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海先锋营营长孙有礼 我的父亲回忆录(二)

孙远征

<p class="ql-block">原来听故事的我们如今成了讲故事的人,回忆父亲孙有礼的军营生活和他最后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随着父亲离我们远去,我们这代人有责任和义务,把发生在父辈身边的故事和他们为革命奉献一生的光辉事迹,用我们的笔记录传承于下一代,让他们知道曾经有一位革命老军人为解放新中国、解放海南岛奉献了他们的青春年华,还有许多英烈壮烈牺牲,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应被记载史册,他们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共辉,与山川同在!&nbsp;&nbsp;&nbsp;</p> <p class="ql-block">(一)父亲在海南军区128师383团在职期间&nbsp;</p><p class="ql-block"> 1957年,上级要求部队团以上的干部,分期分批到南京军事学院补习文化课,为的是提高部队的整体文化水平。这些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军队干部普遍文化水平低,父亲就是其中之一,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时,有文化底子的学一遍就心领神会,他却要学四五遍,父亲说:“让我带兵打仗,干体力活都不在话下,这文化课我还真要下功夫。”于是他更加努力刻苦钻研,三年学习最终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p><p class="ql-block"> 1961年43军撤销128师,改归海南军区建制,守卫着祖国南大门,在海南军区领导下担负起保卫海南,建设海南的光荣任务。他们开展了正规军事训练,以饱满激情投入到全军大比武的活动中。渡海先锋营的官兵们,用实践大胆探索改革训练方法,取得优异成绩,经师考核评比,战术训练成绩均各名列前茅。1961年父亲率383团进驻五指山,进行国防施工和修建公路,一营施工区位于五指山南麓,按施工要求用手锯把一棵棵树锯倒,用镰刀将荆棘藤枝砍断运走。五指山平均海拔500米,植被密集,山壁陡峭,乱石遍地,荒无人烟,父亲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奋斗在一线。劳动强度大,工作生活条件也很艰苦,伙食供应不能满足劳动强度,山里的蚊虫、旱蚂蟥等特别多,指战员们经常被叮咬,毒蛇更是猖狂,有的战士不慎被毒蛇咬伤,经抢救虽说脱离危险,但留下了后遗症,渡海先锋营的指战员们稍不留神就会遇到险情。修五指山公路时,平均每公里牺牲一名战士,他们解决了许多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克服重重困难,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施工任务。 凡是到过渡海先锋营,了解这个营情况的上下级都有一个共识,这是一个各项工作过硬的部队。支援海南人民进行建设、抢收抢种、修水利、植树、抗旱防涝防台风,多少次与海南人民同甘共苦共患难!他还了解到当地黎苗族同胞自古以来没有种菜的习惯,无法买到蔬菜,部队只能派汽车到几十里外买菜,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一次父亲从师部开会回团里,路上见到单位的司务长挑着满满两筐菜,天气很炎热,满身大汗,父亲让车停下和司机警卫说挤挤坐得下,于是让司务长连菜一起上车,和警卫员一人抱着一筐菜。父亲的吉普车经常顺路捎人,父亲说车是公家配的,就是让人坐的,只要是能捎的就捎一程。团里的官兵很敬佩父亲,说我们的团长是个爱兵模范!父亲从不搞特殊化以身作则。挖坑道、修路都是重体力劳动,没菜吃怎么行?为解决这一难题,父亲召开团营连的干部会议,布置各连部队都种菜,养猪养鸡,力求蔬菜部分自给。