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老分区的往事(四)

清泉

老前辈们的风采 <p class="ql-block">文字:清泉</p><p class="ql-block">图片:清泉</p><p class="ql-block">后期制作:七秒的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滁县军分区于1949年4月渡江战役发起前夕,由江淮一、四两个分区合并成立,这两个分区原隶属于新四军二师。军分区成立初期,主要领导都是原新四军中的将领,到了我来分区的七十年代初期,那批领导已调入省军级机关。这个时候,野战部队中一些老同志,有的战功赫赫,有的实战经验丰富,但由于年龄、身体健康和文化等原因,都调出了野战军,储备到分区这一级领导队伍中来。当时分区领导班子中就有老红军三人,其他的都是老八路军,老新四军的骨干。我与他们朝夕相处了很多年,他们身上的许多闪光点,和那种革命者的风釆,深深印在我的心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nbsp; 滁县军分区司令员许兴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许兴隆司令员曾是红四方面军的一名红小鬼,他随四方面军转战川西,吃了许多的苦,留下了严重的胃病。谈起他的红军生涯,他一直很淡定,从来不炫耀自己的经历。我多次请他讲讲在红军中的故事,他总是说没有什么好说的,都是些行军打仗的事。他是分区的军事主官,但待人和善可亲。对待年轻干部要求很严,但循循善诱。我来分区刚刚一个月,就被派去参加了南京军区举办的马列主义理论骨干培训班,学成回来以后,我给分区首长和机关干部作了一次辅导报告。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是第一次作这样的报告,很紧张,节奏掌握得不太好。结束以后,他把我叫到跟前,一边鼓励,一边给我指教,到现在我还一直记住他的教诲。</p> <p class="ql-block">&nbsp; 许司令为民兵作示范</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他对民兵训练要求严格,经常亲自做示范,动作标准敏捷,龙行虎步。文章中的画面,是他那年在施集公社井楠大队蹭点时指导民兵训练的情景。当时他的一个女儿是下放知青,就在井楠女民兵班,他对她的要求同样严格,动作做得不标准也会受到批评。他和群众打成一片,从不摆司令的架子。</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给民兵讲传统</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让我最敬佩的,还是他的清廉和简朴。那个时候,民兵工作经常会配合地委中心工作而开展,所以领导干部经常带队下乡蹲点,许司令在滁县地区许多地方都蹲过点。因为他烟瘾很大,又爱喝两杯酒,所以他每次下乡蹲点,都会带上两条烟,两箱酒,把它放到自己的床底下。中午规定不喝酒,晚上他会拿两瓶出来和大家一起喝。这些烟酒都是他拿自己的薪水买的。他行政十二级,一个月薪金一百六七十元,因为他子女不需要他负担,所以他的薪金基本上都用来买烟酒。其实他自己也喝不了多少酒,一顿两小杯,酒都让大家喝了。后来有的参谋、干事很”放肆”,他不在的时候也摸他的酒喝,他回来发现酒少了也不生气,总是笑着说,是谁又偷我的酒喝了,大家哈哈一笑了之。对于这件事,几十年来我一直耿耿于怀,每当有人议论到有些领导干部腐败时,我总会拿这件事夸夸我们那些老前辈们。</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同老农促膝谈心</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王凯政委是中共十一大代表,他是我们地区天长市便益乡人,分区机关的同志都知道他是一个十分严谨,工作要求很高的人。那个时候,分区机关遇到重要的会议,材料的起草他最为重视,他会给出思路,给出观点,给出要求。起草的同志没有几个能进入他的视野。为他起草最多的是我们宣传科的何湘科长了。他可是在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干了十多年的老编辑,文字功底深厚。即便这样,他写的材料也很难在他那里通得过,两稿能成功就算最顺利的了。每次接受任务后,我们就看到何科长食眠不香,嘴里一个劲喊头疼。开始我们以为他写材料感到头疼,后来才知道他真的头疼。</p> <p class="ql-block">&nbsp; 军分区王凯政委</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王凯对人和蔼,对自己要求严格,常常把自己放在普通干部平等的位置。