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村官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村官/著</p> <p class="ql-block">(一)中美分歧起源</p><p class="ql-block">根据现有文献资料统计,自1937年初~1947年春,有92名美国人到访延安或在延安工作,其中有记者、学者、教师、医生、传教士、政府官员和军人。1937年11月卡尔逊以美国驻华大使馆参赞和美军观察员的身份到访延安,卡尔逊是第一位到访延安的美国现役军官(注:卡尔逊时任美驻华领事馆武官,个人主动申请并得到美官方批准后到访延安)。珍珠港事件次日,美国、中国对日宣战,更多美国人特别是政府官员和军人到访延安。1941年底,中缅印战区成立,美国不顾国民政府的反对,于1944年7月向延安派出了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美军观察组(又称“迪克西使团”)。</p><p class="ql-block">美军观察组负责人包瑞德只是上校军衔,但到机场迎接他的竟是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延安还专门发表了经毛泽东亲自修改的社论,标题是“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战友们”,据悉,“战友们”是毛泽东亲自加上去的, 美军观察组在延安停留期间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导人的多次接见。美军观察组在延安共停留了963天,美军观察组是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共和美国交往历史中重要的部分,也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双方首次正面接触。</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投降,国共双方在划定授降区域上产生分歧和矛盾。8月29日双方领导人在重庆举行谈判,并于10月10日签署了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之后,双方的矛盾和分歧并没有得到解决,实质性谈判中断。于此同时,国共双方在东北展开战略争夺,内战一触即发。1945年12月20日,美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作为总统特使,以调解国共军事冲突的名义来到中国,同月27日国共恢复谈判,并于1946年1月5日达成了《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并成立了由马歇尔和国民政府代表张治中及中共代表周恩来组成的停战监督小组,停战从1月13日午夜生效。由于国民政府的坚持,协议规定,国军在东北地区的行动和调动不受军事停战条款的约束。双方在东北摩擦不断,由于当时在东北的国军是驻印的远征军部队,武器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丰富,在军事略占优势,双方在本溪、四平等地展开激烈战斗,6月5日,马歇尔强迫在东北的国军停止军事行动,命令双方停战4个月并恢复谈判。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又在中原地区向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进攻。</p><p class="ql-block">为了给国民政府施压,马歇尔在杜鲁门总统的支持下,下令自1946年7月29日至1947年5月26日对国民政府实行全面武器禁运。(注:武器禁运实际持续到1947年11月,英国等国也加入了禁运)</p><p class="ql-block">1947年1月29日,美国政府无奈宣布中国内战调停失败,内战全面爆发,经过三年的战争,共产党的军队打败了国民党的军队,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p><p class="ql-block">1948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冷战”,为了避免中国落入共产党统治之下,美国政府在中国调停失败,内战爆发以后,继续在经济上向国民政府提供援助,或多或少有助与国民党发动内战。</p><p class="ql-block">1949年共产党即将取得全国的胜利,8-9月间,毛泽东主席针对美国国务院关于中美关系的白皮书以及艾奇逊国务卿给杜鲁门总统的信件,连续撰写了《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五篇著名文章,明确表明新生的中国将高举反对美帝国主义的大旗。</p><p class="ql-block">(二)朝鲜战争</p><p class="ql-block">1949年初,在共产党即将取得政权之际,美国仍抱一线希望不放弃与即将执政的新政府接触。在解放军准备发动渡江战役之前,各国驻南京使馆的外交人员,包括苏联大使在内都迁到了广州,只有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没有撤离,毛主席的五篇文章让美国彻底失望。</p><p class="ql-block">国民党败退台湾,美国失去了在中国大陆的影响力,二战结束后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军,1950年美国已经把二战结束时的1100万现役部队裁减到了150万,而且西方阵营那时的战略重点在欧洲。美国在武装力量裁减之后,调整了亚太战略,把朝鲜半岛和台湾划到了防御范围之外。</p><p class="ql-block">美国收缩亚太战略,给新中国带来了收复台湾的绝佳窗口期,华东军区几十万大军已整装待发,准备实施统一中国的台湾战役。