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农村小学的“史”与“诗”

吴村学校——正定·最美诗词校园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与诸子登岘山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孟浩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精神,今天吴村学校全体师生汇聚一堂,开展“校长讲校史”活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原稿如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正定,有这样一所小学,因为实在是太小了,所以她的名字刻意的避开了村庄名字中的“小”字,并且连小学中的“小”也省略了,直接以“学校”相称;这所学校,地处正定、新乐、藁城三个县市区的交界处,因为离县城太远了,被人们戏称为“离北京最近的学校”!说到这儿,您可能已经猜出来了,这所学校就是正定县新城铺镇吴村学校。吴村学校的确很小,占地面积6216平方米,建筑面积1621平方米,学生86人,老师8人。您可能要问了,这么小的一所学校,这么偏远的一所学校,会有怎样的历史,又能有怎样的诗呢?&nbsp;</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的,就是这样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却有着超乎众人想象的悠久的历史,就是这样偏远的小学校,却在广袤的大地上谱写着属于自己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村学校的历史,要从鲜虞国讲起。据正定县志记载,公元前770年,居住在河北境内的白狄族人,以正定为中心建立鲜虞国,定都新市,就是今天的新城铺镇,新城铺这个名字的新字,就是新市的新;到了唐代,新城铺是真定府规模大、影响远的驿站,称为“府城驿” ,城字就来自府城驿这个名字;及至宋代,驿又改称“铺”,因距真定40里,又称四十里铺。明代的时候,从三个名字各取一字,就是沿用至今的名称——新城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吴村位于新城铺东约1公里,与石家庄机场直线距离约500米,站在校园里,你可以看到飞机起落时划过苍穹的壮美景象,你可以看到银灰的机身映着朝霞灿烂的光芒,你可以听到飞机起落时隆隆的现代文明的巨大声响;而静下来的时候,你又分明可以听到2700年前鲜虞国官学、乡学孩童们的书声朗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吴村学校的校园里向西望去,机场大楼和跑道之间的臂弯里,春秋时期鲜虞国国都新市的遗址静静伫立;徜徉在吴村学校的校园里,绿树繁花、茂林修竹在宋代以来祖先们开垦的土地上恣意地生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老文明与现代产业交相辉映,鲜虞国的子民们千百年来在这里繁衍生息、传承文明。历史选择了小吴村,吴村学校担起了历史赋予的重任与使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村学校始建于民国24年,也就是1935年。原校址位于小吴村村南,仅有3间土坯平房,二十多名学生。当年的吴村学校,就一个字——“苦”。校舍是普通民房改造的,屋子黑、不通风、不透光,加上年久失修,跑风漏雨,师生在这样的危房里上课,整天提心吊胆。但那时候集体经济薄弱,无能力改造,只能简单修补。学生没有课桌,低年级是用泥土拖出来的大土培,方言叫“大塈”当桌子面,上面糊上纸,底下用小土培(小塈)垒砌支撑。就是所谓的“土台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村边建了“南炮台”,学生只好在坟地和打坯坑里上课,学习八路军发放的抗日词语小册子。后来学校被毁,只剩残垣断壁。1945年抗战胜利后,因无人重修学校,吴村学校停办,学生到外村就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号召下,吴村学校于1950年在原址重建,有两排9间教室,2个办公室,均为青砖土坯墙的平房。当时有一至四年级共110余名学生,4名教师,五六年级学生要步行到新城铺上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8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改为小学五年制,初中二年制。当时学校有小学一至五年级5个班,初中两个年级、两个班,学生150余人、教职工8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nbsp;那时侯学校没有通电,晚上学生上课和教师备课都是用的煤油灯,后来用上了带罩的灯具,人称“洋灯”,照明条件得到初步改善。农村小学根椐学生情况设置教学班,有单班、复式班,当时吴村学校是五级复式班,就是一名老师带五个年级学生,学生集中坐在一个教室里依次轮流上课,称为“大杂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七十年代吴村学校,虽校舍简陋,生活条件差,但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值得敬佩。一干就是几十年,把自己一生献给教育事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6年,学生数量增加到200余人,吴村学校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重新翻盖了这两排教室,为红砖瓦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候,村校关系、家长和老师关系、学生和老师关系十分融洽,亲如一家。学校有困难,村里来帮忙,村里有事情,老师主动来。逢年过节,村民经常请老师到家做客。村民写对联、娶儿聘妇、给孩子起名都要请老师帮忙,老师在老百姓当中是最受尊重的人。老师们视学生为亲人,教的认真,百教不厌,生怕教不会,教师和学生间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友情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村学校立足于自身条件,在努力做好基础文化教育的同时,十分重视养成教育,重点抓好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品质的培养和教育。学校经常组织集体义务劳动,帮助生产队集肥、拔草、秋收……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组织观看《朝阳沟》、《地道战》、《英雄儿女》等反映爱国主义电影和作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村里老党员老干部进行忆苦思甜教育,使学生从小认识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毛主席好,教育孩子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要忘本,学会感恩;组织收听收看法制方面宣传资料,用身边人和事进行现场说教,提高法制教育;“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学校还经常举办各种文艺体育活动,每年还要举办小学生运动会,陶冶小学生文化艺术情操。