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并行 不负春晖 —— “全国幼中小思维导图走进全学科教学研讨会”学习体会

小丸子的梦想

<p class="ql-block">  4月23日—4月25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济南举行的“全国幼中小思维导图走进全学科教学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大咖云集,内容精彩纷呈,为我们呈现了多场干货十足的精彩讲座。三天的学习虽然短暂,但这次思维导图之旅让我大开眼界,获益良多。</p> Day1 <p class="ql-block">  上午刘濯源老师的两场讲座——“新场景中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效能策略提升”和“指向发展性用脑的学科思维导图(原理、绘制、应用)指要”,从新课改形势下教育的新变化、新要求入手,讲解了如何运用思维导图提升教学效能和学科思维导图的相关理论及绘制方法<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刘</span>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将原本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思维导图理论讲得妙趣横生,让人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下午刘艳老师的讲座围绕“什么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在不同领域与学科中的应用 ”等内容展开,让我对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如何将思维导图应用于不同学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p><p class="ql-block"> 两位老师的思维导图虽然“画风” 不尽相同,但理论上有很多相通之处 。我有以下几点收获与感想:</p><p class="ql-block"> 1、在当前新的教育环境下,我们要转变思维,关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以思维导图为手段,创设高效课堂。</p><p class="ql-block"> 2、学科思维导图与思维导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自由联想没有对错,但学科学习是有对错的,不能把创新简单的等同于联想。</p><p class="ql-block"> 3、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各种学科学习,科学合理地使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梳理与记忆。</p><p class="ql-block"> 4、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无论是刘濯源老师说的六步法还是刘艳老师的五步法,本质上是一样的,都需要有较强的概括能力,所以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展现思维力的过程,同样没有思维力就无法画出思维导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Day2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上午,我们听取了杨艳君老师“基于广义思维导图的课堂重构”讲座。杨老师从现场选取了两名老师与已经实践用思维导图重构课堂的两位高中老师组成一个“小课堂”,先让四位老师对课件上呈现的内容说一说自己的字面理解,然后在对他们的理解进行补充。我感觉这个环节与真正课堂教学中学生交流讨论那个环节很相似,杨老师的初衷应该是想让我们在台上老师模拟的小课堂中体会“课中导学图”完成的过程,但可能是我们的理解力不够,对如何进行课堂学生小组讨论完成精细图这个部分产生了理解偏差和混乱,后来经过台上四位老师和杨老师的梳理终于豁然开朗,这个过程虽然耗费了一些时间,但是这种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更可贵,因为经过了我们自己思维的辨析过程,使得理解更加准确到位。</p><p class="ql-block"> 杨老师的“三图六构理论”倡导的是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考虑了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诉求,与以往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有很大不同,比如分组时将学习程度相当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而不是让每个组都有各种程度的学生,让先进带后进,导致老师更多关注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学习。重构后的课堂则能够让优秀学生的学习更有深度和广度,能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最大化的达成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 虽然这套理论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不过我感觉用在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困难。因为我们的学科特点和孩子们现有的英语表达水平决定了我们可能无法在课前开展充足的预习活动和在课中开展有效的讨论活动。另外我觉得,这种课堂对老师的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在课前做好实用有效的预习任务单,还应具备较高的课堂活动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但是这种课堂教学中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理念还是非常值得学习的。</p> <p class="ql-block">  下午第一场讲座是赵巍老师带来的“用思维导图塑造魅力教师,打造高效课堂”,第二场讲座是来自我们山东本土思维导图方面的专家张翠萍老师的讲座——“思维导图助力教育梦想”。</p><p class="ql-block"> 幽默风趣的赵老师仿佛将我带回了大学课堂。赵老师从“思维导图教师素养、课程研发、教学设计、解析策略”等方面讲授了思维导图的概念、如何实现思维导图与学科课堂嫁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说的,回去之后一定不要着急将几天所学用与教学,一定要先消化,自己学会了、会用了再去教。我想,正如她在讲座结尾处所说的,只有通过思维导图把思维绘制转换为思维能力,才能打造高效课堂,成为更有魅力的教师。</p><p class="ql-block"> 而张老师的分享非常接地气,因为张老师的经验都来自于一线教学实际。听完讲座,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自己在使用思维导图时存在以下问题:</p><p class="ql-block"> 1、把思维导图当成一项学生必须完成的实践性作业,将思维导图的使用流于形式。用思维导图进行单元知识的梳理时,总是用我画好的导图让学生比照着进行知识梳理,或者我带领学生边复习边画导图,画完后学生再完成自己的导图,没有给学生自己发挥的自由空间。大部分学生只是重新抄了一遍老师的思维导图,少数学生能够用彩笔添画图案美化一下,基本都是没有自己灵魂的思维导图。</p><p class="ql-block"> 2、有些课时的教学板书虽然使用了思维导图,但是板书设计较随意,示范性不足,效果有限。</p><p class="ql-block"> 3、使用方法不当,一些学生对思维导图毫无兴趣,只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p><p class="ql-block"> 分析原因,我想有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1、作为老师,我自己缺乏思维导图的系统知识,自己就不知道该如何绘制思维导图,处在模仿阶段,所以怎么教学生就无从谈起。只能是我模仿别人,学生模仿我。</p><p class="ql-block"> 2、不相信学生能够画好,凡事总想图快,怕学生自己画浪费时间,画不好甚至不画,完不成需要完成的实践性作业。</p><p class="ql-block"> 3、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板书的设计不够重视,虽然在有意识的使用思维导图,但有时过于刻意,就像张老师说的不应忽视其他图示的作用。 </p><p class="ql-block"> 今后努力的方向:1、借着本次培训学习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回去后好好研究教材,选出适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改进,尤其是板书设计部分。2、让学生练习自己画思维导图,不再只是用于某个单元的复习梳理,而是在课前准备或课后作业中进行尝试。农村孩子进行英语预习可能有难度,但是在进行与新知识学习相关联的复习知识的整理时是可以的。3、放平心态,任何东西的学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先从小处着手,先从词汇课开始尝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p> Day3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天的学习异常精彩,王红梅校长的讲座“设计思维,走向未来的全脑导图”让大家听得“不想下课”。我不仅领略到一位科研型名校长的个人魅力,也感受到了课堂的力量。王校长以“少年中国说”和“江上渔者”为例,生动展示了如何运用全脑导图上好语文课。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被王校长的课堂所折服,我在想,如果我是一个孩子,我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这样的课堂,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呢?</p><p class="ql-block"> 而这样的课并不是高大上的公开课,而是常态课,是老师们用思维导图备课,用思维导图进行板书设计,让学生进行充分预习基础上实现的,另外利用网络平台对教师的课堂进行观察评价也是一种先进有效的手段,让老师的课堂语言更加简练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p><p class="ql-block"> 尽管我们没有名师的睿智,但是好在我们有善于学习的心,还是希望自己能在之后的教学中慢慢改变一些策略,尝试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争取越来越多时候能在教学过程中边讲边形成思维导图,并能用板书的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回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小结 <p class="ql-block">  三天的学习一晃而过,有惊喜也有困惑,有感动也有思考。这场思维导图学习之旅虽已结束,但我们教学中的思维导图尝试才刚刚开始,我需要学习和努力的还有很多。再出发,只为不负韶华不负学生!</p>

导图

思维

课堂

老师

学生

教学

学习

讲座

学科

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