为了给连队官兵做示范,他自己首先在驻地房前房后开荒种菜。五指山区土地肥沃,种的菜很快长得郁郁葱葱,大大提高了大家种菜的积极性,很快连队达到多半蔬菜自给。</p><p class="ql-block"> &nbsp; (二)母亲参军&nbsp; </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程丽文,出生于广东省茂名高州程村一个大户人家。这个村庄山青水秀,四周被翠绿的篾竹和龙眼树环抱着,屋前有一口鱼塘山,村子东面有文笔塔、墨砚托等人文风物,可谓是书香弥漫的风水宝地。母亲在家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当教师的哥哥,由于外公去世过早,母亲自小到大由外婆和哥哥呵护着,从未离家远行,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1950年的秋天,她已十七岁,在高州城读高中,受到进步思想熏陶,开始向往革命。有一天解放军的一支队伍路过她家,恰巧被的母亲遇见 。她看着身着军装的解放军女兵们,深深的吸引了母亲的目光,她心里暗下决心参加革命队伍。回到学校后,她瞒着家人报名参军,成为了一名解放军女兵,就这样头也没回的毅然走出了家门,投入到了革命队伍。外婆得知小女儿参军远去后,不知流了多少眼泪。</p><p class="ql-block"> 母亲参军后被分配到父亲所在的团卫生队,任卫生员,由于她有文化,又好学,很快熟悉了护理治疗的工作,不久提为护士。母亲虽说从小出生在大户人家没吃过苦,但生性忠厚善良,少言寡语,到了卫生队许多又苦又脏又累的事都抢着干。那时的纱布绷带得用手清洗,她每天到河边洗几次这些有脓有血的纱布绷带,就连卫生队的同志都不知道母亲的出身&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 <p class="ql-block">(三)父母的爱情&nbsp; </p><p class="ql-block"> 1953年父亲提拔为383团团长。有一天,父亲因发烧到卫生队打退烧针,正巧遇到母亲给他打针,父亲见母亲长得端庄文雅,一见钟情。父亲的性格豪放直爽,痊愈后没几天,他来到卫生队,扯着大嗓门喊道:“程丽文,你多大了?嫁人没有?”看过《激情燃烧的岁月》便可知其中的情节,剧情好像给父母量身定做的,说是原形也不为过,这时母亲又羞又恼,瞪了父亲一眼不理会父亲。父亲拿出了他打仗的作风,速战速决,穷追不舍,扬言“我就不信拿不下这座山头!”母亲则直言回答:“不同意!”她嫌父亲年龄偏大,又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只眼睛。无奈父亲让组织出面做工作,组织领导找母亲谈话,介绍父亲出身贫寒,16岁参加革命,1939年参加八路军,1940年入党,打过许多恶仗和硬仗,立过大小不少功,1943年7月,父亲刚刚二十岁任排长,在渤海军区四分区利津县八里庄全歼鬼子一个小队,也就是在这次战斗中失去了左眼,立下战功,尤其为解放海南岛,这支英雄的部队用木船渡海立下大功,是个战斗英雄……领导的介绍触动了母亲心中崇拜英雄的情结,知道父亲的感人事迹后,她眼里含着泪水点头表示同意。当父亲得到消息高兴极了说:“终于攻下这座山头……”这些描述都是母亲在世讲给我们听的。在1953年6月父母结成了革命夫妻,部队为他俩举办了简单的仪式和婚礼,听母亲说两床军被几件军衣和洗漱用品就是全部家当。</p><p class="ql-block"> 婚后一年多,1954年8月,母亲在海南军区187医院生下了我。父亲脾气很倔犟,但对母亲照顾的很好,虽说工作忙,但他回到家里尽量多干些家务活,做饭炒菜样样拿手,我母亲是南方人不会做面食,都是父亲发面蒸馒头、包子、烙饼、包饺子等……父母一生互敬互爱,给了我们一个温暖光荣的家!&nbsp;</p><p class="ql-block"> 1959年6月,在母亲离家九年后,我们全家首次回到外婆家。因为是私事,父亲一向公私分明不要车送,从高州城到外婆家十几公里是步行去的,我和妹妹还很小,走不了那么远,父亲就用箩筐挑着我们走。外婆和舅舅见了我们,欢喜得不得了。