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车向湘西,田野上到处都是金黄的油菜花。我<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十多年前就到过凤凰,也是暮春时节。同样是雨雾蒙蒙的,不知是偶然巧合,还是季节必然。</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湖光山色,风姿绰约</p> <h3><br></h3><h3>屋宇错落,阡陌纵横</h3> <p class="ql-block">云雾山村,宛若仙境</p> <p class="ql-block">烟雨长桥,如虹似弓</p> <p class="ql-block"> 凤凰古城,地处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武陵山脉南部,云贵高原东侧,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距州府吉首市52千米,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有苗族、汉族、土家族等28个民族组成。西门内凤凰广场,白天是游客集散地,夜晚则是当地人跳舞场。广场上这只展翅欲飞的铜凤凰,是古城的鲜明标志。</p> <p class="ql-block"> 一进入南华门,古城便映入眼帘,清澈见底的沱江碧波微漾,依江而建的吊脚楼错落有致,江上的桥梁风格迥异,岸边的水车缓缓转动,水面的倒影美胜油画。南华门大桥是连接南华门与江北的要道,也是古城内横跨沱江的10几座桥梁中唯一的公路桥,与下游虹桥遥遥相望。</p> <p class="ql-block"> 2011年4月,著名画家黄永玉亲自设计并捐资1100万元,在家乡凤凰古城沱江上新建了“风”“雨”“雪”“雾”四座亭桥。既方便两岸间的通行,又为沱江增添了新的景观。可恶2014年的一场洪水,冲垮了雨桥,给后去古城的游客留下深深的遗憾。南华门大桥后面那座高高的亭桥即为新建的雪桥,从桥墩、桥栏到桥亭全是仿古修建,与两岸古建十分融合。它还是纵览沱江风光的好地方,伫立桥亭,古朴的楼阁桥塔、新潮的客栈酒巴、飘荡的舟舫杨柳……,尽皆收入眼中。</p> <p class="ql-block"> 跳岩板桥,始建于唐代,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重修,为乾州进入当时的五寨司城的必经之路。最初由40多个红色长方体岩墩组成,每墩相距2尺,民国时期,在跳岩上架以木板,便于乡民肩挑背驮入城,但每年发洪水时总有石墩被冲倒甚至连墩带板被冲走。1950年又重新补缺换新将两个墩子联成一个,新的跳岩全长100米,共15个岩墩,上铺厚实木板,并在河底石岩和墩上打眼,用铁链系紧。2000年秋又在距老跳岩几十米的下游,新修一道双墩跳岩,双墩相隔一尺左右,一高一低,并排而立;高矮石墩各66个,一字横列江面,每个石墩之间的距离也就一小步左右。来走高,去走矮,游客们一蹦一颠来回体验着难得的跳岩乐趣,成为沱江上的独特风景。</p> <p class="ql-block"> 风、雨、雪、雾四桥都很漂亮,但在我看来,美中也有不足:它们使原本空灵清秀的沱江变拥挤了,整体和谐的天际线也显杂乱了。请您再看看上面那张<span style="font-size:18px;">摄于2008年3月26日的</span>跳岩板桥,那时候还没有雪桥,对比多了雪桥后的下图看上去是不是更舒服些?</p> <p class="ql-block"> 凤凰在元明为五寨长官司治所,有土城。明嘉靖年间从麻阳移镇竿参将驻防于此,并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将土城改建为砖城,开设四门,各覆以楼。清代先后在此设凤凰厅、镇竿镇辰沅永靖兵备道治所。现存明清特色民居120多栋,各种庙祠馆阁30多座,古色古香的石板街道200多条,是中国西南文物建筑最多的县份。</p> <p class="ql-block"> 沱江南岸是古城墙,用紫红沙石砌成,有东、北两座城楼。城墙边的河道很浅,水流清澈和缓,可以看到柔波里漂摇的水草。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门城楼,始建于明代。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又将砖城改建为石城,北门定名为“壁辉门”,一直保存至现在。城楼还是明清原物,城墙已经斑驳陆离,我们从城楼下开始沱江泛舟前往万名塔。</p> <p class="ql-block"> 这是10多年前的老照片,要不是我标有拍摄时间,真不敢相信,还没入夏,就有人在江里游泳了。</p> <p class="ql-block"> 在北门跳岩和东门虹桥附近有很多沿江而建的吊脚楼,细脚伶仃的立在沱江岸边,似一幅韵味颇浓的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 座落在古城东南的回龙阁,就是夺翠楼和万名塔这一带的吊脚楼群。它们前临古官道,后悬沱江之上,是凤凰古城具有浓郁苗族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之一。全长240米,属清代和民国初期建筑,如今还居住着10几户人家。 </p><p class="ql-block"> 吊脚楼分上下2层,属5柱6挂或5柱8挂的穿斗式木结构,具有鲜明的随地而建特点。