲,是古代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汉唐成为“丝绸之路”一部分。时至今日他依然是内地通往新疆的陆上干道。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这里既适宜农耕又适宜游牧的二元生产环境,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河西走廊总是处在不同民族交锋与融合的最前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张掖古称甘州是河西走廊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张骞、班超、法显、唐玄奘等都曾途经张掖前往西域;隋炀帝于609年在张掖召集西域27国君主使臣,召开了“万国博览会”。马可·波罗曾醉心于此,停留长达一年之久。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21年)置张掖郡,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北朝西魏改为甘州,隋恢复郡制,唐初设州,元置甘州路,明设甘州卫,清为甘州府。1927年置张掖县,1985年撤县设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保存完整的西夏大佛寺,以其精湛的建筑艺术和现存全国最大的室内卧佛名扬海内外,大佛寺卧佛身长35米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视为古城之象征。</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大佛寺始建于西晋惠帝永康(300年),大佛殿为主殿的寺院在西夏(1103年)完成,延续至今。历经明、清两朝扩建,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现为张掖市甘州区博物馆所在地。银川的承天寺、武威的护国寺、张掖的大佛寺是西夏时期有名的皇家寺院。1038年西夏国成立,张掖成为西夏国的粮仓和牧业基地,成为侵扰蚕食大宋王朝的坚强后盾。西夏立国之后,最高统治者不仅精通佛学,崇信佛教,在中央还设置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机构和制度。西夏太后经常来寺内朝拜、居住。殿内有木胎泥塑佛像,金装彩绘,形态逼真,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佛身后塑十大弟子,两侧廊房塑十八罗汉,殿内四壁为《西游记》和《山海经》壁画。藏经阁内珍藏有明英宗颁赐的六千多卷佛经,经文保存完好,以金银粉书写的经文最为珍贵。</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张掖是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地区之一,霍去病讨伐匈奴之前,这里还不属于汉王朝的版图,匈奴与中原处于敌对的状态,以致佛教还不能在中原大地普遍传播,而此时的佛教思想早已被张掖先民最早接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寺院的门非常独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一城山水,半城塔影在瓜果飘香间似乎能闻到寺庙中飘来的阵阵香火的味道。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甘州当江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高32.8米的隋代九层木塔,结构精巧、蔚伟壮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  这里的餐饮文化别有特色,是不是有一种回家的感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张掖丹霞地貌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其气势磅礴、场面壮观、造型奇特、色彩斑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震撼。它不仅具有一般丹霞的奇、险,而且更美的在于色。方圆1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随处可见有红、黄、橙、绿、白、青灰、灰黑、灰白等多种鲜艳的色彩,把山丘装点得绚丽多姿 你只有置身于此的时候才会觉得其真正的壮美。 这是我在2017年第二次走河西走廊时拍到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这是2013年第一次去张掖临泽丹霞地貌地质博物馆,那天一直是个阴天整个丹霞山看上去灰灰的,我就站在那里等太阳出来,在太阳即将落下去的那一刻,乌云裂开了一条缝隙,那道光将整个丹霞地貌映照的通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观景台上的观众基本上撤退了,只剩下不多的几位游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江山如此壮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在祁连山和焉支山之间,有一片壮丽圣洁的大草原,每到夏秋时节油菜花漫山遍野,那明艳的黄色随着地势蔓延起伏。森林、蓝天、白云、雪山、景色如诗如画,游人如痴如醉,这就是被誉为"丝路明珠"的大马营草原。早在秦朝,这里曾是月氏人游牧的地方,西汉被匈奴占据并经常越过草原骚扰汉人的疆土。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征,驱逐匈奴出焉支山,从此这里成为历代皇家屯兵牧马的重要军事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站在空旷高远的天地之间,仿佛穿越千古的凄然哀叹:“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飘落耳际。仿佛波澜壮阔的狼烟烽火在眼前摇曳。霍去病2000多年前在这里谱写了一段传奇的神勇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对于华夏民族命运的深谋远虑,汉武帝非常清醒的知道霍去病就是那个能将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的不二人选,于是他得到了皇帝的宠爱,他也成为敢于在皇帝面前表达自由意志的勇士——“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霍去病为帝国开疆扩土,在他的身后留下一个巨大版图,他也就成为这个版图上的高点,一个不可逾越的精神的高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霍去病曾经征战沙场的地方现在是山丹军马场,中牧集团的一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原来将军牧马的地方,现在是国家粮食基地,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大型的喷灌设备,联合收割机,草料打包机,玉米脱粒机等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知道霍去病这个名字还是在西安上大学的时候,记得那是一个秋天,和几个同学去茂陵玩,那时不知道凭吊古人还有什么风雅之说,只是听说“陕西的黄土埋皇上”,那就看看皇帝的最后归宿吧,在茂陵的东边有一个巨大的陵冢,前面有一块碑,碑上刻着“霍去病墓”,这时我才知道有这么个人,他是什么人能和皇帝葬在一起,是医生吗?