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突然爆发,美国立即派遣海空军进驻台湾,并封锁了台湾海峡,美国政客还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由于当时中美军事实力悬殊巨大,中国实现统一的计划无奈被搁置,从此,台湾变成了中美之间的问题。</p><p class="ql-block">于此同时,中国军队入朝与美军在朝鲜半岛展开了一年半的拚杀,导致中国阵亡19万,近6万美国人死亡或失踪。从此以后,中美两国分歧、矛盾加深,官方相互敌对,民间彼此仇恨。</p><p class="ql-block">假如没有朝鲜战争,中国实现统一不可能拖到今天仍未解决,中美两国在外交上相互承认也不可能推迟20多年,但历史真的没有假如。</p> <p class="ql-block">(三)中苏密月期</p><p class="ql-block">自朝鲜停战之后,苏联全面援助中国,1953年~1957年,苏联援助中国大型项目156个,涉及钢铁、冶金、化工和机械制造等,其中44个为军工项目。同时派出了18000多名技术专家来华,并为中国培训了13600名专家、留学生和技术工人。苏联还向中国提供了22亿美元的贷款,其中4亿美元为军事援助。短短10年时间,就让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迈进了工业和国防现代化的国家行列。</p><p class="ql-block">自赫鲁晓夫执政之后,中苏在意识形态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上就产生了分歧,1956年苏共20大是两国关系的转折点,长期的分歧转变成了积怨和不相任、不配合,它既体现在政治方面,还波及到军事层面,苏方提出“共建长波台”、“共同舰队”的建议被中国断然拒绝。苏方还抱怨我们炮击金门,打乱了苏联的战略计划,甚至暗示我们放弃台湾以换取与西方的某些谈判条件。中印边境冲突发生以后,苏联公开选边站队,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把中苏之间的分歧公开化。</p><p class="ql-block">苏方还以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由,撤走了帮助中国进行核武器建设方面的专家团队。</p><p class="ql-block">中苏甚至在1969年3月和8月,分别在黑龙江和新疆边境发生了武装冲突,双方人员互有伤亡,两国关系急聚下降,苏军驻扎在与中国接壤地区的部队进入了战时待命状态,并制定了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计划。最后美国巧妙地通过媒体透露给了中国,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特别是美国不确定的态度,苏联最终放弃了与中国进行全面战争的准备。</p><p class="ql-block">事实求是地讲,持续恶化的中苏关系,无形中加速了中美之间的接触和交往。</p><p class="ql-block">(四)中美接触</p><p class="ql-block">朝鲜战争结束后,中美两国接触始于1954年4月的日内瓦会议(注:日内瓦会议是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会议,美苏英法外长等15国家外长参加,中国派代表全程出席),虽然在会议期间发生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同中国总理周恩来握手的不愉快事件,但中美还是进行了领事级会谈,双方就本国公民被扣留在对方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注: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就是通过这次谈判之后回国的)不久,双方会谈升至大使级,中方代表是驻波兰大使王炳南。台湾问题一开始就是双方会谈的一个重大议题,包括美军撤出台湾海峡地区和中国放弃使用武力等议题。由于双方坚持各自的立场,谈判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中美大使级会谈,谈谈停停,一直拖了12年。期间,出现了一些影响会谈的事件,与台湾有关的事件,如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签订、大陆解放一江山岛和炮击金门等,也有一些国际事件,如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等。</p><p class="ql-block">转机出现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注: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之后,美国国务院通过中国驻华沙大使馆向中国建议恢复实际上处于停顿状态的两国大使级会谈,令美方惊异的是,仅仅两天,中方就作出了积极回应,同意恢复大使级会谈。但是不知什么原因,中方并没有积极行动,双方会谈具体时间被一拖再拖。1969年12月3日,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在一个公众场合遇见中国驻华沙代办雷阳(注:王炳南大使已回国接受批判),建议两国恢复华沙谈判,雷阳马上向国内报告,经授意,11日中方做出了一个高姿态举动,雷阳坐着“红旗”高级轿车,插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主动去美国大使馆拜访,向美方传递了一个积极信号,几天后,斯托塞尔回访,坐的是美国产的“卡迪拉克”轿车,车上插有美国国旗。这个罕见的举动被敏感的记者们注意到了。