上层宽大,制作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考究,屋顶歇山起翘,有雕花栏杆及门窗;下层占地很不规则,不作正式房间,但吊下部分均经雕刻,有金瓜或各类兽头、花卉图样上下穿枋承挑悬出的走廊或房间,使之垂悬于河道之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这种建筑通风防潮,避暑御寒,是苗族独特的建筑工艺,具有很高的工艺审美和文物研究价值。 </p>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夺翠楼,位于古城城东回龙阁,是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的画室。它临沱江左岸之上,背依天马山,面对虹桥和万寿宫,是一座仿古牌坊式建筑。歇山式屋顶,长脚临水,台楼悬空,翼角高翘,有传统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套方式格子花窗,以桐油饰成铜色,造型独特,古朴典雅,与周边的吊脚楼浑然一体,为黄先生亲自设计,仿造家乡的吊脚楼而建。如今,黄永玉先生大部分时间并不在夺翠楼,隔壁客栈门口有一条陡峭的楼梯通往夺翠楼,客栈老板说先生每年回来一次,都会经过那条楼梯去夺翠楼。</span></h1> <p class="ql-block">万名塔,我来啦</p> <p class="ql-block"> 万名塔,位于城东青龙山麓沙湾黄土坎的沱江之滨,东靠雕梁画栋的遐昌阁,西望气势若虹的风雨桥。它是由著名画家黄永玉倡义募捐、政府资助于1988年建成的,共耗资5900元。因捐款者甚众,故名“万名塔”。塔高22.98米,为6方7级,用青砖和混合沙浆以及钢筋混泥土砌筑而成。底层直径4.5米,有楹联6副,皆为名人所题,或颂或感,风格各异。向上每层直径缩小0.3米。每层6个翘角,精美秀丽,且悬挂铜制风铃。塔面装饰雅致,塔身挺拔秀丽,宛若少女婷婷玉立于沱江之畔。</p><p class="ql-block"> 此处原有建于清嘉庆年间的焚烧字纸用的字纸炉砖塔,高11米,上置色彩斑斓的琉璃宝葫芦顶。台基为正六边形,用细钻雕琢的红砂条石浆砌,高1米左右,台基上为3檐6角砖砌塔身,下大上小逐步收缩,中空很小,仅能冲烟。塔身以石灰粉底,饰以彩绘,在1米多高的地方,开有月拱炉塘,以便焚烧字纸。塔的最上层书写“文光射斗”,中层书写“中流砥柱”,下层书写“翰墨流芳”。小塔精美秀丽,一年四季有人在这里烧字纸,可惜上世纪“文革”期间被毁。</p> <p class="ql-block"> 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凤凰东门外沙湾万寿宫,又叫江西会馆,现为凤凰民俗博物馆,前临沱江,左邻万名塔,背靠209国道,门望虹桥和夺翠楼。它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在西侧增建遐昌阁;民国十七年(1928年)又在大门北侧建阳楼。飞檐翘角,回廊游转,或如卧龙啸空,或似奇兽驰地;大门内9级台阶之上矗立正厅,厅后是正殿;正殿右侧原有肖公殿,晏公殿,财神殿以及厨房、斋房;左侧原有梅廊、天符、雷祖殿、轩辕、韦陀、观音殿及客厅。历尽沦桑之后,大部分殿宇已被改建或拆除,如今仅存高大的门楼和正殿。</p> <p class="ql-block">透过正殿,仍可想见万寿宫昔日风采</p> <p class="ql-block"> 遐昌阁,建于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为6方木质阁楼式建筑,共3层,高20米。阁内以12根大柱支顶,每层有檐,逐层向内收缩,似塔而非塔,造型独特,雕花门窗、飞檐翘角、彩色玻璃圆葫芦宝顶,无不古朴典雅。最下层有花窗门6扇,上面雕刻着花鸟鱼虫,内顶天花有“龙凤戏珠”图案。二楼楼顶绘有“双龙抢宝”彩画,四周有“老鼠结婚”故事数10幅,还有著名画家黄永玉的巨幅国画《荷花丹鹤图》。三楼楼顶是一幅“双凤朝阳”图。登临此处,可俯瞰沱江,古城美景尽收眼底。</p>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许愿亭,位于古城龙脉龙头位置,虹桥旁沿江的石板路,因人杰地灵,山清水秀,当地人很久以前就在此许愿祈福,以“聚山水灵韵锁前世今生”而著称,正面原是有着千年历史的武侯祠(在“破四旧”时拆除)。许愿亭内正前有一块刻有黄永玉墨迹的石碑。亭子上方还有几棵千年古树,枝繁叶茂,生生不息。沱江顺流直下至此形成九曲回旋之势,古城的所有灵气汇聚于此,凤凰8大奇景中有5景(“东凌迎辉、溪桥夜月、梵阁回涛、龙潭渔火和山寺晨钟”)汇集于此。夺翠楼、万寿宫等都在近旁。</span></h1> <p class="ql-block"> 虹桥,原名卧虹桥,又称“风雨楼”,始建于明洪武初年,位于风光旖旎的沱江沙湾回龙潭畔。<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是一座桥,也是一座楼。</span>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主要是商铺和杂货店,二层是民俗文化楼,里面藏有很多从古到今关于虹桥风雨楼的书画作品,也是个观光和喝茶的好地方。从这里可以看到整个凤凰城,沱江两岸的如画风景尽入眼中。