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瓦甓之“长安李麻”砖

水墨雲

<p class="ql-block">近日,藏友穆老师推荐了一块有文字戳印的长安城砖给我,此砖质坚,历千年风尘仍品相完好,居中的一方“汉印”——长安李麻,字口自然朴拙,当是到代古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雅赏之余,受卖家尚水草堂主惠让,我向其表示谢意。堂主俏皮地回了我一句:“不要谢我,这是您与‘长安李麻’的缘分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听后不禁莞尔一笑。那么,我们就暂且“梦回大汉”,从“长安李麻”的故事谈起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在长安县郊一处热火朝天的官办瓦窑工场上,一个名为李麻的瓦匠和他的伙伴们正有条不紊地制作着砖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选泥、澄泥、制范、窑烧……汉代陶器的烧制技术已非常成熟,制之城砖规整而质坚,叩之金声玉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暴秦乱世结束了,随后的楚汉争霸亦以西楚霸王身死垓下为终结。长安县的驿道不再风尘滚滚,战马嘶鸣,家里老少亦已安顿好。李麻与他的伙伴们在建造的新都城里,将迎来一位伟大的平民君主。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也有几分忐忑……</p> <p class="ql-block">负责质检的官窑场长走过来仔细地检查着砖胚,挑出其中一些瑕疵品后,李麻取出随身携带的陶印,在待干的合格砖胚正中偏上位置,端正而谨慎地压印下自己的户籍与姓名——<b>长安李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后李麻把这批印有自己名号的砖拉进窑洞里一一排放好,窑门开始封闭,人事已毕,余下的事就交由天意编排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麻在心里默默祷告上苍,然后抹去额上汗水,轻轻舒了口气。他抬眼向不远处的渭河南岸望去,国相萧何督建的一座新都城和一个伟大时代,似乎在阳光的照耀下正冉冉升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幕,被时光定格、堆叠在历史的角落里,封存了两千二百多年。</p> <p class="ql-block">汉代匠人李麻为何要在自己的砖上压印上自己的姓名籍贯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要从“物勒工名”这个古语谈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周礼·考工记》记载:中国古代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就有了国家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涣的年审制度和政府官员质量负责制度。</p><p class="ql-block">秦相吕不韦在《吕氏春秋》记载:“<b>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b>”八十年代曾出土了一件秦王嬴政时代的兵器——秦戈,其上面的铭文就详细记录了涉及铜戈生产的督导官员、正副监工、仓管、生产地点以及工匠等信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律法严厉制度完备,形成了一套严密有效的追责体系,问责甚至可以追至丞相,在责任之下没有谁能够置身于法外。正是严苛的“物勒工名”制度及一系列军功奖励机制,成就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秦军,助“虎狼之秦”横扫六国,一统神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末,高祖斩蛇起义兼并天下后,汉承秦制,沿袭了“物勒工名”制度,并由兵器制作扩展运用至其他生产领域,拉开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物勒工名”制度在唐宋得到进一步发展,唐代的官府作坊集中了民间的能工巧匠,并统一进行管理奖惩;宋代的优秀工匠们,已经具有从在产品上被动“勒名”,发展到主动标注以示区别的“品牌”意识。及至明朝朱元璋时期的南京城墙砖,砖身铭刻最多达11项问责等级,可谓是“物勒工名”问责制度严苛之最!</p> <p class="ql-block">“<b>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b></p><p class="ql-block"><b>“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千多年前的“长安李麻”不会知道,他所在户籍长安,从一个名不经传的秦代小县渐渐发展成一个“<b>长治久安</b>”的大都城,后来还成为13个朝代的首善之都(首都);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是古往今来无数国人梦绕魂牵的故土家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安李麻”也无法知道,他这种在物件上加具识别戳印的行为,日后会成为一种绵延两千年的悠久传统,被后世广泛应用到政府公函、个人信件及工艺美术(书画)作品的防伪;甚至发展为专门的艺术类别——篆刻,成为了中华民族诚信品德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一个工匠,最初可能因制度而被动地“物勒工名”,在时长日久的道德熏陶感化下,心里亦会多出一份沉甸甸的永不松懈的责任感。可以说,<b>“物勒工名”表面上是一个有效的问责机制,而内里承载的是一种诚敬、恭谨、专注、精益的工匠精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当今华夏文化复兴的大时代里,如何更好地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迫切需要我们深入全面地去挖掘如“物勒工名”这样的古代品德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关于两千多年前一个普通手工劳作者——“长安李麻”,我们己无法还原更多的个人信息。但正是由于华夏历史长河里,一代又一代普通手工劳作者在不断地积累、总结、传承与创新,才成就了无比丰厚的中华物质文化遗产;其内里所涵含文化深意更是我们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在瓦甓之“长安李麻”砖——水墨雲砖铭书法文稿(19)(部分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深入挖掘悠久的传统文化智慧,“物勒工名”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片面强调与依赖严苛的问责制度是不够的,后世很多人对“物勒工名”的理解,多强调了有形的刑律奖惩制度的作用,而忽略了人对“天道的敬畏”,对道德的尊崇和对善美信仰的追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如有世界史学者说,伟大的埃及金字塔绝不是一群奴隶能够建造出来的,就算是,也是一群有信仰的快乐的“奴隶”!同样,辉煌灿烂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也绝不是由一群生活在严刑苛律下的“麻木愚民”所创造出来的。(相反,每次看到那些异彩纷呈的汉代画像砖艺术,都会为一个个鲜活蓬勃的灵魂而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认为,刑律制度与礼乐教化,前者是国家体系运作的基础保障,后者才是对一个民族生命力与创造力起到核心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个人观点,诚与诸君探讨。</p>