怎么叫了个去病的名字。回到学校到图书馆查有关霍去病的书,图书管理员给了一本《史记》,就这样这名字成为我记忆中模糊的影子,时光如流,渐渐的这个影子越来越清晰,直到去大马营草原、在山丹军马场的博物馆、在嘉峪关悬臂长城下的石雕群,总能见到那个英姿勃发的青年,这是一个民族对自己英雄的纪念。他就是一个医生,他医治的是沉疴在秦汉百年的心头大患,他了去了汉武帝驱除匈奴的心病。他完成了汉朝五代帝王的宿愿,为汉帝国带来了胜利的荣耀与和平的曙光。如果我再回西安拜谒茂陵一定会有与前不一样的感觉,会有更多的感慨和敬仰,来源于对那段历史的尊重与崇敬。我会从历史的角度体会“祁连山形冢”的磅礴大气,体会“马踏匈奴”的真实意义,感受来自2000年前石刻群经久不衰的气象风骨,领悟自由奔放的精神境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哦!遥远的大马营草原,任我心驰神往,任我激情飞扬,时空错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自隋唐迄今山丹马场不仅坚守着历代皇家马场的使命,更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军马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山丹马场一场驻地的东南面,就是窟窿峡,祁连山的融雪进入窟窿峡形成暗河,在茂盛的马莲草下就有陷阱般的“窟窿”,导游告诉我,在他还小的时候,家长是不准他来窟窿峡的,那时河水湍急,响声如洪,但不见河水,峡谷内鲜花繁茂,草长鸟飞,有的小羊小马小牛,吃草吃的就不见了踪影,偶尔也有孩童追逐嬉戏掉进窟窿不见了的事件发生。现在融雪少了,河水也不大,在没有“窟窿”的河岸草地行走,几乎听不到暗流声响,只有一条小溪顺流而下。每到夏季,窟窿峡满山翠柏青松,野花繁茂,蝶飞蜂舞,幽静可人。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在窟窿峡中端,两侧高耸的山峰相互对峙,犬牙交错,险峻中透着秀丽,奇巧中藏着妩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这是一位老军垦人,50年代山丹军马场建场的时候他就来到这里,他热情的招待我到他家看他收集的石器时代原始先民用过的工具,我建议他和张掖博物馆联系,他告诉我,文物部门曾经见过他的收藏,多少次都没有下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这套石器应该是磨碎谷物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他说这个地方应该在很早以前就有人类活动了,这些物件即使没有人来考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也是人在那个时代留下的遗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距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嘉峪关丝绸之路上最险峻的关隘傲岸挺拔苍劲古朴,从开工到最后竣工耗时168年,占了大明帝国276年一半以上的时间,直到1540年“天下雄关”终于器宇轩昂地屹立于河西走廊的西头气壮山河。他因军事而建却始终没能走在战争的最前沿。明朝中后期的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战争的主要对手不再是西北部的游牧部落,而是随大航海时代应运而生的海上列强,保卫国家的重心由边防转到海防。西部的战场旗偃了鼓息了,但僧人商队仍旧川流不息。历史就这样给嘉峪关披上了悲情的色彩,在茫茫戈壁祁连雪山的衬托下她显得如此高贵而又如此孤独与悲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左宗棠曾在这里开辟陕甘大马路,这就是著名的左公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登上关城风阵阵,旗猎猎,西望千年古战场在落日的余晖里辽远肃穆,嘉峪关外的风是那么与众不同炙热而刚烈。100年过去了,600年过去了,2000年也过去了,尘沙幻影,人臣伪真,千百年来这里走过商旅驼队,走过单于可汗,走过戍卒将军,他们连同刀光剑戟被嘉峪关外的风吹了、散了、远了,关依旧,风依旧,世事已过,风骨犹存,任旷野的风洗净烟尘,阅清爽世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嘉峪关外的风是悲壮的,悲壮的热泪奔涌不忍翻阅。从关内走出多少孤独的背影,或隐或现的出现在历史的教科书里,那些国土的开拓者和守护者在茫茫戈壁演绎着多少肃穆悲壮人生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张骞“凿空”一去十几年,探求汉朝以外的世界,用脚去丈量汉帝国可能的生存空间,使者的坚忍不拔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坚强意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玄奘一介贫僧为求佛法真经以偷渡之身冒险西行。关外的风阻止不了他追求真理的万丈雄心“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洪荒漫漫,身单影孤,一个肉身孤独地抗拒着“人马俱绝,夜则妖魅举火,灿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的恐惧与惊悚。一步步走出险象环生的莫贺延碛,实现了从坚持到超越的传奇境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林则徐一个“冷眼向洋看世界”的为官者,因“虎门销烟”被遣戍伊利,1842年秋途经嘉峪关,试想一个忠心为国而却不能为之的老人,一个满腔热忱却被冷若冰霜的政治气候挫败的老人,一个想干事却不能干事的老人,夜守一盏孤灯,面对万顷荒漠,耳畔凄厉风声滚过,他的内心(一定是悲愤和凄凉的)还能平静吗?江山社稷真如过眼云烟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不还是无怨无悔的铮铮铁骨吗“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船声”、“白头到此同休戚,青史凭谁定是非?”那是怎样的一种政治抱负无处施展的无奈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一骑才过即闭关,中原回头泪痕潸。”跃然纸上的凄苦和悲壮像嘉峪关外的风汹涌激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更为悲壮的是左宗棠。你想象过抬着棺材走出国门的使者吗?左宗棠抬棺出关,威震四方在他的那个王朝最没落的时候,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收复新疆 “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即使“老死西域”,也在所不惜。