</p> <p class="ql-block"> 站在虹桥边向下游看,便能见到新建的风桥。其风格和雪桥一样,独特之处在于两侧各有一个小牌楼。</p> <p class="ql-block"> 10多年前从虹桥上看沱江两岸,上游的南华门大桥和跳岩板桥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 风桥附近有一个长满青苔的大水车,还有一个小码头,也修了一座便桥,从这里就可以看到下游的雾桥。</p> <p class="ql-block"> 雾桥,<span style="font-size:18px;">威严大方,十分气派。它</span>跟风桥有些相似,但中间亭子更矮一些,两边各是一个四角方形小亭子 ,有种古香古色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沱江下游听涛山下还有座漂亮的月桥,<span style="font-size:18px;">拱旁有拱,洞上有洞,两侧是很有当地特色的跳岩。</span>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是那样的美,视觉冲击力极强。中间的拱很高,有几十级台阶,能通大船;旁边的拱小巧,可过轻舟。登上拱桥,就可清晰地看见下游的云桥。</p> <p class="ql-block"> 云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古朴而宁静、大气又美丽。它位于沱江镇杜田村,由左右两部分桥廊及中央的2层仿古廊亭组成,总面积1665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 云桥边也有个大水车,一旁山麓的小亭内有鸦片战争时期的抗英烈士郑国鸿纪念碑,沈从文墓地也在附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郑国鸿(1777年—1841年),字雪堂,凤凰县沱江镇人。因世代军功,18岁时承袭云骑都慰世职。1840年升浙江处州镇总兵。1841年1月,清廷下诏对英宣战。郑国鸿奉命与镇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一起将入侵英军赶出定海。9月26日下午,英军29艘炮舰分数路攻击定海5千守军,郑国鸿会同葛云飞、王锡朋奋勇抗敌,他身先士卒率部众坚守城西南竹山门要隘。定海守军与英军血战六昼夜,共击沉击伤英舰10余艘,毙敌416人,杀伤无数。后弹尽粮绝炮台被破,将士们用刀矛阻击敌军,65岁的郑国鸿冲入敌阵挥刀连斩数敌,最后三总兵与5千守军均血染疆场,壮烈殉国。</span></p> <p class="ql-block"> 沈从文墓地位于沱江畔的听涛山,其前身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杜母园”,</span>是清钦差大臣、云贵提督田兴恕为其母杜氏修建的花园。从山道拾阶而上,很快便看见一块石碑,上写“沈从文墓地”5个遒劲大字。</p> <p class="ql-block"> 1911年11月,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得知凤凰辛亥革命成功的消息后,曾亲笔题写”兴废周知“四个大字,被镌刻在路旁的石壁上。</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竖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黄永玉题写的碑文:“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黄永玉,湘西凤凰县的土家族人,是沈从文先生的表侄,自学美术、文学,被称为“鬼才画家”,他设计的猴票和酒鬼酒包装家喻户晓,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是出了名的“老顽童”。几年前当地村民想拆毁吊脚楼重建新楼时,黄永玉先生呼吁保留原状,正是如此,如今的我们才能观赏到壮观的吊脚楼景致。</span></p> <p class="ql-block"> 沈从文墓地清幽静谧,四周绿树环抱,墓碑四周摆放着无数的野花和竹编的蝴蝶,这些都是前来膜拜的旅人留下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沈墓无冢,墓穴上矗立一块不规则的天然五彩巨石。石高1.9米,重6吨多,正面刻有沈从文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span>”背面是由沈从文侄女婿、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章教授镌刻的沈从文妻妹张充和撰写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末尾四字合起来就是“从文让人”,这是对沈从文一生风德的高度概括。</p> <p class="ql-block"> 东门城楼,即升恒门,离虹桥不远,为古城四大城门之一,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它面对东岭,紧靠沱江,古朴而又典雅。其城楼式样,仿北京前门用城砖砌筑,对外一面开2层枪眼,每层4个。楼高11米,歇山屋顶,下层覆以腰檐,飞檐翘角。