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积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纵深开展,武山县滩歌初级中学党支部精心部署安排,将学党史学习教育与师训、育人相结合,确保党史学习教育落到实处,于4月26日周一升国旗仪式中进行了全校师生学习党史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 活动伊始,由本周负责升国旗的九7班全体同学进行升国旗仪式。出旗,升国旗,奏国歌,全体师生行注目礼……这一项项仪式庄严且肃穆,同时看着这些青春的面庞,又满怀希望。站在国旗下,注视着它冉冉升起,在这雄浑的国歌声中回顾过往历史的沧桑,确有一种“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与洒脱。</p> <p class="ql-block"> 升国旗仪式结束后,九7班学生代表在国旗下进行了以《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为题的演讲。回首过往的100年,我们的党走过的是一条艰苦奋斗的道路,用行动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是啊,回顾往昔,风雨飘摇,我们一路泥泞,一路前行,在党的带领下,实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展望未来,清平盛世,我们一路未知,一路探索,在党的带领下,终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p> <p class="ql-block"> 活动高潮以杨建全老师讲解红军长征在滩歌的事迹开启。杨老师深情讲解了我们为什么要学党史,为什么要了解我们党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杨老师列举了红军长征时期经过滩歌镇并在此驻扎四十天的红色事迹,具体讲了当时红军队伍和地方劣绅及反动势力之间的较量,和对地方劳苦大众细致入微的关怀。例如在杨建全老师主编的滩歌初级中学校本教材《红军长征在滩歌》就记载了这样的史实:当年红军来到这里后,由于群众对红军不了解,对红军的任务不了解,对红军实行的各项政策不了解,加上国民党的恶意宣传和造谣诬蔑,相当一部分人“跑贼”进了堡子,没有进堡子的也躲到其他地方去了,街道上几乎设有留下什么人。地方上的豪绅们正是利用了群众对红军的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心里,且自信有什么摧不垮、打不烂的“紫禁城”作为依托,因此,才敢和红军作对抗。堡内虽设有堡长,但只是挂名的(当时堡长魏立臣),实权主要操在当时滩歌区区长相里贤(又是豪绅)、联堡主任薛树勋(豪绅)、红帮头子关老四(正名关瑞仁)及其相里贤的弟弟相里贞等几个人手里,他们利用威胁、利诱、恐吓等手段,挟制一般平民百姓只准进堡子,不准出堡子,谁要是不愿住在堡子内,或一时有事外出,就认为是“奸民”、是“通匪”,就有被示众、屠杀的可能。当时堡子内就有这样的规定:凡堡內居民一律听从指挥,入堡者一律登记上报,不经堡长同意,一律不准出堡;不论堡內堡外的滩歌住戶(包括客商),不得与红军来往、交谈情况,不得给红军带路,不能供给红军食物,不能替红军运送东西,违者以通匪论。他们还组织了一批流氓、恶棍,对堡子內的群众进行公开或秘密监督,严防逃跑,或有什么“越轨”行为。就这样,真正的劳苦老百姓被蒙在鼓里,根本不知道红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更不知道红军是为穷苦老百姓彻底翻身而打仗的。尽管这些头目是采取如此仇视的态度,我们的红军也没有采取过激措施,而是想尽办法的派人说和,并写信晓以大义。最后,在红军的多方筹措,内外夹攻下,头目们不得不主动找人和红军联系,并且低头认错。随着红军驻扎时间日久,与百姓相处愈多,老百姓既听说的,又看做的。经过一段时间,绝大多数人对红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亲身体会这确实是一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时时刻刻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好队伍!</p><p class="ql-block"> 红军是1936年8月28日由岷县到达滩歌镇的,于同年10月上旬撤离滩歌随大军北上,前后在滩歌住了40天。红军在滩歌的时间虽然是短暂的,但他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深刻的,影响是深远的。今天,我们依托杨建全老师主编的《红军长征在滩歌》这本校本教材,面向我校全体师生,深刻回顾我党的发展史与奋斗史 、感悟党的初心使命、传承党的红色基因,树立永远跟党走的坚定理念!(作者按:因美篇上传视频有时长限制,特截取杨老师讲解片段上传)</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校漆文鼎副校长总结上周值周工作。漆副校长总结了上周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大家要时刻总结反省自身问题,从我党这百年来的奋斗历程中汲取营养,不断取得进步!</p> <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次党史学习教育,使广大师生不断从党史中汲取经验,努力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真正把党史中的宝贵营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政治素养和能力水平,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增添了不绝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来 源:武山县滩歌初级中学</p><p class="ql-block">编 辑:刘云奎</p><p class="ql-block">拍 照:魏国良</p><p class="ql-block">审 核:兰军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