父亲的山东话他们听不懂,就用纸写字和他们交流,他粗重的字迹写满了一个作业本。父亲勤劳惯了,想帮外婆家干点活,趁外婆和母亲说话的时候,要外侄子带他上山割草柴。到了高德岭坳,父亲挥动柴刀很快就割了两大捆芒箕白草,熟练地用麻绳捆好,挑回外婆家。他对外侄子说:"可惜你刀子不快,不然,可以割更大一担!"</p><p class="ql-block"> 关山迢递几十年,母亲一直惦念着家乡,惦念着亲人。她发现故乡的乡亲们缺医少药,此后她几度回乡,都带着药箱、听诊器帮乡亲们看病,针灸、按摩,尽力为他们减轻病痛。经济困难时期,母亲节衣缩食,多次把节省下来的粮票、钱款、衣物等寄回老家,帮贫困的亲人对付饥馑,她常常资助外侄们学费以及图书文具等,盼他们读书成才。在那个年代,她的血脉之情让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四)父亲在128师任职期间</p><p class="ql-block"> 1962年128师换防驻扎海南屯昌县,当时部队主要是进行军事科目训练,父亲任师参谋长,分管部队军事训练,父亲严于自律,下到各团检查训练工作,同干部战士一同操练。他的军体拳、擒拿格斗、打靶射击和军姿示范动作,受到干部战士的称赞。在此期间,为了完成军事考核项目,他与战士同吃住,始终将自己列为普通一兵。在海南军区军事比武中128师名列前茅。1964年3月,父亲升任128师副师长。他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关心爱护官兵。有次父亲下部队检查工作到防化连,王连长特意让炊事班炒了两个鸡蛋,父亲知道后训了王连长说:“我下连队检查工作不是来搞特殊化的!战士吃什么我吃什么……”此事令王连长非常感动,接下来再也不敢加菜。战士们看在眼里说:“我们的老团长始终保持我军的光荣传统,官兵一致的作风,视自己为普通一兵……”父亲的行为在团里也广为传颂,下部队时总是先到战士宿舍,摸摸战士们的被褥问寒问暖,亲自下伙房看看战士伙食怎样,叮嘱司务长要改善好战士们的伙食,父亲还下厨房帮炊事员炒大锅菜,他挥着大铲子炒起菜还真有炊事员的样!从1950年4月至1964年,在海南岛生活战斗了14年,为解放海南建设海南,尽到了他们应尽的责任,做出了应有的牺牲和贡献。1964年10月128师奉中央军委的命令,再渡琼州海峡北上,渡海先锋营,随之踏上新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五)128师归属于42军建制在广州军区潼湖生产基地&nbsp; </p><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改为新编制128师归42军所属部队,师部驻扎在惠州市镇隆,128师两个团奉命进入广州军区潼湖农场执行生产任务。当时广州军区部队实行以农场供给制,水稻种植、米面粮食加工、生产种菜、养猪和鸡鸭并养鱼,全面生产面向部队供应。父亲身上流淌着劳动人民的血液,他平时就喜欢种菜种地的活,和战士们同劳动,同学习,同吃住,这是他一贯的作风,在潼湖农场执行任务时,圆满的出色的完成了广州军区授予的生产任务,受到表彰,这是全军全体官兵吃苦耐劳的精神所获的殊荣,他们当之无愧,不愧是一支英雄部队。&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 class="ql-block">&nbsp; (六)128师重归43军所属建制&nbsp; </p><p class="ql-block"> 1968年9月,军委重新组建43军,128师又重归43军所属。部队到广西沙塘,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环境较差,面临种种困难,一切从头开始,他们再次发扬这支英雄老部队的光荣传统,光荣作风,勇往直前,驻地搞建设,生产训练,很快在荒僻的驻地扎了根。在广西沙塘的日子里,我父亲和政委刘安元家住隔壁,但每次师部开会很晚时,刘叔叔都要到我家小坐一会儿,和父亲共饮一瓶酒,一碟小菜花生米,咸鸭蛋,就这么简单。