城门宽3.5米,高4米,呈拱,城门两扇系以铁皮包裹,用圆头大铁钉密钉。</p> <p class="ql-block"> 城墙修筑全部采用红砂条石,精工细钻,规格一致,按内外两侧用条石加石灰浆砌各0.8米,中间填以碎石粘土,层层夯实,砌至顶部,中间则有石灰、鹅卵石、黄土合土,厚约0.33米,填实,其上铺以红砂块石,外侧砌筑墙垛。石城建筑,砌缝整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城楼巍峨耸立,雉堞历历。</p> <p class="ql-block"> 城楼下的东门街,是古城旅游商品一条街,这里的六色坊有很多苗族的民间艺术品和工艺品供游客选购和参观。</p> <p class="ql-block"> 陈斗南宅院,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位于古城内吴家弄一号,在东门城楼和杨家祠堂之间,占地面积366.6平方米,为四水归堂回廊式院落,是江南典型的四合院。房屋为纯木结构,古典严谨。四周有8米高的封火院墙围护,院墙下砌有1米多高的红砂条岩石,整齐有序,颇具内向性、收敛性,说可以几乎是“与世隔绝”。宅院为民国时期将军府,出了两位国民革命军少将。</p> <p class="ql-block"> 房屋整体为长方形,前后两栋相连,中有天井,构成四合院。下有回廊,上为“跑马地”,回廊右侧有木栏扶手梯上楼。装修极为讲究,工艺精细。有防潮的古钱式通气孔、采光的半腰花格天窗、防水的厕所通道“一脚干”等。陈氏祖宗泥塑像是泥人张传人张秋潭大师的封世之作,被专家、教授赞誉为国家级乃至世界极的泥塑艺术精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陈斗南(1886年~1931年),1924年~1925年与贺龙为湘西巡防军同僚,关系密切。1926年参加第二次北伐,1928年贺龙领导工农革命军在鄂南、湘北闹革命受挫后来湘西,陈渠珍委派陈斗南支援贺龙领导的工农革命。1931年患恶疮抢救无效,病故于汉口医院。陈范(1909年-1943年),为陈斗南之侄,1937年率部参加抗日战争,血战嘉善。2005年中共中央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奖状及奖章。</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杨家祠堂,座落在古城东北部的古城墙边。由太子少保、果勇侯、镇竿总兵杨芳捐资修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祠堂设计精巧,做工精细。窗户、门、檐饰件均系镂空雕花,整体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span></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殿为抬梁式建筑,山墙为猫背拱,分为一明二暗3间;两厢是出廊的二层楼房</p> <p class="ql-block"> 戏台为单檐歇山顶,穿斗式结构,高16米,面阔7米,进深8米;檐下如玉斗拱,台柱雕龙刻凤。</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崇德堂,位于古城史家弄街。由江西丰城人裴守禄于1884年修建,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四合院,总面积622平方米。建筑规矩雅致,为上下两层,将起居与待客等公共区域和主人卧室等私人区域合理划分。 </span></h1> <p class="ql-block"> 崇德堂主人是江西人,中过进士,后来做生意发了财,在40岁时修起了崇德堂,成为凤凰城中的首富。清代时,地处沅水流域的凤凰是大西南连接中国东部的通道节点,因此,这里既有驻军又有许多外地商人在此经商,其中,江西人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据说,现在的凤凰人大多都是江西人和本地土家族、苗族人的混血。沈从文、黄永玉就是汉苗通婚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 崇德堂最出名的就是上百块的各种牌匾,如“纯孝格天”“冰心柏节”“令德孔昭”等等。</p> <p class="ql-block"> 建筑上的木雕也很多,很耐看;家具用材考究,做工十分精细,现在的家具市场上是绝对看不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古玩,与古城里的其它名人故居和老宅相比是最值得看的,真不愧为凤凰首富。</p> <p class="ql-block"> 田兴恕故居,<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古城东正街25号,</span>是当年声名显赫的贵州提督田兴恕的故居,始建于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造型简单,气派恢宏,是古城内中西结合的民居建筑典范。<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 <p class="ql-block"> 穿过门厅首先看到的是3间正房,现已辟为展室,里面展出了许多当年的家具,以及大量图文资料,介绍了田兴恕童年和青年时期的故事和传说。