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汕头市潮阳区金灶竹桥小学本学期第九周星期二上午第二节课是蔡玲珠主任讲解的的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br> 新课的引入新颖,用学生比较喜欢的唐僧师徒的小故事引入课题,学生十分乐意,并立即被吸引。思考故事当中提出的问题,学生自然兴趣浓厚。我让学生在故事中感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数学课上讲故事,对孩子来说,无疑是新鲜有趣的。不仅如此,还能从中发现数学问题,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样的设计真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展开了学习。课堂的故事导入就是引导学生以数学的视角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br> 透过故事设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新课的教学扎实,重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紧紧围绕教学重点,透过学生一系列的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深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环环紧扣的提问以及引导学生逐步展开的充分的讨论,帮忙学生一步步得出结论。<br> 重视学生潜力的培养,知识力求让学生主动探索,逐步获取。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带给了自主探索的机会,透过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潜力、动手操作潜力和口头表达潜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br> 加强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大小相等的算理。理解分数大小相等的关键,在于理解为什把分母(分的份数)和分子(表示的份数)都乘上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分数大小不变。这对小学生来说,依靠说理来弄懂它是比较困难的。为此,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创设了分饼的情境,通过涂色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非常具体、真切的感知,为探究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注意通过类比,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层层递进、自主探究、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br> 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是层层递进、逐渐清晰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学时我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从左往右观察,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②从右往左观察,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③把两个发现用一句话概括,初步完成分数基本性质概念的建立;④在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发现0的特殊性,进而补充0除外的这一概念内涵。<br> 本节课教学是让学生在感悟中自主探索。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它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感受,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 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在学生通过听故事看图片,感受到三个分数相等后,让学生猜想这三个分数是否真的相等,并联想学过的知识或借助学具,怎样证明你的联想是正确的。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证明这三个分数也是相等的,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广度,这种设计克服了学生思维的惰性,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的养成。<br> 课堂练习形式多样,有层次,有梯度,目的性、针对性较强,到达了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激发兴趣、发展思维的目的。<br> 本节课出现的问题也很多:<br> 首先,后进生在交流时也不主动,有的学生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br> 其次,在构成性质过程中,对分数基本性质与分数除法的关 <br> 本节课出现的问题也很多:商不变的性质等进行了整合,只有部分学生了解,没有深入到全班。<br><br></h3> <h3>师生互致问好。</h3> <h3>听评课的领导、老师们。</h3> <h3>上课内容……</h3> <h3>学生回答问题。</h3> <h3>校长进行课堂实录……</h3> <h3>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与答案。</h3> <h3>认真听讲的学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