2001年,刘安元叔叔突发心梗,故于南京,父亲得知后心情十分沉重,他俩经常开玩笑,不管谁先走了都别忘了送花圈……这是老战友的深情厚谊! </p><p class="ql-block"> (七)在海南岛建设兵团的日子&nbsp;&nbsp;&nbsp;&nbsp; </p><p class="ql-block"> 1968年9月,广州军区决定在海南岛新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广州军区授命父亲到海南岛建设兵团总部工作,任兵团副参谋长。父亲跟着128师这支老部队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解放海南战役,从普通一兵干到师领导职务,父亲清楚的意识到,从今往后要告别自己出生入死、同甘共苦几十年的老部队,父亲眼里含着泪到师里各团一一告别,他挚爱这只老部队,这种对老部队的深厚情感只有永存在心里,再见了老部队!再见了战友们!</p><p class="ql-block"> 踏上新的征程,父亲坦然的接受了一切,他心里清楚调他到新组建的生产建设兵团工作,为的是国防建设的需要,种植橡胶树等。当时广州军区也综合考虑到父亲的实际情况,一是父亲解放海南岛后,在海南军区128师工作,搞了十年的国防建设,与海南地方和领导及海南军区熟悉,便于开展工作。二是父亲在广州军区潼湖农场工作时,对农场组建工作有经验,得心应手。父亲竟欣然痛快的答应了,其中还有一点重要因素,就是父亲对海南岛有着深厚的感情,当年打海南岛,徐芳春伯伯率领父亲一个加强营,他们以生命去战斗解放海南岛,父亲一直对海南岛怀有着很深的感情,有着不解之缘。父亲已以组建海南岛建设兵团,转回了阔别已久常思念的海南岛,在海南建设兵团三年工作的日子里,父亲倾注了全部心血,经常下到各师团检查工作,并参与一线劳动,常多次巡回到各师团做报告,为了年轻的兵团战士讲迖过去解放海南岛的亲身经历,教育他们传承好革命先烈的遗志。兵团战士扎根建设为橡胶事业贡献力量,使年轻的兵团战士挚爱海南,从思想上和心灵上受到启迪和言传身教,对青年一代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兵团工作几年里,尽心尽责完成好他的所属工作,他热爱海南,热爱海南人民,把他的毕生精力和热情全部倾注到建设兵团事业中,没有辜负广州军区对兵团的厚望!&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 class="ql-block"> (八)到湖南省军区任职&nbsp; </p><p class="ql-block"> 1971年,部队组建海南建设兵团的工作基本结束,指战员们陆续回归部队。广州军区征求父亲的意见,重新面临选择新的工作岗位,父亲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湖南省军区,主要原因是这里有他两位过命之交的老首长和老战友,一位是徐芳春伯伯,一位是王恩荣叔叔。徐芳春伯伯当年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王恩荣叔叔在湖南省军区任政治部主任,父亲在世曾多次说到他们三位生死共患的好战友,父亲很珍惜,这是一辈子的战友情和难忘的过去。在湖南省军区工作几年里,作为湖南省军区副参谋长,父亲仍是负责抓生产后勤工作,在洞庭湖生产基地农场,他经常在长沙与洞庭湖之间往返奔波,与家人聚少离多,而家里的一切全由母亲一人承担,虽说母亲在省体委工作也比较忙,但她还是把家打理的井井有条,不让父亲为此分心,全力支持父亲的工作,让父亲有更多精力放在农场管理工作中。在空余回省军区期间,父亲常和徐芳春伯伯、王恩荣叔叔在一起无话不谈,三家人来往非常亲近,父亲与他们之间的情感胜于亲兄弟。&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 1972年12月底,我提干后回湖南长沙探家,父母得知消息后,非常高兴,专程到长沙火车站接我,在探家期间,父母带我们几个子女到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去参观,让我们子女牢记毛主席的丰功伟绩,父亲深情地告诉我们,毛主席的旧居韶山每天都有上千人参观,全国人民爱戴伟大领袖毛主席,他领导穷人闹革命,秋收起义、上井冈山、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等冲出重围,一直到达陕北延安,中国革命胜利离不开毛主席的正确指引,一定要牢记老一辈的千辛万苦这些教导使我们子女受益匪浅。 </p> <p class="ql-block">(九)老战友王恩荣的离别&nbsp; </p><p class="ql-block"> 1976年初,王恩荣叔叔时任湖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由于积劳成疾,经常感到身体不适,及右下腹部疼痛,逐渐消瘦,但他仍坚持工作,徐芳春伯伯和父亲都劝他到医院检查,1976年10月份由于病情加重,王叔叔住进了北京301医院,当时诊断未明确,经查有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表现。当父亲得知后带我们全家赶到了北京301医院,当父亲第一眼看到王叔叔时强忍泪水,紧紧握着王叔叔的双手说:“老王有病咱治没大碍事,过去战争年代我们枪林弹雨中都挺过来了,现在医疗条件好,301医院是解放军最好的医院,一定抓紧治会好起来的,我们以后还要一起喝酒,好日子还没过够呢……”父亲的每句话都从内心发自肺腑之言,至今我记忆犹新。在北京几天里父亲多次探望王叔叔,生怕这一生的久别会随时而来,真怕失去这么至亲的老战友,这是父辈们在硝烟炮火中结下的情缘,是艰苦的峥嵘岁月,是最珍贵的友谊和老战友之情。看到铁骨铮铮的父亲流着眼泪与王叔叔告别,父亲说了一句:“老王,你等着我,别在我前面先到马克思那报到,你我是生死的兄弟啊!”父亲说着泪流满面了,在场的我们也止不住留下了泪水。这是父亲与王叔叔最后一面,生死离别的场景至今仍浮现于眼前,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1977年2月,王叔叔病情恶化,在湖南长沙163医院过世,父亲得知后悲痛万分,嘴里念叨着:“我的好兄弟,好伙伴,好战友,你走好!你先到马克思那报到……”那时的老前辈们常用这个词。父亲在回忆过去战争年代的故事后,会自然的提起,要是你王叔叔能活到今天该有多好啊!王叔叔走后,父亲常对我们回忆当年与王叔叔解放海南岛时在湛江,硇州岛一起海练同乘帆船,一个是营长,一个是教导员,同甘共苦,经历了海上各种险情,克服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狂风暴雨,把生死度之身外,父亲常说,我们俩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搭档,他有智有谋,我敢打敢拼,他文我武,打起仗来子弹可不长眼,我要保护好他,子弹来了我宁愿替他挡,不能让他受伤!王叔叔的老伴儿纪阿姨回山东探家,还特意来看望父亲,一见面两人相拥饱含热泪,父亲说:“多年不见想你啊!更想老战友王恩荣,见到你就像见到了老王了……”他俩叙说了许多过往的故事,说不尽的心里话,在离别时依依不舍。父亲把早已准备好的红包塞给纪阿姨,说一点心意请她一定收下,父亲含泪相送。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最后一次相见。</p><p class="ql-block"> (十)离休回山东老家&nbsp; </p><p class="ql-block"> 父亲从湖南省军区离休时,组织上征求他本人意愿,当时提供三个离休点,湖南长沙、广西桂林和广州。父亲都一一谢绝了,他书面给广州军区党委领导,希望组织批准回山东老家。他常说:“忠孝不能两全。”对山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从参加革命几十年早在抗日战争时期离开了山东,他一直跟随部队转战南北,解放后很少回山东老家,很想念生他养他的故土,想叶落归根,山东是红色革命抗日根据地,如今离休了,他态度坚定选择了回山东。父亲的倔强脾气,认准的事儿是谁说也无效,当年父亲身边许多老战友都劝父亲说老家条件远不如大城市,回北方会难以适应环境气候的变化,生活上会有诸多不便,而且老伴儿是南方人。母亲也劝父亲放弃回山东老家,我们也特别不理解父亲的做法。