</p><p class="ql-block">1970年1月8日北京和华盛顿同时宣布,华沙谈判将于1970年1月20日恢复举行,全世界都注意到,美国官方发言人首次称中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去美国一直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红色中国”或“共产党中国”。</p><p class="ql-block">华沙会谈的恢复,标志着中美两国向关系正常化迈出了一大步。</p><p class="ql-block">(五)尼克松访华</p><p class="ql-block">华沙会议恢复不久,美方主动提出“我国政府打算(不再说’希望’),随着台湾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减少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设施。”向中方示好,为了保持渠道畅通,双方还商议互派使者等事宜。由于中美两国长期敌对,缺乏互信基础,国际上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影响双方关系,1970年3月,也就是双方恢复会谈仅一个多月,柬埔寨国内发生政变竟导致双方会谈又一次中止。</p><p class="ql-block">同年10月,尼克松借各国元首到美国纽约参加联合国成立25周年庆典之际,分别会唔了与中国有良好关系的巴基斯坦总统和罗马尼亚总统,向他们传递了一个积极信号,表示愿意同中国改善关系,尼克松第一次在公开场合使用中国的正式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1971年4月在日本名古屋世乒赛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中美乒乓球队进行了一次友好的接触,事后,中国乒乓球队正式邀请美国队在比赛结束后访问中国,美国队接受了邀请(当然是经美官方同意的),这就是史称的“乒乓外交”。 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这是新中国成立22年以来第一个应邀访华的美国团体。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引用了一句中国古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周恩来发表讲话几个小时后,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了一系列对华解禁措施,结束已经施行了20年的中美两国间的贸易禁令。其实,在此之前,美国务卿基辛格已经打算访问中国,只不过被乒乓球抢了先机。</p><p class="ql-block">1971年7月,基辛格公开的行程是对亚洲次大陆的越南、泰国、印度和巴基斯坦进行访问。7月8日基辛格到达巴基斯坦的当夜便乘坐巴方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07客机秘密前往北京。叶剑英到机场迎接,周恩来与基辛格举行了11个小时的会谈,双方重点讨论的就是台湾问题,事后,双方对外发了公告,中国政府将邀请美国总统在1972年5月之前适当的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邀请。</p><p class="ql-block">同年10月20日,基辛格再次访华,与第一不同的是,这次访问是公开的,双方商讨了尼克松总统访华的具体事项和联合公报草案。中美双方在公报内容分歧严重,特别在台湾问题上争执不下,周恩来同基辛格在7天里就会谈了10次,共计23小时40分。</p><p class="ql-block">1972年2月17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偕夫人启程前往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访问。当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专机到达北京机场时, 周恩来总理等在弦梯旁迎侯这位美国现任总统,机场没有悬挂两国国旗,没有红地毯,也没有欢迎人群,但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人数从以往的120-150人增加到370人,也算是一种超规格的礼遇。</p><p class="ql-block">尼克松总统携夫人缓步走下舷梯,出于对东道主的尊重,尼克松在走完最后一级舷梯时便主动伸出手来与在此迎候的周恩来握手,尼克松与周恩来的手握了足足有一分钟时间,周恩来深情地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对于尼克松的来访,毛泽东主席也打破常规,当天下午便接见了尼克松、基辛格等代表团几位重要成员。</p><p class="ql-block">访问期间,周恩来与尼克松进行了5次会谈,重点是台湾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但是在解决紧迫性问题方面,中方把印度支那问题放在了首要位置,可能是台湾问题太过于复杂,根本无法在短期内达成共识所致。</p><p class="ql-block">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于2月28日在上海签署了《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从联合公报内容上看,涉及台湾的内容放在了公报的最后部分。