院内还有早年间田兴恕使用过的马车、轿子等,成为游客争相拍照留念的标志性物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田兴恕(1836—1877),字忠普,清末名将。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16岁的田兴恕从军随乾州参将郑少良到长沙同太平军作战,因智勇双全得到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师爷左宗棠赏识;咸丰九年(公元1856年)天京事变后石达开率十几万太平军精锐来到湖南,并围困宝庆(今邵阳),田兴恕率4500人增援,扼守九巩桥,寸土必争,激战月余,最终与援军李续宜部里外夹击大败石达开,令其败退广西,田兴恕被提升为副将,加总兵衔,赐封“巴图鲁”;咸丰十三年(公元1860年)11月,又被任命为提督,并诏授为钦差大臣,兼署巡抚,掌握贵州军政大权,后因坚决打击不法传教士的“青岩教案”和“开州教案”被撤职查办发配新疆。1867年—1868年,陕甘少数民族拥兵起事,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奏请起用田兴恕带兵征剿,屡建战功。1872年左宗棠奏请朝廷将田兴恕释放回籍,得到允准。回到故乡凤凰后,田兴恕出资聘请文人重修凤凰厅志,续修田氏家谱,兴建慰忠祠,参与许多公益活动。1877年(光绪三年),因多年征战的创伤复发,田兴恕英年而早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田氏后人抄录的田兴恕诗句:“人事输赢无常局,吾家贫贱有素风。”</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 <p class="ql-block"> 天后宫,又名妈祖庙,位于古城东南部,与城隍庙毗邻。始建于明代末年,后毁于火灾。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由厅城总兵尹德禧率众重修。按照祀天马四星,俗物马王的遵俗,建有正殿3间,后屋3间,卷棚1间,戏台一座。内设妈祖等神像,是古城庙宇较为精致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 回龙阁古街是一条纵向随势成线、横向交错铺砌的青石板路,自古以来便是热闹的集市。宽不足5米的青石板街,自道门口往西,经十字街、东正街、西正街、回龙阁、营哨冲、陡山喇、接官亭、沈从文墓地直至天下第一泉,全长3000多米,是凤凰最繁华的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 青砖红瓦石板路,浓缩了古城人的喜怒哀乐,见证了400余度春夏秋冬,让多少游客流连忘返,寻觅不休。</p> <p class="ql-block">自织和蜡染的布料是这里的特色产品</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姜糖也很有名,可以观赏现场制作</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古城博物馆,座落在古城道门口,为私立博物馆,馆长雷雨田。坐落在原陈宝箴世家的百年老宅,占地面积达1600多平方米,是一个集凤凰古城博物馆、陈宝箴世家、雷雨田艺术馆三大载体为一体的文化载体。</span></h1> <p class="ql-block"> 馆内陈列有陈宝箴后裔向博物馆捐赠的家族遗物、遗照、图片等珍贵历史资料,还有清同治皇帝钦赐的“纶音封典圣旨碑”、清光绪皇帝钦赐的陈宝箴出巡行车所用的狼皮坐褥。博物馆内,还陈列了500多种几亿年前的矿石标本和古生物化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陈宝箴,晚清重臣,深受曾国藩赏识。曾任浙江、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兵部侍郎、湖南巡抚等职,被光绪帝称为“新政重臣”,是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地方督抚中惟一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人物。</span></p> <p class="ql-block"> 展厅内有陈宝箴上奏朝廷的奏章,出自齐白石、徐悲鸿之手的陈三立画像,陈师曾的遗作,陈寅恪的藏书,陈封怀的遗稿等珍贵文物。陈家人才辈出,“一门四代五杰”:<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个儿子分别为:</span>诗坛泰斗陈三立、史学宗师陈寅恪、画坛领袖陈师曾(齐白石、徐悲鸿老师);曾孙陈封怀是中国植物园之父。</p> <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馆游玩时,还能观赏到博物馆创始人——雷雨田先生的作品《凤凰城小景》《报春图》等。雷雨田是位民间收藏家和艺术家,他集资修复了陈宝箴故居,全面展示陈宝箴世家的生活遗迹,以及他们与古城凤凰的深厚渊源;修建了古城博物馆,集中展示自己收集的艺术品及文物、古董。</p>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沈从文故居,位于古城中营街,离古城博物馆不远。