随着农村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学校基础条件得以改善,“两免一补”和普及初中教育政策实施,更为孩子们上学提供优惠条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并有效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吴村学校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4年,小学教育学制改为六年,根据上级要求,学校取消了初中两个年级,增加了一个学前班, 初中生需到正定四中或后来的新城铺乡中就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5年,因学生逐年增加,又在学校北侧新建了一排红砖瓦房教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3年,石家庄机场在新城铺镇开工建设,吴村学校毗邻机场东侧,因噪音较大,影响学习,政府出资30余万元,于1998年建成现在的学校,教学用房为三层砖混结构楼房, 建筑面积1621平方米。学校南部建有一个标准的篮球场,周边是一个260米的椭圆形跑道,学校设有配备 13台高配电脑的微机室,在当时是一个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小学,学校有1-6年级和附属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年磨一剑。”2010年,根据上级整合教育资源的政策,我校五六年级学生到新城铺联校就读。2012年,四年级学生也到新城铺联校就读。小学生加上幼儿已不足100名,这个状况一直延续到现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是这样一所小学,就是这样一所堪称“袖珍”的小学,在近五年的时间里,先后接待了来自河南、江苏、甘肃、北京、保定、河间等省市县教育同仁参观考察,来校人员超过2000人,是在校生总数的20几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们为什么会到吴村学校来?他们来到这里干什么?答案在吴村学校的校园里,概括起来只有两个字——生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乡村小学版实践;答案在吴村学校学生的书声里,答案还是两个字——读诗,这是少年儿童坚持文化自信最好的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盘虎踞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2012年开始,全体师生自己动手维修楼顶、粉刷校舍、铺草地、栽花木、建大棚、堆假山、挖人工湖。到今天,学校已经变成了123(哆来咪)式的生态校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师生共同改建校园</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学校大变样</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生态园林</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学生课间活动</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一,是一廊——紫云廊,一轩馨修轩——“其德足以昭其馨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二,就是两条路,凌云路——“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雄关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面墙——十二生肖文化墙——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二十四节气文化墙——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初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朗朗上口的儿歌在孩子心里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还有二林,竹林——“窗前一丛竹,青翠独言奇”;感恩林——“天上白榆树,千秋紫塞阴。隔林观猎骑,时有射雕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三就是三个园子,德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桃李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蔬菜园——“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紫云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馨修轩</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凌云路</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雄关路</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十二生肖文化墙</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二十四节气文化墙</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竹林</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感恩林</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德园</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桃李园</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蔬菜园</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是吴村学校的校园,是生机盎然的生态园,也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园。