为收复新疆64岁的左宗棠来到嘉峪关重修关楼,开辟三千里之距的陕甘大马路,并在路旁植杨种柳,晚年的左宗棠“积劳之后,衰态日增。”多次说过“我不希望能够生出玉门”然 “所虑者,惟国事,所忧者,晚节也”,为《中俄改定条约》的签订,68岁的左宗棠抬棺出关 那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度构成一幅何等悲壮的历史画面,这幅画永远定格在了1880年5月26日。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锁阳城一个湮没在历史烟雾中看不清晰的城市,留下随风摇曳的沙柳讲述着残垣断壁间的人间往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这应该是锁阳城的堡门,突兀的站在废墟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黄沙肆虐河流改道,一坐坐城池堙没在戈壁沙漠,不论过去多么繁华只留下残垣断壁、烽燧古堡讲述古老的故事。锁阳城也已成为一个沙漠化演进中的标本。站在锁阳城内风穿过残垣断壁,红柳沙沙作响如泣如诉仿佛讲述朝代更替的往事和风云际会背后的脉脉温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这是黑河还是党河?河西走廊的河最能体现的是水往低处流,无情的切开了地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河西走廊有很多佛教石窟,借用国家地理的图片,看看石窟分布在什么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西千佛洞的小导游关闭洞窟的门。由于交通所限,去西千佛洞的游客非常非常的少,我在2013年夏天去的时候是租了当地的车,由导游带去的,导游告诉我,一年来的游客也不过5000人。西千佛洞的规模不是很大,看守洞窟的只有两位老人,和一套监控设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在这里我们见到了留着小胡子的菩萨和穿着现代服装的佛,由于洞窟内不准拍照,所以没有图片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西千佛洞 第11窟,无人打扰的一佛二弟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榆林窟是敦煌石窟的一部分,来这里的人也不多,在这里我们看了几个特窟,西夏时期的,画工非常精美。那里居然有高炉用的风箱系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石窟就建在党河切割开的河两岸的石壁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榆林窟 第2窟,扫描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莫高窟的外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这是无论用什么语言都难以诉说的震撼。她是一个奇迹,跨越千年却又经久不衰;她是一个圣地,千年风尘也没能淹没他的万丈光芒;他因藏经洞的发现举世闻名,他将张大千的绘画推向极致,他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敦煌学。他的文献被世界最高规格的博物馆、图书馆收藏……在敦煌莫高窟博物馆的墙上赫然写着:这是一段无论用多精彩的文字都难以详述的历史;这是一个无论用多长时间 都不能讲完的故事。一个个如梦幻般飘逸、神秘的洞窟,她颠覆了我的想象力和判断力,无论用什么词语来描述都苍白无力。所有进入洞窟的游客都缄默无语,是神圣?是惊愕?是震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记忆中几百年前的荒芜犹存,来自一个世纪前的伤痕宛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风,从千年戈壁吹过,梦,从净土天国洒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喔!永远的莫高窟,梦幻般的莫高窟,我们用心地呵护吧,对于人类来说他只是唯一。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梁思成先生主持设计的敦煌石窟外部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莫高窟地区很少下雨,哪天我去的时候一直在凄凄沥沥的下雨,雨中的莫高窟宁静神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莫高窟&nbsp;第45窟,悠然自得的佛,由于洞窟内不准拍照,这些洞内图片是在网上下载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莫高窟&nbsp;第217窟&nbsp;讲经说法的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莫高窟,一个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一个宝库,她建于北凉(366年)盛于隋唐荒废于元明,到清末彻底衰败。从四到十四世纪一千年的时间,他用石窟壁画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宋代以前10个世纪及其丰富的绘画、音乐、舞蹈、建筑、农耕、工具、交通、兵器等众多史实。时至今日游客依然能看到静谧安详的大佛、端庄圣洁的菩萨、千姿百态的众神、快乐飘逸的飞天……如果不是藏经洞的发现很有可能他们还默默寂寂地沉睡在沙漠戈壁腹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陈寅恪老先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发出的感慨,我不知道晚年的陈老先生是不是还有同感。无论如何时至今日还可以看到从藏经洞流散出去的文献,它已经成为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受到广泛的尊重、保护和研究,其归宿也还算好,尽管传播和流散有着本质的不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鸣沙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月牙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月泉观音守护着百年不枯的月牙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心旷神怡,到此一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敦煌市的标志反弹琵琶,在敦煌市区有一个好大的夜市,在那里可以体验河西走廊的生活习俗,品尝美食,还有很多和石窟有关的书籍及绘画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华灯初上坐在沙梁上欣赏月牙泉的夜景</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