本是沈从文的祖父沈宏富(曾任清朝贵州提督)于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兴建的。</span></h1> <p class="ql-block"> 故居为穿斗式木结构四合院,占地600平方米,前后两进中间一个小天井,左右是古色古香的厢房,给人一种精巧秀丽的感觉,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出生于此,1988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骨灰葬于沱江边上的听涛山麓,同年故居大修并辟为沈从文生平事迹展览室向游人开放,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内陈列有他的遗墨、遗稿和遗物。窗下,仍放着他的书桌。<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 <p class="ql-block"> 那一张张清晰珍贵的图片,记录了沈从文的坎坷人生,那一行行流畅深沉的文字,展示了他的成长轨迹。檀木方桌,藤编靠椅、古老的木质结构架子床,都是当年旧物。 </p> <p class="ql-block">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追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湘西乡村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p>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朝阳宫,位于西门坡,也称陈家祠堂,为古城中保持最完整的一座近代宗祠杰作。始建于1915年,1923年扩建完善。14间房屋浑然一体,构成典型的南方四合院。大门为紫红色砖墙门楼,高8米。两旁镌有对联一副:“瑞鸟起蓬蒿翼搏云天高万里;嘉宾莅边隅眼看楼台总多情”。左右对称地堆塑山水花鸟浮雕12幅,门楼飞檐翘角,别具特色。</span></h1> <p class="ql-block"> 戏台,背靠大门牌楼,与正殿相对,离地2.1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设计精巧,风韵独特,重檐青瓦,飞檐翘角,檐下斗拱3层,正脊两端有鸱吻,正中有彩色葫芦宝顶,布局对称合理,堪称建筑精品。</span>台上正中题额为:“观古鉴今”。台前两侧对联十分精辟:数尺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千秋人物有贤有愚有神仙。台后正中彩绘福禄寿三星画,上面藻彩绘戏剧人物9幅。</p>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入大门,从戏台下穿过,即为一宽敞的四合院天井,全用方形青石板铺成,整齐有序。正面是一栋3间木结构正殿,殿基用精雕细钻的红砂条石浆砌,高出天井坪1.2米。明间前铺设有9级紫红砂石扇形石阶;内檐开圆形月拱大门,拱门四周镂冰纹花格。两边次间正面均为花格通风木窗,前有木琢栅栏走廊。这是旧时乡绅阔佬看戏之地。正殿左右两侧各建包厢1栋,均为2层3间,下层空置,供看戏者避雨,上层才是雕花木栅栏包厢,方便达官贵人看戏。整座院落雕梁画栋,红柱碧瓦,华丽精美,雄伟壮观。特别是栅栏和花窗,工艺精细,造型别致,美轮美奂。</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熊希龄故居,位于城北文星街,南与孔庙大成殿毗邻,北与凤凰直隶厅绿营兵营相接,往东200米便是秀丽的沱江。长长的小巷,高高的砖墙,深宅大院曾经的威严,依稀可见。</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福禄长寿影壁墙,叠石假山,翠竹流水,青藤满墙,</span>长着绿苔的古树、砖墙、瓦顶,半掩的玻璃木窗,每一处都透出古雅和深邃,充满美感与哲理。<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 <p class="ql-block"> 故居为四合院,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占地800平方米,是一座由堂屋、卧室、厢房组成的平房建筑。熊希龄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p> <p class="ql-block"> 层层叠叠的廊檐斗角, <span style="font-size:18px;">檐口挂落,空间隔断,依次递进,有板有眼。弯弯曲曲的小径清流,青砖路面,木头栈桥,有序衔接,协调雅致。</span>庭院一角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茶亭,可</span>一边休憩品茗,一边观溪赏花。</p> <p class="ql-block"> 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门又一门,</span>开光洞见;隔而不死,虚实交替,内外交融;阴阳五行,互相交织,难解难分。