在台湾问题表述上,中方重申了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国的表述则是:“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中美首脑会谈不论达成多少共识,二个世界大国愿意坐下来讨论分歧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同时也是世界的一件幸事,尼克松的破冰之旅使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六)中美建交</p><p class="ql-block">尼克松回国一年半不到的时间,即1973年7月1日双方在对方的首都互设了大使级的联络处,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驻华联络处(包括以后的美国驻华大使馆)是中国政府唯一允许外国军人驻守的外交使团(后来仅允许美方军人着军服在使馆内执勤)。</p><p class="ql-block">中美双方虽互设了联络处,但在恢复外交关系的问题一直没有谈妥,主要原因还是台湾问题。1974年8月8日尼克松总统因“水门事件”引咎辞职,副总统福特接任,任职不到三年便下台。(注:连任竞选失败)1977年卡特出任新的美国总统,1978年9月卡特在会唔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柴泽民时提出美中修好和实现正常化准则:</p><p class="ql-block"> 1.美国在美中关系正常化后将在台湾保持非官方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2.美国将同台湾继续进行贸易、文化和其他方面的往来;</p><p class="ql-block"> 3.美国将继续向台湾出售有选择的防御性武器;</p><p class="ql-block"> 4.美国将公开发表声明,希望(中国和台湾)和平解决台湾问题;</p><p class="ql-block"> 5.美国废除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将按照该条约定条文办理,条文规定缔约的任何一方如要终止该条约,须在一年前通知对方。</p><p class="ql-block">双方在正常化谈判过程中涉及的问题相当广泛,中方希望美国明确承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且应断绝同台湾的一切外交关系,废除《共同防御条约》,停止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美方则希望中国作出承诺:中国不使用武力与中国大陆统一。并把这一要求与台湾断交后是否废除《共同防御条约》连在一起。</p><p class="ql-block">关于美国是否在建交后继续对台军售问题上,双方意见截然相反,中国外长黄华曾严肃指出:中美建交后,美国不应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在中美建交谈判处在最后关头时,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向中国政府提出“我奉美国政府之命,希望贵方同意美国在暂停对台出售武器一年之后,仍保留出售武器的权利,尽管美国将尽可能加以克制。”韩念龙代外长当即表示:“中国方面对此坚决反对,没有商量的余地。”鉴于当时中国国内政治经济的现状,也考虑到进一步恶化的中越关系,中国急需与美国关系正常化,在美国同中国建交后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上作出了让步,同意暂时搁置这一分歧,以后再谈判解决。为此,中美关系正常化最重要的障碍实现了突破。</p><p class="ql-block">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正式宣布建立外交关系,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又称:“建交公报“),公报内容比较简单,只有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美国只同台湾保持非官方关系等表述,公报重申了上海公报的内容,公报没有禁止或限制美国对台军售的文字。</p><p class="ql-block">同一天,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从即日起停止近20年的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p><p class="ql-block">1月26日也就是中国副总理邓小平访问前2天,卡特向国会提出《美台关系法》草案。</p><p class="ql-block">1月28日~2月5日中国副总理邓小平对美国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p><p class="ql-block">3月28日和29日美国国会两院经过两个月的讨论先后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p><p class="ql-block">4月10日美国总统签署了《与台湾关系法》,使其正式成为美国的国内法律。</p><p class="ql-block">事实上,《与台湾关系法》的有些条款为中国采用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时美国介入提供了所谓的“法律”依据,如条款的表述:“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愿望”;“认为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抵制或禁运来决定台湾前途的任何努力,都是对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并为美国严重关切之事”;美国要“保持抵御可能危及台湾人民的安全或社会、经济制度的任何诉诸武力的行为或其他强制形式的能力。”</p><p class="ql-block">该法的内容基本与卡特阐述的美中正常化准则大体一致。