其实他想的是向开国将军甘祖昌学习,回自己老家。最终我们一家人还是尊重父亲的选择,跟随父亲回到了山东老家。</p><p class="ql-block">当时未建军干所,回山东老家可谓上无寸瓦下无房屋。经广州军区报军委特批,由山东省军区负责解决此问题,当时山东省军区司令员童国贵、政委陈德指示,让省军区营房处亲自督办施工建造,在临淄故乡盖房修院子,解决了父亲的安置问题。父亲在山东有了新家,他常说,部队组织上这么关怀照顾我,当地市区政府每逢过年都来慰问看望我,让我非常感激。山东人民在抗战期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说要为家乡和人民尽义务,在此期间他常骑自行车往返几十里路给厂矿学校做报告。他想让年轻的一代知道革命先辈和烈士怎样用生命和鲜血打下了江山!这是我们这辈人应做的。他在学校曾一直担任校外辅导员,他做报告时都是即兴发挥,这都是他亲身经历的过往,历历在目,头脑思维敏捷清晰,故事情节讲得有声有色,感动和鼓舞着后人……父亲离休几十年里,在自家院里种了蔬菜、果树、养鸡、鸽子还喂着两只羊,生活十分简朴,过着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我们子女看到父亲情感真挚的表达,从内心发自肺腑之言,看到父亲脸上的笑容和满足,露出幸福的目光,对今后离休生活充满了信心,看来他的选择是正确的!&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 <p class="ql-block">(十一)父亲言传身教下一代&nbsp; </p><p class="ql-block"> 父亲有生之年,他对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的成长教育起到了人生至关重要的启迪。他贫苦出身,16岁参加了革命,三次下江南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和进军广西粤桂边等战斗,打了大小几十次仗,屡建战功。他说打仗时冲锋在前,是一个军人所具备的勇敢,不怕流血不怕牺牲,掩护部队进攻,突围是常事,这是军人的天旨。多少革命先烈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多少烈士们没有等到今天看到胜利,我们岂能躺在功劳本上享受,要继承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艰苦朴素的作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等,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们新中国。我们都知道这位老军人的一贯作风,一生保持着军人的本色,一直穿着褪了色的旧军装,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他的根和本,家里所有的家具一直是他离休时部队营房配备的,从不让任何人更换,也不答应装修房子,他说人要知足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我军的光荣传统,他的一生闪耀着荣光!至今我记忆犹新,终生难忘!每逢过年全家相聚的日子,他总会给我们子女上一次传统课,也算过年回家的必修课,父亲在世的谆谆教诲,我们铭记在心,告诫我们子女不能搞特殊化,不能有优越感,不能攀比,生活要向低标准,工作要向高标准……父亲一席话影响着我们这一代子女和下一代军人后代的精神食粮,是言传身教,是千叮万嘱!父亲的一生为人耿直,待人坦诚是非分明。</p><p class="ql-block"> 1988年国家授予他独立自由勋章,2005年授予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勋章。最让他骄傲和自豪的是1958年参加了全国群英代表大会,在天安门城楼观礼台上,受到了毛主席和党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觉得这才是一辈子的幸福,说到此时眼里闪着泪水……放心吧!