每一个角度看,都可以找到美的感觉,<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span></p> <p class="ql-block">镂空雕花的大木门,古朴厚重</p> <p class="ql-block">华丽的落地格子窗,空灵秀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熊希龄(1870.7.23—1937.12.25),字秉三,别号明志阁主人、双清居士,祖籍江西丰城石滩。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和慈善家,北洋政府第四任国务总理,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倡维新、办报纸、兴学堂、办慈幼院、救死扶伤,是一位对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风云人物。1937年12月25日在香港逝世,享年68岁,当时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仪式。</span></p> <p class="ql-block"> 田家祠堂,位于沱江北岸的老营哨街,与北城门隔江相望。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为时任钦差大臣、贵州提督的凤凰籍苗族人士田兴恕率族人捐资兴建。民国初,其子湘西镇守使田应诏又斥巨资最后修建完工。这是一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氏族祠堂建筑群,有大门、正殿、戏台和20多间屋宇,并有天井、天池、回廊,还设有“五福”“六顺”两门。</p><p class="ql-block"> 祠堂大门前有有6级用红砂条石砌成的扇形台阶,中间呈八字形。阶前,有一块较宽的空坪。大门面阔3间,左右次间均为青砖砌就,有石象一对,石鼓一双,十分气派。</p> <p class="ql-block"> 正殿,系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构架,硬山顶,高、深、面阔都是20米,殿柱基石均为石鼓,猫拱背山墙,正殿门前砌青石台阶。</p> <p class="ql-block"> 戏台,为6角飞檐古建筑,歇山顶,饰如意斗拱,左右为次间,是演职员演出间歇休息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北城门更加壮观</p> <p class="ql-block">朗月高照,雪桥辉映</p> <p class="ql-block">南华门大桥比白天漂亮多了</p> <p class="ql-block"> 从南华门大桥眺望古城,虹桥、雪桥、北城楼和沱江两岸的亭台楼阁尽入眼中。</p> <p class="ql-block">金碧辉煌南华门</p> <p class="ql-block">沱江漫步最惬意</p> <p class="ql-block">万家灯火像江轮</p> <p class="ql-block">沱江流光溢彩,回龙阁美轮美奂 </p> <p class="ql-block">十几年前第一次来凤凰时拍的古城夜景</p> <p class="ql-block"> 万名塔内外都设有灯光,到夜间一片通明,和河两岸一色的红灯笼很相称。</p> <p class="ql-block">遐昌阁展露真容</p> <p class="ql-block">建阳楼格外迷人</p> <p class="ql-block">许愿亭尤为醒目</p> <p class="ql-block">虹桥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十多年前在桥头留影</p> <p class="ql-block">走在虹桥上,忽然想起沈从文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在这青山绿水间,</p><p class="ql-block"> 我拉着你的手,</p><p class="ql-block"> 走过这座桥。</p><p class="ql-block"> 桥上是绿叶红花,</p><p class="ql-block"> 桥下是流水人家。</p><p class="ql-block"> 桥的这头是青丝,</p><p class="ql-block"> 桥的那头是白发。</p> <p class="ql-block">江边夜市</p> <p class="ql-block">东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酒肆歌榭</p> <p class="ql-block"> 2008年我第一次来凤凰时,正流行酒酣高歌,几乎每家餐馆都配备KTV。当时我有感而发,写过一首打油诗《夜游凤凰古城》:吊脚楼外披霓裳,一带碧玉缀凤凰。莫道古城夜无人,隔岸高歌越沱江。如今的餐馆和酒吧不再有K歌的鼓噪,客人们可以一边浅斟慢饮,一边欣赏专业歌手的演唱。</p> <p class="ql-block">回龙古街</p> <p class="ql-block">行人络绎</p> <p class="ql-block">夜阑静寂</p> <p class="ql-block">更加宜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