廊架下、花园里、大树旁、池塘边……语文课本中描写的情景可以在校园里看到“实景”;嵌入式体验播种的艰辛与快乐,观察种子发芽生长的惊喜,科学课不再有疏离感;美术课搬上凳子到校园里写生;音乐课在树下、花前、水边和小鸡小兔子们一起唱歌跳舞;体育课在树丛林间穿梭奔跑,好不快活……不是简单的把课堂挪到了室外,而是走进校园,哪里都是课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学生在生态校园里上课</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学生体验播种的艰辛与快乐</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诗、背诗,是吴村学校的又一特色,也是学生的一大特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利用晨读、午读时间,以“唐诗三百首”和“笠翁对韵”为基础,附以“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四时之诗”文化墙体,加上校园每一处景色配备的诗词小黑板、电子屏幕诗词展示,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受到诗词的熏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学生读古诗</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校园随处可见的古诗词小黑板</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还制定了诗词评价奖励体系。一是星级奖状激励,每五首为一星。二是军衔徽章激励,分成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大校、少将、中将、大将和元帅十一个等级。两种激励制度同时进行,大大提高了学生背诵诗词的乐趣和积极主动性。今年以来,短短4个月时间,小学生的古诗储备量最高达到了310首,生均古诗储备量达到了180首,幼儿园小朋友的古诗储备量普遍达到50首,而且每个孩子的诗词储备量提升成喷涌上升之势,目前拿到元帅徽章的学生共计14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十一军衔徽章</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学生获得徽章奖励</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访者感慨吴村学校师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叹这片小小天地的承载力和生长力。吴村学校的美名随着电视台的报道、新媒体的图像、朋友圈的转发远播四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教特色的创建,生态校园的建设,给学校和师生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近年来学校多次获得未来教育研究院基地学校、河北省教育学会课改课题学校、《中国教师报》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基地学校,正定县学校文化建设实验校等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荣誉与赞美,我要感谢这片神奇的土地,是她厚重的历史千百年来源源不断的输出能量。我要感谢吴村学校可爱可敬的老师们,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吴村学校今天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赵瑞彩老师熬夜加班、奋笔疾书,为学校创作书法作品12幅,丰富了楼道文化;“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张俊菊老师主动请缨,承包了校园内所有小黑板古诗词的粉笔字书写,晨晖里、暮霭中、月光下,有张老师擦拭、书写、悬挂小黑板的身影;“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退休教师王瑞花,主动把家里的俩株相连的槐树捐献给学校,现在这棵树已经成为学校的校树,被命名为“同心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教师赵瑞彩的书法作品</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教师张俊菊书写小黑板</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同心树</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之官未入境,已有爱心人。”</span>我还要感谢各界的爱心人士对吴村学校的关怀支持与帮助,石家庄标新包装有限公司、河北五本古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北予铭管业、石家庄市航北机械有限公司、正定县珍品罐头厂、正定县众望食品有限公司、正定县飞奔模具厂、河北启华科技有限公司、河北正航宾馆、正定县清芷茶书舍、河北恩普医药物流有限公司等爱心企业和曹永建先生、刘志红女士等爱心人士捐献图书1000余册,绿化苗木300余株,校服61套,书包100个,还有学习用品、水杯,手套、幼儿玩具等,极大改善了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馨修轩的变化</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水房的变化</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学生的新书包</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教室的书架</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幼儿园小朋友的新玩具</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学生的新水杯</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学生的新手套</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望历史,从三国时期大将颜良的英勇忠诚到颜氏关氏一笑抿恩仇的大度,从“元代包公”苏天爵的刚正不阿、名垂青史到抗战时期郭芳同志矢志不渝、初心不改,从吴村学校的优秀校友航天二院张天兴、中国航天研究所张啸宇到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老师赵瑞彩、张俊菊、王书国、雍雪岭、张振彩、石景山……他们在新城铺、在小吴村、在吴村学校的土地上种下希望、收获果实,也谱写了自己的诗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望历史,从解放前的艰苦卓绝到建国后的奋起直追,从改革开放后的雄起,到新时代的跨越,吴村学校走过的每一个深深浅浅的脚印,一个个孩子步履蹒跚的成长,都与共和国的脉搏一起跳动,都是在党的领导下才能茁壮成长!吴村学校,用微小的一滴水折射着共产党太阳一样的光芒,生动的诠释了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道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展望未来,吴村学校师生将在生态诗词校园里享受经典、锤炼品格、润泽人生,吴村学校将风雨兼程、砥砺奋进、春华秋实,这所普通的农村教学点一定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续写传奇,创造历史,不负先人志,不负党恩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吴村学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021.4.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