他家里平常不怎么开火煮饭,绝大多数时候都到食堂打饭吃。一进食堂,他都很自然地站到队伍里排队,开始在他前面站队的同志都会主动让他先打,但总是会被他阻止,自己坚持排队。时间久了,大家习惯了,也不再相让。他对部下特别真诚,后来他调走了,先是去了南京军区机关,再后来又去了上海警备区当副政委,但偶遇老部下,仍然十分热情。那一年我在南京军区大院门口遇到了他,硬拖着我去他家作客。</p> <p class="ql-block">  王凯政委与吴炎武老书记等在一起</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那届分区副司令员中,丁世吉是很有故事的人,他是抗战后期,解放战争初期,新四军孙传家游击支队坚守风阳山革命根据地时的重要骨干成员。因为他作战勇敢机智,灵活善变,风阳、定远一带的老百姓都尊他为“丁猴子”。那年安徽省军区编写《新四军在安徽》一书,我多次釆访他,他给我讲述了在定远县西卅店,神出鬼没打击敌人的故事,后来我给他整理成文报送省军区,被收集在那本书中。</p> <p class="ql-block"> 地委书记王郁昭参加分区党委会</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他和老伴保持了过去的朴素本色,不穿军装时一副老农打扮,在农村蹲点时和群众打成一片,让人很难分辨出谁是司令,谁是农民。他很关心农民的生产生活,那年我跟他在施集公社井楠大队蹲点,他对如何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作过探索。也就是在小岗进行大包干的前后,他让我在我负责的大雷生产队进行包工责任制试点。我把队里的土地全部丈量了一遍,打出每块地的工分,让社员自选劳作,本来全队锄完一遍地需要一个星期,结果只用了两天就完成了。这种做法后来虽然没有得到推广,但对他来说是一次有想法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  地委书记吴炎武为分区获奖者颁奖</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他遇事冷静、豁达。1976年冬天,井楠下大雪,那天白天他冒雪去找队干部谈话,回来时鞋子里进了雪,他受凉了。睡到半夜他发高烧,一下慌了我们几个人。因为大雪封路,没法送他去医院治疗。可他十分冷静,对我们说,别紧张,找点生姜、红糖,给我熬点姜汤就行。我们立即忙碌起来给他熬姜汤,他喝下去一大碗姜汤蒙头就睡,第二天早上又精神抖擞起来了。他笑哈哈的说,在战争年代这种情况常遇到,土办法很管用。</p> <p class="ql-block"> 地委书记陆子修参加分区党委会</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当时分区副司令员还有几位,谷荣奎、洪有德、连旺水,都是老红军,老八路,是从战争中走出来的老英雄。还有苏祖风副司令员,他在地委兼任领导职务,而他的交通工具是一辆旧自行车,他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走街窜巷自行车骑得飞快,活脱脱一个飞车侠。刘家铭、吕德胜和吕坤副政委,政治工作经验丰富,而且十分关心机关干部的成长和实际困难。1980年,张劲夫同志任安徽省省长期间,要求落实省军区系统随军家属的工作,他们和陈维灿科长一起,亲自出面找老部下,老战友,落实接收单位。</p> <p class="ql-block"> 招待所通往礼堂的那条路</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些老前辈们虽然已经一个个地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英容笑貌,他们的祟高品格,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闪耀,激励着我一路前行。我敬重他们,我赞美他们,在建党百年之际,我无比感慨!正是那一辈人的艰苦奋斗,才有了今天的繁荣昌盛,我们一代一代的后辈们都应该牢牢的记住他们,传颂他们,继承他们的红色基因,使中华民族永远高高耸立于世界之林。</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nbsp;俞达祥,1947年11月生,江苏大丰人,1965年10月入伍,在高炮66师任战士、文书、班长、排长,1968年随部队援越抗美,1972年调滁县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任干事,1987年12月转业,先后任滁县地区司法局宣教科长、滁州市司法局副局长,市普法办公室主任,市检察院副检察长,2007年12月退休,现任滁州市人民检察院关工委主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