可敬的父亲,我们不会辜负您的期望的!&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 <p class="ql-block">  (十二)战友们相聚的日子&nbsp; </p><p class="ql-block"> 父亲生前许多老战友都是山东人,回山东探家都来看望父亲,老首长老战友徐芳春伯伯,刘安元叔叔,王怀祥叔叔,王文德叔叔,高凤奇叔叔,张宪章,孙干卿、王宵汉伯伯,宋占奎叔叔等,还有许多老战友特意看望父亲,见到老战友格外亲,他们之间是患难之情过命之交。当他们回忆过去战争年代时,一切仿佛就在眼前,当说到动情之处,他们老泪纵横……父亲平日最爱唱四首歌,《解放军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像太阳……”亢奋有力,声音洪亮,不减当年风采!远方来老战友相聚时父亲特别高兴,拿出珍藏多年的茅台酒和老战友共饮,他说这些好酒等老战友来了才舍得喝……临别时更是难舍难分,父亲把家里腌好的香椿芽或当地的特产送给老战友,他常说这些都是战争年代共同在一起战斗,同生共死的战友,只有经历了战争年代,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那份真挚深厚的战友情,这样的日子是父亲最期盼的啊!这就是父亲的品格!&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 class="ql-block"> (十三)母亲的离世&nbsp;&nbsp; </p><p class="ql-block"> 1999年,父亲相濡以沫半世纪的老伴离他而去,父亲痛不欲生,但他少在我们子女面前流露。我们能感受到他经常默默的暗自伤心落泪,由于怕父亲过度伤心,年迈多病,没让父亲前往送别,他嘱咐我们:“要好好的送你们的母亲最后一程……”父亲心中难掩哀伤,他心底对母亲的一种思念的表达吧,而后他交代我们,将母亲葬在孙家的老墓地,等他走后和母亲葬在一起……父亲以他独特的方式记惦着他的老伴。我们理解了父亲其中的含义,按父亲所嘱托,我们送走了母亲,送走了养育我们几十年可敬可爱的母亲!她为了父亲走南闯北,一生过着勤俭的生活,始终陪伴在父亲身边不离不弃,这也是他们在相处中积淀出的深深的亲情。每逢佳节倍思亲,父亲都会默视母亲的遗像徒增思念之情,父亲日记中记载了一段话:"与此不能同聚于往后,不觉歉然,走好程丽文……"怀念与他同甘共苦的老伴儿,这本日记是在父亲离世之后整理的他的遗物时发现的,我们子女传阅后都非常感动,他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打仗都不怕死的他,竟然在日记里描述内心之痛是那么的脆弱,此后这份珍贵的日记本由孙女保存。&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 class="ql-block"> (十四)父亲患病的日子里&nbsp;&nbsp; </p><p class="ql-block"> 母亲去世后,父亲的身体健康日渐低经常住院,缠绵在病榻十年的时间,父亲两次大出血,上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心衰、呼吸衰竭,在病重期间曾下过多次病危通知。市里领导非常重视,医院专程请来了省千佛山医院的专家,汇集各科主任进行会诊,修定治疗方案进行急救治疗处理。武装部的领导费心关照,并派了三名战士与我们子女轮流守候,交代全力以赴抢救治疗。医院党委大力协助,各科室努力配合抢救多次,请专家会诊省立医院教授给予诊断治疗方案,调整用药,加大用药剂量,奇迹一次又一次的发生了,父亲的生命力顽强,连负责分管他医疗的张主任都说真是奇迹!这与父亲的性格和战争经受艰苦卓越的精神是分不开的。父亲每次转危为安,都是医护人员把他从死神中抢救过来,我们祈祷父亲早日好起来!此时见父亲身体十分虚弱,面色苍白的父亲此时的他完全不能像从前一样说话洪亮了,时而感到身体疼痛时,父亲便强忍着,有时双手紧握病床旁却从不呻吟……看着曾经叱咤风云的老父亲,此时的他已无力的只能以点头和手指表示心中的言语,连他平时喜欢的酒,再也无法畅饮,他最喜欢吃的烤鸭也不能吃了……我们子女真的好心痛!