</p><p class="ql-block">(七)八一七公报</p><p class="ql-block">中美建交后,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里根政府不顾中国的严重交涉,扩大对台湾出售武器的数量,并提高了武器质量。中方在坎昆会议期间曾要求里根政府出售给台湾的武器数量不能超过卡特政府的水平,并逐年减少。美方做出了强硬回应,“似乎太离谱了”,“我们也有自己必须履行的责任,我们也有一个限度,不能逼迫我们超越这个限度。”经过10个月艰苦谈判,中美双方在解决对台出售武器上寻求妥协,最后美方同意对台军售不突破卡特政府执政期间的金额。1982年8月17日中美发表了就逐步减少对台军售的《联合公报》(又称“八一七公报”)。</p><p class="ql-block">公报指出,美国对台军售在建交谈判过程中由于没有立场不一致而未得到解决,双方认识到这个问题已严重妨碍了中美关系的发展。美国政府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并准备逐步减少对台出售武器,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p><p class="ql-block">《八一七公报》对美国对台军售仍没有设定期限。</p><p class="ql-block">通过美国政府解密的文件,中美发表联合公报的同时,美国政府向台湾做出了“六项保证”:</p><p class="ql-block">&nbsp; 1.美国未同意设定终止对台军售的日期﹔</p><p class="ql-block"> 2.美国未同意就对台军售议题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征询意见﹔</p><p class="ql-block"> 3.美国不会在台北与北京之间担任斡旋角色﹔</p><p class="ql-block"> 4.美国未同意修订1979年《台湾关系法》﹔</p><p class="ql-block"> 5.美国未改变关于台湾主权的立场﹔</p><p class="ql-block">&nbsp; 6.美国不会对台施压,要求台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谈判。</p><p class="ql-block">(八)台湾未来</p><p class="ql-block">中美关系正常化至今已有42年。据不完全统计,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对台湾出售武器达60余次,金额高达近1000亿美元。任何一届美国政府,包括卡特、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特朗普和拜登均向台湾出售过武器。从只出售防御性武器和老旧型号武器,到后来直接出售攻击性武器和较新型号武器,现在干脆直接出售美军现役的攻击性武器。</p><p class="ql-block">中美两国由于意识形态不同,分歧再所难免,存在分歧和矛盾也很正常,纵观历史,中美之间关系紧张时期,最后的焦点都聚焦在台湾问题上,有些分歧由台湾问题引发,有些矛盾影响到台湾问题。</p><p class="ql-block">台湾问题是美国全球战略特别是亚太战略的一部分,但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之一。不管中美双方那一边,都饶不开这个问题,也不管中美双方那一边,单方面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总之,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核心、最难解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特别注意的是,鉴于目前中美关系持续紧张,台海局势继续恶化,中美两国可能为了台湾爆发一场军事冲突,甚至是一场战争,还可能是一场……。</p><p class="ql-block">台湾,美国人的棋子。台湾,中国人的伤和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04-24 武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要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跨越太平洋~中美首脑外交50年》郑剑 著</p><p class="ql-block">☆《冷战史》刘金质 著</p><p class="ql-block">☆《1945年以来美中外交关系正常化》〈美〉约翰•H•霍尔德里奇 著</p><p class="ql-block">☆《中国结~两岸关系重大事件内幕》王永钦 主编</p><p class="ql-block">☆《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卢晓衡 著</p><p class="ql-block">☆《国际形势与台湾问题预测》阎学通/添海霞 编</p><p class="ql-block">☆《遏制中国~朝鲜战争与中美关系》林利民 著</p><p class="ql-block">☆《中国不仅仅说不~未实现的和解:冷战初期的中美关系内幕》贾庆国 著</p><p class="ql-block">☆《两岸“外交战”~美国因素制约下的国际涉台问题研究》黄嘉树/林红 著</p><p class="ql-block">☆中美1972年《上海公报》、中美1979年《建交公报》、中美1982年《八一七公报》</p><p class="ql-block">☆全国人大常委会1979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p><p class="ql-block">☆美国《与台湾关系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