我和妹妹都是从事护理工作的,我们意识到父亲在世的时间不多了,尽量满足父亲的要求,在父亲弥留之际的日子里,我和妹妹寸步不离日夜在病房里守候,生怕一旦有病情变化会随时离我们远去……父亲病情稍有稳定时,他仍不忘国家大事,便急不可耐的样子指着报纸,我们立马领会其中含义,给他读报,此时的他已无力自己看报了,在离休几十年的日子里,他坚持订了三份报纸《解放军报》、《参考消息》、《淄博日报》他每天晚上收看中央新闻联播,生活作息和部队一样。在剩下不多的日子里我们尽量细心照顾,无论他提出任何要求,我们都尽力让父亲点头满意,这十年父亲患病期间,基本是我小妹妹慧敏精心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小妹夫则常年运氧气罐,以保证父亲的需要,风雨无阻。在父亲住院期间,当他看到我们子女及第三代共八名军人,身着军装出现在病房时,父亲脸上露出了无比自豪笑容,嘱咐我们说在部队好好干,听党话跟党走,发扬光大我军的光荣传统,做一个合格的军人……我们这代军人和下代军人已按您的期望,在部队入党,提干,没有辜负父亲对我们的期望!在病重期间,市领导、区领导和地方武装部干休所领导及干休所的离休老干部,都多次到医院探望父亲,他总是对我们说:“组织上对我的关心,我无以回报了,但我不会忘记这一切的!”尤其在住院期间老部队128师曾多次派领导和干部,从河南巩义来探望父亲。128师已重新编为武警部队,他们一直心系父亲的病情,千里路程来看望父亲,父亲每次见到老部队来人心情非常激动,眼里含着热泪紧握着他们的双手久久不愿放手,嘴里念叨着:“谢谢你们!这么远部队工作又忙,还惦记着我,叮嘱我们子女一定要留住老部队的干部领导,安排吃住,都被部队领导干部婉言谢绝了。事后还问我们子女是谁通知老部队的,看着父亲一脸的严肃批评,我们只好从实招来,是干休所联系通知部队的。父亲是个情深意重的人,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是一个严厉而慈祥的父亲。&nbsp;&nbsp;&nbsp;&nbsp;&nbsp; </p> <p class="ql-block">(十五)最后的日子里与父亲告别的场景&nbsp; </p><p class="ql-block"> 2009年4月20号,父亲在生病的最后的日子里,在弥留之际叮嘱我照顾好弟弟、妹妹,要相互关心帮助,我含着泪握着父亲的手,点头答应:“父亲,放心吧!我会做好的……”此时父亲含泪而笑告诉我们:“我生不能尽孝,走后葬在老家墓地,和你们的爷爷奶奶及母亲在一起。要像许世友将军那样回老墓地,不安葬在烈士陵园,也不能铺张浪费,不举行追悼会和告别仪式,一切从简……&nbsp; ”</p><p class="ql-block"> 2009年4月23日父亲临终送别时,按他生前的遗愿,给他穿了身崭新的军装、红领章、红帽徽。当给他擦洗身体时,父亲几次大出血后面色苍白消瘦,我和妹妹看到父亲身上仍留有七处伤疤,那一刻对我们感到震撼,难以控制的泪水往下流,与父亲离别的场景,场面是锥心之痛,撕心裂肺的哭泣场面至今难以忘怀……老部队领导得知父亲病故的消息后,派128师领导和干部日夜兼程,从河南巩义赶到山东淄博参加了追悼会,湖南省军区和老战友们发函吊唁,花圈摆满了殡仪馆,以沉重的心情告别,并致以军礼,送我们尊敬的父亲最后一程。&nbsp; 安息吧!父亲!我们一定不会辜负您对我们下一代的期望,继承发扬老一辈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忘父辈征战苦,走好今后长征路,牢记习主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献给解放海南岛71周年,并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 class="ql-block"> 女儿:&nbsp; 孙远征&nbsp; 孙慧敏&nbsp;</p><p class="ql-block"> 2021.4.15于青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